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职业教育改革之路--如何适应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_职教论文

21世纪职业教育改革之路--如何适应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_职教论文

迈向21世纪的职教改革之路——我国职教体制如何适应多元化所有制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之路论文,所有制论文,体制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大在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对我国职教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职教界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如何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我国职教体制如何适应多元化所有制经济结构,这是当前职教界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使职教界全面认识和探讨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在岁首特别推出了《迈向21世纪的职教改革之路》这一专题策划。这一活动得到了职教界人士的热烈响应,职教界同仁在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鼓舞下,满怀对我国职教事业的前途和信心,他们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对我国职教改革献计献策,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值得一读。

上篇:走向市场的职教体制改革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有辉煌,也有曲折,有成功,也有失败。经济是改革的先导,党的十五大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上的突破,引发了我们对我国职教体制的反思。如何适应新的世纪对新的人才的需求,如何更新观念,实现接轨,如何深化改革,寻求发展已迫在眉睫。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职教体制自身,它也不是尽善尽美的。长期以来,在管理体制上,它实行的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分工,按系统归口,由不同部门进行管理的多元化管理体制,虽然它为我国职教的兴起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婆婆多,统一管理难的局面。在办学体制上则呈现出条块分割、重复办学、规模小、效益低的弊端。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我国职教体制究竟该怎样去改革,究竟怎样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以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佳的统筹管理,答案显而易见:更新观念,走向市场,这是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值此世纪之交之际,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基本教育体制,重新认识职业技术学校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改革的出发点

面向21世纪改变“双轨制”教育体制

我国现行的中等学校教育体制是一种双轨制,即:一轨主要是以升入普通高等学校为目标的教育;另一轨主要是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前者是普通初、高中,后者是各种初等和中等职业学校。两类教育、两种目标、两种课程、两个前途。诚然,我国的人口众多,经济不够发达,能进入高等学校的只是同龄人中的少数,大多数要进入劳动市场就业,而且这种情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但是,这种体制实是一种精英教育,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中等学校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一等教育,只有升学失败者或无力升学者才到职业学校,准备就业,成为二等教育。在这种体制下,受升学教育者一旦不能升入高校则毫无就业的准备;受职业教育者将来若想继续学习则苦于基础不够。为了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我们实行“三级分流”的方针。计划的制定大体是以普通高校的招生量乘以2—3倍,确定为普通高中的年招生规模,余下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则尽量分流入各类职业学校。这种作法客观上强化了双轨制。

双轨制教育本源于上个世纪的欧洲,是有其社会阶段背景的。现在许多西方国家都在所谓“教育民主化”的口号下,想尽量摆脱双轨制教育的影响。虽然我国的情况根本不同于西方,但是,也要看到,双轨制必然造成不公平。教育改革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公平是第一位的,尽管是相对的,而且双轨制体制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需要从根本体制上改变双轨制的现状。从终身教育的观念出发,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一生所需的各方面的能力决不是一次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得了的,也决不能把职业教育仅局限于就业技能培训。中小学教育应是做合格公民的教育,也是培育有发展潜能的、高效率的劳动者的准备教育。这就要求按照不同教育层次的特点,把学习普通文化与掌握从业的基本能力结合起来,重新设置课程计划,学用结合,并且按照教育的规律循序渐进,使受教育者既能具有就业的基础,同时也有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基础。至于个人是否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依个人条件而异,但不是没有升学或就业的基础。这对于一个青年人在今后几十年能否有效发展,不断适应,至关重要。这是一种“合”的思路,而不是“分”的思路,是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普通教育的改革结合起来,统一于素质教育之中的改革,是着眼于人的开发的改革,造就一代新人才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革普教和高考制度。

值此世纪之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基本教育体制,重新认识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改革的出发点。

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向21世纪的中国职业教育要求发展,除了深化教育体制和教学领域改革外,别无选择

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职业教育的普及率仍很低(不足同龄人的30%),办学条件较差,质量也亟待提高,达到《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总体来看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发展阶段。同时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带来国有企业的暂时困难和大量职工下岗,职业教育面临着经济转型和就业高峰两方面的压力。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向21世纪的中国职业教育要发展,除了深化教育体制和教学领域改革外,别无选择。

党的十五大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面贯彻《职教法》,建立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职业教育制度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跨世纪的战略目标,也是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这一改革要伴随经济转型逐步推进,要积极稳妥,不要急于求成,各级政府有力的领导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在办学体制中首先要明确,不同所有制企业和不同形式公有制企业都可以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突破政府加国营企业的单一公有制办学主体的局限,要引入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和公民个人等办学主体,同时更好的调动学生和家长这一方面的积极性。当前可以考虑把一些不一定要由政府或国有企业办的职业教育专业交给民办教育机构去办,热情扶植其发展。只有按照《职教法》要求,落实多元办学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为多种经济成份服务。当前,随着行业管理局改组为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职教办学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行业企业办学职责不落空,教育资源不流失,而且要更有效地重组。

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经济部门行业性改组的方向和职业学校属地化办学的趋势,实行政府统筹,行业指导,多元办学,主体参与管理的职教管理体制。这种管理应是多层次低重心,面向劳动力市场,以需求为导向的。以河北职教中心为代表的县级职教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青岛市政府的统筹也树立了地级市职教管理体制的典范;常州市则在加强行业指导促进校企合作方面创造了新经验;上海市已在按社区化和行业化两种模式建立职教办学管理新体制的改革中迈出新步伐。在体制改革中职业学校要建立健全有行业、企业、社区和学生家长参加的咨询委员会并发挥其作用。

