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论文_何政生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论文_何政生

何政生(广西百色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打破了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变单一的国家课程主导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齐头并进的新格局,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予了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使得学校从课程的使用者转而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开发者,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本文着重从发动师生挖掘资源、走出课堂寻找资源、回归课堂开发语文写作课程等几方面入手,探究如何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关键词:课程设置模式;乡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6-040-02

乡土文化具有地方特色,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对于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培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全发展,以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是否积极的意见。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一、发动师生,全员参与挖掘资源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成功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百色居住着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7%,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灿烂多彩。百色市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和壮语,境内流行壮语等语言。壮民族布洛陀文化、黑衣壮文化、壮族织锦文化、北路壮剧文化、壮族嘹歌文化等,被列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色是西南地区出海出境的大通道,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口岸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成为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百色市是以铝为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工业基地,百色城是国家卫生城市、广西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百色有着丰富的森林、矿产、水能及旅游等资源,是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西电东送基地,乐业大石围天坑、靖西通灵大峡谷、田阳布洛陀等景区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右江河谷因独特的环境气候和土壤结构而盛产优质芒果,成为全国有名的芒果之乡。

为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我们利用绘图的形式进行资源统计分析,形成县(市、区)资源分布图,标明了大致位置,使师生能够清楚掌握这些资源,也使家长能够进一步明白资源的来源以及自己可以为学校提供的资源。再则,对各种资源进行整理归类,形成不同的资源库。对资源需要进行评估,分析各种资源所含的教育价值,形成了风景名胜、民俗风情、特产美食、名人成长、史事传奇、经济发展等类,编成单元辅助课程。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请专家来对单元辅助课程提出意见,对本活动给予指导和建议。

二、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寻找资源

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以及语文大课堂活动等,组织师生到社区和野外开展“生活写作”,积极发掘资源。具体形式有:

(一) 依托红色遗产,开发语文德育课程。

百色拥有丰富多样的红色硬件载体,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百色起义纪念馆等。据统计,百色市共有革命遗址310个。百色革命传统红色资源不只是文物旧址的陈列,也不只是文献资料的堆积,而是一种精神的积淀和革命经验智慧的结晶,我们依托这些红色遗产,在语文课中渗透德育课程。

(二) 借助本土媒体,开发语文地方课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充分利用本地媒体资源开发地方课程,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育家乡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如百色政府网、《右江日报》、《百色早报》、百色电视台、百色新闻网主流媒体和网站以及各县(市、区)的本地媒体及网站。报刊、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如果能将这些最接地气的信息恰当地运用到课堂中来,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收看电视几乎是每个孩子都非常感兴趣的活动,百色电视台及各县(市、区)电视台许多优秀的电视节目,知识性很强又引人入胜,深受孩子们喜爱。要引导学生平时多看一些“新闻快递”“千姿百色”“百色故事”“生活周刊”等介绍地方性知识的节目,这些本土媒体资源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宝贵财富。

(三)挖掘文化遗址,开发语文民俗课程。

百色的民间艺术已成为老区人民传播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我们要挖掘这些民间的文化遗产,开发民俗课程。例如:布洛陀文化的发源地——田阳敢壮山,蕴含着丰富的壮民族历史知识;绣球起源地——靖西旧州老街,还有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壮音阁、文昌阁、九老亭等;壮族的“活化石”——那坡黑衣壮风情园,保留着壮族最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黑衣壮的礼仪节庆、饮食居所、服饰装束、山歌舞蹈、宗教信仰等,无不展示了黑衣壮古朴的风土人情。除此之外,平果嘹歌、凌云巫调音乐、田林北路壮剧、德保红枫文化旅游节、隆林跳坡节等民间艺术构成了百色市多元的民族民俗文化。

(四)参加实践体验,开发语文生态课程。

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被评为全国优秀园区。2013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在百色园区基础上建设中国—东盟(广西百色)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将百色园区打造成为带动和支撑广西现代农业发展与辐射大西南的战略新高地,成为推动中国—东盟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先行区。我们引导学生进入科技园区参观,学生来到科技园区里写景抒情,吟诗作赋,兴趣盎然:让学生参加剪枝、疏花、追肥、疏果、采摘等生产活动,感受科技园的美景,体会劳动的乐趣,分享生态的文明。

(五) 组织社区活动,开发语文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推进的重要措施之一。语文综合实践课程除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外,更便捷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形式。社区服务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其内容包括:①社区科教文化活动:如敬老祭祀、法制宣传、环保宣传、防艾宣传等;②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卫生社区、清洁乡村等;③社区爱心志愿活动:如助残帮困、拥军拥属、学雷锋做好事、植树造林等。

三、回归课堂,开发语文写作课程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阅读课上,我们让同学们吟读朗诵文人墨客描写西林县的驮娘江、凌云县的鸿坤湖、田东县的棋盘滩、乐业县的大石围天坑等景点的诗词、对联,讲述历史轶事、民间传说,学生“导游们”绘声绘色地介绍本县(市、区)风光;作文课上,举行“我爱你――百色”“说说我的家乡”“我是革命老区的儿女”等主题作文活动,突出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和综合性。我们尝试开设了这样的课,课前交代学生一项任务:指导学生到本地自然或人文风景区游玩时,请同学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美术摄影、文学创作等方面侧重选择一个角度,各方面可以渗透,写成一篇小作文,可长可短,体裁自由,看谁写得精彩有个性。活动开始了,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从多方面观察、思考、体味自然、历史、社会,从景点中去揣摩语句,自发地展开讨论、争辩,不懂的请教当地导游,询问风景区工作人员,回家查资料,个个情绪高涨,最后,我们整理印出了体现地方特色的作文集,大家看到自己的照片和文字,都显得十分高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轻松又有所获,活动对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观察、思考、写作、交往等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总之,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哪些途径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是一个极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校应从本校目标与实际出发,以地域的教育性为主题,利用自己独特的区域特征,充分挖掘地域的教育功能,合理设置语文校本课程内容,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

论文作者:何政生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  ;  ;  ;  ;  ;  ;  ;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论文_何政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