社会工作现实推进的路径探索——广州市老人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广州市论文,队伍建设论文,路径论文,老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战略部署,2007年7月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75个区(县、市)和90个单位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积极探索,各试点地区和单位创造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和有益经验。为在全国全面推进这项工作,民政部于2008年10月启动了试点经验总结评估工作。本报告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形成的调研成果。
报告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详细描述了广州市老人院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挥作用的优先领域以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报告第二部分对广州市老人院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过程中形成的好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并梳理出了四条较具普遍意义的经验。报告的最后部分是研究启示和政策建议。
一、广州市老人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
广州市老人院是市民政局下属的老年福利事业单位,1965年建院,现有床位1000张。服务对象包括社会孤寡老人、居家养老困难者、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老年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介护、介助老人所占比例近七成。老人院1994年被民政部授予“国家二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称号,2002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通过复审,2007年被民政部批准为全国民政系统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也是广东省唯一试点老人院。
1.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
纵观广州市老人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是探索阶段(1998年至2004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院领导就深切地感到,老人院作为国家二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对入住老人仅仅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服务是不足够的,老人的心理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必须大力加强。这是因为,入住老人的社交心理状况与行为问题,往往对老人的生活质量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如部分老人入住后情绪极不稳定,个别老人甚至有自杀倾向。但问题的解决却让院方颇感棘手,护理人员长时间陪伴、劝解,院领导主动频密探望、劝说,效果都不理想,给老人院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1998年,在市民政局福利处的引荐下,广州市老人院开始同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合作。早期主要是协会指派社会工作专家来老人院开展督导和培训,重点包括指导该院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老年痴呆照顾服务,培训现职员工以及宣传社会工作理念等。在同香港专家的接触中,院领导逐渐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及其人才队伍在满足老人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创新机构管理和服务模式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为此,老人院决定在实际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元素,培养自己的社会工作人才。2003年,老人院派出3名实际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人员前往香港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实训学习。学成回来后,老人院以他们为骨干,成立了专责老人社交康乐活动的老年工作辅导小组(社会工作部前身),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社会工作专业元素的服务,如组建了“万岁艺术团”、“千岁献策团”等老人自助团体,成立了老年大学,开设了心理保健等老人喜欢的课程,设立了音乐治疗室、长者舞厅、老人图书馆等老人活动场所,利用老人生日、传统节日等策划了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这些服务和活动,构成了广州市老人院早期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二是起步阶段(2005年至2006年)。突出表征有二:一是引入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2005年7月,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专门协调了两个社工编制),广州市老人院通过公开招聘从中山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引进了2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二是组建社会工作部。社会工作部的基础是老年工作辅导小组,该部内设主任、社工和文体辅导员,人员8名,隶属院办公室。根据按对象定岗、按需求定岗、内部转换和新增岗位相结合的原则,老人院将全院社会工作岗位分为管理岗位、督导岗位和服务岗位三类。管理岗位主要包括院领导和社会工作机构负责人,对应五级(正处级)至八级(副科级)职员岗位。督导岗位要求由社会工作师或高级社会工作师担任,但对社会工作实习生和义工的督导可适当降低督导者的资格要求。服务岗位主要包括驻区社工(编制在养老区)、部门社工(编制在社会工作部)和问题辅导员(暂未获得设工资格的从业人员)三种,对应专业技术岗位的一级至十三级,具体负责所在区或部门社会工作课题和服务的策划、实施。各岗位社工人员的配备主要依据老人的数量、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工作人员的资质和能力,设立不同的配备标准,实行竞争上岗,合同管理。在老年福利机构建立社会工作部,在广州民政系统当时属于首家,在国内养老行业也为数不多。社会工作部的成立和社会工作专才的引入,标志着广州市老人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步入正轨。
第三是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主要表现在:一是全面深化与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的合作关系。2007年8月老人院专门同协会签订了顾问服务协议,并在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协会专家协助社会工作部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建立督导、培训、实习等系统,开展社工“同行计划”,指导开展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以及社工驻区等工作。二是整体提升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再次通过公开招聘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引进2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社会工作部,目前全院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已达11名;组织20名社会工作相关人员分两批到香港考察学习临终关怀和社会工作服务;邀请协会专家来院开展有关社会工作、痴呆照顾、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培训,受训人员达20余人次;动员全院76名干部职工参加首期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并给予报销全部培训费用。