要承认职业教育市场的存在,改革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的招生就业制度。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是通过教育与就业体系的衔接,即通过联接其中的职业教育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协调运转来实现。为此,职业学校要普遍建立招生就业指导机制,调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拓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政府既要培育这两个市场,发挥其平衡供求的作用,又要通过宏观调控(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信息手段、经济手段等)克服市场的盲区,才能全面实现职业教育的功能。

如何突破职业教育体制所依托的固有理论的禁锢,使之从僵化的体制中解放出来,就成为摆在职教战线面前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对深化职教改革的一点思考

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联系职教战线的实际,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使我国职业教育逐渐走出计划经济模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统一计划招生、统一计划培养、统一计划分配的单一化的、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大一统”的教育体制,明显地暴露出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破职业教育体制所依托的固有理论的禁锢,使之从僵化的体制中解放出来,就成为摆在职教战线面前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如何“满足新的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艰巨要求”时,强调“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邓小平同志论教育》第63页)小平同志这里强调的教育的适应性从根本上抓住了教育体制的实质性内涵,这种适应性可以说是教育的生命和发展的动力,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职业教育体制,无疑具有极大启示意义。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着眼市场,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培养“适销对路”人才,在办学体制、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管理体制、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招生分配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必须承认,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职业教育体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职业教育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下面我们不妨以办学体制改革为例,坚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依靠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道路。特别是近年来民办职业教育的崛起,给我国职业教育的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但民办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根本问题,我认为是放权不够。当然,也有管理不够,引导不够的问题。深层的原因我认为是思想不够解放,缺乏锐意改革精神。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在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的突破,应引起我们对职教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思考。这里,根本问题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问题。为使职业教育体制适应多元化所有制经济结构,必须大力促进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公办、民办一齐上,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符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

从上述办学体制改革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深化职教改革必须从解放思想入手。同时也要实事求是,真正地面对和正视中国的现实。实践告诉我们:职教改革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观念上的碰撞,改革之所以艰难,首先是观念上的阻力。因此,改革只有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才可能发展起来,改革必须是以消除思想障碍为先导的。改革办学体制是如此,改革管理体制,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同样也是如此。

“大职教”体系的构筑,关键是强化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管理,尽快改变目前文件上、口头上讲的多,实际上落实少的状况

切实加强统筹管理努力构筑大职教体系

纵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在体制上,长期来实行的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分级分工,按系统归口,由业务部门领导和管理,由教育部门实行综合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综合管理,中等以下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地方为主进行管理。由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归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因而形成了谁办学,谁管理,哪级办学,哪级管理的多元化管理体制。其主要特点是多头领导,分级管理,自我发展,各司其职。

这种管理体制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和大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仍然有继续存在的某些合理性。其优点是谁办学,谁管理,谁受益,有利于调动办学单位及主管部门的办学积极性;二是供需信息畅通,需求见面,有利于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专门人才的对口培养和同步输送;三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责任明确,界限分明,有利于小范围管理渠道的畅道。

但从实践中暴露的许多问题看,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条块分割,宏观失控,在一定程度上,使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失控现象,导致有的学校规模小投资效益低,而且学校服务面窄,人才流向不合理。同时多头管理,重复培养,学校之间缺乏横向联合和沟通,影响了教育的宏观效益,特别是作为办学主体,职业技术学校缺乏自主权,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被弱化,不能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作出理性反应。

因此,对现行的职教体制,特别是领导管理体制必须继续进行改革。

首先,必须按照《职教法》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国家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统筹管理,努力构筑大职教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特征应该是:(1)中职高职衔接, 允许优秀的中职毕业生选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打破以往中职毕业生不能直接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惯例;(2)就业前后融通, 将职前职后教育形成一体化;(3)行业职业覆盖, 使教育培训既要覆盖不同行业的同类职业,同时也要覆盖不同行业的不同职业;(4)管理层次清晰,明确各级各类管理机构的职责,做到各负其责。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体系的构筑,关键是要强化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管理,尽快改变目前文件上、口头上讲的多,实际上落实少的状况,应将其作为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在强调加强政府统筹管理的前提下,必须充分调动办学部门的积极性,强化学校的自主权。职业技术学校也要顺应改革的需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自主办学,当前需特别强调的是学校自主办学的意识要进一步增强,从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增强自身活力,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同时,要坚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真正形成社会各界兴办职业教育的新格局。但事实上,从全国及一些地方看,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革,既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实际工作不力的因素,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理论探讨不足,对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研究不够,旧的体制及观念束缚人们的思想,社会各界兴办的格局难以形成。根据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精神,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着力形成与多种经济成分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相适应的职教办学体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组织力量切实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试验,从一些地方的实践看,要积极探索一些行业性强的职业技术学校的转制,加强政府与企业集团联合兴办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加大社会力量办学的力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中外合作办学的步伐,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境外办学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办中外合作的职业技术学校。只要真正做到了政府统筹协调管理,社会各界兴办职业技术教育的格局、“大职教”的体系就一定会形成。

只有建立各种所有制的职业学校,职业技术教育才能真正摆脱国有化和全计划性,才能真正从体制上解放职教生产力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初探

以党的十五大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发展。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如何在十五大精神指导下,走出一条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之路,成为当前职教界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接轨,运用市场手段,建立优化配置职教资源的机制

经过建国以来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已初具规模。然而,就某一所学校,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看,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规模、结构、效益和质量远远没有得到优化,特别是存在着规模效益严重偏低的状况,如上海市的中等职业学校, 到今年秋季, 生均规模仅为897人。优化职教资源,必须做到:第一,冲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接轨的职教资源配置市场,彻底改变职教资源由政府主管部门来配置和调节的单一模式,通过市场调节,合理、科学地优化配置职教资源。第二,解放思想,拆除“围墙”,实行跨行业、跨地区优势互补的职业技术学校大联合、大兼并、大重组。实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优化。

