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化”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四化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15)03-0005-05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要求,言简意赅、寓意深长。弄清“四化”的意蕴,不仅有利于增强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自觉性,而且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一、日常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在全社会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日之功,其日常化要求具有以下几个内涵: (一)用功于平时 中国老百姓有“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说法。这种修行之所以修不到“真经”,就是因为没有做到修行日常化。所谓日常化,就是要日日用功,天天践行。就像空气,人们哪一时哪一刻能离开呢?同样的道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要关注一些重大的节日或纪念日,但单靠在这些有限的日子里践行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挑日子”或“拣时间”地践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续,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内化于心”。中国佛教云门禅师提出的“日日是好日”在佛教界影响深远。云门禅师问众:“十五日以前不问汝,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不待众僧回答,云门代答道,“日日是好日”。云门和尚为南泉以“平常心是道”作偈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就是说,在修行的实践中,如果冬天嫌冷,夏天嫌热,秋天嫌一片荒漠,那么春天虽然有花有草,但是春寒料峭。如果穷时怨天尤人,达时贪得无厌,那就无法达到佛的境界。其实,境由心造,心境不好,一切都不好,只要心境好,“日日都是好时节”,就连吃咸菜和喝白开水,也都会品出好味道。“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1]。 我国每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群众说“雷锋叔叔3月来,4月走”,形容的就是3月5日前后的“学雷锋”活动只有几天工夫,很快雷锋叔叔就不见了。日常化要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到百姓的日用伦常中,所谓“日用而不觉”,就是指要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天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久久为功,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的日常行为。 (二)在不断重复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百姓的日用伦常是重复性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这种重复并非没有价值。赫拉克利特指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国古代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说法。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只有重复,才能记住,才能形成具有公理性的认识。大众的认同、认知,需要经过亿万次的重复,才能在思维中固定下来。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式固定下来。同样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需要经过亿万次的重复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所谓习以为常,就是指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使练习的内容以“常”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习俗的关键在于“习”,没有不断的“习”,就不会有“俗”,更不会使其外化为大家一致的行为。 (三)建构长效机制 万事开头难,坚持下去更难。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靠的是韧劲。“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同样的道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一天或两天容易,长期坚持下去就很困难。所谓日常化就是要求做到经常化、常态化、长效化、持久化。这就需要从制度上、体制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线、经常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社会管理、法律推动等要有配套的措施。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行为准则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使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总之,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在万事万物上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王夫之提出的日生日成的人性论观点很有启迪意义,“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2]。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天天作用于人的目、耳、心,使人不断感受外在思想和信息的刺激,久久为功,就会“内化于心”。俗话说,文明进入了无意识的层次,就成了教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二、具体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细微处,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境界是高远的,但要求又是具体的、实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具体化,才能接地气、贴民心、见实效。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细、落小、落实是重要方针和基本方法。落细、落小、落实,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虚的问题、高的问题、空的问题以及大而化之的问题,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节化、具象化、大众化,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所践行。 (一)具体化必须落细 具体化就是要着眼于具体细节。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因为,任何大事,都是由细小的环节所构成的。例如,每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在复杂的机器系统中都有其特殊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是宏大的叙事,但这些宏大叙事如果不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上,那么就无法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我们一直讲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人民群众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不研究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为人民服务就会成为一句没有意义的“套话”。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体现出来,必须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具体民生实践中体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群众感觉得到,就必须把抽象的原则和要求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使抽象的原则和要求具体化为政策、措施、行动等;就必须把目标和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项目,因地制宜地将这些目标和任务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 (二)具体化必须落小 列宁曾经指出,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就必须从小事做起。具体化就是要求从小事做起,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就是要求从基础的工作抓起,从具体的方面抓起,从日常的事情抓起。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谈经济和财政工作时指出,我们的一些同志只知道向人民群众要这样那样的东西,而不懂得给老百姓东西,我们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群众要东西,而是给人民群众东西。