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武警部队野营保障问题研究
文/杨小麟 李思源
摘 要: 野营保障是保障官兵野外居住休整和战斗力恢复的物质基础,为部队处置遂行任务和驻训提供持续性保障动力,对任务的圆满完成起着重要作用。藏区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气候恶劣,野营保障时空跨越程度大,保障样式和野营保障需求模糊,难以预测。本文梳理了藏区野营保障的现状,总结野营保障的主要特点、实施难点,立足藏区自然及人文环境,查找当前藏区野营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制约保障能力提高的短板,分析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 藏区;武警部队;野营保障;问题研究
当前,武警部队藏区野营保障思路和保障手段正日趋完善,但是应当看到,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距离高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为适应武警部队职能任务需要,高标准完成野营保障任务,还需要从问题出发,以问题为牵引。
常州纺织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外贸经营企业外贸工作第一线,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与创业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站设计基础、网络组建等方面的知识,具有网络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网络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售前与售后技术支持能力,从事网站开发、网络组建、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营销及售后服务等主要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藏区武警部队野营保障主要问题
(一)野营装备适应性低
西藏地区多高原山地,常年气温较低,并且寒期长,寒潮多,常伴有降雪,且昼夜温差大,白昼紫外线辐射强。常规野营装备在保障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导致装备性能下降,不仅加快了装备损坏、老化程度,还降低野营装备的工作效率,使得故障率大大增加、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在野营供热装备方面,由于藏区的无霜期普遍在5个月以下(个别地区如藏北无明显无霜期),在处突维稳野营保障中,需要保证供暖时间和供热量,这就导致电炉、煤炉、暖风机等供热装备损耗率高,持续性满足保温需求能力弱,官兵容易出现冻伤情况;在宿营装备方面,野营中各类帐篷、宿营车的篷布保温效果在藏区高寒环境下保温功能发挥不突出,寒风可直接“吹透”帐篷,影响官兵正常休整;在供水装备方面,低温和温差过大导致储水车、储水罐内水体结冰或密度升高,从而导致输水管堵塞或冻裂,影响正常供水;在供电装备方面,高原环境的氧含量较低,发电机功率达不到最佳,这使得发电机必须超负荷运转、增加燃油量才能满足供电需求,直接造成了供电装备损耗和过多经费投入。
(二)野营物资筹储基础较薄弱
藏区地广人稀,整体经济水平较内地落后,城市化进程缓慢,武警部队在野营地域可依托资源较少,在野营物资的筹措和储备上相当部分要依靠本级携行。一是住房资源缺乏。藏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适宜居住的地方较少且相对集中,广袤的藏区多为无人区或人烟罕至区。且在人群居住区,大型可满足武警部队宿营要求的基础设施如体育场、电影院等较少,可供武警部队住宿的公共(民)用房在封闭性和设施完善程度方面也满足不了部队实际需求。尤其是在冬季,保暖性较好的可依托住房更少,这就大大增加了住房资源的筹措难度。二是水电资源缺乏。在供水方面,就近任务地域用市政供水还可以解决供水问题,但在偏远地区,一般市政供水管道难以到达宿营地域,官兵直接从河道里抽冰川冰雪融水,或是采用运水车等野营装备供水,供水效率和供水安全都受到极大制约。在供电方面,可接入市政供电的,由于用电强度大,断电情况时有发生。发电机供电,由于电机不稳定性和电机功率不够也不能完全满足部队需求。三是装备维修困难。受制于经济条件落后和宿营地偏远,维修往返路程较远,维修配件不易购置,部队需全程携带多数配件才可以满足营房装备的维修要求。
选取优质的供应商是物流采购工作成功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做好对供应商的考察、评估、认证等一系列工作。要在物流采购管理平台中构建供应商管理子系统,以物资采购管理的业务结构为基础,对供应商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估,优化供应商集合。供应商管理子系统要展示供应商的基本信息以及特色,同时要及时加入更新系统对供应商信息变化进行及时更新,并对供应商的基础竞争项目以及标准进行明确的恒定,对其品质服务进行定期评估,并按照企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采购方向及供应商合作,以降低产生成本,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采购质量。
二、藏区武警部队野营保障问题成因
(一)野营装备适应性低问题成因
