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医院 上海 201399)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292-03
临终关怀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者家庭的医疗 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提高护理质量的医疗护理[1]。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临终关怀,这是医学界乃至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临终关怀的重点是对晚期肿瘤患者疼痛的控制及死亡后家属情绪的安抚。它不以延长临终者生存时间为重,而以提高临终阶段生命质量为宗旨。在我国社会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加应当全面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1.关于临终关怀
1.1 临终关怀的背景和概念
临终关怀,由英文Hospice Care转译而来,其原意为“收容院”、“济贫院”,为僧侣所设的“招待所”、“安息所”等。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顾、善终服务、姑息照顾等,强调对疼痛和症状的控制,让患者生活在家中或一个像家的环境中,舒适地有尊严地度过自己剩下的一段时光。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社会,Hospice Care的含义有了进一步延伸,即作为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照顾模式,协助慢性患者在其临终时期,仍能舒适地维持满意的生活方式[2]。
在我国临终关怀的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服务”,是对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目标在于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能够在舒适和安宁中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使家属得到慰藉和居丧照护。其二,临终关怀是一门以晚期肿瘤患者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的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晚期肿瘤患者为主体的新兴学科。
1.2 临终关怀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政府把临终关怀作为国家健康政策的重要部分,认为生命末期的临终关怀是优质医疗的一部分,联合国更是将临终关怀的意义提升到了“人权”的高度。在现阶段的中国,立足于国情,暂时只能将临终关怀的对象限定于终末期癌症患者等不可挽救且临终遭受较大痛苦的患者。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与其预防、治疗一样,是癌症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减轻患者疼痛和其他身体不适症状,对获得最佳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现阶段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了人们死亡的一项主要原因。临终关怀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关怀护理,是为了能够让临终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让患者生命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2.临终患者的特殊心理
2.1 焦虑心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一般心里会很难受,情绪会很低落不稳定,由于长时间被病痛所折磨,多数患者会失去了自理能力,面色比较憔悴,尤其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患者总觉得心理落差比较大,一时间难以接受一切。而家庭条件差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压力更加大,因为反复医治已经让其丧失信心,而且还会担心家里的经济状况,导致这些患者心力憔悴、体力不支、不敢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2.2 脆弱心理:在病痛的折磨下患者的精神压力特别大,心理也会很脆弱,在感情上也很容易受伤,稍有波动就痛哭流泪,悲伤不已。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发泄对死亡的恐惧。
2.3 孤独心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一般都会产生孤单无助的心理,因为治疗时间很长家人不方便时刻陪在患者身边,在这时候患者会有一种患得患失的孤单感,感觉自己被家人遗弃。尤其是一些失去自理能力的病人,由于与外界不常接触,就像完全被外界所隔离,种种因素导致这些患者孤单感日益强烈。
2.4 愤怒心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也会经常发脾气,由于病痛的折磨和不公平心理导致他们坐卧不安、摔东西、不愿意进食、不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等等。动不动就会大吵大闹,其实他们只希望能受到重视、能得到关心。
2.5 恐惧绝望心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癌痛和恶液质的现象,患者一般在这个时候都会出现疼痛难忍的状况,身体日益消瘦,体重不断下降。患者开始害怕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自己的家人,在这种多元素的压力下患者也会表现的非常敏感与不安,情绪也会有大幅度的波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6 认可接受心理:随着治疗时间的不断增加,医护人员和家人都耐心呵护与照顾使患者已经逐渐接受了不能治愈的事实,导致患者更加依赖于身边的家人和为自己治疗的医护人员,并且希望他们会对自己给予支持和肯定[3]。
3.临终关怀的内容
3.1 满足临终患者需求:临终患者非常需要最大的同情、支持和家庭的容忍,情感因素是提高临终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他们失去自信和自尊,渴望社会关爱,希望得到亲人尤其是配偶子女的关怀和爱抚。应尽量为患者安排单人病房,允许家属或朋友陪护和探视,护理人员尊重患者的要求,帮助患者了却未尽心愿,让患者平和、安详地走完人生旅途。
3.2 加强专科护理:肿瘤临终患者随着疾病进展,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丧失,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此时应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增加营养支持,保持床褥干洁平整,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注意安全,保持大小便的通畅。
