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大陆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基于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文本分析
吴 婕 赵 斌 秦铭欢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颁布,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先后发布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作为国家首批中心城市,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处于领先水平。通过对这五座城市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期来探究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各地主要围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增强特殊教育保障能力、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三大重要任务撰写文本内容,从对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内涵式的发展,新时代的中国大陆特殊教育呈现出特殊教育制度化的加强、教育安置形式向融合方向发展、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导向、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特殊教育;国家中心城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一、问题提出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要“办好特殊教育”,十九大再次提出“办好特殊教育”,由此可见,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质量。《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出台后,残疾人的受教育机会增加、财政投入大幅增加、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成效显著,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1]与此同时,特殊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特殊儿童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且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2]2017年7月17日,《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二期计划”)颁布,这不仅巩固了一期的成果,而且也进一步敦促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学习中央二期计划文件精神和要求,纷纷提出各省市的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科学的理想信念是人生最崇高的价值追求,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更是其牢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及保持先进性的核心要素。恩格斯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98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所心系的重要议题,与之相适应,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也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全国城乡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五大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在特殊教育方面也起到了表率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二期计划文本内容,了解我国先进城市的二期计划文本特点,探析新时代中国大陆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里半的麻婆子被杀,罗圈腿被杀,死了两个人,村中安息两天。第三天又是要死人的日子。日本兵满村窜走,平儿到金枝家棚顶去过夜。金枝说:
二、主要特点
(一)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和发展策略。国家二期计划指出,不仅要关注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同时也需要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1]国家五大中心城市的政策文本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特殊教育体系,并对各个阶段做出了规定。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着眼于量的提升,取得了特校、专任教师、招生、办学规模的数量增加。[9]在此基础上,二期计划趋向于质的提升,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增强特殊教育保障能力、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三大任务来制定特殊教育发展工作。
课程教学改革是提升特殊教育教学一个关键有效的措施。[7]各地针对各学段的发展,建立学前、高中及职业教育阶段的课程资源体系,结合各地实际协调国家、市级和校本三级关系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北京和重庆两个城市对于教育内容进行思考,坚持“立德树人”,回归教育的本质。[8]结合时代的发展,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广州市积极探索微课、慕课等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上海市通过各学科教研组加强课程实施的研究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广州市和上海市主张要建设网络资源库,建立课程资源使用交流机制,促进课程资源成果的分享,提高课程资源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在课程评价体系上,多地开始研制《特殊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广州市注重加强IEP 的过程指导和教学评估,切实提升个别化教育质量;北京市探索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的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
另外,各城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提出具体的办学条件标准,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要求规划招收5人及以上数量的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建设1间资源教室。广州市明确了到2020年全市欲建成的资源教室和特教班数量,并且也对特殊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提出要求;上海市提出“50%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学校配置资源教室”;北京市把视野放置于国际,将在通州建设世界先进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追求更加优质资源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城乡特殊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发展概况。[3]北京市主张在城乡、区域特教学校间建立互相帮扶、相互带动的联盟发展机制,促进特殊教育优质的平衡发展。
五大中心城市还要求要建立健全教育服务的保障机制。教育进入管办评分离,政府需要越来越多地扮演服务者的角色。[4]注重提升政府的教育服务能力,探索各具特色的服务机制,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参与到特殊教育的发展中来。重庆市和天津市选择调动乡镇(街道)和村(居)委员会参与到特殊教育的服务体系当中;广州市鼓励市区两级的教育部门与卫生、民政、残联等多部门之间合作,建立全市跨部门协作的特殊教育信息共享平台。
学前教育阶段,积极创造早期融合教育的机会,以普通幼儿园开展随班就读、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及康复机构设置学前部或附设幼儿园等多种形式开展早期融合教育。另外,也明确了要实施早期康复教育服务,上海市着重提出要“继续开展学前教育设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国家五大中心城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发展,通过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教学、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为残疾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入学率上,五个城市都达到了要求标准(95%以上),其中,北京市要求巩固零拒绝、全覆盖的成果,上海市规定入学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主要开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特殊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落实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进一步扩展专业设置。与此同时,五大中心城市也都提出了要面向残疾学生开展继续教育,满足学习需求。
(二)落实提升保障能力的措施。五大中心城市明确了保障经费类别。其中,经费类别包括了生均公用经费、残疾学生补助经费、教师待遇津贴、特殊教育专项资金。在生均公用经费上,各地都达到或超过标准。其中,重庆市鼓励“有条件的区县根据招收重度和多重障碍学生比例等情况,适当增加年度预算和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北京市也扩大生均公用经费列支范围;广州市还明确了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障碍学生的拨付经费标准;天津市规定生均公用经费到2018年达到10000元的标准。残疾学生补助经费涉及范围更广,对残疾学生予以优先资助原则。完善特殊教育津贴等工资倾斜的政策,天津市明确津贴比例按基本工资的25%确定,广州市对承担随班就读任务的班主任和各科目教师明确了不同的补贴金额。不仅如此,各城市也要求补贴要倾向于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普通学校承担融合教育任务的教师。重庆、天津、广州三个城市还明确了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方向,主要用于康复设施的配备、资源中心教室的建设等工作中。
