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有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工业经济论文,结构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结构调整是当今国民经济活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重点。广西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已多年,但成效不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处于旧体制核心地位的国有工业经济调整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抓紧国有工业经济调整工作,关系到广西下世纪经济发展的成败。
一、广西国有工业经济结构的现状
(一)广西国有工业经济结构的特征
1、工业经济规模显著扩大,所有制结构日趋合理, 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先后兴建了柳州钢铁厂扩建工程、来宾冶练厂、南宁平板玻璃厂等一大批大型企业。使广西国有工业经济的规模显著扩大。1978年,全区国有工业总产值只有55.169亿元。1997年,全区国有工业总产值为569.349亿元,是1978年的10.3倍。1985年, 全区国有企业利税总额只有22.42亿元,1997年,全区国有企业利税总额为512.9287亿元,是1985年的22.89倍。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1997年,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和其它工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2.17%、30.68%和17.15%,与1978年相比,国有工业所占的比重下降30.44百分点。国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仅“八五”的前四年,广西就完成技改投资167亿元,为“七五”的1.74倍,全区2000 多个工业技改项目竣工投产。柳微、柳工、两面针集团等一批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经过技术改造后,其主要产品的产量位居国内同行前列。
2、基础产业有所加强,支柱产业逐渐形成。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既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建设了一批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项目。同时又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区亚热带植物、水能、有色金属和建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食品、电力、有色金属、建材、机构等工业,逐步形成了以国有工业为主导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即以水电为主的电力工业;以制糖为主的食品工业;以汽车为主的机械工业;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以锡、铝冶炼为主的有色金属加工业。
3、工业布局日趋合理,桂东南、 桂西北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从桂中、桂东南、桂西几大经济区来看,以柳州为核心的桂中经济区和梧州市由于工业基础相对雄厚,因而,在历史上工业就比较发达,其它地区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后,广西制定了依托中心城市,加速发展沿海和桂东南,积极开发桂西北的发展战略。进而又制定了把广西建设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的发展战略。加快广西工业布局的调整步伐,促进广西区域经济结构日趋合理。1995年,桂东南桂西北地区在全区中的工业比重比1985年分别提高了3.3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二)广西国有工业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
1、基础工业总体上滞后于一般加工业。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加大了对基础产业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投入力度,基础工业得到了加强,瓶颈约束有所缓解,但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此同时,一方面加工工业发展过快,尤其是一般水平的加工工业重复建设,盲目发展愈演愈烈,造成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加工能力严重缺乏。特别是作为国民经济装备行业的机械工业更是发展缓慢。结果是:一方面是一般产品和生产能力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是高水平产品和加工能力严重缺乏。造成了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失调。
2、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近年来, 广西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生产集中度也不断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适合大规模生产的行业,广西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即使与世界公认的最小合理规模比,也仍有很大的差距。如钢铁企业,最小合理规模为400万吨,广西最大的钢铁厂柳钢年产钢也仅100万吨。汽车生产的最小合理化规模为15万辆,柳微现年产汽车仅10万辆。从总量上看,目前广西有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国内前列。但是广西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总和尚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这表明广西众多企业生产经营散、小、差的问题很严重。企业规模结构的不合理,又使大中小企业之间不能形成合理的专业化与分工协作关系。以专业化比较发达的汽车工业为例,日本一个厂的零部件协作工厂达上万家。而广西不足200家, 由此可见一斑。
3、工业结构严重趋同。 广西资源的丰富及经济技术条件与其他省市区有很大差异,但工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却很高。据测算,趋同化涉及的产业和产品众多,且有增加的趋势。目前广西汽车、纺织、化肥、钢铁等众多工业产品已在20个以上的省市同时生产,最多的涉及所有省市。令人忧虑的是广西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上与其他省市大体趋同,“九五”期间,有24个省市把电子作为支柱产业,22个省市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16个省市把化工列为支柱产业,14个省市把冶金列为支柱产业。而且,省际之间工业结构趋同的问题是在省内地市间也广泛存在。
4、国有工业比重偏高。在广西工业所有制结构中, 国有工业比重偏高。1990年,全区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和其他工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35.09、58.69与5.73亿元。1997年,分别为569.35、334.79 和187.27亿元。与1990年比分别增长2.19、5.7和32.68倍。不难看出, 在广西这几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中,国有工业增长明显低于非国有工业。工业所有制结构中国有工业比重过大严重牵制了广西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广西国有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一)广西国有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1、面临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工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是,这种高速增长都是在粗放型生产方式下取得的。这种生产方式使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产品品种和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提高工业素质和质量内涵式为主生产方式。但是,长期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技术低下,生产能力闲置,存量沉淀,增加了结构调整的难度。
2、面临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困难。90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由长期短缺转向了相对过剩。目前广西面临同样的问题。如近年柳州汽车厂有近1/2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由于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出现相对过剩,导致加工工业的过度竞争,并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工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相对过剩问题,调整的对象也由增量为主转向对现有资产存量调整为主。然而,对现有资产存量的调整使一部分职工将因结构调整而下岗待业,并由此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3、面临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广西工业结构经过80 年代以来几次结构调整,各个产业之间比例失调矛盾基本消除。当前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水平上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企业科技水平低。具体表现为:一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附加价值高的产业比重低;二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三是传统产业的技术结构落后。工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产业技术升级的困难。