3.3 开展癌痛护理:肿瘤临终患者常常伴随疼痛,它可以使肿瘤患者产生恐惧和绝望,甚至加重病情,规范使用镇痛药物,设法解除疼痛及其他难忍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临终患者在疼痛中死亡。
3.4 注重人文关怀:应为临终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环境,尊重患者信仰,争取患者家属、单位、同事对患者的理解、关爱、支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应重视患者家属的善后关怀,患者去世后,鼓励家属让哀伤情绪自然流露,不要强迫自己坚强,因为对哀伤的抑制会使人免疫功能失调,影响身体健康。可利用积极的电话回访让患者家属能尽快回到正常生活中[4]。
4.死亡教育
由于死亡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对待死亡,人们总是充满一种本能的恐惧感,癌症患者尤其依赖医疗手段来逃避死亡,缓解恐惧。死亡教育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这能让患者正视生与死,增加了对死亡的认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和悲观心态,提高了最后的生存质量。因此,正确的死亡教育是提高临终关怀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
4.1 支持个人信仰,强化临终信仰:人在临终阶段或多或少都会寻求某种信仰来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信仰可能来源于某种宗教,也可能来源于一些思想流派。对其信仰进行支持与引导强化可以:(1)促进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2)让患者体会被理解与尊重,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与尊严;(3)利用信仰产生的某种心灵上的寄托,让患者放下某些“执念”与不舍,缓解焦虑和恐惧,平静愉快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4.2 借鉴传统文化,进行社会宣传与教育:死亡教育的开展和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的程度息息相关。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书刊,还有报纸等多种大众传媒进行舆论性的死亡教育[5]。
5.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临终关怀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还远远不够。首先,医护人员缺乏规范化的教育和培训,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开设与临终关怀相关的课程。其次,缺少对学生医学人文的熏陶,使得医学生的整体素质、职业道德感和人文关怀能力等方面都不容乐观。再者,缺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可操作性不强。
5.1 进行专业性的死亡教育:医护人员不仅是死亡教育的受教者,还是死亡教育的教授者,对医护人员进行的死亡教育应该更加全面与深入。不仅要加深对死亡的专业性认识,培养正确的死亡观,还要掌握各种文化背景下,信仰对于人们的影响,并学会怎么去加以引导支持,进行合适的死亡教育。
5.2 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对医者的要求,可以加强对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培养,唤起职业的神圣感,培养其对待患者的耐心、同情心与爱心,更好地为癌症患者提供服务。
5.3 完善临终关怀本土化教材: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教材基本都是援引西方临终关怀的理论与实践,没有将传统文化中的临终关怀智慧纳入教材,更不用说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本土化临终关怀的实践指导。
6.体会
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家庭型临终关怀是我国最古老、最基础的临终关怀方式。相比于西方,中国人受儒家推崇的家族宗法制度的影响,更加依赖家属亲人的关怀与照顾,家属在临终关怀团队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患者家属的参与不仅顺应了传统文化背景下患者的心理需求,同时由于家属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生活习惯的了解,其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6]。
同时应当鼓励宗教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临终关怀的产生与发展与宗教密不可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临终关怀机构就起源于基督教。宗教性质的机构不仅为患者提供生活照护、缓解病痛的折磨,还提供心灵安慰,进行死亡教育并协助完成死亡仪式。
鼓励临终关怀的社会化,社会的关心、参与和帮助是完善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社会义工和志愿者给予的无偿关爱等,不仅宣扬了人道主义精神,还有益于临终关怀的发展。
临终关怀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临终患者躯体上的疼痛和不适,减轻心理上的痛苦,提高尚存的生活质量,维护生命的尊严,使之在充满人性关怀和温暖的气氛中安详和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临终关怀是人道主义在医学领域内的升华,即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医德水平,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赵益明.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及护理[J]. 2010,4:965.
[2]鸿艳.关于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问题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7(20).
[3]鸿铸,张金钟.医学伦理学论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221—223.
[4]世界医学协会临终医疗服务声明[J].国全科医学,2012,1(15):1.
[5]石礼华,刘庚常.论我国临终关怀制度构建[J].国医学伦理学,2013,26(4):522-523.
[6]王存德,龚泉,张利娟,等.恶性肿瘤姑息治疗的进展[J].中国肿瘤,2012,21(3):206-210.
论文作者:吴婷,瞿春霞(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临终关怀论文; 患者论文; 临终论文; 晚期论文; 家属论文; 肿瘤论文; 心理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