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的千年“牵手”_东方文化论文

东西方文化的千年“牵手”_东方文化论文

东西方文化的千年“牵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西方论文,牵手论文,千年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89(2002)02-064-007

新的千年来到了。在新的千年,人类将创造出什么样的新文化呢?我们认为,新千年的 文化,很可能是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东西方文化的千年牵手,是以分析思维见长的西方 先进的物质文化与以综合思维见长的东方优秀的精神文化的“联姻”,它将使人类达到 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一)

东方,曾经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文化。从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世界奇观中,从浩如烟海 的历史典籍中,从东方式的深邃而综合的睿智中,到处可以看到东方文化曾经有过的辉 煌。但是,18世纪以后,东方总是在凄凉的落日下积累着精神忧伤。

从文化因素和地理范围两个方面看,世界文化开始于东方。东方文化,曾经傲立历史 潮头,创造了日出之地的辉煌。表征人类文明一定发展阶段的四大宗教都产生于东方;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沙漠,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沙漠,犹太教 产生于西奈沙漠[1](p-48)。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 ,都在东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是东方文化最光辉灿烂的历史阶段,四大文明古国就是 代表。无须详论,只要稍加留意一下古代中世纪东方世界创造的世界文化史上的许多第 一,便可窥见璀璨夺目的古代东方文化之一斑:第一部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成书 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第一巴比伦王朝,比西方荷马史诗要早1000多年;第一部成文法 汇编是《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的神话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神话;《尼罗河颂》、 《阿顿颂》、《伊甫味陈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献;古埃及宗教是人类最早的宗 教;印度《梨俱吠陀》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世界起源的哲理诗;中国的四大发明,阿拉 伯的天文学、医学、数学,都居世界领先地位;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卡利莱与 迪木奈》、《安塔拉传奇》,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五卷书》, 波斯诗人萨迪的《果园》、《蔷薇园》,日本的《古事记》、《万叶集》、《源氏物语 》、《平家物语》等,都是世界文学中的名作,享誉世界文坛,《源氏物语》还是世界 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很多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或宗教文献,如《旧约》、《新约》、《 古兰经》、佛教各经典,都是产生于这一时期。四大文明古国后来形成了东方世界的三 大文化体系。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已经消亡,被其后继者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所取 代,而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则流传到现在。所以,东方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文化圈:中 国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2](p290-292)。这三个文化圈是各自独 立的文化体系,各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又相互渗透。但这种渗透却不能代替和抵消三大 主干文化体系[3](p27)。这样,东方文化中的“东方”,就是指整个亚洲和非洲北部的 国家和地区;东方文化,就是包括以上提到的三大文化体系。

东方文化不仅塑造了东方,也为西方文化的孕育涵养了不可或缺的因子,润泽了西方 文化。西方文化始于希腊、罗马,“因为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 没有现代的欧洲”[4](p220)。然而,西方文化“是在文化发达较早的亚洲西部国家和 埃及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无论在宗教、科学、哲学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埃及、巴比伦和 其他国家的影响,甚至希腊字母也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形成的”[5](p11)。西方文 化“最重要的根基是基督教”,“基督教、日耳曼异族的影响和古典文化遗产合在一起 促使了欧洲早期文化的诞生”[6](p392-393)。基督教本来是东方世界的产物,但后来 被改造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干文化。而在东方世界,原基督教文化因素虽然依然存在,却 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3](p27)。

18世纪之后,深藏于东方文化中的怀旧情结、循规蹈矩、一味求稳、自我封闭、个性 不足而奴性有余等陋俗文化渐次被强化到足以抵消它昔日光泽的程度。

——受困怀旧情结,缺乏创新理念,是东方文化首要的弱点。表现在中国,有所谓祖 述尧舜、宪章文武,把尧舜之世看作理想的盛世;表现在埃及,是直到今天埃及人对金 字塔时代仍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眷意连连。伊甸乐园是希伯莱人最向往的理想境界; 伊斯兰初期的穆罕默德时代,则一直是后来的阿拉伯人所极力赞美和追求的……。东方 人往往只是概叹今不如昔,不如理想之世,而不思超过前人。这种怀旧情结,严重束缚 了东方人的进取心。东方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产生这种情感的基础。辉煌的过去 反而成为消磨进取心的包袱。