给人民东西,“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为着这个,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耕牛、农具、种子、肥料、水利、牧草、农贷、移民、开荒、改良农作法、妇女劳动、二流子劳动、按家计划、合作社、变工队、运输队、纺织业、畜牧业、盐业等等重要问题”[3]。这里,毛泽东一口气提出了与群众生产生活有关的19个问题,而这19个问题都是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只有把这些小事做好了,群众才会关心大事,才会相信我们党是为他们谋利益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是大事,但大事必须落实到小事上。例如,我们现在之所以提出为人民群众服务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是因为如果在离群众“最后一公里处”止步不前,那么,就会前功尽弃。人民群众见不到实效,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好也是没有用的。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事做起。例如,不随便扔垃圾,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做到。201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各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志愿者在杭州西湖景区3小时内竟然捡到3000多个烟头。很多人认为扔烟头这样的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殊不知正是这些小事,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道德风貌。因此,应引导人们多做举手之劳的善行义举,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通过做好身边事、温暖身边人来一步步地建设全社会的价值大厦。 (三)具体化必须落实 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4]具体化,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理论的彻底不仅应体现在观念的层面和价值的层面上,而且应体现在实践的层面上。落细、落小的目的是落实。人民群众不仅看我们说得是否在理,还要看我们做得是否到位。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时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5]这里所说的“搞不好”,就是指在实践的环节上出问题。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运动、60年代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等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违背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伤害了群众。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迅速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威力。落实,就是要保持务实的态度和实干的精神,不能言而不行、行而无果。如果说得多、做得少,群众见不到实效,那么再好的价值观也是空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三、形象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贴近群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一般群众而言,这些高、空、虚的抽象理论所叙述的宏大叙事,似乎与他们的生活离得很远。悬置空中、不接地气的价值观,是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的,也不可能产生应有的作用。 (一)注重语言通俗化 一个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不同的话语体系,有官方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群众话语体系、网络话语体系等。虽然要表明的都是同样的道理,但使用的话语体系不同,影响的范围也就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能仅仅局限于官方,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精英与文化阶层,而必须走向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普通群众是社会的“神经末梢”,“供血不足”或有“梗阻”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很难到达这一层面。然而,当前的某些价值观宣传,往往悬置于空中,不接地气,不沁人心。其实,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在价值观大众化方面有过很多成功的经验,例如,毛泽东在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时候,提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党提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这些口号都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实行“一国两制”等思想,都通过通俗的语言鲜明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风格。早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就批评那些天天喊大众化,却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的人,要求我们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现在我们的一些理论文章逻辑清晰、思维缜密,洋洋几千上万字,做的是学问,但老百姓看不懂、不爱看,以至于我们好多时候是‘有理说不出’‘有理讲不明’,为什么?因为我们脱离了群众,讲的不是群众的语言,既不善于向群众讲理,更没有把理讲透!”[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摒弃“八股式”,运用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因为只有这样,群众才能听进去。 (二)注重载体具象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细、落小、落实,就必须运用好载体。如果不能运用好载体,那么再好的价值观也没有办法落到实处。例如,电影就是具象化载体。出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是看着《英雄儿女》《南征北战》《地道战》等电影成长起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的信仰就是在形象化的教育中扎下根的。另外,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学校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的活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实践证明,具象化载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手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像中国儒家倡导的仁和礼的关系。礼仪这些形式,体现了仁的内容。没有礼,仁就没有着落;没有“化礼成俗”的活动,仁就不会融入老百姓的血脉之中,外化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电影、电视、网络、节日、纪念日、升国旗仪式、成人礼仪式、入党入团仪式、家规、校训等各种载体,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一种示范的力量、引领的力量、标杆的力量。有榜样的言传身教,大家就会跟着走,这就是领路人的价值。 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焦裕禄深有体会地说,“干部不领,老牛掉井”。老百姓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对普通群众具有极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回顾党的历史,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千百万党员正是因为以自己的鲜血与生命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才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群众是否相信价值观,不仅在于价值观是否正确,而且在于我们的领导干部是否真心按照价值观的要求去做。例如,我们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群众就会看我们的领导干部是否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是否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焦裕禄在兰考只有475天,他去世50多年后,群众仍然怀念他,这足以说明,他言行一致,带头实践了党的价值观。而一些腐败分子,在台上大谈为人民服务,私底下却以权谋私,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自己有病,让群众吃药”。