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辉[1]2001年在《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中的选线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公路作为公路交通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实现的技术变革,解决了不断困扰的公路混合交通、汽车通行速度、效率、效益提不高的问题。它发端于发达国家,已为世界各国所接受。20世纪80年代早中期标定了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发展建设的方向,并以国家交通部重点支持的同江—叁亚、北京—珠海、连云港—霍尔果斯、上海—成都“两纵两横”四条主通道及北京—沈阳、北京—上海、重庆—北海叁个重要路段为起始,迅速在全国各省区形成投资建设的热点。然而,做好包括选线在内的规划建设前期工作,则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首要大事。它是确保建设规模技术标准适宜、布局合理、发展协调有序,防止决策与投资盲目性、随意性的有效手段。而在这方面,因其源于发达国家的做法以及它与以往普通公路的技术经济差别,如何密切结合我国的国情实际,对其理论和方法作出系统的研究,进而指导我国的实践,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高速公路的选线研究,即根据拟建道路在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性质任务,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和复杂的自然条件,对其采用的技术标准、建设规模和线路走向作出选择,并对选定方案的技术经济效果作出论证和评价。它构成高速公路规划(路线或路网)及其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国内亦处于滞后和待开拓状态,更期待有更多的探索,俾对高速公路的建设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福建省境内的福鼎——宁德高速公路(简称福宁高速公路),是国家交通<WP=5>部先行重点支持建设的“两纵两横”四条主干线之一的同江——叁亚沿海通道的重要路段,它与已建和在建的罗宁高速公路、罗长高速公路、福厦高速公路、厦漳高速公路及漳诏高速公路,共同构成这条国家公路主通道纵贯福建沿海的高速公路干线骨架。拟建路线长达141.5公里,它的规划属于高速公路路线规划的范畴,选线研究即为规划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由于研究的拟建线路位置处于闽东沿海,线路所在区域的交通地貌类型却几乎多为山岭重丘,自然条件包括工程地质、地形、水文等极为复杂,又存在与原有104国道关系及其沿线城镇居民点未来发展的处理等问题,使得本高速公路路线的选线研究更具复杂性、典型性与科学探索意义。本论文以福宁高速公路为实证研究案例,从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中选线的基本理论探索入手,内容包括研究路线建设必要性、交通量调查预测及路线技术标准建设规模的选定,路线走向的优化比选以及选定路线的效果评价等,提供了一个高速公路选线研究的探索性样式和对拟建线路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论述。本论文共五章,附图叁幅。第一章: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与高速公路选线。叙述了高速公路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行经验到我国借鉴引用的发展概况,提出“高速公路”的概念、含义及在公路运输中的特点。从对我国国道主干线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及其前景介绍中引出我国高速公路规划中选线研究的迫切需要,进而对高速公路选线的概念、意义和原则,以及高速公路选线中新技术的应用情况作出阐述。第二章:福宁高速公路线路所在区域的背景评价。在对案例研究路线所<WP=6>在的福建宁德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环境、拟建高速公路与其它交通的衔接关系、筑路材料、建设资金条件,以及沿线交通运输现状与发展趋势作出系统评价的基础上,着重从八个方面阐述了研究路线建设的必要性。第叁章:路线交通量调查与预测及技术标准的确定。旨在对高速公路选线中路线技术标准、建设规模的选定作定量依据的分析。阐述了区域现有高速公路及其交通运输方式交通量的调查(包括OD调查)和分析,提出高速公路交通量预测的思路和方法,进而采用了四阶段预测法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汇算程序,对福宁高速公路的远景基本交通量、转移交通量和诱增交通量,及其路段空间分配、变化趋势作出了定量的预测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选定拟建路线的技术等级标准和建设规模。第四章:路线走向的拟定。这是选线研究内容的又一重点。在前述章节论述和路线技术标准确定的基础上,采用GPS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线路走向的主要控制点、它与沿线主要城市的连接方案、控制方案的主要因素、主要路段可能的建设方案的对比等,从工程技术先进性、对地方发展规划的适应性、与环境的协调性以及造价的经济性各方面,作出具体的论证,最后提出了选定路线的走向规划图。第五章:选定路线的效果评价。借鉴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财务效果、国民经济效果、环境影响效果以致综合效益上,论证了选定路线建设决策、线路技术标准、地理走向的合理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许佳凤[2]2015年在《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公路景观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休闲时代的到来,一般的公路景观已经无法满足普罗大众的要求。同时,全域化生态景观建设的推进,也对公路景观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见,无论是大众的现实需要还是整体的生态建设需要都要求我们对现有的公路景观设计思路与方法作出反思。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旅游公路景观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了解国内外旅游公路景观的发展概况和实例,对旅游公路的概念以及旅游公路景观的内涵进行界定,并从地域尺度、公路等级以及地形地貌叁个方面对旅游公路进行类型划分;其次,对宁海所在区域的旅游景点与旅游市场进行分析,为宁海旅游公路总体格局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以宁海公路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系统地对宁海公路景观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再分别从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景观建设叁个方面提出宁海公路景观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区域旅游格局分析和宁海公路景观实际调研等工作前提下,本文进一步结合景观美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视觉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定宁海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对策:资源档案升级、景观工程升级、景观功能升级、景观体系架构升级以及景观建设模式创新等。