——习惯循规蹈矩,不敢直面现实,抱残守缺,是东方文化的一大缺陷。东方人的这 种强调承继,把圣人之制、先人之规、祖宗之法规为万不可越过的“雷池”的思维方式 ,使得东方人不善于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具有尝试意义的一步。

——一味求稳,没有风险意识,缺乏冒险精神,不敢挑战未来和未知,也是东方文化 的弱点。

——容易自我封闭,缺乏主动交流,使自身陷入一个无形的“酱缸”之中。

——个性不足,奴性有余,人云亦云,简单盲从。东方社会大都长期深陷封建社会的 泥潭中,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资本主义的“基因”不足。

以上陋俗文化的病灶,在东方古已有之,“近代中国陋俗文化的嬗变是近代社会特定 历史条件决定的”[7](p55)。到了近代,这些潜涵在东方文化中的陋俗文化,交叉互动 ,恶性发酵,就使得东方文化在政治、经济、精神、思维等各方面内涵着的本来就不多 的创造发明“基因”逐渐萎缩,并由此走上了一条似乎是下坡的不归之路。西方列强的 侵略和掠夺更使东方文化雪上加霜,遭到毁灭性破坏。拿破仑的大炮,轰击过埃及金字 塔前的狮身人面像;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圆明园;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寺庙 里大施淫威……。在西方列强糟蹋东方文化的过程中,农业文明的东方,终于败下阵来 。

(二)

西方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是借复兴被遗忘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之名,行萌发 资本主义、确立新的西方文化观之实。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文化和思想特征是人文主义 ,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倡导学术研究,反 对以神为本位的宗教思想和经院哲学。而西方文化中暗含的功利性价值指向,不久便导 引西方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三次产业革命,使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界的“黑马”。

——始于18世纪中期的以纺织技术和蒸汽技术突飞猛进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翻 开了人类历史新的一页,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西方文化又马不停蹄地促成了以电力技术为标志的第 二次科技革命。很快,发电机技术、电动机技术、输电技术、变电压技术等形成了一个 相互依存的技术群。西方文化潜涵的征服和驾驭大自然的因子进一步得到强化。

——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在完成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立即开始了以信息技术 、电子技术、核能技术、空间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 革命——新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使西方在征服大自然方面积聚了空前的力量,西方文化的功能得到了淋 漓尽致的发挥。

西方曾经拥有征服的荣耀,曾经创造过工业化的辉煌。然而,物极必反,西方文化在 创造发展条件的同时也在挖掘着发展的陷阱:

——生态陷阱。人类为西方文化导引的所谓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发展的基础 受到严重侵蚀。生态系统的绿色内存正在被欲望无边的人类所侵占,人类已经透支了未 来,工业文明的丧钟就要敲响。未来的人类或者毁灭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或者走向一种 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科技陷阱。自工业化以来,工具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的较量中取得了 无数次辉煌的“胜利”。这一切都得益于科学技术,以至于科学技术在20世纪成了当之 无愧的“第一生产力”。然而,同时,“科学技术万能论”也甚嚣尘上。人类,在科技 万能论和功利主义的陷阱里越陷越深,科学技术的功利主义特性被一步步推向极端,人 们也一步步滑向“科学技术万能论”的陷阱。

——伦理陷阱。西方文化中内涵的这种人类中心观念,使人类陷入了深深的伦理陷阱 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强烈要求科技伦理的规范。英国克隆羊“多莉”诞生的消息,犹如 一石击起千重浪,人们在为一项新技术的成功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非 常现实的伦理尴尬。

——增长陷阱。人类对“发展”的理解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的产值增长、速度加快、 规模扩大、人均GNP提高等意义上,增长性发展观一直左右着人类的发展实践,经济增 长成了发展的代名词。这种错误的增长性发展理念将人类文明导入了死胡同。

——分配陷阱。“全世界收入的分配越来越向一边倾斜,富裕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的人均收入50倍于占世界人口3/5的贫困国家的人均收入,并且这种差距还在拉大, 这是由于贫困国家的增多而造成的”[8](119-120)。1990年,联合国预言:“假如现行 模式保持不变,则国与国之间收入的世界分配将会恶化。”20世纪全球经济增长了20倍 ,工业生产增长了50倍。然而,增长成果只赋予了少数富裕国家。与此同时,国内贫富 差距也超过了警戒线。发达国家的分配不公由来已久,发展中国家的贫富悬殊程度也后 来居上。多数国家被超过警戒线的贫富差距所困扰,受困于分配陷阱中。 ——消费陷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能力的增强,人类的消费欲 望迅速膨胀,消费总量急剧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仿佛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原材料库和天然垃圾场。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永不知足、利用厚生、崇拜物质享受的 思想,助长了人类的恶意消费(或称过度消费、无度消费)意识。为了满足自身的恶意消 费欲,不惜盘剥他人和大自然。西方文化中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的纵 欲倾向,将人类一步步引入消费陷阱。“以食为天”的人类,正在蜕变为“食天之民” !

