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研究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研究

赵静杰[1]2005年在《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知识价值与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01BJY030)的研究成果之一。知识资本,即知识转化为资本,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知识资本化,体现了知识资本对产权与合理报酬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对知识资本主体的吸引与激励;降低了企业所有者的代理成本,并解决了内部人控制问题;遏制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本文在阅读和分析国内外的大量文献以及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资本形成的前提基础和环境条件以及知识转化为资本的实现手段,并从知识资本化的角度重新界定了知识资本的含义,阐述了知识资本的特点,建立了知识资本价值的E-T 结构模型和知识资本化的分析模型,分析了知识资本化的过程及其实现途径。知识资本化,即知识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其关键点就是知识资本价值的测度。而由于知识资本及其产权的特殊性,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知识资本价值难以定量测度,本文尝试性地建立了知识资本价值测度模型,并提出了叁种知识资本化模式,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剩余分配提供理论指导。由于目前许多条件的约束,知识资本化在企业实际中还存在诸多障碍,本文在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及其研究展望。

翁羽飞[2]2008年在《商务服务业知识资产保护手段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日益成为企业最具价值的战略资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已经逐渐从有形资产向知识资产转移,企业配置和保护知识资产的能力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商务服务业作为一类特殊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基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商务服务业是一类高知识、高创新的专业服务业,服务过程伴随大量的知识投入和新知识的产出,知识资产是这类服务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知识密集和创新密集这一特点,决定了有效其知识资产是推动这类服务业持续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对知识资产保护问题的研究都围绕制造业知识产权来展开,而忽视了服务业的知识资产保护。20世纪90年代后,有学者开始关注对服务业中这一问题的研究。总的来说,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缺乏对典型行业的深入解剖。本文选取商务服务业这一典型知识型服务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案例分析,探讨商务服务业主要的知识资产类型和保护手段,结合案例和实证分析,研究了各种手段的有效性,以期为企业选择有效的知识资产保护手段提供理论指导。论文在对现有知识资产保护的文献梳理基础上,选取四个典型商务服务企业,围绕主题展开半结构化访谈。基于一手访谈资料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跨案例的综合比较研究提炼分析了商务服务业叁类主要的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服务流程与工具和内部文档资料)以及七类主要的保护手段(商业秘密、员工锁定、外部锁定、复杂设计、知识组织化、创建领先优势和IPR)。通过多案例研究基本得出不同知识资产和保护手段间的对应关系,在此结论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文献,构建出本文的实证模型,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各保护手段对叁类知识资产保护的有效性。实证发现商业秘密和领先优势是商务服务业中最重要的两类保护手段,这两类手段的有效性对每一类知识资产都非常显着,此外,复杂设计对服务流程与工具的保护也有显着效果,为这类服务企业有效保护知识资产提供了借鉴之处。最后,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就企业层面提出了有效保护知识资产的对策建议,并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以及今后研究的展望。

陈珊珊[3]2006年在《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医药行业最主要的影响是知识产权保护所引发的新产品开发危机,以及关税下调可能导致的进口产品进一步冲击。近几年来,中外医药企业之间的专利纠纷频繁发生,再加上跨国公司正借助于专利技术在我国开展“跑马圈地”运动,将知识产权问题摆在了中国医药企业的面前。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资源的核心是以知识产权表现出来的“知识”。知识产权是高科技条件下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只有对包括知识产权资产在内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对知识产权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资料,在医药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在前几位的依然是美国、日本等国外企业,我国不论是在申请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落在后面。本文通过对包括医药行业在内的四个高技术产业进行分析,得出医药行业的专利效率较高,以及专利授权量越高对此行业的销售收入贡献越大的结论。同时分析了商标对医药企业的影响力,旨在扭转目前我国医药企业薄弱的知识产权意识并由此来说明知识产权战略对医药企业的重要作用。医药行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我国企业在医药领域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投入较少,因此目前我国医药企业走仿创结合的道路是比较适宜的。据此,本文提出了知识产权信息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资产运营战略以及知识产权的动态管理战略。其中重点研究了通过知识产权产权组合加强对研究成果的保护力度,以及构建专利矩阵来评估专利组合中单项专利的价值,为专利技术的许可和转让提供依据。同时,从行业角度出发分析了知识产权的联盟作用与内容,为医药知识产权联盟的建立提出了参考意见。另外,文章还分析了美国与日本同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特点,以供我国医药企业借鉴。 为了使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可以有效实施,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针对医药研发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弹性组织结构,同时对企业知识产权应有的制度、人员进行了规划。

