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应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论文_李德均,王晓锋

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应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论文_李德均,王晓锋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7地质队 重庆 401120

摘要:三峡库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已查明的崩塌、滑坡及不稳定斜坡七千余处,国家对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为了有效地存储、管理好地质灾害防治中所获得的大量的宝贵资料,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应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 由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下简称“指挥部”)组织,系统地开展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工作。

关键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

一、系统总体架构

在对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业务工作内容、数据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对库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工作原则、建设阶段等进行总体规划及顶层设计,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

库区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确定了指挥部、省市、地(市)、县区 4 级节点系统的功能、节点间的逻辑关系及数据流程与服务流程。在此基础上将整个信息化建设内容分解为网络环境及基础设施、信息化标准体系、数据体系、服务体系、安全防护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及信息系统、预警指挥系统几大部分,并确定其间关系。依托于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进程,将信息化建设分为二期、三期及工程后续期,对各期建设重点、建设内容进行规划,使各期信息化建设成果,既能实时发挥作用,又能有效地与后续建设的项目无缝集成,充分满足地质灾害防治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主要成果

1.基础设施及网络环境建设

完成了库区指挥部、两省市、宜昌市及 26 个县区四级节点的局域网、广域网、动态监测网络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了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了有线、无线、微波、卫星等通信系统综合组网,对视频会议系统、单兵系统、卫星系统、指挥车系统、信息系统进行有效地整合,构建了真正意义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通信平台。实现了地质灾害现场信息、地质环境信息、历史监测及治理信息以及相关的人文经济、气象等信息的实时浏览查询及统计分析,构建了指挥中心与灾害现场间信息双向交流及综合分析的良好环境及条件,有效地支持了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及应急指挥。

2.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体系框架,将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标准分为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开发、信息安全、信息化建设管理、专项规范等六类,共含二百余种标准、规定或规范。建立了系统元数据、数据文件、数据文件属性、地质灾害名词术语等 15 种数据字典,对一千余数据表及一万余数据项,近六千名词术语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数据标准及代码体系。开发系统集成框架及公共组件库,建立了系统开发及集成标准,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所建标准化体系具有普适性和可扩展性,可应用于全国其他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

3.地质灾害防治数据体系建设

按标准化数据模型,开发了单机版数据采集系列软件及网络版数据采集子系统,对库区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勘察、治理工程、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地质安全评价等属性数据及各类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及存储管理;建立了区县、地(市)、省市节点基础数据库及指挥部由基础数据库、操作数据库、数据仓库组成的三层结构的数据中心,实现空间数据的金字塔模式管理及专业属性数据的统一存储及管理;通过数据管理、数据更新、数据交换、数据服务,建立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数据体系。

3.1地质构造与地震

涪陵区大地构造单元属四川台拗的川东陷褶束,为古生代相对隆起,中生代拗陷,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生成的北东向构造带,背斜呈细长平行伸展,东南翼陡,西北翼缓,呈不对称的梳状褶皱,轴部纵向压性断裂较发育,主要有大耳山、桐麻湾、箐口等背斜,向斜构造宽缓,主要有珍溪场,石溪堡子场等向斜。背斜褶皱紧密,向斜宽阔,组成典型隔挡式构造,控制着地貌形态和展布。背斜狭长,多发育成为条状山岭;向斜宽缓,多发育成丘陵或平坝,形成了岭谷相间平行排列的地貌组合景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勘查区地处川东褶皱束,位于珍溪场向斜南东翼(图1.2.3-3构造纲要图),地层缓倾,岩层呈单斜产出,未见断层及次级褶皱,地质构造简单,层面结合程度一般,岩层产状340°∠9°同时测得二组构造裂隙:①66~69°∠69~71°,间距1.5m,微张,局部粘土充填,长度大于10m;②338~341°∠83~86°,间距1~2m,面平直,缝宽0.05~0.3m,裂面平直,部分粘土充填,长度大于20m。

根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其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03s。根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4.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按物理级安全、系统级安全、网络级安全、应用级安全、管理级安全建立系统安全防护平台,利用边界防护、防病毒入侵、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处理、冗灾备份及安全监控、安全测评等措施,建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5.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了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的管理机制,从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管理、过程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与项目实施、系统运行管理、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体系。

6.应用系统建设

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及预警指挥系统,其功能基本涵盖地质灾害防治信息服务及决策支持服务的各个方面,有效支持了地质灾害发现、鉴别与处理。通过网络集成、数据集成、技术集成、应用集成和文档集成,实现了“地灾防治系统”整体优化集成。所建系统上下贯通,运行流畅、界面统一。所开发的应用系统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可随时加载新的服务内容。

下面为几个常用的软件系统:

(1)三维灾害地质立体图编制软件。可建立灾害地质三维模型,编制生成灾害地质立体图,直观地展示地形地质、地质灾害及其防治信息,并可在图上切割绘制任意方向剖面图。

(2)地质灾害体三维可视化分析子系统。能够对地质灾害体进行三维建模,提供空间浏览(左右旋转、上下翻转)、空间分析(挖洞、剪切分析、空间计算等)及空间信息查询功能。可提取滑坡中不稳定部分,计算体积方量。可按需要绘制灾害体剖面图,为滑坡稳定性评价提供基本数据。

(3)滑坡稳定性评价子系统。集成了常用的各类稳定性评价方法,并通过滑坡监测结果分析,实现了滑坡稳定性动态评价。用户在输入滑坡场地的工况后,根据需要选定评价的模型及方法进行评价,可对不同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三、成果的推广应用

信息化建设成果在库区已得到广泛应用,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决策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并向全国推广应用。2010 年 5 月 12 日,在北京参加了“全国地灾日”活动,对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成果进行展示。2011年 7 月,系统建设的部分成果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示一个月,得到国家有关领导及科研人员好评。

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全国推广应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成果。2012 年 3 月在武汉举办了第一期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培训班,2012 年编制的《全国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 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均大量采用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成果,现已在重庆、甘肃等省市推广应用。随着系统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及推广应用的进一步展开,将有力地支持库区及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在保障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调研组.构建四大体系 提高地灾防治水平——关于加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J].国土资源通讯.2011(14).

[2]徐琪峰.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06).

[3]王振耀.中国自然灾害管理体系基本结构与面临的挑战[J].行政管理改革.2010(10).

论文作者:李德均,王晓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0

标签:;  ;  ;  ;  ;  ;  ;  ;  

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应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论文_李德均,王晓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