最终有11人通过了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有14人部分通过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三是进一步优化社会工作岗位设置。2007年底老人院实行“双聘制”,3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被充实到老人院的中层管理岗位。自2008年2月始,老人院又选派2名社工在自理区和非自理区开展为期1年的社工驻区工作试点。四是高度重视社会工作督导和专业实习工作。首先,老人院专门聘请了香港资深社工为该院社工提供专业督导,并结合实际制定了《社会工作督导方案(试行)》(简称《方案》)。《方案》明确要求,社会工作部主任和慈爱二区区长(社工)负责督导本部门社工和相关工作人员,其他社工负责督导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和义工。一般情况下,对新聘社会工作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四次督导;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和义工,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督导。督导的方式包括个别督导、团体督导等形式。督导内容通常根据工作进度、督导者和被督导者双方的专业能力不同而有别,具体由督导双方沟通协商确定。同时《方案》还对督导者的资质、权责与操守做出了明确规定①。
2.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的优先领域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广州市老人院不仅造就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和服务模式,如专业服务的“三个面向”(重点面向老人、老人家属及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等,更为重要的是,在与香港社会工作专家长期合作和实务磨砺中,老人院已拓展了许多有利于养老领域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开阔了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为方便理解,本报告选取广州市老人院正在实施的三项重点服务进行描述和分析。
第一,入院适应计划。对老人而言,由家中转入老人院生活,在观念、身心乃至实际生活体验等方面都不亚于一场地震。帮助新入住老人舒缓情绪、应对变化、适应新生活,无疑是养老机构面对的首要问题。入院适应计划由此因应而生。具体做法是,在老人入住机构的第一周(最迟不超过一个月),社工与老人进行首次接触,旨在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向老人介绍院内可用的设施、服务等资源,与老人初步建立起专业关系,并填写《社会工作部院舍适应计划初次评估表》,评估老人是否需要提供院舍适应辅导服务。如果确认老人有需要,则按服务计划提供探访和辅导,见面次数不少于3次,以深入了解老人的院舍生活,并做好记录,填写《社会工作部院舍适应计划工作记录》;如果确认老人存在明显的社交心理问题,一时难以适应院舍生活,则及时转入个案服务;如果老人通过短期调整适应良好,则终结院舍适应计划。入院适应计划由社会工作部主导,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负责审核和督导院舍适应计划的执行,确保计划进展及成效,并按需要给予意见或直接介入。社工和文体辅导员则按既定程序为老人提供院舍适应服务,院内相关工作人员按需要予以必要的协助②。从专业角度看,入院适应计划的效用至少有二:一是为社工与新入住老人建立起必要的专业关系找到了切入点;二是社工在与新入住老人的频密接触中,能有效识别那些适应困难、成因复杂的老人,为社工有针对性地提供后续个案服务奠定基础。
第二,社工驻区计划。为进一步提高老人院社会工作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密切社工同老人生活区的联系,更好地为老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专业服务,老人院适时推出了社工驻区计划,即:社工工作场所由社会工作部下移至老人生活区,社工与其他工作人员全程服务所在区的老人。考虑到老人身体状况不同服务需要有别,老人院在自理区(颐养园)和非自理区(慈云楼)各选取了一个区作为试点。驻区社工的主要职责包括:定期查房,组织或协助开展各种兴趣小组、大型活动以及义工活动,为所在区工作人员提供情绪疏导、专业培训等服务,总结宣传所在区社会工作服务的经验等。鉴于自理区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社会工作服务以开展社交康乐活动为主,非自理区社会工作则重点放在治疗性小组活动。与传统服务方式相比,引入社工驻区计划的最大益处是建立了社工定期查房制度。该制定规定,试点区驻区社工每天需查房1次,每次查房时间不少于30分钟,旨在了解入住老人的身体、心理、情绪、社交等适应状况,发现有需要或有问题的老人,须及时汇报和跟进,依既定规范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填写《社工查房记录表》。这一举措的意义不仅在于切实扭转了养老机构多偏重优质医护,忽视全人照顾的现实,而且也为社会工作人才在养老机构发挥应有作用拓展了巨大的运作空间。
第三,“宁养服务”中的跨专业合作计划。“宁养”是英文“hospice”的译称,在医学上指以满足濒临死亡的病人生理上的需要为目的的安养服务,也称临终关怀服务。临终关怀服务在国内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尚属少见,广州市老人院2008年才开始此项服务,现已成为该院社会工作服务的新亮点。由于宁养老人情况特殊(如身体虚弱、即将走向生命终点)、需要特殊(如在医疗、照料和心理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老人),对他们的照顾方案必须体现以“尊重生命、维护尊严、注重质量”为服务宗旨,以提供“全人照顾、全家照顾、全程照顾、全队照顾”为服务目标。基于此,在香港社工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老人院建立了一支包括社工、医生、护士、心理医生在内的跨专业团队,尝试整合各方资源为老人提供持续整体服务。主要工作流程包括:老人入住一周内,社工、心理咨询师、护士、医生分别运用各自专业量表对老人进行全面评估,决定是否为其提供宁养服务,然后由区长(社工)主持召开个案会议,为每个老人制定出个性化的初步服务计划,各专业同事则按计划分工提供服务;每个星期社工或心理咨询师会为每个个案做追踪评估,每3个月召开一次个案会议重新评估老人的情况,并修订初步服务方案③。在宁养服务中建立以社工主导的跨专业合作团队,不仅有助于切实落实宁养服务的基本目标,也更能彰显社工在其中不可或缺的“综合与协调”功能。
3.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初步成效
要全面客观评估广州市老人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成效,非本报告所能胜任。事实上,在如此短的试点期内,要探测出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明显效果,不仅勉为其难,科学性也存疑。不过,以下访谈个案,在一定程度上可折射出民政系统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
个案一:据老人院负责人介绍,近两年,该院精神科用药(主要是镇静剂用量)明显下降。最主要原因是,过往入住老人特别是痴呆老人有狂躁、过激等行为,工作人员束手无策时,一般采取注射镇静剂处置。而老人院成立社会工作部以后,若遇到上述情况,通常要求社工及时介入,成效也明显,镇静剂用量自然下降。
个案二:据老人院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2008年全院社工为160余位新入住老人提供了院舍适应辅导服务,约占新入住老人总数的83%。经过甄别,有50位老人及时转入个案管理服务。
个案三:某孤寡老人,104岁,临终前对院领导倾诉:“我虽然没有孩子,他们(驻区社工)就是我的孩子。我真想再活几十年,现在太幸福。在这里,有吃有穿,有人跟我聊天。”
个案四:从事宁养服务的社工坦言,如果没有宁养社会工作服务,老人会活得非常痛苦。院领导也给出了佐证。处于善终期的金老师,72岁,来时很压抑,整天抱怨自己这么年轻就得了这个病。驻区社工介入后不久,金老师感慨地说,病虽然很痛,但有了他们(社工)病痛就减轻了一半。最后金老师面带微笑平静离世。
