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德、法两国从宿敌走向和解、和睦
赵映林
位于今天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铁矿和碳酸钾矿。自中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德、法两国为了争夺这一地区,大打出手,曾不断发生战争,结怨甚深。影响最大的当然要数“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普法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中两国之间的对垒厮杀。其实,在中世纪初期,德、法均是查理曼大帝统治下的地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族国家,真是兄弟阋于墙。追本溯源,还得从查理曼帝国谈起。
兄弟阋于墙: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不久,作为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法兰克人在其首领克洛维带领下控制了原西罗马帝国的高卢行省地区,即以今法国为主的辽阔土地,五世纪末、六世纪初克洛维在此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即墨洛温王朝。直到八世纪中期为加洛林王朝取代。八世纪晚期,加洛林王朝在查理曼(亦译作查理)统治时期,四处扩张。查理曼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他在位期间共对外发动了53次战争,那时候的他,戴头盔,穿护甲,铁护胸,两宽肩上也有铁护甲;左手高擎铁矛,右手挥动着胜利的长剑……查理曼成了欧洲大陆的征服者,把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张成为西罗马帝国以来西方最大的帝国——查理曼帝国。从世界宏观大历史看,此时由西向东是西欧的查理曼帝国、东欧的拜占庭帝国、中西亚的阿拉伯帝国、东亚的唐帝国,形成这一时期雄峙全球的四大帝国。814年,查理曼大帝死去,由其子路易继位。路易绰号“虔诚者”,可他生性软弱,优柔寡断,对待政敌和背叛的儿子都不敢采取果断措施,所以,宫中又称其为软弱者路易。他实在是个既没有政治勇气,也缺乏政治智慧,完全不具备治国才干的最高统治者,因而路易在位时,查理曼帝国便开始了四分五裂,帝国内部争权夺利的内讧几乎一天也未曾停止过。公元840年,路易死去,其长子罗退耳(又译为洛泰尔、罗泰尔)继位。但罗退耳继位后就遭到了同胞兄弟日耳曼路易和同父异母兄弟秃头查理的联合反对。842年,路易和查理在斯特拉斯堡城下结盟,发表共同反对罗退耳的誓词。这实际上就是次年凡尔登条约的前奏。“斯特拉斯堡誓词”用两种语言文字表述,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两人都在对方的部众面前宣誓:日耳曼路易向秃头查理的部众所说誓言是罗曼斯语,即最初的法语;秃头查理向日耳曼路易的部众所说的誓言是条顿语,即最初的德语。双方军队则各用他们自己的方言发誓。“斯特拉斯堡誓词”说明这两个国家的民族语言已经形成。
近期知名瑞士钟表制造商ZENITH真力时西安首家SKP专卖店盛大开幕,11月24日,万众瞩目,聚焦于ZENITH真力时首家入驻西安的SKP专卖店庆典,时间在此定格,开启全新篇章,ZENITH邀您共同鉴赏品牌的传奇杰作、出类拔萃的制表工艺、美感与复杂工艺完美融合的极致精准。领略现代腕表系列魅力的同时,进一步走近未来主义风格,通向腕表世界的未来大门。
在路易和查理的联合压力之下,843年8月,罗退耳被迫在凡尔登和老二日耳曼路易、老三秃头查理缔结条约,三分帝国。莱茵河以东,使用日耳曼语的地区归日耳曼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这一地区以后发展成为德意志国家;希尔德河、缪司河以西,使用罗曼斯语的地区归秃头查理,称西法兰克王国,以后发展成为法兰西国家;查理曼的长孙罗退耳承袭皇帝的称号,分得今意大利北部和介于东、西法兰克王国之间的长条地带,中部王国便是以后意大利国家的雏形。罗退耳虽然承袭帝位,但对两个弟弟并无实权。根据843年8月的凡尔登条约,位于东、西法兰克王国之间的长条地带恰好主要是洛林和阿尔萨斯地区,它是由中部王国占有的。
普法战争前法、德两国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争夺
遗憾的是,凡尔登条约并没有使矛盾得以解决,仅仅是得到暂时的缓和,以至于围绕洛林、阿尔萨斯地区的争夺又延续了1000多年。一方面,东、西法兰克王国都觊觎阿尔萨斯、洛林这两个富庶地区。另一方面是855年罗退耳一死,中部王国就一分为三:长子路易二世分得今意大利这一地区,继承皇帝称号;次子查理获得高卢南部地区;三子罗退耳分得洛林,称罗退耳二世。中部王国伴随着罗退耳的死去一分为三,力量分散,国力弱小,很容易就成了他们那两位一直觊觎洛林和阿尔萨斯的叔叔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口中猎物。869年,罗退耳二世死去,尸骨未寒,其三叔秃头查理立即占领了其领地洛林,并自行加冕称洛林王。日耳曼路易当然不愿意秃头查理独吞,便厉兵秣马以武力相威胁。870年,在日耳曼路易的武力威逼下,秃头查理不得不在墨尔森(今荷兰境内)和日耳曼路易订立瓜分其亡侄罗退耳二世领地的《墨尔森条约》。条约规定:秃头查理取得相当于今荷兰南部、比利时、洛林与罗讷河沿岸一带土地;日耳曼路易取得阿尔萨斯与莱茵河下游两岸土地。但是,所划定的疆界还是没有维持多久,而洛林地区却从此正式成为德、法两国长期争夺的目标,直至两次世界大战。
在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1918年11月8日,以艾兹贝尔伯爵为首的德国代表团坐着插着白旗的汽车和火车,穿过前线来到巴黎东北部的贡比涅森林的雷通火车站,登上法国元帅福煦的专车。福煦趾高气扬,以丝毫不容商量的口吻当场口授停战条件:德国应在15天内撤出它在西线所占领的一切土地,毫无疑问自然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同时自奥匈帝国、土耳其、罗马尼亚以及非洲殖民地撤军,并交出5000门大炮、25000挺机枪、36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此外还应交出5000台机车、150000节车厢等。最后,福煦警告说,限72小时内答复,否则将兵戎相见。11日晨,德国忍气吞声做出答复,几乎全部接受了法国提出的所有苛刻条件。