最后,本文还结合实际案例探索了规划设计原则和对策建议具体应用的技术和方法,以期为宁海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廉俊娇[3]2015年在《风景道规划设计理论、案例与实践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汽车文明的繁荣,自驾游已从时尚变为了一种普遍的出游方式,公路廊道逐渐成为人们另一种旅游方式的载体,而公众也开始对作为重要的公共产品的道路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好的道路规划设计应该能够灵活性地协调道路与生态环境、景观规划、文化保护、旅游游憩等之间的关系,实现道路的单一交通功能与景观、环境、游憩和保护等多功能有机的结合。风景道是一种路旁或视域范围内,同时拥有审美、自然、游憩、文化、历史和考古等内在品质的景观道路。它实现了道路从单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生态、游憩和保护等复合功能的转变。近年来,我国道路建设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探索性的建设旅游公路、景观公路、绿道或遗产廊道。这样的时代潮流呼唤着我国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文化遗产、景观功能、旅游游憩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而对国外相对成熟的风景道规划理论进行研究与分析,将对我国道路、旅游、生态、文化等多项事业的有机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研究背景、内容和方法进行阐述,构建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然后,对国内外风景道规划设计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与回顾,从而为自己的研究内容提供相应的文献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创新性的提出风景道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了公路灵活性设计一系列新理论,分别包括了安全性、景观性、体验性、参与性等新理念。风景道规划理论还融合了多学科理论。其次,基于风景道规划设计理论,以及特殊的空间结构,在保持原有的风景道规划基本范式的框架结构基础上,对范式中的主体设计板块进行了调整与修改,主体板块分别从道路选线、道路构筑物、路侧服务设施、路侧景观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设计要求,运用灵活性设计理念,在保证所有设计要素满足安全、通达等交通功能的前提下,考虑融入审美艺术、文化内涵、旅游游憩、环境保护等复合型功能。再次,通过解读美国第一条精心规划的景观公路——美国哥伦比亚河历史公路,学习和借鉴该公路先进的设计思想。然后,以贵州江梵公路为中国实践的案例,将风景道设计理念与范式具体运用到中国道路的规划建设中,以期证明其可行性与操作性。最后,对全文理论部分与案例部分进行总结,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与启示,同时指出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展望。
尹萍[4]2016年在《风景道系统建设发展理念与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景道(Scenic Byway)是指“通过立法或官方声明来认定”的“一条土地所有权公有的,具备风景、历史、休闲、文化、考古和自然等六大品质的道路”,且“该道路不单指道路本身,还包括道路两边视域范围内的廊道风景~([1])。本文研究的风景道系统是指在以一定区域空间范围内,跨越行政边界的所有风景道的有机集合。风景道系统由道路系统、风景道支持系统和风景廊道叁部分构成。风景道系统的建设对景观资源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景观资源保护方面,风景道系统建设有利于沿线视域范围内零散孤立的景观资源系统保护和整合利用,通过加强沿线景观资源的管理,能够推动地区生态和文化安全格局的有效保护;在旅游发展方面,风景道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它的连接作用,提高旅游交通体验质量,对推动沿线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国内很多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与此同时,对当地特色景观形成了一定破坏,如景观资源分割、景观质量下降和景观特色退化等等,景观资源面临系统保护和整合利用的需求。随着旅游消费者的成熟,自驾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国内不少游客选择自驾游的方式去体验乡村休闲旅游和区域性特色景观。交通廊道成为人们旅游方式的新载体,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有了新的市场需求。面临地域性景观资源系统保护和旅游业新的市场需求,本文以风景道系统建设为抓手,探索其在我国区域性景观资源系统保护和区域性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中的应用途径。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叁个部分:首先,对国内外风景道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并例举了国内外实践案例进行佐证;其次,对风景道系统构成和风景道系统建设策略要点进行系统的总结;最后,以南平市为例,进行应用途径的探索,确定南平风景道系统空间结构,从南平空间发展特征和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风景道建设策略,为旅游地区交通环境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震[5]2013年在《区域性游憩风景道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外已对不同主题类型的风景道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形成了较为成熟与完善的风景道体系,而我国风景道的研究和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风景道的理论研究也是对于国外理论的探讨和总结,对于风景道的实践也只是个案,而且实践的主题类型单一,主要以城市范围内的风景道和单个风景区内的风景道为主。我国领土广阔,交通线路绵长,因此,笔者认为游憩风景道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提出利用区域性游憩风景道有效串联旅游服务城镇、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址等资源,形成一个网络系统的构想,在有限增加绿化面积的同时,借用现有的道路,融入休闲游憩、生态保护、交通通行等功能。论文利用多准则决策建立区域性游憩风景道选线的评价体系,依次对资源价值和现有道路建设成为风景道的潜力进行评估,从可达性、连通度、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四个方面对研究区内道路进行适宜性评价,构建一套区域性游憩风景道的选线流程,为科学的规划游憩风景道奠定基础。论文还对游憩风景道的功能与目标、要素与结构进行了规划研究,得出研究区游憩风景道的总体布局。最后,论文还对风景道的游径、周边景观组织、入口以及标识系统进行了规划设计,将整个游憩风景道从选线到规划设计进行了完整的尝试,希望通过实例的运用,对游憩风景道的规划设计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更好的为今后风景道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提供支持。