二、广州市老人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1.把发展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新时期老人院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广州市老人院之所以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最直接的动因是源于现实的压力和责任的驱使。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广州市老人院的发展条件和社会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础服务设施、服务条件等硬件建设在国内外上都堪称一流水平,医护队伍、服务管理等软件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也位居前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入住老人及家属追求更多福祉的新期待,院领导深切地感到,作为保障社会孤寡老人、居家养老困难者等特殊困难群体基本权益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老人院现有的工作理念、制度、方法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很不适应,必须与时俱进,尽快改变。例如,目前“重医疗康复和生活照料,轻心理护理和精神颐养”的服务模式,不仅有违“积极养老、整全服务”的理念与政策,在实际工作中,也极大地影响了老人院服务领域的拓展、服务能力的增强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成为新时期老人院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制约瓶颈。理念影响制度,决定方法和做法。老人院紧紧抓住与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合作的契机,不断汲取社会工作理念,尝试引入社会工作制度,积极拓展社会工作服务,从而开启了老人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篇章。
2.把保持和发展专业能力、卓有成效地提供专业服务作为老人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
总体上,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老人院要率先开展试点工作,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最主要、最难处理的是,全院上下普遍缺乏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和对这一职业的认同。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历史较短,舆论宣传不到位,人们对社会工作概念还比较陌生,理解上也存在较大的偏差;二是更为主要的,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特别是来自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虽然系统学习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工作方法和实务技巧,但身处一线,直面复杂、多样的老年个案,所学知识不能有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院领导认识到,要消除误解和质疑,使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在老人院扎根并茁壮成长,首要且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保持和发展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能力,为入住老人提供卓有成效的社会工作服务。具体而言,一是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例如,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采取专家讲座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意识;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引进一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该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二是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人才的督导工作。专业督导在社会工作人才成长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老人院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专门聘请了香港资深社工为该院社工提供持续督导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结构合理的三级督导体系。三是,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如成立社会工作部、实行“双聘制”改革等),创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如入院适应计划、社工驻区计划等),为本院社会工作人才学以致用、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的制度空间和实践舞台。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目前老人院社会工作人才不仅建立了“三个面向”的常规服务模式,而且通过自主创新的入院老人适应计划、驻区社工计划和宁养服务中的跨团队合作计划,初步掌握了上述领域的“核心技术”,赢得了入住老人和其他专业人士的信任和认可,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把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社会工作人才作为老人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
在我国,要求养老机构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社会工作人才,是个新生事物,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从广州市老人院试点工作看,早期阶段,有两大因素明显制约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社会工作服务被区隔化。老人院社会工作部成立前,各项工作都在照常有序开展。各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任职资格、服务标准等都有明确的规定。社会工作部成立后,由于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领域、主要对象尚不明确或有待分化,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范围、职责任务不甚清晰,致使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要么在办公室静待服务对象上门求助,要么主动下区寻找服务对象予以服务。工作被动不说,服务区隔化也十分明显:社会工作服务与医疗、基本生活等服务不相干,社会工作人员与其他专业人员不合作,等等。二是,社会工作人员被边缘化。服务区隔化无疑是造成社工边缘化的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老人院社会工作部在制度架构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社会工作部隶属于院办公室,其工作开展很容易受制于各部门中层干部的态度。例如,部分中层干部由于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不理解,甚至误认为社工驻区服务是给他们的工作挑刺,或是监督其工作,因而在工作上普遍采取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一旦社会工作人员有需要开展服务,必须通过院一级的行政命令来推动。有鉴于此,试点工作启动后,老人院力求把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社会工作人才作为促进本院社会工作人才使用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好。主要措施有二,第一,通过引导和帮助社工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服务”,带动老人院社会工作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作用发挥。第二,通过事业单位的“双聘制”改革,将社工充实到中层管理岗位,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权力,不仅大大扭转了社工在各养老区开展专业服务乏力的局面,也为社工在更高层面整合和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事实上,社会工作岗位优化和调整后,社工的服务内容有了明显增加,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专业地位得到明显加强。与此同时,老人院社会工作部的业务范围有了明显扩展,影响力有了明显提升。