1624年,红衣大主教黎塞留出任法王路易十三的首相,在国内他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专制王权。在外交政策上他以及之前的法国政府皆以打击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家族为主要目标,策划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两国终于在1618年爆发了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30年,直到1648年才告结束,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以法国及其盟国瑞典的胜利、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失败告终。1648年10月24日,德国和法国、瑞典订立《威斯特发利亚和约》,法国得到了上、下阿尔萨斯,1552年法国占领的土尔、麦茨、凡尔登三地也得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承认。此后,法国在德意志南部地区组建了莱茵同盟,得以进一步插手和控制德意志事务。经过“三十年战争”,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得到了巩固。《威斯特发利亚和约》形成的法、德关系以及法、德与欧洲他国之间的国际关系,不仅对后来18、19世纪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其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现代世界。
这个停战协定,实际上就是法国向德投降。协定规定的法国东部和北部均由德国占领,其面积为法国全部面积的2/3,当然也就包括了德、法两国争夺了1000多年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不过,这次德国控制的时间就更短了,仅仅五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战败后的德国不得不退出所占的法国土地,其中自然少不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从第二次世界以后直到今天,这一地区一直是法国的重要工业区和工业原料产地。
987年,法兰西公爵休·加佩即位为西法兰克国王,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在东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结束的70多年后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加佩王朝在西法兰克王国的统治。至此,西法兰克王国便称为法兰西。16世纪50年代初,法王亨利二世利用德意志新教诸侯对神圣罗马帝国① 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所建,962年,罗马教皇为其加冕称皇帝,后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通称神圣罗马帝国,在德国历史上被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于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完成统一后的德国在1871年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年)。希特勒统治时期,德国则被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皇帝查理五世的不满,支持德意志新教诸侯反对查理五世。德意志新教诸侯为了取得法国的支持,与亨利二世签订《香勃尔协定》。根据协定,法国必须帮助德意志诸侯,在战胜查理五世后,法国可以取得洛林的土尔、麦茨、凡尔登三个主教区作为报酬。此时,德意志天主教诸侯也恐惧皇权的增强,便与新教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查理五世。1552年,他们发动了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战争,法王亨利二世乘机出兵占领了洛林的土尔、麦茨、凡尔登三地,并击退了查理五世军队的围攻。
1815年,拿破仑帝国被欧洲第七次反法同盟推翻,普鲁士提出要占有阿尔萨斯和洛林。由于英俄两国不愿意普鲁士过于强大,一致反对普鲁士占领这两个地区,这才使得法国得以继续控制、占有阿尔萨斯和洛林。可是当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指挥下要用剑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后,形势急转直下。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一败涂地,被迫在1871年5月10日与普鲁士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割地赔款,向德国一次赔款50亿法郎,次年缴清。同时不得不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割让给德国,法国丧失了这两个地区的所有工业企业与矿产资源。德军的强行征集还导致了法国农业的破产。战败的法国完全丧失了在欧洲的优势。