二、与经济体制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职业教育投资主体

80年代以后,虽然我国的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出现了投资多渠道的趋势,但总体上,投资还不规范,没有投资机制的根本保障,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形成多种办学体制,也没有真正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笔者认为,实行公助民办,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公助民办以后的职业技术学校将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学校以民办方式运行,这样,可以增强学校的自主管理职能,各投资主体在职业技术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学校将直接面向市场,可以完全根据市场需要办学。学校将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办学主体。政府以原有的国有资产和每年一定的资金投入而成为校董事会成员之一,不再是学校的“婆婆”。只有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职业学校,职业技术教育才能真正摒弃国有化和全计划性,才能真正从体制上保证解放职教生产力。

三、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职教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实行多种办学体制,关键在于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政府对职业技术学校管理将通过董事会间接实现。根据我国国情,在职业技术学校董事会以外,还可以建立代表党和政府的监事会。通过监事会,保证董事会和校长全面贯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教育思想;通过董事会和校长的努力工作,使职业技术学校总资产中的那一部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除此之外,政府在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上,主要承担对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承担对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设置标准和评估体系的制订等任务。从此,政府不再象过去那样,既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者,又是职业技术学校的管理者。

中篇:总结过去 迎接挑战 开拓未来

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曲折,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终于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创业之路。回顾十余年职教发展的历程,我国职业教育已是硕果累累,它已成为我国教育制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力的政府支撑和职教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这一地区的职业教育呈现出长足发展的势头,在社会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开始建立了现代化职教体系,面向21世纪,经济发达地区的职教事业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教现状却令人担忧,受经济、政策、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在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政策上仍有一定欠缺,现在,它正步出低谷,走向新世纪。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天高地阔,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职教却面临困境,改革势在必行。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如何总结过去,迎接挑战,开拓未来,这是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面临的历史使命。

第一部分:百尺竿头 再进一步

——经济发达地区职教改革之路

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要——

以专业建设现代化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今后十五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江苏省教委在“九五”的开局之年,提出了“以专业建设的现代化带动职业学校建设的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明确要求国家级重点职中在“九五”期间实现主干专业的现代化,省级重点职中在2005年实现主干专业的现代化,一般职中在2010年实现主干专业的现代化。

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以专业建设的现代化来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江苏省进行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的主要目标是:

1.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系统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的改革,经过3—5年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理的教学体系,以推动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2.根据机电一体化和现代农业两大类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确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合理地设置课程。按照精心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搞好教学文件和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3.积极探索初中后、高中后职业教育的有效办学体制,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和纽带,组建职教集团,形成连锁经营的优势。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专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大工程,要达到全省专业现代化建设的预期目标,先期进行试点是非常必要的。江苏省职业教育现代化试点工作启动至今一年多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如下:

①积极依靠行业主管部门,广泛听取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②充分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③在有关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倾斜。④试点的立意要高,标准要高。⑤积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职教的成功经验。

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注重统筹规划,推行“双证书”制度,发动社会广泛参与办学,实行市场引导和法制管理相结合,促使职业培训步入社会化、法制化的轨道,是建立现代化职教体系的关键

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深圳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初步建立起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

回顾我市十多年来发展职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一、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搞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从1981年到1997年,我市建立起8所中专学校,12所职业中学,2所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从零起步,发展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支柱。大力发展分段高中,是我市优化中等教育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1991年秋季开始,我市将原来高中阶段设置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中技)的二元结构,调整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分段高中(2+1或2+2高中)三元结构,除市区重点中学外,所有普通中学都已改为分段高中。从分段高中分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进入了各成人培训机构。这种普教、职教、成教统筹起来发展分段高中的做法,构建了一个以大教育观为前提、较为灵活的培训人才新模式,有利于普教、职教、成教功能互补,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在重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我们努力搞好中、高级职教的衔接。

二、注重统筹规划,加快骨干示范学校建设,逐步形成与特区经济结构和支柱产业相适应的职业学校布局

1994年,深圳特区根据建设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发展目标和以先进工业为基础,以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战略,我们从特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定出了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八大支柱专业(电子电脑应用、邮电通讯、金融保险、财务会计、珠宝服装、美术工艺、餐旅服务),并实行八类专业相对集中的办学模式,除中专学校外,确定市电子、行知、市职校、桂园、南华、华强、博伦、西丽、布吉等职业学校为我市职教骨干学校,各自重点办好一个支柱专业,以利于宏观调控,避免专业重复设置,使全市职教系统的专业师资和设备等教育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

努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推动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为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市颁发了《关于发布深圳经济特区工人技术业务考核实施办法的通知》,规定“职业高中、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逐步实行《毕业证书》、《技术等级(岗位合格)证书》的双证制度”。市劳动、教育部门制定了《深圳市职业高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度的暂行办法》,成立了深圳市职业高中毕业生双证考核领导小组,连续5 年成功组织了双证考核工作,为职校毕业生由毕业走向就业架起了一座桥梁,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为提高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10年来,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市委、市政府领导反复强调,深圳要建成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此,在政策上对职业教育给予了许多倾斜,从人、财、物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来源得到保障和不断加大,成为我市职业学校教育蓬勃发展、职教体系迅速形成的关键。

