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证券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市场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改善经济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优化产业结构。因此,必须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难点
其一,价格信号扭曲,使得生产要素在部门和地区之间被错误导向。以工农业产品比价看,农产品价格偏低;从工业品内部比价看,能源、交通、原材料价格偏低。由于价格信号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在企业和地方本位利益的驱动下,地方财政和预算外投资向“短、平、快”产业倾斜,致使中央政府的宏观倾斜政策失效。
其二,国家进行资产增量的能力较小,调整效果不明显。经过十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国家财力不足,国家预算内投资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事实上,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出现这样两种现象:一方面中央努力从投资增量安排上去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由于本位利益驱动,许多地方把投资向回报高的加工业倾斜,致使国家难以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进行有效调节。
其三,资产存量的调整受到现行经济体制的约束,难度很大。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对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放权改革,但企业受行政隶属关系的制约仍比较大,尤其是国有企业,其实际的利益主体也常常是某个部门、某个地方政府,它们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经济运行的指挥者,还掌握着企业各生产要素的控制权。正是由于这种产权格局,导致企业的资产长期处于一种凝固的状态,使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流动受到重重阻碍,存量资产的结构难以进行重组或调整,资源就不能优化配置。
其四,投资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缺陷,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一大困难。一是投资主体、产权关系、经济责任与风险承担不够明确,经常造成建设项目超概算,工期拖长,投资效益低下,延缓了结构调整的步伐。二是资金分散,降低了投资效益。对需要支持发展的产业,常有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但这些资金往往属于不同部门所有,难以集中使用,短期内难以形成生产能力。三是由于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少企业仍然习惯依靠高能耗、高物耗来维持低效益运行,由此也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剧了交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部门与产业的“瓶颈”效应。
二、运用证券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选择
由于证券融资具有直接性、及时性以及证券投资的风险性,它能较好地克服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大部分难点:
1.加强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促进证券市场的发育与完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量的扩张较为迅速,但是还不是以对经济产生主导性作用,不足以担负起引导资金合理流向的重任。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是从其规模和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占的地位来看,都与国际证券市场有相当的差距,截至1993年末,我国的证券发行额只占全社会金融资产总额的11.3%,而美国和日本的证券发行额都超过该国银行贷款数的1倍以上。再从国际上常用的评价证券市场功能的两个指标看, 新发行证券总额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美国为37%,日本为41.4%,中国为8.5%。新发行证券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为12.4 %,日本为11.3%,中国为2.3%。 证券市场所筹集的资金除弥补财政赤字外,主要投入第二产业:在企业发行证券中,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企业发行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中的商业企业。利润比较低的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在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都遇到了困难。这种现象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育与产业结构调整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结合点。为此,必须在深化改革中加快证券市场的发育与完善。包括:(1 )增加证券发行种类,扩大证券上市交易数量。(2 )处理好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关系,变过去依靠行政手段发行为社会自愿发行,放宽流通限制,加快资金周转速度。(3)建立健全证券市场管理法规, 保证证券交易的公正、公平与公开,与之相应的会计师制度,证券评级机构也应逐步建立与完善。
2.运用证券市场调整资产存量结构。资产存量结构调整一般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1)通过企业兼并或破产实现存量的调整。(2)企业之间通过参股、控股实现存量调整。(3 )股份制企业可以通过跨行业、跨部门的多向经营和发展来实现存量调整。
目前,我国可适量出售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就回收的资金用于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与部门,推动产业投资结构优化,改善国有资产存量结构。举例来说,在电价调整到合理水平之前,国家可以通过出售效益好的商业或加工业的国家股,收回资金用于能源开发。当电价上升,发电厂变为高效益企业时,又可出售电厂股份转而投资于其它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
3.运用证券市场调整资产增量结构。健全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决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使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大为减弱,从而促使产业结构的增量调整得以顺利进行。当前,针对因能源、交通等“瓶颈”制约而致使企业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的现状,可先让那些资金紧张、规模较大的经营性基础产业,如电力公司、能源和交通运输公司等较易回收投资的大中型企业发行上市股票,以改变这类企业增量不足,形不成规模经营,进而制约产业正常运转的恶性循环,从而带动整个其它企业结构的增量调整。
4.灵活运用证券融资,依据产业特点进行结构调整。目前,我国一些基础产业产品价低利小,加工工业产品价高利大的格局仍未有根本的改变。基础产业在证券市场的资金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针对这种不合理状况,应对基础产业分门别类,按其利润率大小和行业特点采取相应的筹集方式,求得最佳的投资组合。近期,可对利税较高的经营性基础产业,如资金利税率在13%以上的邮电、铁路、银行三个产业,以及高于或略低于工业平均资金利税率的钢铁、建材等原材料工业,推入市场筹资轨道,主要依靠商业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进行建设;对于环保、水利、林业、一部分道路工程等非经营性的基础产业,应主要以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加上少量政府债券来投资;而对于经营性的、利税率极低甚至亏损的基础产业,主要依靠国家政策性金融投资,一方面对其进行国家贴息贷款,另一方面可发行较大规模的由国家贴息的重点建设债券。
5.深化各方面的配套改革。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不能单方面盲目突进,应与目前社会经济系统中其它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首先,实行政资分开,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同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职能分开。在清理界定国有资产产权的基础上,将国有资产委托给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保证国有资产的权益,实现资产的增值和盈利,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派出产(股)权代表,参与企业发展规划和重要决策。政府行政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运用经济杠杆间接调控全社会的经济运行。其次,改革企业的组织机制,少量非经营性的公益型国有骨干企业,由政府派出机构直接经营,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对经营性的垄断行业,应加强公众监督,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对其它行业的小型企业,可实行租赁经营,大量的一般企业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建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同时完善对证券投资的税收政策,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实现对不同产业的支持或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