4、面临着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的问题。 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已逐步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结构调整的方式越来越依靠市场机制。这是因为,一是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对各类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行政约束弱化;二是企业生产经营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三是价格机制已成为调节供求关系的重要杠杆。这些变化使工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式由计划转向了市场,调整的主体也由政府转向了企业。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也未建立。这无疑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
5、面临着国内外竞争的压力。 由于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资源禀赋和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的作用逐步减弱,国内外贸易中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产业组织方式和科学技术开发与应用。广西已广泛参与国内外分工和交换。面临着国内外的竞争压力。一方面,面临着我国为了积极参与国内外分工和合作不断下调关税。另一方面,面临着大量“三资”企业在我国设厂,出现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再一方面,广西国有工业还面临着国内趋同行业的竞争压力。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结构调整的压力就越大。
(二)广西国有工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1、从调整的性质看是主动性调整。第一, 广西工业调整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而不是在严重危机之后。不仅是主动实施,而且带有“预调整”的性质。所谓“预调整”,一是指相对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进程,中国的经济大调整来得比较早,是提前发生的;二是指中国的经济调整带有“未雨绸缪”的预谋和预防性质。第二,广西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是增长中的调整。中国经济的“预调整”面对的是增长速度趋缓,是增长中的调整。因而可以牢牢掌握调整的主动权。
2、从调整的条件看是成熟性的调整。其一, 全区上下对调整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在产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大量生产能力的闲置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使社会各界对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促进结构调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宏观环境已经形成。其二,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价格和金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面向市场进行结构调整的条件逐渐成熟。其三,持续多年的发展使得社会工业品供给能力相对过剩,居民储蓄存款已有相当规模,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得社会和劳动者个人对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和承受能力大大增强。其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不仅有助于继续形成调整紧迫性的压力环境,而且也为我们直接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工业经济结构升级提供条件。其五,近年来,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效益好的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为推动资产存量的重组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科技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为广西工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良好的条件。总之,当前进行国有工业结构调整,既必要又适时。
三、广西国有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调整的指导思想
根据广西国有工业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现在至下世纪初,国有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利用市场调控和政府调控两种手段,加大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现有工业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存量调整为主要方式,以结构升级为目标,抓大放小,突出重点,使各类资源优化组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合理的广西国有工业经济体系。保持广西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调整的原则
1、坚持市场为主导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行为主要是由市场来调节。因此,在结构调整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柳州糖果二厂(即金嗓子制药厂)很好的分析和预测了我国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身体保健的高要求的心理,生产出亦糖亦药的金嗓子喉宝。该产品一经出产,畅销全国。然而,糖果一厂仍然生产传统糖果却陷入困境。在工业结构调整中应该多吸取这样的经验和教训,很好的把握市场的脉搏。
2、坚持整改结合原则。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 必须要大力推进“三改一加强”,即改革、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很多企业效益下滑、亏损严重的根本原因,还是体制问题。体制没有理顺,经营机制弱化,企业没有活力。因此,企业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如果只是走兼并、联合、破产的路子,组建几个企业集团,没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经营机制,企业不会产生好的效益。因此,要把工业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改革促进调整,在调整中深化改革。
3、坚持经济效益原则。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不论是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结构调整,最终都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提高经济效益是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不能只顾本单位、本地区、本行业的或近期的效益,而不顾全行业、全地区的或远期的效益。要从总体上研究分析,怎样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怎样调整,决不能搞本位主义和形式主义。
4、坚持科技进步原则。 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大力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因此,这次结构调整的过程同时就是结构升级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结构升级关键是结构技术水平的升级。因此,只有充分重视和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在提高引进技术的档次和水平的同时,加大国内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力度,才能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我们的工业。
5、坚持存量调整为主原则。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 应当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并举,把两种调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前结构调整应该坚持存量调整为主、增量调整为辅的原则,也就是说主要依赖存量资产的有序流动、转变、改造和优化配置,辅助以必要的增量投入,来实现结构优化的目标。这是因为:一是广西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已十分庞大,仅仅依靠增量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是不现实的。二是存量资产的调整比增量资产的调整更有效率。所谓更有效率是指通过存量调整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工业经济的不合理结构。
6、坚持企业为主体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体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企业有完整的企业、本行业发展信息,有利于进行调整决策。二是企业决策较政府决策更注重效率。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结构调整成本更低。四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结构调整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一致。五是我国企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已经基本具备决策能力。当然,我们强调以企业为主体,决不能忽视政府在结构调整中在宏观调控上的主要作用。
四、广西国有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政府宏观导向作用