(三)全面提升特殊教育的发展质量。第一期提升计划的实施后,各城市已经基本建立了一个特殊教育的专业支撑体系,针对特殊教育对象和内容的特殊性、多样性,特殊教育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支持保障体系的支撑。[5]在专业支撑体系方面,五大中心城市要求“建立依托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提供专业指导,开展资源的统筹、研究、培训、转业安置、教学等工作;另外,建立多学科专家在内的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为特殊教育专业的重大决策、咨询和指导等提供专业性指导;建构特殊教育专业服务的体系,配备特殊教育教研人员,为特殊教教育研究和发展提供专业的支持”。上海市还强调了通过推进医教结合提升专业的服务能力,主张以政府为主导,促进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并计划对所有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儿童进行入学评估。
(一)特殊教育制度化的加强。教育制度包括组织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10]在二期计划中,着重对组织管理保障体系进行了说明,政府要注重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增进教育部门与各部门间的协作,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的特殊教育机制。目前,主要任务为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的管理机制,今后也要不断对这一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另外,我国目前尚未颁布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弥补这一空白,对特教师资资格认证、特殊教育学校质量评估等方面给予更明确的规定。
生态文明改革成果不仅让城里人得惠得利,也延伸到乡下,让村里人可感可触。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使用以来,全村40多户村民“污水四处流、坑塘水沟臭气熏天”的环境问题得到了解决,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特殊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上述研究工作对于搭建基于BIM的建筑运维管理平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BIM运维平台的搭建对于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的建立均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拥有一支满足特教事业发展数量、具有高素质的特教师资队伍。[6]五座城市的计划文本中要求一方面要拓宽师资职前教育渠道,增设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增加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数量、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也要求加强特教师资的培训力度,其中,天津市和重庆市在文本中具体对培训的学时做出规定,另外天津市还明确了市区两级政府分担不同岗位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责任;广州市则提出建立“双证上岗”制度试点工作,以此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同时,各地也开始探索普通教师的特殊教育素养培养路径,将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为师范院校的必修课,亦或将特殊教育通识课程纳入普通学校教师和校长的继续教育课程中。
推荐理由:本书是由殷健灵创作的一部成长小说,描写了两个亲密无间的少女、两对迥然相异的母女,面对瞬间的天地倾覆,在两天两夜间走过的惊心动魄的心路旅程。书中对灾难突发时人的遭遇和心灵世界的描写既细腻传神,又生动深刻,有如临其境的现场真实感,传达出牺牲与救赎、执着与放弃、死与生等美好和残酷并存的人性矛盾。
(二)特殊教育体系向终身化方向发展。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这一理念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由此人们进入终身学习型社会。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必然也会受到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在五座中心城市的二期计划中,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仅巩固了义务教育的成果,也对学前、高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进行了说明,同时提出要开展继续教育,加强职业培训,拓宽和完善终身学习通道,做好教育与就业的衔接工作。目前,特殊教育的体系形态还是呈“纺锤形”,义务教育仍占据重要部分。对于特殊人群来说,早期干预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故需要逐渐的推进学前阶段的特殊教育。另外,受教育的层次要求也越来越高,特殊教育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也要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国家会更为重视提高高等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质量。
(三)特殊教育安置形式向融合方向发展。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正在不断推动着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11]在一期计划中,明确规定“三十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必须办一所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经过三年的实施,特殊学校总量得到大幅提高。[9]在二期计划中,工作重点发生变化,不再看重特殊学校的数量,而是使安置形式更为多元、融合。在二期计划文本中,规定学前特殊教育要提供早期融合教育服务,采用多种形式对特殊人群进行义务教育,这些举措无不体现着融合教育的思想。
(四)特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导向。特殊教育发展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产物,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12]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教育学科的综合性以及特殊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决定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教育这一单一的系统,必须要与外部系统合作,对各要素进行整合。[10]
(五)特殊教育走向专业化、信息化道路。特殊教育从原来的公益性事业转变为了一项专业性的事业,专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师资质量的提高对于特殊教育的专业化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城市的二期计划中从职前和职后两个方面对师资培养进行了说明,不仅如此,有的城市还将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为师范院校的必修课,亦或将特殊教育通识课程纳入普通学校教师和校长的继续教育课程中。面对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们必然需要有特殊教育的知识储备,特殊教育的相关课程将全面的开设于师范院校当中,同时对在职的教师也会定期进行特殊教育的相关培训,在教师资格认证上也会更多的加入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另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也会影响特殊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未来也将建成完整、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燕,赵斌,张欣.从外延到内涵: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策略调整——基于《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视角[J].现代特殊教育,2018(3):7-12.
[2]雷江华.坚持内涵发展,深化特教改革[J].现代特殊教育,2018(3):1.
[3]庞文,尹海洁.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13-17.
[4]史华楠,沈娟娟.政府“元治理”角色的职能定位与实现路径——基于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6(9):31-38.
[5]王培峰,丁勇.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转向及其改革逻辑与重点领域[J].中国特殊教育,2015(2):15-21.
[6]马庆发.特殊教育师资培育比较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2):11-17.
[7]黄汝倩.地方贯彻《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政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5(8):3-8.
[8]赵福庆,徐建华,任文娟.让德育回归教育的中心——来自全国“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成果展示暨交流会”的声音[J].中小学管理,2017(2):50-52.
[9]常建文.《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实施成果分析和思考——基于2013—2016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的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8(10):138-141.
[10]张婷,朱凤英.特殊教育内涵发展的走向与实践依托[J].中国特殊教育,2017(10):3-8.
[11]雷江华.融合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12]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
中图分类号: G7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438(2019)07-0121-03
收稿日期: 2018-11-15
作者简介: 吴婕(1995-),女,云南巍山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基本原理;赵斌(1972-),四川平昌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心理发展与教育、特殊教育师资。
基金项目: 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全纳教育视域下的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2017JY014)。
[责任编辑 靳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