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用一株草改变世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论文,用一株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
拉斯克奖由艾伯特·拉斯克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于1946年共同创立,以表彰在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拉斯克医学奖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
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当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作为一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拉斯克奖获奖者视频访谈,屠呦呦正襟危坐,严肃宣布:“我叫屠呦呦。”一句话说完,她才像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嘴角上翘,勉强笑了一下。也许,她还不习惯这个奖项给平静生活带来的变化。
1930年12月30日,浙江宁波的古镇上,伴随着家长们的期待,屠呦呦出生了。作为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父亲特意翻查古籍,想为她取一个响亮又独具新意的名字。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这个好,女孩子家就应该取这个名字。”父亲拍板决定的时候,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到了读书的年纪,懂事的屠呦呦梳着麻花辫,把清秀的脸庞隐藏在厚厚的镜片后,拼命地汲取书本上的知识。到了中学,虽然成绩还在中上游停留,并不拔尖,但是不服输的她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1951年,屠呦呦进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读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接受大学高等教育,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美国政府称,1967-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5·23”就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5·23”,承担起用中草药抗疟疾的艰巨任务。
于是,她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的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终于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190次失败换来的成功
在某一天的凌晨或者深夜,阅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时,屠呦呦被灵感击中——那本古方上说:“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然而,真实的实验却是繁复而冗杂的。
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在反复的试验中,转折点出现了。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次的失败之后,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第191次实验的结果。随着检测数据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疟疾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让国际同行感到震惊的是,这一“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却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
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三无教授”的戏剧人生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重大发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岁月的风尘真的将青蒿素发明者们埋没得太深太久了。
很难想象,屠呦呦,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鲜有关于她的记录。因为屠呦呦一没有博士学位,二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三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是在中国科技界默默无闻的“三无”教授。
屠呦呦今年81岁高龄,其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她的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
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她表示,“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远离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