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目前银行业的主要风险及其防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入WTO后,外资银行逐步进入国内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可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混业经营”的经营方式和现代化的资金运作手段,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制高点,把国内银行挤出项目投资、贸易信贷、人才吸引等竞争圈。国内银行业怎样摆脱困境,适应激烈竞争的形势,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把握主要风险,并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一、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主要风险
1、道德风险。由于管理体制、约束机制、规章制度方面的问题,目前中国银行业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官本位”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从经营决策者到一般信贷人员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短期行为问题。看“政绩用干部”、“英雄不论出处”,有了“政绩”就可升官,当了官就有车坐,有大房子住,有高于普遍员工几十倍的年薪,有成群结队的追求者,有令人羡慕的各种政治待遇。因此,就要不择手段、不顾后果地进行“政绩”积累。由于银行业经营风险的滞后性,风险责任追究的事后性,往往又助长了采取短期行为积累“政绩”者的勇气,加上近年来银行业发展较快,机构增加,新业务品种开发等需要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罗卜快了不洗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只好把部分勉强够格者拉上领导岗位,这样就出现了不计成本开发,违规贷款,人情贷款,循环贴现,虚增存款等一系列短期行为问题。这种短期行为带来的是银行业短时期的轰轰烈烈,部分人快速升官发财,长时期的种种后患。
2、虚增存款。虚增存款的方法大致有5种方式:一是同业转存。集中表现在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存到商业银行,但商业银行并不把它当同业看待,而是把它看作一般性存款或者其它存款。二是半拆半存。即一半是拆借,一半是存款。这主要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往来,其操作方法是,我给你1个亿,其中6000万作存款,虚增了一部分存款。三是贴现转存。就是从甲行贴现后转到乙行作存款,其目的是为了再开立承兑汇票。还有的本行贴现后转存本行,再以此作保证金开立汇票,但是你必须给我组织一定比例的存款,这个存款只要你承诺在我行存半年或者1年以上。四是自贷自存。一般发生在月末或者季末,银行和企业商量好,贷款后马上又存进来,由银行自己承担利差。
3、循环贴现。循环贴现是指存入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银票贴现、再贴现而形成的循环“怪圈”,呈现为信用放大的一个倒“金字塔”。它的方式是这样的,首先,一个本身并无资金的企业先在某家银行贷款1000万,然后马上转为存款,并以此为保证金,如果说保证金是50%,则可以开出一张2000万的承兑汇票。企业然后拿承兑汇票到他行贴现,就可以得到1800多万元的资金(扣除贴现率)。而后又把这笔资金作为保证金开立4000万元的承兑汇票,再次贴现后又作为保证金就可以开出8000万元的承兑汇票,然后是1.6亿、3.2亿……,这样循环往复,使承兑汇票的泡沫越吹越大,形成了一个倒金字塔,即1000万的信用贷款支撑了1个亿,甚至是2个亿、3个亿的信用规模。这里存在一个非常可怕的乘数放大效应,一旦链条一断,又没有新的资金进来,这个倒金字塔马上就会垮掉。如果看看商业银行的报表,就会发现很多行的相当一部分利润都来源于这一块。还有的银行为了追逐一点蝇头小利,干脆就自己贴现自己的票据,自票自贴、自票他贴、他票我贴三种形式都有,这样一来,就使票据市场成了一个泡沫市场。
4、集中放贷,也就是贷款投向集中。银行的风险是先天性的,是与生俱来的。因为银行只用8%的资本金就支撑了100%的负债,基本是靠别人的存款来进行自己的资产运营,所以蕴藏很大的风险。如果银行把所有的贷款都集中投向一家或几家企业,那么银行的命运就可能被这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命运所牵连,这样,就形成了贷款垒积效应。集中放贷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贷“大”。即贷款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集中。二是贷“长”,就是投放贷款的期限加长。贷款期限变长了,这样就隐藏了贷款的短期风险,将风险暴露的时间延长。三是贷“上”。就是贷给上市公司或准上市公司。很多信贷资金贷到上市公司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反而促进一部分资金无可奈何地流入股市。资金离开生产领域,没有带来新的价值。其中准上市公司尤其具有风险性。四是贷“垄断”。就是贷给垄断行业,主要包括“两路”(公路、铁路)、“两电(电力、电信)和烟草”。从上述四种表现来看,多家银行的信贷资金追逐很少几个企业,必然造成银行的风险积聚,也必然造成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下降。所以,集中放贷可能成为我们21世纪金融风险的一个突出苗头。韩国大宇集团利用套取银行贷款发展规模,最终导致韩国几家大银行一蹶不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5、关联贷款。其核心就是通过各种相互关联的关系来套取银行的信用,套取银行的贷款。关联可以概括为四种:第一种是法人代表关联;第二是集团关联,即企业集团;第三种是跨国公司关联;第四种是人际关系关联,即人缘关系。
法人代表关联,就是多个企业都是同一个法人代表,或者说一个人注册若干家企业。一个法人代表就容易发生关联交易,因为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如果仅从经济法的角度来考虑,似乎还很难对其实行约束,因为执行标准通常是企业法人而并非个人。企业营业执照就决定了甲、乙、丙等企业都是市场上平等的竞争主体,各自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所以这种关联隐蔽性更大。