4.把尊重和善用“家门口”的社会工作资源作为老人院社会工作人才迈向更广、更深、更专门性服务领域的阶梯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十分紧缺,已成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大制约瓶颈。突出表现在,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足,使得精通特定领域、特定服务工作的高级社会工作实践人才的数量极为有限。以广州市老人院为例,由于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特别是引入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多是学士及以下人员,培养方案对他们在为特定领域提供特定服务时所拥有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专门性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毕业后要求他们尽快独立从事特定领域的特定服务,在专业能力和领导才能等方面都会与现实需要存在不小的差距。而充分借用“家门口”的社会工作资源,很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让这些社会工作人才拥有一个向上攀登的阶梯。纵观老人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发展历程,香港社会工作专家在推进该院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④。不论是老人院社会工作理念的宣传和普及、社会工作人才的督导和培训,还是老人院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与开发、老年痴呆照顾和临终关怀等特定人群、特定服务的规划、管理和执行,无不凝聚着香港社会工作专家的心血。在香港社会工作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在社会工作人才的不懈努力下,老人院创新的宁养照顾服务、痴呆老人照顾服务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其它康复服务也因渗入诸多社会工作专业元素,变得更加丰富和科学。
三、广州市老人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1.研究启示
第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期民政事业单位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首先,民政事业单位作为保障优抚群体、特殊群体、困难群体基本权益的重要依托,积极拓宽服务领域,继续改进服务方式,努力提升服务水平,持续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是民政事业单位切实保障民生、着力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新阶段对民政事业单位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工作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以及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都表明,在民政事业单位发展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有助于整体提升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有利于全面提高民政事业单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民政事业单位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成就:正在由救济型向福利型、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供养型向保障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新建、改建和扩建了大批基础服务设施,更新改造了大量服务设备。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化相衔接的管理模式和规范有效的运作机制;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的特殊人才队伍,涌现一大批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先进人物。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的民政事业单位建设,普遍存在“硬件建设迈上新台阶、软件建设难以上水平”的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广州市老人院的试点探索表明,发展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民政事业单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二,民政事业单位应成为各领域各部门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典范。相对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公安、司法、卫生、人口计生、信访、扶贫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相对于城乡社区、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等组织,在发展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民政事业单位应率先垂范,加快推进。一是,民政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上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他们对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也最高。目前,我国尚有4000多万优抚安置对象(重点优抚对象600多万),约有5000多万城乡低保对象,有1.44亿老年人(570万农村“五保”老人和相当数量的城市“三无”老人),8200万残疾人和57万孤儿,其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在福利院、光荣院、优抚医院等单位住养或需要由这些单位为其提供社会服务。二是,民政事业单位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规模较大、涉及面广,是社会工作人才分布最广的领域。目前,全国区县以上民政事业单位已发展到1.6万多个,其中省级453个、地市级3039个、区县级12790个;按类别划分,优抚类单位3234个,福利类单位3116个,殡葬类单位2803个,救助类单位1664个,收养服务类单位776个,其他类单位4689个。三是,民政事业单位由政府出资举办,从业人员众多,文化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是社会工作人才使用工作基础最好的部门。到目前为止,全国县区以上民政事业单位职工达17万多人,其中管理岗位人员总数为59710人(领导班子成员12576人),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总数为43489人,工勤技能岗位人员总数为73972人⑤。广州市老人院的经验也表明,只要领导有方、措施得力,民政事业单位完全有条件、有能力率先成为各领域各部门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典范。