——战争陷阱。20世纪末,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事实上,世纪之交,和平离 人类仍很遥远,发展被严重扭曲。世界并不太平,战争阴影时时笼罩在地球上空。一些 偶发事件就可能引发一场人类悲剧。西方文化中固有的西方至上论和征服意识是未来战 争的主要导火索。

今天,笼罩在西方文化上的光环越来越黯淡无光。西方文化正走上没落之旅。

(三)

从本质上说,西方文化是功利性(或工具性)的,重利轻义,这种功利性的文化具有天 然的排他性。以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淀和筛选,形成了以分析 见长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主体思维方式是分析型的,因而,凡事莫不强调一分为二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西方的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西方的物质文化成绩斐然 。伴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成为西方的一种时髦思想,认为万 物为我而生,因我而存。在不断强化的物质主义思想指导下,西方人对自然界穷追猛打 ,暴烈索取。久而久之,使得西方文化工具理性有余而价值理性不断丧失。 与西方文化不同,东方文化是义理性的,重义轻利,一般说来,这种义理的获得是靠 心灵的感悟。在宗教气氛非常浓郁的东方世界,流行着创世说、启示真理说、灵魂不死 说、天堂地狱说等思想学说,这些学说都是非理性主义的产物,是通过直观、内省、神 秘主义的个人体验而获得的认识。感官在东方哲人看来,是“心灵之眼”,他们体验真 理,就是用这种神秘的心灵之眼。这种非理性主义的感悟,大多是从感官出发,但又要 超越感官,才能得到超感官的灵性感受。感悟,使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型,凡 事莫不合二为一。正是这种合二为一的综合式思维,使东方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儒 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给人类展示了一种万物和谐的范式。大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学 者冈田武彦把儒家思想同克服现代人因科技进步产生的负面影响综合起来,认为儒家基 于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立场而倡导的万物一体论、天人合一论,是一种宽容的具有向 善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足以帮助我们免去现代社会的弊端[9](p40-41)。而1844年 产生于伊朗而今成为世界新兴宗教的巴哈伊教,则诅咒一切偏见和异端,宣称宗教的目 的是促进亲善和谐,维护男女平等的权利,坚持义务教育,减少贫富差距,提倡世界大 同,体现出宽容性。但是,东方文化注重价值理性而忽视甚至轻视工具理性,以致造成 东方科技不如人(西方),创新精神不如人,讲求实际不如人。

风格相异的东西方文化能否实现千年牵手?

亨廷顿从实用主义的美国外交政策出发,在其《文明的冲突》中虚拟了文明冲突论, 认为未来的世界大战是文化的大战,断言中国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是西方文明未来的 最大敌人。他由此断言,不同背景下的文化是不兼容的。