集团关联是指一个集团拥有若干家子公司,这些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独家承担民事责任。集团关联贷款有几种形式:一是子公司申请贷款,而以集团公司的总资产作抵押。二是相互担保贷款。都是一个集团内部的,要么老子给儿子担保,要么兄弟姐妹互相担保。特别是上市公司担保,上市公司都快成担保机器了,而银行对上市公司也是深信不疑,听到上市公司就眼睛一亮,以为就是上帝,就是造钱的机器,只要它同意担保,什么都敢贷,殊不知上市公司也是非常危险的,有的早已经是空壳公司,更谈不上盈利了。这种通过集团关联套取的银行贷款一般都是集团内部联合使用,一旦出现危机,就实行“死一保九”,也就是说如果集团有10家子公司,那么它就会让其中一家主动去破产,而其它的9家都得以高枕无忧,最终吃亏的还是银行,大量贷款收不回来,风险也随之而来。
跨国公司关联,是指跨国公司(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通过境外公司高价进口原料,低价卖出产品,而在国内银行申请贷款。跨国公司这种“一高一低”经营行为,促进大量利益流向国外,实质上是套取银行贷款,使国内银行的大量贷款流向国外,彼盈此亏,令人防不胜防。在集团内部,资本流动和资金的调度往往是最高权力者决定,并且不交纳任何税收,从而使资本在同一集团内的跨国转移得以堂而皇之的实现。
人际关联。主要是银行人员与企业的法人代表发生关联。银行是公有的,而一些企业是私人的。银行人员与私企以某种默契或者承诺,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当然贷款手续是合法的,也可能有一定的抵押物。贷款到期无法收回,但因为贷款手续是完整合法的,法律无法制裁,只能追究银行当事人的责任,最严重的处分就是停职或者免职。半年或者一年以后,此银行人员就可能到企业去任职,这种现象实质是银行内部人挤占、侵吞国家财产。
6、抵押高估。商业银行在发放抵押贷款过程中,抵押物需要评估,这就使投机者有了机会。抵押物可以高估,也可以低估,可以是物有所值,也可以是物无所值。本来价值1000万的抵押物,可以评估出2000万甚至更多的价值,并且一般人还看不出破绽。因为评估机构说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高估的目的就是为了多贷款。高估多贷是第一种表现形式。第二种表现形式是高估多抵,就是贷后抵贷物价值的高估。贷款到期后无法归还,就将抵押物以虚高估价抵其贷款。第三种是重复抵押,即用同一抵押物多次贷款。第四种是借产借证抵押,就是借他人资产或者产权证明来进行抵押贷款。抵押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是为了求得信贷资产的价值补偿。当信贷资产发生损失、流失时,贷款的抵押就可以发挥保证、补偿和替代作用。而贷款对象恰恰也是为了追求替代作用——以低劣的抵押物换取宝贵的信贷资金,以不动产替换流动性。最终风险全部由银行承担。主要原因是银行没有把抵押作为一种风险补偿和价值替代的重要手段,而只是把它当作贷款审查中的一个要素,一个公式化的审贷环节。
7、零效益开发中间业务,造成中间业务的高投入、零收入甚至负收入。目前银行中间业务大概有六大类。一是结算类。本来是要收费的,但现在就是外汇类结算收点费;二是代理业务类;三是银行卡业务类;四是咨询评估类;五是担保类;六是保管箱。本来发展中间业务,是为了增加商业银行新的利润,但是现在的情况与我们发展中间业务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相去甚远。商业银行目前仅仅把中间业务作为传统业务竞争的一个附属手段,即一切为了争取存款。银行主动联系交通、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移动电话公司等收费类公司,帮助其代收费用,然后对方不需要付任何手续费,只有把收来的费用当存款存在银行就行了;银行派员到大型超市收银、代发工资等等,也都是为了揽存。有些中间业务的先期投入是很大的。如银行卡,需要一整套的电脑系统,中型机、POS机、ATM机等等,但收入往往是零,甚至是负数。所以高投入、零收入甚至负收入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时期发展中间业务的一个突出的经营风险。从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间业务收入的所占比重应该是越来越大。商业银行的业务归纳为两块,一块叫收费业务,一块叫收息业务。收息业务就是存款、贷款、拆借等等。收息业务要通过若干环节的转换,以及若干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最后才会形成一部分利润,而收费业务直接形成利润,收一分就多一分,这样的好事不争取,致使经营才越来越艰难,利润才会越来越下降,恶意竞争,银行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下降。
8、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途径很多,主要表现有:①非法拆借。一些券商和银行通过变换手法,绕过规定限制,把当日拆借演变为日日拆借(天天办手续,资金不变动),5日拆借演变为逢5日一借等。②股票抵押。实际操作中演变为拉高股价,循环抵押,增量贷款。③清算占用。券商在通过商业银行进行清算时,商业银行有意或无意给券商透支,造成银行资金进入股市。④自办的投资公司贷款。证券公司自己成立一个投资公司(或者咨询公司、服务公司),这些公司以企业的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由证券公司担保,实际上贷款获得后由证券公司自己使用。⑤上市公司贷款。或者是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团公司贷款。⑥证券公司以不动产为抵押贷款。证券公司以办公大楼维修或者营业网点改造等为名申请贷款,但实际上贷款全部或部分进入股市。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既有被套牢风险,也有虚增经济总量的风险。
9、无效资产的增加。银行自有资产占用逐年增大,挤占了信贷资金,使信贷资金向自有实物资产转化,导致非生息资产增加,收息资产减少。其一是用信贷资金购置自有资产,其二是抵贷物收回自用。很多银行不知道抵贷物怎么处理,收回车子自己先坐,收回房子自己先住。其三是递延资产占用增加,今天维修这个大楼,明天改造那个网点,今天微机更换,明天系统修改,不停地进行。其四是不切实际地搞新业务的设备购置和网络创建。
10、贷款重组,风险滞后。风险的处置和化解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消灭式,一种是转移式。所谓消灭就是撤销、退出了。转移是指将即期风险通过收购、合并等方面转移到一个新的载体。这些风险积淀到一起可能会严重恶化,海南发展银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是一个风险隐患,甚至是定是炸弹。美国康奈尔大学一名教授曾做过实验,如果将活蹦乱跳的青蛙放进滚烫的油锅中,它会非常敏捷地跳出来,脱离危险区;但如果将青蛙放到冷水里慢慢加热,则青蛙感觉不到危险的临近,等到感觉有亡命之危的时候,已经无力跃出了,最终葬身水锅。这就是著名的“青蛙现象”。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要对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和渐进性保持清醒的认识,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果断决策,不要等到危险临近了再采取措施,否则一切都悔之晚矣。