第三,民政事业单位要把引导和帮助社会工作人才掌握“核心技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所谓核心技术,仅是相对于普通标准或服务而言,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所特有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社会工作人才只有真正掌握了本专业的“核心技术”,才能从诸多专业中脱颖而出,赢得应有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认可。广州市老人院的经验表明,要把现有社会工作人才锻造成普遍具有“核心技术”的人员,民政事业单位要着力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加大引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在职培训手段,把社会工作领域中优秀的从业人员选拔充实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来。二是,突出继续教育,使之成为现有社会工作人才不断更新、充实和完善专业知识和技巧,拥有更强专业能力的推动力量。三是,充分尊重和善用“家门口”社会工作资源(不仅包括香港等境外社会工作资源,也包括本地社会工作院校及从事实务工作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使之成为现有社会工作人才迈向更广、更深、更专门性服务领域的阶梯。四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拓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明确社会工作岗位职责,为社会工作人才自主创新服务和技术提供宽广的舞台。
2.政策建议
第一,率先在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福利单位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一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先后实施了《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可把儿童福利机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社区服务机构明确列入中央支持的公共服务重点工程。此外,民政部也实施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蓝天计划》。通过实施这些专项发展规划,社会福利单位基础服务设施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为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针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的社会福利单位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我国已出台了相关文件,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例如,2001年民政部批准发布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和《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三个强制性行业标准,明确要求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城镇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社会福利机构内应有1名大专学历以上、社会工作类专业毕业的专职或者兼职的社会工作人员。最近,民政部又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下发了《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首次把社会工作岗位确定为民政事业单位主体专业技术岗位,为社会福利单位设置专职社会工作岗位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因此,选择这些急需发展、任务明确、工作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优先领域开展试点工作,会辐射和带动其他民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第二,率先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入手,推动农村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在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大背景下,要在农村地区开展这项试点工作,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仅就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为例,由于农村的现实条件和环境,目前很难吸引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长期扎根。通过在职培训手段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人员,也会因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而成效有限。虽然农村社会工作急需发展,各级各部门建设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意愿强烈,但一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大多止步不前,不知道如何下手。也正因如此,许多省份包括部分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至今仍处在观望、等待状态,亟待指引。而率先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切入,推动农村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不仅具备了上文所述的急需发展、任务明确、工作基础较好的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大多是机构的灵魂人物,他们在从业时间、服务意识、实务经验、敬业精神等方面,已非一般职工可比拟。如果创造条件把这部分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面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的面貌以及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把发展社会工作的“核心服务”作为建设社会工作职业权威的重要突破口。从大的概念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可区分成“前台”和“后台”服务。前台服务如开展老人社交康乐活动等,一般社会工作人员足可胜任,而后台服务如问题老人的心理和行为矫治、健康老人的潜能发挥,以及老年服务的规划和管理等,则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必须转介给训练有素的社会工作人员承担。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正是后台服务,可最大限度地彰显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工作的职业权威。因此,民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中,要着力把发展社会工作的“核心服务”、掌握社会工作的“核心技术”,作为建设本单位社会工作职业权威的重要突破口。具体到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广州市老人院的探索证明,老人入院适应服务、社工定期查房制度和临终关怀中的跨专业合作,是极具发展潜质的社会工作“核心服务”,可作为国内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上台阶、上水平的“品牌服务”加以建设。
注释:
①广州市老人院:《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实践创新,努力争当国内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排头兵》,内部报告,2008年。
②③广州市民政局(2008a):《坚持以人为本,勇于先行先试,为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提供社工人才保证》,内部报告,2008年。
④广州市民政局(2008b):《广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广州市民政系统试点经验及思考》,内部报告,2008年。
⑤李学举(2008):《总结经验、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将民政事业单位建好做强》,http://www.mca.gov.cn/redian/jyj1h/1dj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