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面镜子照别人而不照自己,这就很伤老百姓的心。这种表里不一的干部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失去感召力,甚至会产生“塔西陀效应”,无论党和政府再说什么,老百姓也不会相信了。 四、生活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生活深度融合,融入群众血脉之中,外化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深厚根基与肥沃土壤,脱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价值观犹如沙滩上的楼阁,会因为失去根基而垮塌。实践告诉我们: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东西必定持久,而与群众的生活没有关联的东西往往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在于,它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虽然人们的日常生活看似琐碎,看似简单,看似平凡,但是要过好生活,就必须遵循日常道德规范。价值观就是德,道德作为行为规范的总和,更多的是关于人们的日常行为,如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我们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都需要正确的道德规范的指引,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在我们的生活之外,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正如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在《伦理学的邀请》一书中所指出的:“伦理学就是探求如何生活得更好的一种理智行为。如果说它值得人感兴趣,值得人追问下去,那是因为我们都渴望过上好的生活。”[7] 毕淑敏在《破解幸福密码》中谈道,西方媒体在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的答案时,一家报社组织了权威评审团,在很多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选出了三个答案,但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被选答案。答案大致顺序如下:第一种最幸福的人,是刚刚给孩子洗完澡,怀抱婴儿并面带微笑的母亲;第二种最幸福的人,是成功地为病人做完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第三种最幸福人,是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望着自己劳动成果的顽童;备选答案是写完了小说最后一个字,画上了句号的作家[8]。这四种最幸福的人,既不是百万富翁,也不是社会名流,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观、幸福观、价值观。 (二)生活的全面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丰富性 不能全面引导人民群众生活的价值观,是没有生命力的。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不能忍受没有意义的生活。人们不仅希望过好的生活,而且希望过全面的生活。老百姓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还要有道德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媒体过于热衷于宣传“不平凡的人生”: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拥有多少财富,似乎谁摆脱了平凡,谁就是成功人士,人们的道德生活和文化生活被忽视了。财富榜、明星榜等各种各样的排行榜充斥着媒体,唯独人们的精神需求被忽视了。其实,美好的生活是全面的生活。《人民论坛》2014年第9期(上)发布的问卷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调查样本共8015人,随机问卷1530人,占比为30%,网友6485人,占比为70%),当前我国存在着十大社会病症,其中,信仰缺失排在十大社会病症之首[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精神的论述告诉我们,精神属性虽然不是人的唯一属性,但精神属性却是证明人性的重要方面,离开人的精神,人类的活动不仅会失去动力,而且会变得毫无价值。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的共产党人,比其他任何政党都更加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更加希望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宣传思想工作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在精神上赢得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势。关注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地解决群众精神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是党的建设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下大力气去完成。生活的全面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方位覆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三)人民群众是价值实践的主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能离开普通人的生活,不能离开普通人对道德的坚守。作为普通的个人,我们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平凡中能够孕育伟大,平凡的生活也需要意义的支撑,普通的民众也可以有崇高的价值追求。社会生活的实践证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人幸福的社会基础。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到处都是尔虞我诈、坑蒙拐骗,那么势必会造成对人们的伤害。例如,目前我国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这不可避免地使一些消费者成为受害者。在一个单位,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是他人的环境,如果不能为他人提供好的环境,势必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人际生态恶化,这样一来,个人幸福指数就会大大降低。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一书中指出:“我想要的,在许多时候并不是我自己能够给自己的,而是必须由别人给我的,因此,幸福问题必定要卷入他人问题,必定不是自己决定的事情。因此,分析幸福的思想结构不能只是‘我’的主观角度。”[10] 幸福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营造,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从心开始,从自我做起。拿假冒伪劣产品来说,制假贩假的人,伤害消费者,也必然伤害自己。只有努力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生活。很多人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民生问题,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这些抽象的上层建筑领域的东西似乎与普通人的幸福无关,也不值得关注。其实,公正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现在社会上发生的很多“无直接利益冲突”说明,民众非常关心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政府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否合理,是群众评判政府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梁漱溟先生谈到了这一点:“‘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西洋人也许感到奇怪,不求饱求什么?不求安求什么?须知中国人所求者,就是那个‘正’。‘正’即正当合理。苟非正当合理,则虽安饱,他也不要。安饱问题是次于合理问题的。”[11]近年,许多涉法涉诉上访案件中,上访者往往不是为了物质利益,而是为了讨要一个正当合理的说法,为此,他们不惜忍饥挨饿、长途跋涉,甚至铤而走险,采取过激行为,承受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如果不从公平正义的角度去思考,就会不得要领,不能真正化解矛盾。正如赵汀阳所指出的:“既然每个人的幸福总是以他人的幸福为必要条件,那么公正原则就同样是目的论的贯彻,它与幸福公理是天然一致的:幸福公理表明一个人怎样创造幸福,而公正公理将表明怎样保护创造幸福的条件。”[12]“一个人的所有幸福都与他人的存在有关,因此,虽然幸福总是个人的,但却必须以人际关系为保证,所以可以说,幸福蕴涵着对公正的要求,而公正又服务于幸福。”[1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仅是自己行动的指南,而且会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蕴涵在普通百姓的价值实践之中,所以说,正是这些普通人的价值实践,才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希望。 [收稿日期]2015-01-08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