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史的整体知识结构--中国古代史单位考察的总体思路_中国古代史论文

论中国古代史的整体知识结构--中国古代史单位考察的总体思路_中国古代史论文

谈谈中国古代史的整体知识结构——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的总体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代史论文,中国论文,知识结构论文,单元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远古人类在我国出现开始,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是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期的特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成就辉煌,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代史可粗分为八个历史阶段:

1.原始社会(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

2.夏商西周奴隶制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这是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鼎盛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4.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代

6.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

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是我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的时期

8.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是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

根据高三文科班历史教学的实际,我们把上述八个历史阶段的前三个阶段合编为一个单元(先秦时代),后五个阶段各编为一个单元。

单元一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1-4章)

(注:括号内为高三《中国古代史》课本与之对应的“章”的编号。)

(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本单元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奴隶制时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三个历史时期。

我国的原始社会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前为止,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又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大阶段。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低级阶段,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生产力水平很低,生活环境艰险,只有依靠群体的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距今70万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是我国境内最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和天然火。距今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开始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会人工取火,按血缘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大约1万年前,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已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和弓箭,发明了原始农业(南稻北粟)和原始畜牧业,制造陶器和用麻纺布,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到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生产进一步发展,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父系氏族公社。出现了私有财产,家庭成为生产和消费单位,产生了阶级,原始社会走向解体。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族悠久的历史,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反映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我国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为止,历经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夏朝创建了奴隶制国家机器,初创了水利灌溉技术,有了天文历法知识。商朝高度的奴隶制文明,青铜冶铸技术和甲骨文是商代文明的突出特色,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周实行的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中的土地国有制,农业、手工业都有发展;政治上实行分封制,成为疆域空前广大的国家,我国奴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私田增多,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瓦解;同时,诸侯争霸也使分封制破坏,促使奴隶制度走向崩溃。战国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开始确立。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开始变法运动。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新的封建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冶铁业的发展,铁器牛耕的推广,使农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封建城市兴起。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文化的繁荣。春秋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大思想家;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墨、道、法等著名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繁荣昌盛。

单元二 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和封建大一统的形成——秦汉(第5-9章)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本单元包括秦朝、西汉、新朝、东汉等几个封建王朝。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

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仅历15年便二世而亡,但其历史地位不容低估。秦始皇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北击匈奴、南攻百越、开拓和建设边疆,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秦的暴政引起了中国历史上的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被推翻。

在楚汉战争中赢得最终胜利的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至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臻于鼎盛。汉武帝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大一统”。其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在此基础上反击匈奴安定北方边郡、通西域,西南置郡县,积极经营边疆。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流民问题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外戚王莽篡政建立新朝,企图通过改制缓和危机,结果反而加剧社会矛盾,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调整统治政策,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政权的基础是豪强地主,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东汉政治的一大特点。东汉政府继续对北匈奴用兵,南匈奴内迁,还加强了对西域的联系和管辖。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引发了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割据势力,东汉名存实亡。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边疆开发和各民族联系加强,科学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造纸、医学、数学、天文地学等科技领域都有许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创造发明,文学、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秦汉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中国后世文化发展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可概括为:(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局面;(2)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水平位于世界前列;(3)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形成;(4)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5)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地位的确立。

单元三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0-12章)

(公元220-589年)

本单元包括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和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几个时期。

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东汉末年,军事集团割据混战是东汉以来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的产物。曹操统一北方后大举南下,企国统一全国,但兵败赤壁,此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三国统治者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都采取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曹魏统治下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蜀、吴统治下,西南地区和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

西晋是短期统一的王朝,由于八王之乱大伤其统治元气,加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西晋迅速灭亡。其后,在江南建立的东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十六个割据政权,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加速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北方的前秦一度统一黄河流域,但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封建国家依然处于分裂之中。

东晋以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东晋、南朝时,士族势力迅速发展;南朝末年,南方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北方各族基本完成封建化,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后不久,北魏分裂。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方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北朝末年,北周统一北方,为后来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北方经济的恢复和江南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贾思勰,杰出的艺术家王羲之、顾恺之,南方的田园诗和北方民歌各具特色。这一时期,出现了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的第一个高峰,佛教石窟艺术得到很大发展,唯物论思想家范缜写出了批判佛教神学迷信的名著《神灭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以下特点:(1)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2)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3)江南经济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不平衡的状况逐步消失;(4)士族发展为社会上的特殊势力,成为魏晋南朝政权的主要社会基础;(5)科学文化进一步发展,佛教盛行。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时期。

单元四 封建社会的昌盛繁荣——隋唐(第13-18章)

(公元581-907年)

本单元包括隋、唐两个统一王朝,历时320余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昌盛繁荣时期。

隋的统一使社会安定下来。经过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

唐朝是在农民战争推翻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唐初统治者、特别是李世民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强盛的基础,中经武则天治国的承上启下,至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景象。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此后,地方上形成了藩镇割据,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更加混乱。后经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唐朝走向瓦解了。

