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档案事业高速发展的二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年论文,明清论文,高速发展论文,事业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有看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曾经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祖国文化遗产的宝库中,历史档案文献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现存于世的档案文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甲骨档案、居延汉简、敦煌经卷以及明清档案,此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四大发明。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写成的殷商官府文书,现已挖掘出土的有十五万片以上。居延汉简是东汉、西汉时代边郡官府之公牍,现已挖掘出土的约有四万多枚。敦煌经卷和文书是唐代重要的档案,总计约有四万余件。明清档案是我国明朝和清朝的官府文书、册籍,这些纸质档案现存于世的约有两千万件。如此延绵久远的各种档案;如此数量浩大的文化遗存;如此珍贵的文书册籍原本;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忆,堪称是世界的奇迹,当世无与伦比。国家主席江泽民称赞明清档案是“历史真迹,东方瑰宝”。
甲骨档案、居延汉简和敦煌经卷,经过数十年的中外专家、学者的整理、研究,早已整理有序,各成学系,硕果累累。而明清档案却因数量浩繁,又分散各地,收集整理,耗才费力。加之客观条件的制约,明清档案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而曲折的道路。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明清历史档案,宣布档案为国家财富,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档案馆先后将流散于社会的近五百万件的明清档案收集进馆,妥善加以保护。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九年的三十年中,档案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档案整理,先后清理和加工整理了明清档案近五百万件,奠定馆藏七十四个全宗体系,使得明清档案基本上达到有规可寻,有目可查的水平。与此同时,档案馆还配合史学界的需要,先后编辑出版了一批档案史料。在解放后的三十年中,明清档案各项业务工作虽有发展,但对外基本处于封闭状态。
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央关于开放历史档案方针的指导下,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中,由于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增长,投入明清档案事业的经费逐年增加,使得明清档案事业得到蓬勃的发展,各项业务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开创了明清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档案保管、保护设施,面貌一新。
档案馆始终把档案的安全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对八千多平方米、十八个档案资料库房进行密闭、保温、防尘的技术改造。更新了空调设备,安设了防火、防盗警报装置,建立了档案库的遥测、遥控的电脑中心控制系统,增添了密集排架,档案库房基本上达到恒温恒湿的标准。同时实行严格的安全保卫制度,使档案得以安全储藏。
2.加强档案的保护和修复。
为了保护古老的档案,档案馆设置了专门机构和配备了相应的技术人员,对保护档案进行试验和研究。有计划地更换了档案保护装置并对残破档案进行了修裱。仅一九八○年至一九九五年,就修裱档案五万多张、舆图二千九百一十五公尺。为保护档案原件,购置一批缩微、照相、冲洗、复印等设备。近十几年来,共缩拍利用率较高的档案150多万件,以缩微品代替原件利用,这有利地保护了档案原件的安全。
3.大力开展了档案的整理工作,将馆藏的四十多万件的朱批奏折和九十多万件的录副奏折详细整理编目,清理了历史上遗留下来二百七十多万件残题本。编辑出版了《朱批奏折财政类目录》五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公开出版的档案目录。
4.为实现对明清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先后购置了缩微、电脑等成套设备。制定了《清代档案分类表》、《清代档案主题词表》、《清代档案著录细则》、《清代档案整理规则》等,根据这些标准对清代档案进行了大量的分类、著录和标引,使明清档案现代化管理,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此外档案馆还建立了征集档案专项基金,先后征集和收购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明清档案、清末家谱、勋章等数千件。
二、开放利用明清档案,取得了显著效益
为贯彻中央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方针,开放利用明清档案信息资源,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热情接待中外读者来馆利用档案。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共接待来馆查档单位6807个、62589人次,选用档案362325件。其中接待美、英、日、法、俄、荷、加、德、澳、瑞士、意以及台、港、澳等学者共245个单位、6000多人次,选用档案70000多件。此外,还为中外读者咨询待查档案35000多件。这些利用档案的成绩、超过我馆以往五十五年利用档案的总和。
社会各界利用明清档案,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首先为编史修志和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得到中学界的一致赞扬。其次,为中外划界、兴修水利和医药、食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第三,为创作和编写历史题材的戏剧、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提供了大量的清代档案作为素材。此外在发展旅游事业中,各地名胜古迹的修缮,也都查阅了大量的清代档案、地图等,其经济效益是难以估量的。
2.编辑出版了大量的档案史料。改革开放以来,共出版四十五种、1.6亿余万字的史料,是我馆过去五十五年出版量的两倍。其中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档案汇编》、《康熙朝起居注》、《英使马戛尔尼使华档案史料汇编》等。一九八一年还创办了《历史档案》杂志季刊,定期公布一些新发现的、重要的档案史料。
3.举办各种档案展览,弘扬中华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结合当时的形势,先后举办了《辛亥革命档案展览》、《明清档案真迹展览》、《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档案图片展览》、《戊戌变法一百周年纪念展》等共十几次展览,先后在北京、香港、南斯拉夫等地展出,得到国内外观众的赞扬与专家的好评。
三、广泛开展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1.随着历史档案开放的广泛深入发展,档案馆对外交流也日益扩大。仅1985年至1993年共接待来访的国外档案界、学术界及有关官员,共154批914人次。
2.加强业务研究工作。为提高档案馆工作水平和明清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素质,结合各项业务工作,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近二十年来,已发表出版馆内业务人员的各类论著共450余篇,计有350多万字。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馆庆纪念出版的明清档案学术论文集计三编七册、《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中华明清档案指南》、《清代六部成语辞典》、《档案文献编纂词典》、《满文大字典》、《乾隆皇帝与马夏尔尼》等专著。
改革开放以来,档案馆组织和参加的各种学术研讨会,计有一百多次。其中较大的有:1981年以来,档案馆与社科院、人大清史所等联合主办的国际清史学术讨论会已达八届。1981年以来,与故宫博物院等联合主办的《清宫廷史研讨会》,至今已开过三次会议。1985年及1995年为庆祝馆庆六十、七十周年,分别召开两次大型《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1992年以来,我馆与日本冲绳县图书馆联合召开了三次《清代中琉历史关系研讨会》,1996年我馆还成功举办了由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学者参加的《第六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上述会议,进一步加强中外档案学术和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外学者友谊,对提高档案馆业务学术水平起了积极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