船舶总长主要取决于航道曲率半径的限制,目前尚无理论计算公式,通常依据经验或实船试验来确定。根据《内河通航标准》的规定,航道曲率半径R≥4L(L为船舶总长)[7],计算得到京杭运河船舶的最大船长允许值见表3。
自然环境恶劣。首先,高海拔地区平均大气压和养分压较低,会给部分装备启动、运行产生影响。在提升装备耗油量的同时降低装备的作业性能。其次,高寒山地昼夜温差大,造成各类电池的性能大幅降低,使用寿命减短。再次,强烈的日光辐射和紫外线作用使得各种光学仪器、橡胶及皮革制品易老化或变形,技术性能降低。
装备维修困难。现行野营装备维修力量薄弱,维修人员数量不足,加之高寒山地条件下,野战维修需要更高的技术性和时效性,维修设备技术指标不能完全满足保障要求。在野营过程中,部分装备常出现故障及时修缮难度大,特种装备零配件难以配齐,短期难以修缮,降低了野营保障效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队保障力。
(二)野营物资筹储基础弱问题成因
相对薄弱的储备基础与相对较多的物资消耗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当野营地域距单位较远时,原单位的保障物资难以全部运到任务地区储存和使用,造成了物资储备的天然匮乏;加之任务多样化、时间较长、自然条件恶劣,装备损耗率高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更换和修缮的现象仍存在。藏区地广人稀,经济条件落后,物流发展缓慢,依托地方物流补给困难。高寒冻土,在任务区修建仓库经费消耗大,同时维护仓库的防卫要求高。
野营物资储备布局和层级设置,理论层面较为成熟,但与现实差距较大,制约着野营装备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乃至战斗力的提升,与“后勤变前勤”目标更是相距甚远,不能够最大限度利用静态的野营装备物资保障资源。
藏区常年低温。在藏区高寒环境下,野营装备必须具备一定的抗冻性能。首先,宿营车要求要有很好的密封保暖性能。车内不仅要配备取暖炉、暖风机等制式取暖装备还要保证帐篷材料要有较好的密封性,以防止宿营帐篷热量的快速流失。其次,野营装备零部件物理属性易受低温影响而造成损坏,如橡胶、塑料、金属等各类材料的冷裂,进而导致装备损坏、失灵,这就要求野营装备各类材料要有较强的低温适应性。
配置联合保障力量。即将军地保障力量进行一体配置,为顺利实施联合保障创造条件。武警部队遂行特殊任务常常呈现以某一地区为中心、多点联动的格局。为适应这一情况,保障力量应在重点地区、重点方向实施纵深梯次配置。各区域后勤保障力量则实行多群多点配置。
三、藏区武警部队野营保障对策建议
(一)加快军地联保进程
编组联合保障力量。应及时将军队、公安和地方的保障力量混合编组,在联合后勤保障指挥中心的领导下,对部队统一实施后勤保障。编组联合后勤保障力量,应充分利用和发挥武警部队、民兵和地方政府保障力量的优长,优化后勤保障结构。根据遂行任务力量分群编组的实际,后勤保障力量应实行群队式编组。编组联合保障群应尽量成建制,以便于组织指挥和协调配合,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使军、警、民力量优势互补,产生整体保障效能。
联合保障关键是建立联保体系,发挥整体保障合力,提高遂行特殊任务后勤保障的效能。实施联合保障,应抓好三点。
军民融合保障进程急需推进。一是部分军民通用的野营物资产品在任务地域(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十分短缺,在突发紧急情况下,野营物资器材无法迅速筹措、配发。二是藏区社情复杂,特别是宗教气氛浓厚,在野营保障住房筹措中涉及借用民房时就须考虑宗教问题,增加了协调难度。三是从人员贮备力量来看,民众文化水平受特殊环境的影响,在动员地方民众参与野营保障时力不从心。
③但是,如果从及物系统过程类的角度讲,[2a]和[2b]是不同过程间的语法隐喻;而就“baby”这个词而言,它在[2a]和[2c]分属不同的参与者成分,也可看作是语法隐喻。
组织联合后勤保障。通过挖掘各种保障潜力,应搞好地方保障潜力的调查,制定遂行任务时联合保障方案,并进行必要的协同演练,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地方保障力量的优势,组织好武警部队遂行任务中的保障,真正形成军、警、民一体的保障合力。
(二)实现资源筹措供应区域化
藏区物资匮乏,武警部队可依托较少,应加强资源整合,进行区域化的供应筹措。为实现野营保障灵活高效化,不应拘泥于固定建筑或制式宿营装备,水、电、暖、卫浴等配套保障同样应尽可能实现前置保障。从地理储备分布、物资配发体系、加强新旧更替、前置保障物资四个方面入手,做好储备工作。
地理上的储备分布。根据物资数量,优先保障情况多发地、人群集散地、交通枢纽地。在各“交通线”上,主动依托沿途兵站、驻训基地、县中队,协调解放军仓库适当储备野营专用物资。通过点线结合的方法,覆盖藏区储备面。部队物资配发体系。目前来看,部队储备物资下沉程度有待提高,应适当将物资按照编制下沉储备,使各类野营物资随一线部队向触角一样展开,实现物资前置,实现野营物资的“后勤变前勤”。加强新旧更替。偏远地区各储备点物资使用的频率不够经常,而重点地区物资却常有不足,此时应加强各储备点间物资的调换。利用调换的手段使各类物资储备均衡,实现常储常新。前置保障物资。本着以市(地区)中心为核心、其他驻点为附属的原则呈“放射状”配发物资,即野营保障组储备供大部队使用的物资装备,野营保障班储备分队及单兵物资装备。尽量将物资前置,尤其在偏远的事件多发地,应更多地前置单兵帐篷等必需的野营保障装备,适当开辟供武警部队急需的水源、电力设施等,在必要地区建设队属仓库。
(作者单位:武警后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