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文化视野下的设计观念及其表达论文_朱姝妍,马辰龙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510640

摘要:本文从建构的视野出发,对一次完整的建构实验过程进行记叙和说明。文章对弗兰普顿的建构理论的实践性进行探讨,阐释了建构理论在建筑设计观念及其表达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结合方案的模型和最终效果呈现,表明自己对于建构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建构;建造过程;材料;场所

一、序言

“建构”是近几年建筑学中的一个很热门的话题,肯尼思•弗兰姆普敦的《建构文化研究》开辟了一条探索建构本质内涵的属性。

“建构”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也没有确定的实体。它是在理性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感性的手段、概念来进行一种所谓的“诗意的建造”。“建构学”不仅仅关注建筑物形态,也关注如何建造建筑物,如何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甚至如何通过材质、光影来表达空间等等,它关注在背后支撑设计师进行各种建造活动的各种观念。“建构”的意义就在于,在设计的过程中,反对仅仅从表面的形式来评判建筑的优劣,而是寻求一种对建筑本质的思考和认知。建筑的材料、构造、建造过程等等才是建筑表达的主旨,由它们决定建筑的审美取向。

二、建构实验准备

1建构实验背景

“建构实验”选择在校园中一个闲置的一层配电房建筑进行。其要求在不改变建筑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对其围护结构和建筑所在环境进行改造,并植入新的功能。实验所运用的材料、构造方式等等不限。

2前期准备

本次建构实验主要的研究材料为钢,调研选择临时的售货棚桁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材料为钢,连接方式为焊接及螺栓连接。桁架的节点有焊接的不可移动的支撑结构,还有用螺栓连接的可移动的结构。连接螺栓可以拧开,与另外一个构件端部相连接,这样使得整个构件搭接灵活,使用方便。

通过钢材的建构实验来达到“诗意建造”:构筑一个可以充分展现材料特性并体现现代感的建筑。在相对纯净的环境空间中,通过钢与玻璃的使用来营造空间,用钢架来进行光影表现等等。这种场所的营造不仅是含蓄的、内敛的,而且是直接的、突出的。

图1 售货棚桁架节点分析图

三、方案设计

1 设计过程

将原建筑中现有的廊子这一元素向室内以及室外延伸,并且在室外水面上穿过。初步的设计意向是通过水面转折平台的转折变化来丰富景观空间,实现建筑、景观、空间的建构。整个方案希望在建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建筑、环境的共同建构,达到二者和谐共生的目的。其建造的主要过程如下:在原有配电房的基础上,将廊子元素延伸至户外,形成一条贯穿基地的步道;基地进行下沉和抬起处理,形成草坪和广场;景观进一步深化,室外休闲空间形成;景观逐步完善,并利用水池的挖掘使之完整,以上各项主要是对于景观环境渗透的考虑。之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成为重点处理的对象,并且对30平米评图的空间进行细部考虑:如何实现其室内光线的可变性;对于作为空间、功能过渡的展廊的建构考虑:通过玻璃、钢的材质特性,将它营造成一个相对通透的空间;接着对于可展可坐空间进行空间的可变性的探讨,实现空间变化的建构。最后,加入作为统一整个基地的元素的木栅栏、钢桁架,并对它们的搭建过程进行研究。¬

2建筑改建及搭建过程——以展廊为例

从关注结果到关注研究过程,这也是基于建构视野下的考虑。以展廊空间为例:在展廊的设计中,钢架既可以在水面形成倒影,同时因为玻璃的通透性,在廊子内部也会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内外不同的层次变化,可以使人在这里能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此外,展廊除了起到一定的展览作用,在这里放置的桌子和座椅,也可供人停留、交流、学习等。

图2 展廊搭建过程模拟图

结合一般的建筑建造过程,对展廊的搭建过程进行了模拟:首先是基础的预埋,之后是垂直钢柱的搭建,接着是横钢梁的搭建,以及斜向钢构件的搭建,至此展廊的主要支撑结构构筑完成。接下来是轨道的安装,正面和侧面玻璃的安装,接着是顶面玻璃、百叶的安装,最后是倾斜顶面的安装,用于防水和排水。

除了展廊部分,进行了一些搭建的细节设计和可变性装置的研究。如三十平米评图空间的窗墙,通过三轨推拉板不同的组合开启方式,改变室内光环境,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还对可展可坐空间的展板进行了设计,其构思来源于九宫格,展板沿轨道推到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通路,适应不同的展览状态,以增强空间的灵活性。外立面上折板的设置可以在使用时推拉到不同位置,满足室内茶座和展览时的光线需求,以及室内与外部的视线交流。此外,还有室内外过渡空间——亭子的搭建研究等等。

3 实物模型的推敲

模型的制作使得建构实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三维实体建造过程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空间氛围的实现成为主要的实验目标,而构造与材料成为主要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因为从建构的角度而言,形式来源于材料及其构造方式。

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努力让之前构思中的那些可变性成为可能是进一步对于建构灵活性研究的过程。同时,利用模型将各个空间所渲染的氛围以及与基地环境的关系模拟出来,是建构过程之中场所感的营造。

四 后记

弗兰姆普顿在书中提到“优秀的建筑总是始于有效的建造,没有建造便没有建筑。建造使材料和材料的使用更加符合材料的特性。如果一个地区有其他材料(钢铁、混凝土、木头),我们同样可以用它们来创造当代建筑。关键在于,我们始终要发扬建造的精神,因地制宜,而不是格格不入的思想加于建造的地点。”一个设计中对地域性的考虑,也是从建构视角出发的。如今,的王澍、隈研吾等的作品,就是基于对地域性的人文关怀而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

在建构视野下的设计观念及其表达关注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1.设计的出发点:希望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2.对于地域性的思考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3.材料本质属性的挖掘,相应的合理的构造方式;

4.对场所精神的营造,诗意的建造手段;

5.对材质、结构、空间相互之间关系的处理;

6.从对设计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建造的整个过程的研究探索中去。

最后以弗氏书中的最后一句引人深思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建构文化就是建造的诗学。所有这些,包括我们常常津津乐道的空间创造,都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在生活世界中,一切既属于社会也属于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 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时代建筑,2002-05,30-33;

[2] 戴维•莱瑟巴罗,史永高译,评《建构文化研究论——论19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2008-04,113-115;

[3] 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建筑师,2006-01;

[4] 弗兰姆普敦 K、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论19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朱姝妍,马辰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  ;  ;  ;  ;  ;  ;  ;  

建构文化视野下的设计观念及其表达论文_朱姝妍,马辰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