我们认为,文化冲突不是主流,文化融和才是主流,东西方文化不但必须联姻,而且 能够联姻。风格相异正是两种文化联姻和互补的基础。东方以精神文化见长,西方则以 物质文化制胜;东方文化教化人们以宽广的胸怀理解并拥抱自然,西方文化则要求人们 以先进的器具征服自然;东方文化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西方文化则强调人理应凌驾 于自然之上;东方文化侧重灵魂的感悟,西方文化则承认肉体的体验;东方文化回味往 昔的岁月,西方文化则放眼未来的时光;东方文化看好和谐的气氛,西方文化则喜爱征 服的愉悦……实际上是各有所长。因此,东方文化正可以与西方文化相互补充。所以, 未来的世界文化,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都硬起来,这正是邓小平的 一贯思想,也是先进思想家们的一贯主张。中东的著名思想家阿布杜·巴哈说:“在现 时,东方需要物质方面的进步,西方需要精神方面的进步。假若双方交换,东方把精神 方面的思想,输给西方,西方把科学知识,输给东方,那就再好没有了。这种互相交换 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物质与精神双管并进,才是真正的进步,我们才能成为完善的 人,古圣先哲的出世,是带着精神的生命和光明给世界的,是使真理之光辉灿烂,普照 人们的心灵,人们在这种光辉中,可以成就心灵上不朽之光”[10](p43-44)。受困于种 种陷阱的东西方文化,理应互相从对方汲取营养,携手共同迈进生态文明的门槛。 20世纪20年代前后,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写成轰动西方世界的名著——《西方的没落》 ,该书在反思为何自认为文化至上的欧洲却要自相残杀之后,得出结论:西方文化有致 命弱点,世界的希望在东方。30~4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从其哲学基础得出的结论是西方文化将来要被消灭。20世纪70年代,汤因比与日本池田 大作对话,预言将来统一世界的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20世纪后半期, 西方兴起了几种新的与西方文化主旨背道而驰的科学模糊学、混沌学,认为西方文化已 是穷途末路,必须改弦更张,另谋出路[11](p162-163)。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 得者聚集巴黎,在会议宣言中明确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 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中国孔子的智慧。”[12]。

我们知道,成功实现经济腾飞的日本推行过《论语》加算盘、《论语》加计算机的管 理模式,新加坡推行过儒家伦理运动。于是,人们把现代化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 文化联系起来,认为是斯宾格勒和汤因比预言的一种应验。看来,东亚奇迹并不是像有 些人说的那样,是垃圾桶里开出的玫瑰花,而是千年的铁树又开花。

东方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东方人发现,物质文化方面与西方的差距简 直是天壤之别。西方重技艺和经济实用的思想,确实给西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中国 ,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20世纪初进行的东西文化论战,许多有识之士就 举起了向西方学习的大旗。

世界文化犹如一条流动的文化风景线,构成这条风景线的文化在个性上是多元的,在 价值上是共进的。有人将这种价值共进的多元文化色彩化:具强烈信仰精神的是红色文 化,具强烈求知精神的是蓝色文化,具强烈仁爱精神的是黄色文化。中国文化是略带蓝 色的黄色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是略带蓝色的红色文化,南美、东正教和西方都 是既有浓厚蓝色又有浓厚红色的文化,未来的不同颜色文化将采取互补性融合,所以没 有“大输家”。[13](p4~5)

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之后,工业文明也走到历史尽头,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一种全新 的文明型式——生态文明。我们认为,在迈向生态文明的历程中,两种文化的联姻模式 必须也能够是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东西方文化双向互动型。即以东方文化之纲,挈世界 文化之领;以东方文化之魂,统西方文化之体。

——东方文化中固有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利于东方社会走出生态陷阱,尽快实现文明的 转型。东方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神人合一,物我相混,这种思想是以综合思维为基础的 。主张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基调。《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 而奉天时。”其要义就是天人合一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 乎自然之势,有所不为而有所为是老学思想的核心,是贯穿《老子》全书的主线。《中 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 天地参矣。”僧肇大师说过:“土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14](p108)儒家、道 家、墨家和杂家都有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极至和人类生存智慧的顿悟。季羡林先生 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代表了中国哲学的最高智慧[1 4](p70)。印度《奥义书》有“汝即彼,我即梵”之说。“梵我一如”,说的也是我与 万物本为一体。由这种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的思维定式而形成的模糊世界观,为人类认 识向广延度和深刻度发展准备了条件,表现出人类灵性的自然状态。

——东方文化中固有的清心寡欲和节欲意识有利于东方社会走出消费陷阱。节欲是贯 穿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一根红线。《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墨 子的以普遍“节用论”为主的消费思想,在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上也独具一格。荀子说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东方文化中固有的仁爱精神有利于社会走出伦理陷阱。仁爱精神,是东方文化的 基本精神。徘徊在生存困境中的人类,必须主动培育厚德载物的大地情怀,用一颗赤诚 的心,去解读并理解万物,去博爱所有对象物。人类不仅要善待他人,与人为善,而且 要善待生物,与物种为善,乃至要善待其他所有和人一样的生命和非生命存在,与所有 存在为善。而东方文化与这种新伦理观仅一步之遥。