“四个统筹”工程即统筹联合办学、统筹骨干学校建设和专业设置、统筹职业教育经费、统筹技术等级考核

青岛市“四统筹工程”推进职教发展步伐

青岛市职业教育工作在国家教委、山东省教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职业教育放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进行整体运筹和设计,坚持实施了“四统筹工程”,即统筹联合办学、统筹骨干学校建设和专业设置、统筹职业教育经费、统筹技术等级考核,使青岛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青岛市有职业高中(中专)83 所, 省级重点职业高中12所,其中有8 所是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总数名列全国各市之首。近几年,职教热在青岛普及开来,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比例超过6∶4。

统筹职业教育经费。青岛市自1988年由市政府的名义,开始实施职业教育经费统筹办法,即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8 ‰统筹职业教育经费,其中5‰用于发展职业高中(中专)教育,3‰用于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该经费由市财政和劳动部门从各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中扣留,一次性转交市教委统一安排使用。另外,各郊市区也采取相应措施,开通了职教经费渠道,保证了职教经费的不断投入。

统筹技术等级考核。青岛市从1989年开始统筹专业设置并试点技术等级考核。目前,全市职业高中(中专)已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专业,并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扩大专业的覆盖面,参加技术等级和岗位合格考核的应届毕业生已达95%。

统筹联合办学。青岛市职业教育从起步阶段即倡导联合办学,1991年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职业高中(中专)联合办学的意见,对联合办学的形式、企业和学校的职责、领导体制、评估等有关问题做了具体规定。目前,青岛市12个市区联合办学招生已达80%以上,形成职业学校需要企业支持,企业依靠职业学校的联姻关系。

统筹骨干学校建设和专业设置。农村各市(区)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比较早地注意统筹人力、物力、财力把职业中专建设成起示范作用的骨干学校,市区近几年也把统筹骨干学校的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

青岛市把职业教育放置到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把“四统筹工程”列入重要日程,坚持抓出成效,不因为强调了统筹影响了放开,也不因强调了放开,忽视了统筹。青岛市政府主管部门及各部门、各行业、企业、学校都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做为各自的责任,加快了人才培养,促进了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走出低谷 迎头赶上

——经济欠发达地区职教改革之路

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寻找良性发展的契机

贫困地区职教发展的对策

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在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人口素质不高的情况下,虽然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实用人才,但依然没有摆脱步履维艰的境地。因此,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并使职教持续发展,必须确立以面向农业生产为立足点,以政府有效统筹为前提,提高劳动力人口职业素质为突破口的对策,促使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并创造更佳办学效益。

首先,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寻找良性发展的契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标志是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而贫困地区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以实现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区域经济、兴办乡镇企业、实施入户攻坚为目标。所以,要适应农业产业化,贫困地区职教的立足点必须放在发展农村经济上面,才能既为职教发展提供后劲,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其次,贫困地区职教持续发展必须以政府有效统筹为前提。如定西地区就必须面对680万贫困人口素质低、底子薄、条件差、 生活苦的现状,而这种现状必然要求政府的有效统筹,才能为职教发展创造良好氛围。一要依法治教、依法支教。确切地讲,应该是变法为令。即依《纲要》和《职教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操作性、指导性、实践性强的地方法规,使部门、学校依靠法律的强制性,落实政策法规。尤其要放开招生、放开收费、放开专业,使职校以市场为杠杆,深化学校改革,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二要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职教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项目,必须依靠政府,形成四不能的格局。即普及初、中等教育的标准不能降,青壮年文盲率不能增,农业科技信息不能少,劳动力职业培训不能缺,从而形成发展大职教的氛围。

再次,贫困地区职教持续发展必须以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为突破口。综合性贫穷是贫困地区的主要特点,而人口素质低下是关键因素。因此,把职教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放在劳动者素质的全方位提高上,既可治贫困之本,又可使职教创造最佳效益。一要重点培养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以“四不能”为前提,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提供科技信息,培养生产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二要培养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技能型劳动者的素质。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形成,农业人口层次发生了变化,即相当数量的农民成为合伙经营或联合经营的组成人员,也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和区域性开发的带头人。因此,职业教育要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对这一部分人的培养上,帮助他们搜集信息、提供资料、建设基地、培养人才,并最终形成联合办学、联合开发的格局;三要培养提高劳务输出群人口的素质。贫困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劳务,作为脱贫致富的手段之一,确实起到了“输出一个人、带走一张嘴、节约一份粮、挣回一笔钱、养活一家人”的作用。但是,要把劳力型输出变为技能型输出,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发挥应有优势,根据其外出劳务的需要,教给一技之长,强化能力培养,使他们不只停留在“五个一”上,而是凭真才实学,在输入地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既为家乡脱贫致富服务,也为输入地经济建设建功产业。

把股份制引入职业教育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谁就会先品尝到发展职教所带来的甜头

适应市场 走出困境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都可以大胆利用”。为了适应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办学形式等必须多元化和多样化,否则就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一、实现股份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把股份制引入职业教育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职教领导机构松散型多,真正起强有力的统筹作用的少,一旦碰到与部门利益相矛盾时,就各自为政,很难统筹起来。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实现股份制,吸收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入股,把发展职业教育的责、权、利分解到各部门,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使它们形成一股绳,同心协力发展职业教育。另外,也可吸收广大教职员工人股,把学校的兴衰与广大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捆起来。

二、社会力量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国家财力有限,单靠政府和教育部门办职业教育是远远适应不了经济发展需要的,必须鼓励全社会的力量来办职业教育,民族贫困地区更应这样。如玉林市,除各县(市)办好一所示范性的公办职业学校外,为了满足经济建设和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市委、市政府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玉林市社会力量办学已成为玉林市教育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三、联合办学是职业学校走出困境的捷径。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主要是缺人才、缺技术。在贫困地区要想办好一所真正起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光靠本县、本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解放思想,走出山门,依托城市,广开办学门路,采取多种形式联合办学,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初三分流和举办四年制初中班是完成普九任务和繁荣职校的一条重要措施。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民族贫困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农村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和一级级的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改革和发展,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可采取初三后分流进入职校,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基本素质。