二、风险防范方法的思考
1、建立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金融运行机制。国外银行有自主经营的优势,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限则相对较少。比如,外资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掌握自主性较强,对呆帐准备金的提取额度和呆坏帐核销的自主性也较强。而国内银行则有诸多限制,银行的商业化程度不高。“入世”后,这些将成为国内银行参与竞争的障碍。因此,必须转换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减少政府部门的直接行政干预,建立适应入世后新形势的运行机制,使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银行体系重组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进程,完善商业银行公司化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根据市场化、效率优先的原则,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引入购并重组机制,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2、加强思想教育,筑牢思想防范长城。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万恶皆由邪念生”。纵观各种金融案例,犯罪当事人无一不是放弃思想改造而导致了严重后果。目前金融业最大的风险莫过于道德风险。思想认识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可能背离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原则,就可能导致内外勾结、违规违纪等风险案件发生,使银行遭受重大经济、政治损失。因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实际,首先要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教育,使之掌握马列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去系统地、发展地、联系地观察分析问题,能够去伪存真地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排除各种不正确思想认识、方法的干扰、侵蚀,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围绕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按照党纪国法、政策法规去处理业务,行使职权。其次,要加强政策法规和金融规章制度学习,以及业务演练与风险防范技能掌握,使所有从业人员都能熟练掌握业务操作程序、要求及风险防范化解方法,自觉把好风险防范第一关。第三,围绕职业道德建设,开展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不断培育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使从业人员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银行的形象、维护银行的利益,自觉修正自己的价值取向,树立与商业银行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干好工作,做好风险防范,以保证商业银行永保健康的“肌体”,能够经得起各种不健康思想行为的诱惑,各类腐朽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真正过好“五关”,杜绝各种违纪、违法、违规案件发生。第四,从严从重查处经济案件,打击经济、职务犯罪,使从业人员从犯罪分子高额犯罪成本中,吸取教训,管住自己、亲友,不干违规、违纪、违法事情。
3、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考核激励机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要保证商业银行经营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就必须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考核激励机制,使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都围绕效益这个最终目标运行。目前最主要的是充实完善不良贷款追究办法,实行终身追究制。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已成为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痼疾,面对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要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必须千方百计降低不良贷款占比,积极清收、化解现有不良贷款,并严防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因此,完善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不良贷款的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领导人实行终身追究制度,以增强上述人员的责任心,防止他们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放贷,谋取私利,人为造成不良贷款。
4、建立银行业信息中心,加强信息披露。要定期向金融企业和全社会披露行业发展信息、企业发展状况、资信情况信息和国内外信息,一方面提高金融服务业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明确贷款投向,防止企业多行贷款和母子公司分散转移资产,造成银行债权悬空,解决贷款营销中的风险问题。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无论在落实对政府政策的知情权,还是各金融机构的信息报告、统计制度上,我们都还有很多缺陷。我国金融机构的运作还具有很强的封闭性,金融工作的各种规定、制度和业务做法等都纳入保密范围。入世后,我国必须遵守《服务贸易协议〉(GATS)的透明度原则,政府和金融监督部门必须公开有关金融服务的数据、政策法规、条例、决定以及实施细则和纪律,同时应强制金融机制建立直接对公众的信息披露制度。
