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妇幼保健院 山西 阳泉 045000)
【摘要】目的:对比新生儿黄疸患者使用间隙蓝光、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4例黄疸患儿作为实验对象,均于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系统诊疗的患者。按蓝光照射模式不同分两组,各32例,Ⅰ组与Ⅱ组分别使用蓝光箱进行持续性和间隙光照,比较两组光照的治疗效果。结果:Ⅰ组与Ⅱ组在光照疗效上分别达到93.8%和96.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光照副反应发生率3.1%,与Ⅰ组的光照副反应15.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或间隙光照对新生儿黄疸均有确切效果,但间隙光照副反应较少,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间隙蓝光;持续性蓝光;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0-0051-01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疾病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若未尽早进行妥善处理,会发展成胆红素脑病,引起神经系统损伤,重症者深度昏迷,甚至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1]。蓝光照射是现阶段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对64例患儿进行持续性、间隙蓝光照射处理,现将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3月选取6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符合《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中的相关诊断依据[1]。其中男婴34例,女婴30例,群体胎龄≥35周,日龄3~10d,平均日龄(6.29±0.38)d;平均体质量(2.95±0.25)kg。随机分为两组(32例/组)实验,Ⅰ组与Ⅱ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补液处理下,给予两组患儿蓝光照射治疗,在对患儿眼部、会阴部等部位进行妥善保护后,将其置于蓝光箱(波长:425~475nm,光箱温度:30℃)中照射。其中Ⅰ组每日持续光照12h~16h,共光照3d。Ⅱ组每次给予4h光照,间歇2h,每日3次~4次,共光照3d。
1.3 评估项目[1]
记录两组的光照副反应。同时评估光照疗效:①显效。全身皮肤与黏膜黄染在光照后基本消退,无相关临床症状,且血清总胆红素值降至正常范围;②有效。全身皮肤与黏膜黄染在光照后明显减轻,且血清总胆红素值有明显下降,但未达到正常标准;③无效。患儿黄染表现、血清总胆红素值在光照后无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经χ2和t检验,由率(%)或(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蓝光模式对光照疗效的影响
Ⅰ组与Ⅱ组在光照疗效上分别达到93.8%和96.9%,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蓝光模式对光照疗效的比较(例)
3.讨论
蓝光照射是现代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有效手段,其能够通过发射一种波长介于400nm与480nm之间的光线,将IXaZ型胆红素转化成易通过胃肠、尿液等途径排泄的IXaE型胆红素,本质上即是加速胆红素的代谢,由此起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临床常用的光照疗法主要有持续性光照、间隙光照模式2种。前者有促进胆红素代谢的作用,但容易引起发热、腹泻等不适;并且,持续性光照不易作用于深部胆红素,时间较长也容易出现患儿不依从的情况[2]。间隙光照是现阶段临床较推荐的一种蓝光照射模式。人体在经蓝光照射后产生的某些代谢物质主要通过消化系统排泄,短时、多次光照能够减少代谢物质的产生,可减轻对肠壁的刺激,进而更好地预防腹泻的发生[3]。
本组结果显示,Ⅰ组与Ⅱ组在光照疗效上基本相当,分别达到93.8%和96.9%,但从光照副反应方面分析,Ⅱ组发生光照副反应率仅为3.1%,较Ⅰ组的光照副反应15.6%明显下降,提示间隙光照模式在临床应用上更安全、更利于保障患儿的治疗舒适度。
综上所述,持续性或间隙光照对新生儿黄疸的处理均有确切效果,但间隙光照副反应较少,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96-299.
[2]常晓.间隙性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0):47-48.
[3]王竹红.间隙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6):46-47.
论文作者:卫丽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8
标签:黄疸论文; 蓝光论文; 新生儿论文; 间隙论文; 持续性论文; 胆红素论文; 疗效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