五、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因素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后劲力量。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因素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农村、贫困地区要搞,城市、发达地区也要搞。桂林、柳州、河池和百色地区四个民族贫困县进行了职教渗透的尝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情感;二是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学到了一至二门适合本地的实用技术;三是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四是既育人又聚财,使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得以实现。职教渗透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六、制定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保证。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生产力,而职业教育却是现实的生产力。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谁就会先品尝到发展职业教育所带来的甜头。职业教育是富民的教育,职业学校就是本地的“清华大学”,它不同于普通教育,必须给予优惠的政策,才会茁壮成长,也才会发挥更大的效益。如南宁地区,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六优先”:第一、优先划拨职教经费;第二、优先划拨职校用地;第三、优先配备师资;第四、优先落实用工制度;第五,优先配备教学设备;第六、优先扶持校办产业。河池地区对职业学校制定了“四倾斜”政策,即经费倾斜、征地倾斜、人事调配倾斜和招生倾斜,它与南宁地区的“六优先”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有了这“四倾斜”,才使这个国家级贫困地区涌现出象都安、南丹、宜州、巴马等几个办得比较好的职校。

第三部分:农村职教 任重道远

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支持职业教育

面向21世纪,大力发展农村职教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都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经费渠道、师资队伍、办学设施、学生来源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为进一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议抓好以下工作:

1.县、乡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农村职业教育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要继续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是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制订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二是不断增加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采取措施多渠道筹措经费。三是组织有关部门、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四是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制订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规定,诸如招生、录用政策、扶持回乡毕业生政策,校办产业发展政策,提高教师待遇政策等。

2.因地制宜,逐步实行农村职业教育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同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逐步做到使未升学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在从业前都能受到一定的职业训练。

3.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仍然是目前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师资的培养、选配和进修工作。同时要加强职教校长和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严格治校,科学管理。

为提高教育质量,还必须进一步改革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

为提高办学效益,要努力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农村职教资源。一是坚持职前职后结合,长班短班结合,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每县首先应集中力量办好一所综合性的中等职业学校;二是坚持充分发挥职教在人才培养、科学实验、技术推广、生产示范和经营服务等方面的多种功能,使职业教育的网络成为农村的技术推广网络,精神文明传播网络;二是坚持产教结合,积极发展校办产业,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抓住机遇,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之路

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引导农业剩余人口向二、三产业的合理流动服务。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比较多,其中包含职业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逐步加以解决。改革的核心是贴紧贴实农村经济,进一步提高办学活力和质量效益。

一、要实行多元化办学,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农村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力量。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到本世纪末,要使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60%左右。搞好职前教育,把好新增劳动力的质量关,仍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除此之外,还必须结合当地经济和生产技术发展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要认真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指示,在政府办好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的同时,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搞公办民助办学,形成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家办”的局面,以满足广大农民和农业、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要深化农村职教改革,有效推进农科教结合向纵深发展

引导农民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贴紧贴实农村经济,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职教改革,有效推进农科教的紧密结合,使农民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尝到甜头,逐步走上生产致富、科学经营致富的道路。

1.要打破“全日制”,实行“三结合”。农业职业教育必须打破“全日制”模式,结合生产季节、生产项目和技术信息时效,开展因地应时的短期单项培训,搞送学上门的巡回农校,实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有机结合。农民可以在用实际生产成果交回了合格的答卷后取得单科结业证书,在取得几个单科结业证并达到一定的学时,就可以换取相应的学历证书。

2.搞好生产示范和技术服务。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职业学校应通过自身的科研实验,把成熟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到当地农业生产中去,并搞好为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

3.要为引导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贡献。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对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提出了要求,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必须抓住机遇,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农村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筹措以及通过学生联结起来的千家万户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组建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合作集团,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组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促进农业向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多元化所有制经济结构,迅速走出低谷,在改革中开拓前进,大有可为

发展农村职教大有可为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任务,这给我国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好机遇。

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不容乐观。在不少县(市)、乡(镇),农村职业学校生源萎缩,难以为继,有些原来一度办得很好的农村职校已经停办,改办为普通中学了。

农村职业教育适应多元化所有制经济结构迅速走出低谷,在改革中开拓前进,大有可为。

按照十五大精神,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在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首先,需要更新人才观和就业观。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地方农村教育办成了“离农”教育。这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难以形成气侯的主要原因。要引导群众树立献身农村建设也是人才,务农也是就业的观念。随着国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有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职业学校是培养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三后”教育(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和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的任务,要着力为农村培养一代具有文化科学素质的新型劳动者。

其次,要实行多种形式办学。以往,农村职业学校是由教育、农业等部门开办。随着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建立,农村职业学校要改变部门办学的单一形式,走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路子。逐步建立起适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开放式办学模式。

再者,专业设置要灵活多样。随着农村多元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渐形成,农村职业结构也将日益多元化,农村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特点。因此,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需要进行多种可行性分析预测和科学论证,使专业结构实现动态优化,同时不断拓展专业类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此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多样化。在经济体制多元化的条件下,农村职业学校必须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计划招生、靠分配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要求。

农业职业教育不能满足于是教育部门的一所挂牌的学校,还要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合唱,适应市场经济中多元化所有制经济结构

农业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

最近,党的十五大报告规定了我国近期和2000年以后经济的持续发展,公有制经济形态扩大,出现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这种特定的背景和主客观因素,无疑将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其中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将会更加突出,这有利于适应我国经济基础——农业发展的要求。