张清[6]2016年在《旅游风景道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风景道是以旅游交通服务为主要目的,兼具休闲游憩功能的高品质景观道路,在整合区域复合型景观资源、保护区域生态及人文景观格局、提供游憩休闲机会、增进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十分显着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对景观公路、旅游公路等类似风景道性质的道路建设重视程度日益加强,但对于这类道路应该如何规划、建设、管理,在理论上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风景道规划相关的制度和标准的缺失,间接影响了风景道建设的健康发展和推广建设,风景道在整合区域景观资源、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提出旅游风景道规划的编制构想,系统地研究旅游风景道规划的方法和建设指引,对推进建设高质量、完整景观体验的旅游道路交通网络,促进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和文化安全格局的有效保护,带动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地方复兴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论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风景道规划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国外风景道规划管理体制特点,风景道规划的一般理念方法和规划内容,以及风景道规划建设的控制要素构成。其次结合我国法定规划体系,构建与法定规划体系相衔接的风景道规划体系,确定了各层级风景道规划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并在市域风景道规划层面上构建风景道网络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框架,包括从规划前期调研到空间规划、旅游策划、资源保护提升再到后期实施计划的全部内容要点,为市域(或区域)风景道规划提供了一个编制范本。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论文对旅游风景道的两个系统——道路系统和配套设施系统的规划设计指引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道路系统从道路形态设计、标志标识规划、交通安全设计和景观风貌控制四个方面进行规划研究,旅游配套设施系统从公路服务设施、管理救援设施、户外游憩设施、以及解说设施四个方面,对各类设施的设置标准、服务内容和风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国外风景道规划中出现的优秀规划方法案例进行说明。为风景道的规划建设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以及为后续风景道规划建设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和案例借鉴。
宫连虎[7]2010年在《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开发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景道是兼具旅游与交通功能,具有交通、景观、游憩、历史、文化、自然、文物保护等多重价值的一种特殊的景观道路。风景道起源于美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由国家级、州级和地方级叁级风景道共同构成的国家风景道体系。风景道理念在21世纪初期被引入中国,并在短时间内得以较快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风景道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非常零散,主要是为了满足规划实践的需要衍生的,缺乏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论框架研究。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风景道理论研究体系的规范化、系统化,并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启示,更好地指导我国风景道实践的发展,本文开展了对国家风景道开发与管理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首先主要是对国家风景道体系开发与管理相关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并且结合文献资料等进行补充和完善,然后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对已有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剖析。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主要从规划与开发、市场营销、投融资和管理体制等四个方面进行。通过比较研究,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评述,总结出案例与整个国家风景道体系开发与管理所涉及各个方面内容的共性与个性。在上述研究和评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本文创造性地提出风景道规划开发的一般理论框架,进一步指导风景道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本文结尾部分还指出了文章存在的不足,以及给我国带来的启示。图40幅,表45个,参考文献103篇。
周建雄[8]2002年在《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孙中山是我国20世纪第一位历史伟人。 孙中山早年就立志“再造中华”,终生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他一生除了为推翻满清朝廷和军阀专制政权而奔走革命外,还博采古今中外各种经济学说,比较中外不同经济体制,就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和全面的规划。他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广泛涉及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意义、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与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中国农工商业的发展与改造、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划与管理、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社会历史前提等一系列基本经济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在解决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上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为中国和世界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参照与实践模式。 