石佳[4]2008年在《中国信息产业专利态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愈演愈烈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为了保护企业的利益都颁布了专利法,而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其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信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分支,其专利申请数量一直位世界前列。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技术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才能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障整个民族和本土企业的利益,非常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全球化环境下的信息产业为背景和研究对象,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国内国际信息产业的研发活动,专利申请和授权活动的现状。对于国内专利活动的研究,本文又着重针对专利活动的主体-本土企业和在华跨国公司在国内国际的专利活动分别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知识资本的相关理论和投入产出方法分别针对信息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提高中国信息产业和中国本土企业专利活动的效率的方法和结论。本文主要使用定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研发和专利活动的数据,得到专利活动的发展轨迹和趋势,并通过国内外情况的对比和分析,得出对中国信息产业技术发展有意义的结论,此外本文还选取中国信息产业中的典型案例,针对TD-SCDMA标准中的专利情况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本文的结论。

封泉明[5]2012年在《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产权具有多重属性,既是平等主体的知识财产权,也是权利主体控制的、可以货币衡量的并能为其带来效益的无形资产,还是政府关于知识资源的归属、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制度或规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日益知识化使代表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成果商业化专用权的知识产权,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则使知识产权成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进而又使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基本规则。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利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不断将自身知识资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由此进一步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创造,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核心或关键技术上的知识产权布局,力图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优势来化解危机,并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先机。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还在我国进行知识产权跑马圈地,加快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知识产权经略。而从我国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拓展,并且经过多年努力,部分中国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拥有量快速增长,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逐步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中国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特别是在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拥有上,包括优秀中国跨国公司在内的我国企业普遍较为缺乏。这种状况,使中国跨国公司在经营中往往遭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伏击而处于被动状态。因此,中国跨国公司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冲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上的打压,就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并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不断交互融合、深化发展为背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控制方面的竞争态势入手,系统深入地探讨中国跨国公司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原因、重点、路径、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国际经验借鉴等一系列问题,使人们对中国跨国公司,尤其是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什么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怎样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培育什么样的自主知识产权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出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对策与建议,以为现实经济服务。

李拓宇[6]2018年在《从独占性到合法性:集群企业知识资产治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群情境下,随着信息传播路径的扁平化和知识溢出的低成本,成员企业在享受集群邻近性所带来知识溢出外部经济性和低交易成本时,多样化的知识互动和频繁化的人员流动加剧了“搭便车”行为和模仿侵权问题,依靠国家产权制度难以有效保护企业知识资产,创新成果推出市场不久,同行竞争者就会通过简单仿制、低成本抄袭进入市场,创新企业不但难以获得相应的知识资产回报,甚至还会出现“创新找死”的尴尬局面,创新企业的研发热情难以维系,最终也会放弃创新走向模仿,整个集群陷入“近墨者黑”的恶性循环。为此,企业依靠自身战略行动催生集群内生的本地化知识资产治理制度安排,有效补充专利等国家产权制度的缺位与失效,成功规范集群企业的生产、创新行为。然而,这些有效尝试目前仍然比较零散,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探讨,以探索集群企业合理、有效的知识资产治理机制及其对本地化制度设计本身的影响,即“制度从何而来”。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理论发展的不足,本研究围绕“企业如何在集群情境下实现知识资产治理?”这一研究问题,首先,按照理论发展脉络对知识资产治理、独占性理论以及制度理论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第二,基于独占性视角,针对526份有效问卷数据,检验集群情境下,国家法律规制在集群企业知识资产治理过程中的效果;第叁,以浙江省内5个产业集群的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多案例扎根研究方法,提出“集群企业知识资产治理——创新合法性压力——治理绩效”的从创新中获益逻辑新架构;第四,基于静态视角,针对526份有效问卷数据,打开集群情境下,企业知识资产治理的黑箱,验证企业感知的合法性压力对企业知识资产治理的中介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动态视角,以浙江桐庐制笔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纵向探索企业知识资产治理的典型模式及其演化过程,挖掘其背后制度因素和模式演化过程。本研究得到以下四个主要结论:(1)集群企业知识资产治理是指集群情境下,对集群参与者的创新活动存在激励和约束作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同时包含基于独占性的产权保护与基于合法性的社群规范和本地规制;(2)集群情境下,“产权保护”在企业知识资产治理过程中作用效果有限,“社群规范”和“本地规制”成为企业知识资产治理制度安排的重要补充,且对于减少企业模仿行为发挥作用更大的是“本地规制”,对于提高企业创新意愿发挥作用更大的是“社群规范”;(3)集群情境下,“合法性压力”在企业知识资产治理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4)基于动态视角,集群企业通过制度创业能动性重新定义和强化场域制度边界,推动集群企业知识资产治理模式演化使企业“近墨者不黑”,甚至推动集群“由墨向清演化”。本研究主要贡献于以下叁个方面:(1)立足集群情境,推动企业知识资产治理研究的边界收敛和理论建构;(2)从独占性到合法性,拓展了“从创新中获益(PFI)”理论的逻辑框架;(3)从被动制度同构到能动集体行动,探索集群企业知识资产治理演化机理。除上述理论贡献外,本研究结论也在实践层面上为集群内相关主体尤其是公共政策制订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提供有益的启示:(1)从“创新扶持”到“需求激励”,为本地政府制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支持性政策提供实践启示;(2)从“名存实亡”到“集群担当”,为行业组织制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支持性规范提供实践启示;(3)从“单打独斗”到“集体行动”,为创新企业制定创新战略以及知识资产治理策略提供实践启示。