面对当前新形势,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农业职业教育不能满足于是教育部门一所挂牌的学校,还要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合唱,适应市场经济中多元化所有制经济结构,以培养各类、各层次农业专门人才和新型劳动者为己任,来促进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应该是农业职业教育实施的全部意义。

为此,农业职业教育体制上要作全新的改革,主要的是:

第一,教育内容区域化。农业与工业及其它职业不同,有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经济特征,应根据地区、行业实际需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第二,办学形式多元化。农业职业教育要加强与社区和企业的合作,主动依靠,主动服务;

第三,学校管理企业化。就是学校要运用市场经济观点办学,发挥产业功能。职业学校自身大都有一定技术力量和设备资源(农场、养殖场、机械厂、加工厂等),在发展城乡经济中可以承担各种任务,主要包括科技信息传递、科技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等。学校只有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显示出自身的产业功能,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办学效益。目前见诸报端的就有“实业办学”、“科技办学”、“产学合一”、“校企结合”等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办模式,走增值型模式来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反,依靠官办,依靠官方拨款资助的,日子都不好过,教学效果也低。

下篇:深化改革 办出特色 走向多元

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经济体制的转轨,与经济结合得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尤其是现代企业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如何创建一个较为完整较为科学的现代企业教育体系,如何加速中青年人才的开发,如何提高技工等级培训,如何解决企业员工转岗培训和职工再就业培训等等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现代企业教育任重道远。令人欣喜的是,现代企业教育正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计划走向市场,在试点和摸索中不断走向前进。

十五大的春风,带来了我党第三次思想大解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体现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方面,就是要敢于打破旧的框框,不断地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在现阶段,更新观念,面向市场,走向多元,是职教办学的必然选择。

第一部分:探索前进中的企业教育

创建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21世纪企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面向21世纪上海企业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一、目前上海企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上海企业教育面临着加速青年人才开发,技术工人等级提高培训和百万员工转岗训练的艰巨任务。

2.上海企业教育面临经济体制转轨过程的巨大冲击,不少企业及集团公司将企业教育机构剥离,企业教育资源特别是企业教育有经验的干部和师资流失现象颇为严重,企业教育经费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3.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尚在探索过程中,上海企业教育基本上还处于生产技术型人才开发,尚未进入企业最需要的经营和开发人才的培训阶段,企业教育缺乏现代化培训课程和权威性评价体系。

二、面向21世纪上海企业教育发展基本策略

1.创建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21世纪企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现代企业制度从组织形式上应由董事会领导下工会、教育培训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三方共同组成企业教育委员会。作为企业教育委员会必须根据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行业技术进步、企业生产发展情况,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和年度计划及其实施方案。

2.强化资格制度是促进未来企业教育的重要手段。资格证书既有社会所公认的资格证书,也有企业内部的岗位证书。执证上岗是资格证书制度的具体化,这也是确保企业产品质量最重要的保证,一流企业必须执行资格证书制度,这种证书制度除了学历职业资格还必须有企业内部的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技术规程、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文化——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培养。

3.建立“培训——考核——任用——保值”相配合的现代企业教育培训激励机制。合理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待遇制度必须与培训考核相结合。考核决不能单凭书面理论考核与一时的技能测定。同样,考核合格的证书必须有相对时效,才能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任何员工的提升必须经过考核合格才能正式试用,任何提薪加级等待遇也必须与培训考核相结合。企业教育应实现人的增值,这是企业最重要的保值、增值。

4.不同类型企业应加强不同类型的企业培训。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要突出强化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对上海拳头产品工业企业则重点突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要较大幅度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销售人员——销售工程师。对传统工业主要还是要强化对第一线操作人员的训练。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技术工人可以开展智能型、技艺型、多能型、实用型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

5.不论何种企业都要加强技术工人的培养与提高。继续开展技术等级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的技术等级水平,不仅是员工自身的需要,也是极为重要的投资。作为现代企业还应该让员工学习第二门乃至第三门岗位知识与技能。

6.企业教育资源集约化,培训网络化。集团公司应通过资产重组、资源优化方法,把分散的企业教育资源相对集中,通过集约化手段创建设备完整、设施精良的培训中心。通过培训网络,幅射到中小型企业,成为跨企业培训中心,使新的企业教育培训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企业教育培训质量。

7.行业协会要在企业教育培训起更大作用。全面开展本行业各企业的各类人才培训,行业协会要在企业培训教材建设、教师资格审定,企业培训方法、手段乃至企业培训研究上作更大贡献,体现一流城市的行业组织企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8.依托大型企业,创建代表上海典型行业水准的十大训练中心。借鉴香港职业训练中心的模式,上海亦应有代表上海主体行业的训练中心。训练中心的建设应利用上海已有的企业教育资源,特别是大型企业中的优良设备。同时,政府宜在教育附加费中或其他渠道中切入,予以强力的投资,首先筹建金属加工、汽车、检测仪表、建筑及土木、服装、旅游、商业、金融保险、家用电器、计算机十大训练中心。

9.强化企业教育培训开发设计研究,促进培训方法现代化。上海企业教育研究中心尚需在实质上特别加强,使之一方面为政府决策作出宏观研究,另一方面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研制企业需要的培训课程、方法、手段、媒介物、检测评估,为提高上海企业教育培训水平的提高发挥作用。

现代企业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计划分配,下达培训指标”转变为“实际需要,各按自己要求”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企业教育改革的根本