广西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明确的产业规划,调整国有工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广西国有工业的主要产品与多数省区趋同。政府更有必要制定明确的国有工业发展方向、重点及相应措施。定期发布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信息,明确优先的领域和应淘汰的技术和工艺,减少投资盲目性,引导国有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二)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为结构调整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应用3年左右的时间,有组织、 有步骤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大部分组建股份制公司,少部分建独资有限责任公司。着力规范化公司运作,把公司真正建成“四自”的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当前广西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股份制改组改造要防止只求形式而不改内容的行为。二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应是股份制改造的主要形式。当前,应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改制为主,并严格控制募股数量和上市进度。三是加紧资本市场的培育。企业资产的流动和重组都需要通过资本市场的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来实现。股份制的发展首先需要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充分发育来配合。
2、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有实力、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两三年内,集中力量组建50个左右以资本联结为纽带,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跨行业、跨地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改变广西同类产品过于分散,低水平重复的状况,提高全区工业总体规模实力。支持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兼并亏损和不景气的企业,高起点、大范围地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滚动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并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3、采取积极措施搞活小型企业。 抓大放小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措施。放小是为了更好抓大。党的十五大为我们放小指明了道路。即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搞活国有小型企业。为此,一要组建控股公司。实施注入资本,资产置换互补,功能归并互补,行业归口专业化,以强带弱。二要对资不抵债企业,实施破产淘汰或租赁、承包经营、出售。三是对效益高、前景好的企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并在金融、税收等予以倾斜。
(三)收缩国有工业战线,进一步降低国有制在工业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
广西工业所有制结构中,国有制比重偏大。这种状况不利于广西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收缩国有工业战线,降低国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是优化国有资产配置的基础。为此,一要国有工业退出那些竞争性强,或不关系国计民生,或企业经营低效的领域。通过破产、拍卖、兼并、行政划转等方式,放弃或转化一批国有小型企业,以推动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改变国有资产过于分散的格局,集中资金发展好有前途的大中型企业。二要运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国有制进行改组,壮大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四)以广西为基础,背靠周边省区,面向国内外市场,完善和调整广西国有工业布局,扶持壮大支柱产业
为了避免区域间的产业趋同,广西应根据自己的区域优越条件重点发展以柳州为中心,联合重庆长安、东北一汽、中南二汽,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为主的机电工业;以贵州和越南煤碳资源为纽带,重点发展钢铁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全区蔗区为依托的制糖为主的制糖食品工业;以红水河流域为主的水电工业;以南宁、柳州、桂林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广西特有石灰石等资源为原料的建材工业。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驱动轮,也是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的骨架和脉络。现广西把制糖、有色金属、建材、汽车定为五大支柱产业,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现实的问题是:怎样发挥这五大产业的比较优势,促使广西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为此,第一,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一是增量投资上政府应把对支柱产业的扶持放在首位,增加其所占的比重。二是调整存量,把部分国有资产(货币形态和实物形态)转移到支柱产业上来。第二,创新金融体制,促进区域性银企联合。一是利用大西南通道的有利条件,组建大西南通道开发银行,用于大西南通道重点投资开发,让广西的支柱产业从中受益。二是成立大西南企业产权交易中心、金融证券中心。积极推动效益好的企业上市交易,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积极推动企业产权交易,加快区域性产业重组。三是设立大西南汽车、水电、冶金等产业发展基金。两地银企联合开发汽车、水电、冶金等产业。四是设立以扶持广西支柱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产业开发银行,为支柱产业提供专项资金保障。第三,加速支柱产业技术进步与人才资源开发。
(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结构高度化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一批能代表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潮流的部门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整个地区全盘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一些处于创新阶段的高技术密集型部门,如电子电讯业、高级材料、生物技术等。应该说,只有这些产业的壮大发展才能成为结构优化的基础。为此,广西要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在各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同时,要引导高新技术产业与主导优势产业联合,引导高新产业改造汽车、冶金、水电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促使产品更新换代,从而提高整个传统工业的科技水平,达到工业结构高度化的目的。
(六)充分重视科技进步,促进工业结构升级
历史将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对工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广西工业总体科技水平仍然很低。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水平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1/4,关键设备不足1/10。 小型企业的状况更不理想。因此,要充分重视和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加大国内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力度,走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并对现行的科研体制进行改革,加快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合。以此解决科研院所人才资源富余资金紧张和企业人才缺乏资金丰厚的矛盾。鼓励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入股、整体加入大企业(集团)、自身创办企业或直接转为企业等方式向产业界渗透。对于重大的技术攻关项目,政府应牵头组织联合攻关,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此提高国有工业整体技术水平。
(七)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为结构调整辅平道路
据保守估计,目前广西国有企业职工中实际富余人员约占在职职工总数的1/4,大量冗员的存在不仅分流了企业利润,增加了企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妨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资产的流动与重组。因此,劳动力的分流是工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深度、广度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和效率。但是,对下岗职工来说,救助是暂时的,重新就业才是关键。因此,要建立再就业工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非国有经济,为下岗职工提供良好的再就业条件。
(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和职工队伍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需要高素质的企业家和职工队伍。为此,一要建立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选拔一批事业心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二要加强经营者市场建设,建立经营者人才库,逐步实现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三是抓好经营者的培训,提高素质;四要试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将经营业绩与个人收入挂钩;五要采用科学的经营者考核、审计、奖惩办法,强化激励和制约机制。企业党组织和经营者要结合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加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