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对话体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话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老师与学生,作者、文章(作品)与学生要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以平等对话的形式达到师生情感心灵的默契沟通,培养学生用评价鉴赏的眼光去品读作品的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我们对作者总怀有敬畏之心,对教材中的作品总视为模本或范文。老师和学生基本上都怀有崇敬之情去欣赏课文,分析课文,理解课文。这就形成不平等的关系,使老师为作品千方百计地找说法,即便错了也如此,学生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异想天开”。所以,我们应树立老师、学生、作者是平等的这一观念,让学生和作者通过作品进行平等的对话,让他们知道作者并不神秘,作品也不见得都是模本或范文。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也只有学生真正进入了主动阅读、感悟和评判的境地,语文课堂才真正具有活力,这种活力会在课堂上形成探究、讨论、争辨、认同、质疑的热烈氛围,这种氛围又会进一步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灵气的形成。所以平等的地位、对话的形成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让学生真正地焕发生命的灵气和人性的活力,从而真正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以达到生命体的阅读能力培养的目的。为了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的格局,我们运用“自助—互动教学”的理念,着重尝试了以下几种常用的课堂“对话体”教学模式:
(一)感悟品读课
阅读教学是消耗语文教学时间最多的一项教学活动,然而收效甚微。学生天天上语文课,可总不明白到底学会了些什么。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一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得不多讲;二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教师不得不多问;三是不敢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不得不多包。以致学生在阅读课中,只是听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分析,学生成了“陪读生”。这严重地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宗旨。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品读、点评;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图络查阅资料,培养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对阅读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这样的口号:还给学生读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给学生读书论坛,教会学生读书做人。如此以来,初步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文意、质疑探索、评价鉴赏、研究品读等综合阅读能力,初步形成了以品读、点评为主线,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读中感悟,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培养语感、熏陶人的思想及美的人格、情感的目的。
(二)质疑研讨课
主要是通过创设一种情境,使师生共同读书研讨,品味佳作,积累语言,交互学习。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1)让出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
要求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凡学生自主读书能够体会理解回答的,教师不包办;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发现。例如,高中第二册《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这篇课文是一篇政治性的文章,学生初读是极不感兴趣。在教学此文时,可采用“质疑探讨法”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举重若轻、刚柔相济的外交语言。具体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设境激情,播放“七子歌”或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实况盛景。
第二步:学生自主找出哪些句子(词语)最能体现邓小平在与撒切尔夫人谈判时刚柔相济、处处维护民族尊严的外交家的风度气质。
第三步:分组交流,研讨语言得体的作用,并将讨论的结果分别写在胶片上。
第四步:分组派代表出示投影,互评竞赛,老师随时点拨,激励。
第五步:拓展延伸,老师列举著名外交语言的例子,引导学生简略分析外交辞令的妙用。
以上几个步骤都是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品词品句,体会外交语言特有的内在魅力和其神奇的政治效果,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质疑研讨中内化语言的运用技巧。
(2)对重点问题组织多维交流。
要求教师能精要分析,突出重点段的研读,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品味佳词丽句,领悟其含义;并让学生各抒己见,谈出每个人的不同感受,从不同角度去品出佳作的妙处,真正上成学生读书感受质疑研讨课。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美术评论文章。对维纳斯的美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课文又是翻译过来的语言,很拗口,学生阅读此文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央视“焦点访谈”和“实话实说”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老师先将几个疑难问题提出来,学生再将不懂的地方圈划出来,然后选出四个特邀嘉宾和特邀点评员,进行多维互动的对话访谈,并辅以实物投影,道具引线。在结束此文的分析时,再推出一个高潮镜头,播放《寂寞让我如此美丽》流行歌曲,让学生在感受艺术旋律之美和歌词带来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形象感性地体会到“残缺之美”艺术魅力之所在。整堂课多侧面全方位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了学生质疑研讨的思维火花,从而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以《维纳斯在想什么》为题写出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将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
(三)综合活动课
传统的基础练习课是以检查、记忆知识的多少为目标的抄练式、题海式。为改变这一学习模式,我们大胆地把语文练习课的内容融合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实践、操作中学以致用,增长见识,培养综合能力。例如,初中第三册《答记者问》这是一篇很枯燥的应用文体,一问一答的行文组织形式,学生很没耐心读下去,然而,学生又必须掌握“记者采访”的有关常识。为此,教师可将实践活动引进课堂教学之中,上成一堂实地采访课。课前让学生采访爷爷、奶奶、外婆、学校校长、主任、课任老师,并写成采访稿。课堂上随时采访听课专家、教育局领导、校领导、听课教师、班干部及各类特长生。这种综合活动,不仅锻炼学生读写能力,还锻炼学生口语交际、采访调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等综合能力。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涨,智慧和创新的火花也被点燃。课后学生自发地将这堂课的有关资料图片整理成手抄报,刊贴在玻璃橱窗内。显然,这种综合型的语文基础知识活动课,学生所学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是一种生存能力。
(四)名副其实的“自读课”
在传统的自读课课堂教学上,教师唯恐学生不懂,虽然想让学生自读,但又怕考试出漏洞,更不敢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于是即便是设计了“自读思考题”也还是跳不出提问法的怪圈,最终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自助—互动”教学的导读、仿读和自读的阅读过程体现了“逐渐去扶翼”的科学教育观,让学生会学,教师必须通过教学给学生一种方法,一个走向独立阅读的支撑。让学生由逐渐去扶翼到放手自翱翔的境界。为此,我们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都由学生自选一篇课文,由一个学生自己当小老师,给学生讲解课文。
具体操作是:每学期开始,将六个单元的课文组织学生浏览一遍,然后由科代表组织学生调查,哪六位学生愿意担任小老师,然后再让六个学生各挑选一篇自己喜欢的课文,提前查阅资料。根据教学进程,学生自觉与小组共同讨论,集体备课,或请教老师等等,最后登台上课。这样操作,可能会有人问,教师在自读课教学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学生毕竟是学生,能讲得有老师那么透切精彩吗?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学生当小老师的自读课,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师放手不管的课外阅读。在自读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包括隐性和显性两方面,自读课上学生对课文的质疑与理解,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都是教师长期或一段时间以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教师在自读课的教学中的隐性作用。而教学过程中,学生被一些疑难问题难住了又要将老师请出来点拨解疑时,这就是教师在自读课中的显性作用。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在学生当小老师的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确实不如老师讲得精彩,然而我们应当立足于发展的制高点,只要是那一位学生参与了当小老师的角色,他学习语文钻研课文的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与老师的距离也会拉近,对教师这种职业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一个学期,至少能激发六位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初中或高中均可)共6个学期,到毕业时就能培养36个语文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交际、合作等生存能力。如此,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