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职业培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职业培训面广量大,城乡企业是开展职业培训的主体,党的十五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加快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承认法人的财产所有权和出资者的出资权,其特点是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正在通过试点,逐步扩大。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目的的职业教育所以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在于他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相适应的就是要及时地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例如上海金山石化总厂通过推行“过程研修”逐步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他们把对职工的培训,把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和整个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培训,促进科学研究,推动生产发展,效果十分明显。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企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过程以及趋势也可以发现,现代企业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计划分配,下达培训指标”转变为“实际需要,各按自己要求”。学习的驱动机制,学习的目的要求都已起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向21世纪的企业教育应该是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了。回顾以往,八十年代是双补,后来是学历,现在是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教育已经具备了条件,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时机已经成熟。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制度,还没有搞清楚,不必急急忙忙去研究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等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建立起来了,搞清楚了,再来研究现代企业教育制度也不迟,这种观点认为不必忙于一时,因而对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抱观望态度。

殊不知,现代企业制度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动态的,是要根据企业的不同的实际情况按要求建立的,在建立以后,还要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同样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研究,逐步建立、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呼唤着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的重心将逐渐倾斜到非学历教育和培训上,学校职业教育如何与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相沟通,是今后的一项重要课题

国企改革与职业教育

1997年以来,我国的经济运行和发展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国务院发展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我国的经济以‘软着陆’为标志,短缺经济和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国民经济开始步入以结构优化和升级、整体经济素质提高为特征的新阶段。”明年,我国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稳中有进,提高素质”。根据这一思想,国企改革的主要策略就是“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已超过普高学生数。但是,单一种类的学历化的职业教育也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主要是教育部门与企业沟通程度不够,企业所需的大量职业培训工作较难通过职业学校来实现,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自身无力建立和维持一个内部教育系统,职业培训更无从谈起。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已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部分。为此,职业教育的重心将逐渐倾斜到非学历教育和培训上,学校职业教育如何与现代企业教育相沟通是今后的一项重要课题。

目前,国有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状况如何呢?从总体上看,国企既人满为患,又人才奇缺。国企内部人力资源约有15~30%冗余,这也是国企最棘手的问题,而人力资源含量高的技术、管理骨干却流失严重。同时,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与输入也大幅度减少,30%以上的企业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教育、培训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对人力资源认识不足,并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人力资源的这种特殊资产的保值、增值意识十分淡薄,企业资产评估通常都未考虑人力资源,许多企业一直未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的投资与保障体系。

国企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投入。而职业学校(职高、中专和技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国企改革相呼应,突破学历教育的框框,增加职业培训的比重。为此,各级政府的调控与协调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作用就是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的投资、保障机制与组织机构。今后的主要工作应该是:

1.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约束机制,即政府通过法律、经济、市场、舆论等手段保证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2.逐步建立以行业组织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本行业各级各类人才的培训计划,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等,同时承担本行业的岗位资格、技术等级的考核和发证工作。

3.建立企业人力资源评估与审核制度,以督促企业重视职业培训并保证培训质量。

4.国企下岗人员中,有许多要进行转业、转岗培训,仅靠企业内部的教育体系是无法完成的,如何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一项有效途径。

第二部分:建立多元化办学体制

构建多元化办学体制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开辟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天地,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条块分割,重复办学,规模小,效益低,办学条件达不到要求,布局不尽合理,制约了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难以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构建21世纪所需要的,与多元化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办学体制,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学习总结各地办学的新鲜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供领导决策参考,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继续发扬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努力探索适应多元化经济结构需要的办学体制,1997年,笔者先后访问、考察了香港、台湾和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前也曾去过德国、日本,对照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状况,我认为应借鉴我国各省市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构建21世纪所需要的办学体制。实践证明,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社会化、提高办学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理顺管理体制,克服条块分割、重复办学、分散办学、小而全、小而散、小而差、小而乱的弊端,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多元的经济结构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可以像青岛那样,采取政府行为,将分散办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合建为一所条件好、效益高的大型职业学校。

可以像宜兴那样,政府统筹,将分散办学的中等职业学校,统一集中、资源共享,创办职业教育中心。

可以像北京那样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集团成员的优势,创名牌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船大好避风,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

可以像山东省万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那样,由民间举办职业教育联合体,走集团化、集约化、社会化的联合办学道路。

可以像河北省那样,每县、市成立一所社会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中心。

可以成立董事会、理事会、可以举办各种类型的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只要有利于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就应该支持。

双学籍、双文凭、普职渗透办学模式的探索,符合国家教委关于办学模式改革的要求,这是探索中等教育多样化、最优化的尝试

普职渗透办学模式的探索

国家教委职教司刘来泉司长最近指出,“职业教育必须面向21世纪,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摆脱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束缚,建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模式。”这为我们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中等教育双学籍、双文凭普职渗透办学模式(亦可简称综合高中)奠定了基础。

从目前高中阶段教育中初步形成的一些普职渗透办学模式来看,其存在的不足一是不系统,较零乱,不利于统一管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指导;二是教材、教师、设备方面问题较为突出,难以使目标与效果、内容和形式相一致;三是教学计划的安排较为混乱,难以保持相对稳定;四是在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办学模式。这种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双重的,一是为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输送生源;二是培养可直接就业的中等职业人才。一般中专校因师资力量雄厚、实习设备较好,可与非重点普通高中合并或自己单独改为综合高中;技工学校与职业高中则可统称为职业高中。

综合高中学生的学籍,根据目前的办学体制可确定为双学籍。招生列入中专招生计划,由中专统一招生,明确为中专学籍;同时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也承认其高中学籍,使其可参加全市高中9门学科会考。 综合高中的学制为4年,前3年80%的学时为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时间(逐年呈递减趋势), 20%的学时为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呈递增趋势);后1年则均为专业课学习时间。第3 学年结束时修完全部高中课程并经会考合格者可获高中毕业文凭并参加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未参加升学考和未被普通高校录取的学生继续其专业课程的学习,至第4 学年结束时修完全部中专课程并经考核合格者可获中专毕业文凭并参加高等职业院校的入学考试,也可直接就业。因此,学生可有两次选择的机会。

