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中医院 475300
【摘要】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我科对临床表现为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重,肠鸣腹痛,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的风寒泻和表现为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的脾虚泻采用中药敷脐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中药贴敷;神阙穴;小儿泄泻;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5)11-50-01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侯表现有所不同。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1】。中药贴敷疗法是一种中药外治法,药物贴敷于体表穴,通过穴位渗透进入经络,导入脏腑,直达患病之处,又可激发全身的经气,起到沟通表里、调和营卫、健脾益肾、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我院儿科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泄泻患儿共有9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泄泻,经治疗后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20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615例,女305例,年龄3月~4岁。
2治疗方法
2.1物品准备
治疗盘 治疗碗 药勺 鲜姜汁 棉签 山莨菪碱针10㎎ 麝香壮骨膏1贴
生理盐水(或75%酒精)
2.2药物配制
取药物吴茱萸、白胡椒、小茴香、肉桂、干姜、苍术、丁香、诃子、高良姜、等量打成细末混合均匀即成止泻散,每次取上方6克,用山莨菪碱10㎎、鲜姜汁3克调和成糊状,以不渗出液体为佳。
2.3操作
操作者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患儿床旁,三查七对,做好解释,以取得配合。给患儿取平卧位,暴露脐部,注意保暖,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或75%酒精清洁脐窝及脐周皮肤,把调配好的药糊填满脐窝,用麝香壮骨膏固定,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向家长交代注意事项,注意保暖。勤巡视患儿,发现不适及时处理,敷贴夜用昼取,每次贴敷时间10小时,每天一次。
3.疗效判定
3.1疗效标准 痊愈:大便次数恢复到发病前的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比以前变稠,临床症状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几乎无改变,大便次数与性状同前或者病情恶化,症状加重。
3.2治疗结果 痊愈706例,有效166例,无效48例,总有效率94.8%
4.讨论
4.1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小儿泄泻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肚脐即神阙穴,内联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处[3]。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称敷脐疗法或脐疗【4】。它是透皮给药的治疗方法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脐部是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亦弱,皮下没有脂肪组织,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药物通过薄层皮肤弥散吸收入血而发挥药物的作用。脐部在经络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位,为任脉之神阙穴,通过任脉联系周身经脉,沟通表里上下,有“脐通百脉”之说。《普济方·五常大论》云“五脏之动气,发于脐之上下左右也”。因此,以药物贴敷于脐部,不仅可以刺激穴位,治疗本经本穴之病,亦可振奋五脏之经气,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并通过经络传导使药物作用循经脉达至周身各处,起到清除病邪、治疗疾病的作用。方中吴茱萸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呕【5】作用,苍术有燥湿健脾功效,丁香能温中降逆【6】,白胡椒有温中散寒及止痛功效【7】,药物吸收后输布全身,使全身经络疏通、气血流畅,促进机体恢复正常活动,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从而达到温中散寒、健脾燥湿、和胃消食、固肠止泻之目的【8】。敷脐疗法是几千年传统医学绵延至今的宝贵财富,为患儿及家长所乐于接受,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适合脐疗的疾病我们应积极运用本法治疗,既免除患儿服药的痛苦,又能较快地达到治疗目的,可谓一举多得。
4.2护理体会
4.2.1观察 观察患儿腹痛、腹胀情况,舌苔、口腔气味、食欲和睡眠,大便的色、质、量、气味,小便的颜色和量。脐周局部有无皮肤过敏、水泡和糜烂以及有无敷贴脱落情况。
4.2.2预防和护理 提倡母乳喂养,适时断奶,合理添加辅食,科学喂养。幼儿注意饮食调理,食物新鲜清洁,不暴饮暴食,餐具要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注意起居、气候变化,防止感受外邪,腹部受凉,加强户外活动,增强体质。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进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多饮开水,不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之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局部涂维生素E胶囊,防止发生红臀。
4.2.3体会
4.2.3.1由于丁香、吴茱萸、白胡椒性多燥热,易耗阴血,故在用药过程中应着重观察有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目赤红肿,口腔秽臭等耗伤阴血之象,可给患儿多饮开水,大便转黄稠即可减少药量或采用隔日用药方法。
4.2.3.2婴儿采用温生理盐水清洁脐部,幼儿采用75%酒精清洁脐部避免寒冷刺激,酒精有脱脂、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助于促进药物的吸收。
4.2.3.3婴幼儿皮肤娇嫩、不配合,长时间贴敷会造成皮肤发红,甚至溃烂,故采用夜用昼弃的方法,且每次揭下后用温开水清洗局部皮肤。对于仍有皮肤过敏或发红者,用3M无菌敷贴替代传统胶布固定,此贴对皮肤刺激小,透气好,防水且透明,不易发生过敏,不妨碍患儿的沐浴洗澡,便于观察局部皮肤变化。
4.2.3.4中药贴敷期间患儿哭闹,需分析原因,注意观察是否与中药贴敷处皮肤刺激有关,个别患儿自觉有明显灼热、痒痛时,应立即取下中药贴敷,观察皮肤有无破损、皮疹、水泡,贴敷处皮肤出现发红、微痒及烧灼感,无需处理,待局部症状好转后可以继续使用,如出现点状或片状红润、患儿痒痛明显则停止使用,对贴敷药过敏者停止用药,停药后症状可自行消除。
4.2.3.5配合顺时针腹部按摩、揉脐、捏脊、敷贴后用热水袋热敷15-30分钟等促进疾病恢复,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4.2.3.6中药敷脐治疗泄泻,无损伤、无痛苦,效果显著,患儿和家长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 [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00.
[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2.
[3]姚巧珠,周会勤.中药敷脐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蠕动疗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2004,3(1):60.
[4]孙秋华.中医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4.
[5]刘革新.中医护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6.
[6]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17-418.
[7]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2.
[8]胡秀全.穴位贴敷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护理[J].河北中医,2006,28(3):192.
论文作者:安宁一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1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1
标签:患儿论文; 大便论文; 中药论文; 皮肤论文; 药物论文; 小儿论文; 北京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1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