而德国由此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大陆强国之一。更令法国人没齿难忘的是,普法战争后,德国完成了统一,普鲁士国王在法国首都巴黎凡尔赛王宫的镜厅加冕称德意志皇帝,即威廉一世。德国历史上的第二帝国竟然诞生在法国首都的王宫。这在世界范围内虽不是绝无仅有,却也是极为罕见的民族屈辱。正因为如此,此后的几十年中,法国始终推行“对德复仇”的外交政策,时刻想着雪耻和收复阿尔萨斯、洛林。而德国则竭力阻碍法国的复兴。为了保障普法战争的成果,遏制法国,德国经过苦心孤诣的努力,先后通过订立德奥同盟、德俄奥同盟、德奥意同盟,建立起一个以柏林为中心的结盟体系。法、德矛盾长期存在,同时还有英、德矛盾。可进入20世纪后,俄国则担心德国强大威胁到俄国的利益,开始接近法国。这种与日俱增的犬牙交错的矛盾,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普法战争后法国坚守“对德复仇”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机械的使用费约占产值的30%。水利行业特点决定了水利工程施工对机械设备有特殊要求:首先要求机械设备适应水利工程交通不便,受水文、气象、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及大部分水利工程施工周期较短等特点;其次是要适应和满足水利工程项目自身的施工要求。
884年,东、西法兰克王国一度统一,然而,好景不长,四年后又再次分裂为两个国家,洛林乘机独立。895年,东法兰克国王阿尔那夫控制了洛林,任命自己的私生子为洛林王。900年,洛林地区正式并入东法兰克王国。不过,这一段时间很短。911年,东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结束,洛林公爵利用德意志的混乱以其地归附于法国。919年,萨克森公爵即位为东法兰克日耳曼王,称亨利一世。925年,亨利一世发动对西法兰克王国的战争,夺回了洛林。此后,洛林地区就一直成为德意志领地,直到1552年。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1919年6月28日的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交还给法国,这就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法国拥有这两个地区。不仅如此,对德国重要的经济区萨尔,和约还规定交由法国开采,作为德国自普法战争以来占据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几十年对法国的补偿,政治上由国联托管15年,等等。法国为了保证能永久占有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在战后更是处心积虑地想方设法遏制德国,防止德国东山再起,成为《凡尔赛和约》的积极维护者。凡尔赛和约后,德国失去了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从此以后,怨恨的种子就始终埋藏在德国人的心中。14年后希特勒能够几乎没有悬念地上台执政,掌控德国,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利用了德国人民普遍对《凡尔赛和约》不满这一点,煽动民族主义。而这一点在21年后的一个插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再现——历史景象的再现。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国于1940年6月击败法国,希特勒为了雪耻,在接受法国投降时,坚持将停战协定签字仪式放在一战时德国屈辱签字的贡比涅森林原址雷通火车站,而且命令法国人将当年福煦元帅乘坐的那辆火车、座椅从巴黎博物馆拖到贡比涅森林的雷通火车站,在这节车厢里德国人如法炮制:6月21日下午,希特勒坐在当年福煦坐过的那把椅子上,法国代表团被带进了车厢,德国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向法国代表团宣读了停战条款。其中对法国领土作了分割,将法国一分为二:包括法国东部、北部最富庶的工业区在内的一大片土地为德军占有,占领军的费用由法国负担;法国的南部地区为非占领区,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首府设在维希。也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22日,法国代表团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诚如里奇所言,我们已经进入数码时代,数码摄影“原作”与“副本”没有区别,“原作”失去了意义。那么,摄影的魅力还存在吗?数码摄影代替传统摄影的优势在哪里?里奇在《摄影之后》中花费绝对占主导的篇幅(8章)讨论数码摄影的魅力和优势。一言以蔽之——超文本。数码摄影以超文本形式存在,是一种新观念,一种全新的生命哲学,它更加综合,更具融合性,更能制造多样化副本并衍生出派生物。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可以进行讨论,甚至争论,但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引导,讲求实质效果;一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学会学习。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真正的阅读还需要教师的积极而系统的引导,设计有效对话,引领学生立足文本、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进而体会“语文真”。
痛定思痛走向和解