5、逐步实行混业经营,盘活现有无效资产。从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在西方国家已是一个潮流。美国1999年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抛弃了银证分业经营的旧模式,对全能银行进行了全面肯定。我国的银行法则坚持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四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入世后,中外体制上的差异会使我国金融机构处于被动局面。外国银行会依仗全能银行或其一系列子公司的业务优势来争夺客户,而我们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不但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也阻碍了自己去积累全能银行综合服务的经验。分业监管加大了对外资金融机构监管的难度,特别是信托业,这本来是银行与证券业的一个中间地带,业务范围很宽,在发达国家被称为金融百货公司。我国银行不能兼营信托,又把信托业的机构作了很大的收缩,管理上归属央行,而证券方面又对信托业作了诸多限制,比如不许信托业介入证券的发行、经纪和承销。加入WTO后,一旦国外信托公司介入中国,中国的信托业必将面临严重冲击。因此,我国要放开业务管制,加快银证兼营的改革步伐,放宽银行在从事证券、信托方面的某些业务限制,特别要考虑放宽信托业的开放和经营范围。混业经营能使银行电子化设施实现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同时扩大业务范围,减少无效资产占用,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6、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随着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一国(地区)金融的动荡、危机和不稳定,会通过日渐畅通的国际金融渠道迅速传递给有关联的国家。90年代以来爆发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就深受国际金融一体化波及效应和放大效应的影响。任何单个国家,甚至国际经济组织在抵抗金融危机时常常处于弱势。入世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必将使中国难以隔绝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对此,我国必须建立健全防范金融危机的预警机制和监督制度,把金融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金融安全运行。尤其是对国际游资、投机性资金的入境要进行严密监测和管制,可采取对入境的国际游资征税的办法,防止其扰乱我国金融市场。
同时,对国内金融运行的预警也必须加强,包括行业风险预警、企业风险预警、信贷资产风险预警、国际贸易和投资预警等,以解决目前商业银行营销人员少、贷款多,无力检查和监控手段不足等问题,防范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资产。
7、完善信用制度和票据市场经营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完善信用制度和票据市场等金融手段和金融服务。我国目前仍存在着商业信用不完全、商业票据和票据市场不完全、商业消费信用没有推广等不足。入世后,外国企业和外资银行可以介入诸如汽车抵押贷款之类的消费信用领域。它们将会很容易利用我国信用和票据市场的空白,用先进的金融手段和金融服务,来拓展中国的消费信用、消费金融和消费信贷。
8、培养和稳定适应WTO金融运行机制的人才队伍。有许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我国金融界对它们不熟悉,缺少经验。如衍生金融业、保险业务、基金、国际银行业务、国际资本市场、金融工程,我国在这些领域的人才很缺乏,需要加快培养。
外资金融机构能以高薪挖人,而国内金融机构却实行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工资制。如果不能在劳动报酬分配制度上有重大突破,则很难留住人才。因此,我国要改革工资制度,加快建立效益工资制度,加快推行有利于启用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工资制度,包括在股份制银行高层管理人员中推行股份期权制度。在用人机制和人才管理体制上,也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为各种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打破目前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和唯文凭论等不良用人风气,努力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满足人才多方面的需要。
9、加大科技投入,加速高科技资源共享。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我国则较落后,从金融技术手段上看,我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要在传统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进行重组和改造,并创造出新的金融服务形式。
10、壮大自己,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在“入世”之前,已经是国际贷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员,这为我国参加国际经济贷币制度、规则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了良机。在亚洲金融危机后,IMF在酝酿重大改革,世行也正在酝酿重大的调整。我国应积极参与这些国际经济贷币金融体制的建设和调整过程,制定一些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利的规则,改变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货币规则制定的现状。要做到这一切,我们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加快业务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实行兼并收购,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才能挺起腰杆说话。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金融论文; 关联营销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经营风险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汇票贴现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混业经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