——东方文化中固有的和合精神有利于东方社会乃至全人类走出战争陷阱。 ——东方文化中固有的公平意识有利于社会走出分配陷阱。“不患贫而患不均”、“ 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东方人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分配价值指向具有两面性, 如果操作不当,会陷入平均主义的泥坑;但如果操作得当,无疑会有效地预防和克服严 重的两极分化。

——东方文化中固有的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思想有利于社会走出科技陷阱。东方人强 调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使东方人在观察任何问题时都能做到深刻 而全面,因为东方人能够用睁开的两只眼睛看世界。东方人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有助于 东方社会率先走出科技陷阱。

必须指出的是,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互补型模式,决不是回到“普遍永恒的孔子 信条”,也不是试图用东方文化替代西方文化,更不是搞文化沙文主义,用东方文化主 宰世界。未来的世界文化仍然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并存,不可能相互替代,更不可能 相互消灭。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其诞生、成长和发展都有历史必然 性,未来也不可能改变这种必然性。这里说的东方文化主导型,主要是在以下意义上说 的:其一,东方文化潜涵着天然的生态文明趋向;其二,对东方文化自身潜涵的生态文 明因子必须进行时代再造;其三,精神因素比物质因素更为重要,而东方文化以精神文 化见长,所以,未来的世界文化必然是东方精神熏染的结果。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逻辑 必然。

(四)

历史上,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文明型式是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路是在西 方文化的导引下走完的,而领导即将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新潮流的,只能是吸纳西方文 化精华并最大限度剔除自身糟粕之后的东方新文化。东方新文化的内涵是:(1)中国新 文化圈。以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天下大同思想为基本内容的共产主义文化将构成中国 新文化的前瞻性和导引性文化;以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等为主干的社会主义文 化,将构成中国新文化的先进性文化;经过扬弃后的儒家思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博 爱万物的和谐理念是中国新文化的大众性基础文化。(2)印度新文化圈。印度文化必将 在改革包括男女不平等、婚丧陋习、教育机会不均等在内的固有的陋俗文化的基础上与 中国新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新文化圈的交流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3)阿拉伯伊斯 兰新文化圈。 有人认为,东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是对立的两极,东方文化传统只能是现代化的包袱 ,东方必须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作出抉择。早在20世纪初期,自诩为“‘五四’后期人 物”的殷海光就曾真切地发问:“我现在要问:如果说必欲倒孔才能实现民主,那么西 方国邦必须扫灭基督教才能实现民主。但是,何以西方国邦实行民主和信奉基督教各不 相伤呢?我现在又要问:如果说必欲反对旧文学和艺术才能提倡科学,那么现代西方国 邦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是否同时停止究习古典文学和艺术了呢?”殷海光接着追问:“ 孔仁孟义,再加上墨氏兼爱,为什么一定不能导出民主?”[15](p20)那些认为东方文化 传统与现代化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观点,在思维上是简单的,在逻辑上是混乱的。 文化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文明的进化不可能没有积累和继承,各民族的现代化 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15](p20)。一个民族背离了自己的传统,就像斩断了自己赖以 生长的根系,就像掐断了与自己母体的精神纽带。拥有悠久文明史的东方民族,如果泯 灭了东方精神,犹如一个富丽堂皇的庙宇里缺少了镇庙之宝——作为心灵至尊的各具特 色的神。因此,孔孟不能丢,伊斯兰不能丢,印度式思维也不能丢。文明的创造离不开 传统。东方,理应珍爱自己的精神资源。东方精神是东方文化获得新生的沃土,是东方 文化登上世界文化屋脊的阶梯。

西方文化固有的征服欲、人类中心主义、纵欲等天然缺陷,使得西方文化不能担当起 导引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使命。由于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世界 文化不得不回到东方文化的思维轨道上。季羡林先生由此预言:21世纪必定是东方文化 的时代[15](p65)。曾经对古代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东方文化的再度雄起,必将给世界 展示一个样板性的生态文明型式和无害发展模式。

空前的文化困境困扰着人类,人类迈向新千年的步伐并不轻松。但人类必须在世界文 化重构和发展模式整合两个方面艰难推进。我们无法选择文化传统,却有选择文化未来 的自由。东西方文化各有优长。具有天然和谐思想的东方文化通过与西方文化的千年牵 手,有望再度站在世界文化屋脊上,领导即将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

收稿日期:2001-6

标签:;  ;  ;  ;  ;  ;  ;  

东西方文化的千年“牵手”_东方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