德、法两国的历史宿怨使得两国长期动荡不宁,尤其是在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蒙受了巨大损失。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战争的摧残和德国法西斯占领期间的掠夺,经济损失高达14000多亿法郎,相当于战前三年的全国生产总值之和。战争结束前,工业生产总值仅为1938年的20%,全国毁于战火的农田有250万英亩,还有将近3700多万英亩农田撂荒,农业产量只及战前的一半。遭到彻底破坏和严重破坏的建筑物有200多万座,工厂不计其数。机场不能使用,全国没有一条完整的铁路,公路桥梁被炸毁3000多座。港口堵塞,工业装备、原料缺乏,工业生产停滞达两年之久。粮食奇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法郎的币值仅仅才是战前的1/6。可生活必需品的“固定价格”比战前提高了120%,而“黑市”价格又是“固定价格”的20多倍。由于粮食匮乏,面包实行定量供给。当时,每人每天仅能配给200克面包,即使如此,其中还需要掺入20%至30%的玉米面,才能勉强保证供给。战争中死亡人数有80多万,几十万人致残。1945年全国失业工人超过60万,物价的上涨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购买力,人民生活水平比战前下降了一半。由于生产停顿,交通中断,日常供应异常紧张,特别是冬天的燃料,在1945—1946年那个“可怕的死亡冬天”,巴黎儿童的死亡率竟比1943年德国法西斯占领期间增加了40%。
德国是战败国,所遭受的损失也是异常惊人。据战后统计,在整个战争期间仅德国士兵死亡和失踪的即达500万人之多,伤残更多。1924年出生的德国男子中死亡率高达25%,外加31%的受伤致残。许多城市变成一片瓦砾,如汉诺威未遭到破坏的建筑物不及1%。交通运输几乎全部被毁,全德有2395座铁路桥梁被完全炸毁,没有被炸断的也已经不能使用,有的仅可勉强通行人,跨越莱茵河的所有桥梁全部被毁。全国数万公里的铁路不足10%可用,全国只有10%的工厂在生产,德国经济已经完全崩溃。货币流通量从1938年的4000万马克增加到1944年的40700万马克。到战争结束时,德国的国债已达7000亿马克。由于营养不良,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大幅增长,在著名工业区鲁尔,死亡率达到15.4%。德国人民迫切希望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建设一个民主统一的新德国。
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给法、德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痛定思痛,人们再也不愿意见到可能毁灭人类的战争。正如邓小平所说,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致力和平、追求发展、寻求合作,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法、德两国人民的深刻反思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摒弃前嫌,化敌为友,才能在日益复杂、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才能给本国人民免除灾难,带来幸福。德、法两国的历史宿怨终于“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1951年4月18日,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的欧洲煤钢共同体首先成立。1957年3月25日,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外长在罗马正式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次年元旦,共同市场正式诞生。1958年9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邀请西德总理阿登纳前来科隆贝访问,并进行了友好会谈,就永远结束两国间的敌对关系、欧洲的联合以及其他国际问题真诚交换了意见,达成了谅解。这次会晤是法、德关系的新起点。巴黎—波恩轴心是戴高乐建设一个统一欧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也进行了认真、彻底反思,在以后的岁月里出现了像勃兰特、默克尔这样负责任、有远见的政治家。1963年1月22日,法国总统戴高乐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巴黎签署法德合作条约《爱丽舍宫条约》,规定法、德两国最高领导人定期会晤。此外,两国外交、国防、文化部长级的会晤也要定期举行,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协调双方的政策。法、德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戴高乐还希望通过法、德合作进一步推动欧洲的联合。法、德两国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终于化解了两国1000多年的历史宿怨。伴随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走向了欧盟,一个松散的国家联合出现了(政治学理论定义为“邦联制”)。法、德两国的历史宿怨终成历史烟云。如今法、德两国已经是欧盟的两个主要骨干国家,是世界大局中两枚沉甸甸的棋子。法、德两国消除历史宿怨,从宿敌走向和解,为世界政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法、德从宿敌走向和解的历史演变,同时昭告世人:人类最终都应走到一起来,虽然前进中还会有反复,如今日英国退出欧盟。
(作者系江苏省工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
标签:三十年战争论文; 兄弟论文; 和解论文; 两次世界大战论文; 阿尔萨斯论文; 近代以来论文; 普法战争论文; 东北部论文; 江苏省工运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