唐朝前期社会安定,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行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封建经济繁荣发展起来。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都有突出成就,曲辕犁、筒车、绫锦、唐三彩等就是重要的标志,唐都长安不但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庄园经济发达,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代之以两税法,成为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唐太宗、唐玄宗等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突厥、回纥、南诏、靺鞨、吐蕃等边地名族发展很快,各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各族人民对边疆开发、祖国发展都作出重大贡献。

唐朝时,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较发达,又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和日本、朝鲜、印度、西亚以至欧洲一些国家的往来盛况空前。唐朝不仅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隋唐时期,在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文化也呈现出灿烂辉煌,处于封建文化的高峰。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书法、绘画名家辈出,哲学、史学、宗教、教育兴盛,出现了敦煌莫高窟那样的世界艺术宝库。全面繁荣、兼收并蓄的唐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源流,在世界文明上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可概括如下:(1)我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时间较长,是古代第二次“大一统”时期;(2)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呈现盛世景象;(3)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4)对外开放,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往来盛况空前;(5)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单元五 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五代辽宋夏金元(第19-23章)

(公元907-1368年)

本单元包括五代十国,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对峙,元朝的统一等历史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五代十国历时约半个多世纪,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在此期间,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仍逐步加强。五代初期,契丹族兴起并建国,获取幽云十六州后实力大增。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条件。

960年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始终未完成全国大统一。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在防止地方割据上取得很大成功,但也造成“冗兵、冗官”严重的现象;同时,由于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在与辽、西夏的抗衡中屈于守势。至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政治腐败、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为挽救统治危机、富国强兵,王安石进行变法,但终因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其危局终未扭转。北宋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更为突出。东京商业布局突破了“市”的界限,汴河两岸店铺林立;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与辽、夏、金的对峙中,大多处于被动地位。早在五代初期,契丹占据幽云十六州以后,北方战略要地始终处于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下,中原政权失去了战略屏障。北宋为收复这一地区曾两度用兵,均以失败告终。澶渊之盟后,宋输岁币、设榷场,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党项族建立西夏后,也与北宋有战有和。1115年女真崛起建立金国时,辽、宋政权均已腐朽。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是为靖康之变。

南宋在江南立国,在南宋军民抵抗下金兵南进受阻,南宋统治者只图苟安也不思收复中原。1141年宋金议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以后一百多年间双方基本处于和平状态,为南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南宋时南方的农业生产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根本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造船业和海外贸易也发展起来。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强大王朝。13世纪初,正当金、宋政权衰落时,一个由成吉思汗创建的大蒙古国兴盛于北方草原,并迅速扩张,灭夏、金,臣服吐蕃、畏兀儿。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再度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元朝疆域辽阔,创设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和管辖。元代初年,还把吐蕃(今西藏、青海地区)和澎湖、台湾地区纳入中央的版图。元朝的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为南粮北运创办了规模空前的漕运和海运,对外贸易更加发达。元朝历时虽然不足百年,但它对再度形成大一统和发展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宋元时期,我国的古代文化高度繁荣。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应用和传播,是中国封建时代科学技术的顶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书院的兴起,宋词和元曲的繁荣。市民文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新特点。

宋元时期的历史特点可概括如下:(1)从分裂割据,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大统一;(2)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是我国古代又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3)经济重心南移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4)科技文化高度繁荣。

单元六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第24-29章)

(公元1368-1840年)

本单元包括明朝和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以强化君权为核心,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朝废丞相、实行内阁六部制,废行省、设三司,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都是为了加强绝对皇权。经明初的经济恢复,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江南地区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表明封建社会开始衰落。明成祖迁都北京,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北方蒙古族的军事防御。1449年瓦刺骑兵南下攻明,明军兵败土木堡;鞑靼俺答汗与明朝修好,边境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促进了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中期以后,戚继光等名将抗倭斗争的胜利,保卫了祖国的东南海疆。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社会矛盾尖锐,国势日衰。外有满洲兴起和清军南下的威胁,内有李自成等农民军的沉重打击,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攻陷,明朝灭亡。

1644年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抗清斗争,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清朝沿用明朝的内阁六部制,创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八股取士,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由于实行奖励垦荒“摊丁入亩”等政策,清朝前期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重要的发展阶段。康熙帝平定准部噶尔丹分裂活动,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的叛乱,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使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台湾府,击败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康雍乾时期维护大一统和多民族国家的斗争,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的基础。但是,清政府对外奉行的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欧美兴起的资本主义时代潮流。康乾盛世虽也辉煌一时,但终究是古老封建文明的夕照,到了18世纪末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危机四伏了。

明清时期的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使思想领域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民主的思想家和著作。明清文学以小说和戏剧为主流,也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的传统科技仍然走在世界前列,集大成的科技巨著相继问世,但近代科学始终未在中国诞生。绘画、书法艺术成就突出,至今对我国书画界有很大影响。

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可概括为:(1)实现了中国古代的第三次大一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2)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并达于顶峰;(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4)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5)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和传统科技依然处于世界前列。

标签:;  ;  ;  ;  ;  ;  ;  ;  ;  ;  ;  ;  

论中国古代史的整体知识结构--中国古代史单位考察的总体思路_中国古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