纵观近80年来国内外众多的孙中山思想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对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仍有着重要理论价值的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是整个研究成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人们一直视“孙中山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往往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前提出发,对孙中山在为中国经济发展进行大量、有益的探索,几乎不屑一顾;尤其在一度强调封闭式的自力更生、以社会主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外债的国家而自豪的政治环境中,孙中山的经济思想研究更被视为是禁区。近年来尽管就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研究成果多了起来,但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专题研究和全面归纳“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的有关论着至今还未曾有过,对他经济发展思想中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主张,至今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这个空白应当填补,也必须要尽早地填补。本论文截图借鉴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全面解读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作一专门的探讨。 论文共十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论述:一、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孙中山的经济发展思想作为他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其形成与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他“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对“中国经济之发展”的研究自诩“深具热诚”,认为“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他曾反复强调中国的经济要“务求适合于国力之发展”,“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并认定中国的经济发展既要“适乎世界之潮流”,又不能走西方人曾走过的老路。在孙中山看来,要解决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将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经济发展的途径问题:究竟采用什么办法,通过什么途径,才能使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并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赶上或超过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呢? 二是经济发展的社会历史前提问题:中国是在同欧美国家很不相同的历史环境下,来面对经济发展问题的。中国在小农经济下生活了几千年,苛重的地租、高利贷、残暴的封建专制政治统治,严重窒塞着中国经济的活力;鸦片战争后又日益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国家不能独立,主权受到任意侵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是不能得到发展的;即使能找到适合于中国特有之国情的发展途径,也无从加以实践。这迫使中国在寻求经济发展途径的同时,又不得不历尽艰辛为排除经济发展的障碍、创立经济发展的必要社会历史前提而努力。 在孙中山走上历史舞台前,中国人为解决经济发展这两大难题已经奋斗了半个多世纪。而为解决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这两大难题、制订了较为完整的方案并进行多方面理论论证的第一人则是孙中山。他主张用革命推翻清朝,消灭军阀腐败与卖国政权,摆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民主、平等的新国家,在此新国家的主持、推动下,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孙中山在谈及自己思想渊源时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我国固有之思想,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考,有吾所独见而创者”。其经济发展思想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叁个阶段: 早期(1895年前),以《上李鸿章书》为代表,孙中山就开始从表层学习西方物质建设的经验,着眼于通过“四项基本原则”—“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由发展生产而达到富国强兵。 革命时期(1895一1.911年),孙中山在海外寻求革命真理与进行革命活动中,洞察到西方经济制度的优劣之处,开始注意从深层面上考虑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明确提出以“民生主义”为发展目标,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此时的孙中山,特别注重旧的经济制度变革与新经济制度的建立。 民国初期(1911一1924年),以《实业计划入《叁民主义》为代表,强调对土地实施国有的手段是“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互补;对资本实施公有的办法是“节制私人资本”与“发达国家资本”互补。围绕如何才能加快中国经济发展,他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形成了一整套全面发展中国经济的宏伟蓝图,此时的孙中山十分注重经济发展内在的联系与配套。 孙中山探求中?
参考文献:
[1]. 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中的选线研究[D]. 蔡建辉. 福建师范大学. 2001
[2]. 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许佳凤. 浙江农林大学. 2015
[3]. 风景道规划设计理论、案例与实践应用[D]. 廉俊娇.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4]. 风景道系统建设发展理念与策略研究[D]. 尹萍. 天津大学. 2016
[5]. 区域性游憩风景道规划设计研究[D]. 刘震. 北京交通大学. 2013
[6]. 旅游风景道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 张清. 天津大学. 2016
[7]. 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开发与管理研究[D]. 宫连虎. 北京交通大学. 2010
[8]. 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D]. 周建雄. 湖南师范大学.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