综合高中的10门文化课全部采用普通高中教材,安排在前3 年学完,并按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数执行;专业课则按照不同的专业分别开设,使用中专教材。其中,高中文化课3年中平均每年占80%, 另20%作为选修课用于学习中专部分的职教课程。

职业学校要搞活,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关键在于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点出发,积极探索改革办学体制,建立大社会办大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

公立职校的几种办学模式

当前公立职校的改革应走模式多元化的路子,建立如下几种办学模式:

一、合作型的办学模式。由于我国存在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必然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面向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办学活力。要增强活力,就需要我们打破僵死的办学模式,走向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实行学校和部门、团体、企业、乡村等合作办学的多元化办学的模式,组织社会广泛参与,实行多种结合的办学形式,形成公办为主,结合互助的双轨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在温州华侨职中已经取得显著效果,以该校为主体,与镇村合作兴办乐清分校,建立教育集团化的联体学校,试行一个集团多种办学体制。温州华侨职校起龙头示范作用,对兄弟学校进行教学与技术辐射,进行指导性工作。

二、灵活的设置专业模式。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们就业和转岗服务。实现这个服务,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面向市场,灵活地设置专业,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坚持固定的拳头专业和适应性专业相结合,既要有传统的专业,又要有独创的新专业。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市场的需求,采取转轨、组合、分解、增减和不定期招生等措施,主动调整专业方向和专业设置。如华侨职校坚持每年进行一次专业分析,立足于为本市第三产业发展服务,在办好烹饪、装潢、宾馆服务等三个拳头专业基础上,又兴办了涉外财务、双语国际贸易、文秘电脑、汽车驾驶等十多个专业。

三、多渠道集资模式。要打破政府单一拨款办学,改变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建设缓慢的状况,确保学校经费逐年增长,使学校建设设施逐年增多和教师福利待遇逐年提高。

四、造就了“刚柔结合”的教师队伍模式。教育质量提高,关键是依靠教师。这就要优化教师队伍的组合,必须对教师队伍结构实行改革,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封闭的师资配套模式,建立开放性、社会化的师资配置模式。

五、规范管理的科研型模式。办好示范性职校就是要在贯彻方针上、科学管理上起示范作用,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方针。只有这样,才能面向21世纪,迎接国际的挑战,提高教育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六、内外联体的产教结合模式。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还要看学校是否有经济实力和内外结合的实习基地,实现勤工俭学和技术服务,而这种产教结合模式,又必须从当地经济格局和灵活的专业设置来考虑兴办和发展。温州华侨职校以此为优势,建立校内外结合的30个实验基地和学教结合的装潢大酒店、食品加工厂等校办企业,走出了一条教育创收的路子,既解决经费短缺,又培养了人才。

七、双向择业选岗模式。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调节。有序竞争已是劳力市场的主要态势。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单一依赖国家分配的做法,实行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双向择业选岗。其关键所在是提高质量,实行双证制度,才会得到社会公认,毕业生满意选岗。

实践证明,公办职校的改革,要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统筹管理下,充分调动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团体和个体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各层次、多规格兴办职业教育的机制、路子和模式。

农业职校多元化的变化趋势,必然要求农业职校应着力构建多功能的办学模式

农职校应面向市场办学

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就是要依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打破旧的办学观念和模式束缚,确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办学机制。

一、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多元化发展趋势,构建多功能的办学模式

农村职业学校主要面向县市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办学。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新形势下,县市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从业都呈现出多元化的新特点。

农业职业学校服务对象的多元化的变化趋势,必然要求农职校应着力构建多功能的办学模式。这种多功能的办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扩大办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上。所谓开放性,是指农村职业学校面向县市办学,面向市场办学,既要为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农民,也要为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育人;既为农村育人,也要为城镇、县办企业发展育人;既主要面向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也要兼顾经济发达地区从当地吸纳人才的要求,提高当地输出人才的质量。所谓兼容性,是指农村职业学校既要开设面向第一产业的农林牧、种养加等专业,也要开设面向二、三产业的机电、化工、服装、汽修、微机应用、企业管理等专业;既要培养就业针对性强的专业型技术管理人才,也要培养专业面较宽,可跨行业就业的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等多面手人才;既要举办职前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也要举办职后短期培训班;既要培养普通专业技术人才,也要为农村基层组织培养后备干部和带头人。只有扩大农村职业学校办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才能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也才能使农职校在服务县市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办学环境的变化,构建新的学校管理模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农村职业教育主要由教育部门来举办,教育部门管理,经济部门产业界参与很少。单纯教育部门办职业教育固然有着自身的优势,但也有其不可弥补的缺陷,它不仅影响了国家“先培训,后就业”政策的落实,也影响了职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通过改革建立新型的农职校管理体制,已是职教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借鉴国内外职教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职业学校在管理模式上应着眼于建立两个层次的统筹管理机构:一是建立完善县(市)一级的职教统筹机构,该机构应由教育、经济、科技、计划、乡企、农业等部门组成,同时还要吸收企业、产业界人士参与,以便更好地对当地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决策和指导。二是着手建立学校、企业、产业界人士组成的校董会或学校管理指导委员会。通过建立以上两个层次的统筹管理机构,为农村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此外,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农业职业教育还应主动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培养新型合格人才。

标签:;  ;  ;  ;  ;  ;  ;  ;  ;  ;  

21世纪职业教育改革之路--如何适应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