冯晓青[7]2012年在《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是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基本形式,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是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涉及企业知识产权许可,企业知识产权转让,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资入股、证券化、信托等为表现形式的资本运营等。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其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

朱春华[8]2010年在《基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体,如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是企业界和理论界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越发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知识产权管理在很多企业尚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导致大量的企业都不具备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跨国公司纷纷利用手中的知识产权武器,抢占市场空间,打压我国企业的发展,知识产权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建立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法宝。尽管人们普遍对知识产权和企业竞争优势关系之间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并且也有一些学者开展了知识产权和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但是借助知识产权管理来建立企业自身竞争优势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深化。本文从知识产权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和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出发,从理论上寻找知识产权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依据:分析了知识产权是一种可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即目标一致、资源要素一致、实现途径一致、效应一致。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载体,必然成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从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的角度来建立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进而提出基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模型,并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基本要求、资源管理、基础管理、过程管理、管理绩效五个方面构建了基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管理指标评价体系。本文还初步开展了案例研究,分析了M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运行效果,并根据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进行评价,据此对该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整体状况和其薄弱环节提出建议。实证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提升竞争优势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张小红[9]2007年在《智力资本及其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智力资本密集的科研机构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对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财富发展所作的贡献在迅速增长。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智力资本已成为科研机构发展中最重要和最稀缺的资源,如何对科研机构智力资本实施高效管理,形成竞争优势,已成为科研机构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以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的层次分析和综合方法,进行了演绎和归纳,比较和分类,研究了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的发展及其管理。首先,在分析国内外智力资本概念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对智力资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研究了国内外智力资本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智力资本管理的实质和内容,在进一步分析科研机构特点和智力资本构成的基础上,确定了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管理的关键内容,即智力资本的开发,转化,共享、保护及其评价;最后提出不同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管理的不同模式。本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科研机构智力资本发展及其管理进行了创新性探索:1、提出了智力资本的分层概念体系。在研究前人有关智力资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把各种类型的智力资本的定义分析和归纳到一个统一逻辑框架之下。这一概念体系是在综合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试图对长期以来关于智力资本概念的争论进行系统的归纳,涵盖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有关智力资本概念定义的内容与核心问题。2、提出了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的层次模型。智力资本涵盖的内容,包括五个层次:智力资源层、人力资本层、科研成果层、知识产权层和智力商品(资产)层,这种新的分层模型对于日后研究智力资本管理及其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3、提出了科研机构智力资本有效的管理系统。科研机构作为智力密集的基地,智力资本的管理系统应该由五个环节构成:智力资本的开发、转化、共享、保护、评价,通过五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组合,可形成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4、提出了四类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管理模式的选择。根据科研机构研究内容和智力资本层次的特点,将科研机构分成四个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类型科研机构,在进行智力资本管理时要根据科研机构自身的不同特点对五个环节进行相应组合,形成适合自己的模式。由此可见,科研机构作为智力资本创新的主体,迫切需要有关智力资本管理的理论指导和方法选择,本文希望对于科研机构智力资本的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并对智力密集型组织进行智力资本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蔡晓慧[10]2015年在《企业知识资本基础理论探微》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知识因素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进而推动经济发展上所起到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新经济时代也被称作知识经济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生产要素人、财、物已不能满足出现的新兴经济现象的要求,也无法很好地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动因,因此,把知识等新兴要素作为生产要素已经成为顺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正是基于此,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展开研究,更是对知识资本展开一波研究的小高峰。我国知识资本的研究是伴随着国外对于智力因素的探讨而兴起,因此对于知识资本的理解和研究推动也多是在智力资本的基础上展开的。这就会造成目前国内对于知识资本的研究一方面存在泛化研究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没能从理论上进行更为明确清晰地阐述。这就为企业知识资本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路径和方向。随着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对企业价值的生成与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作为资本应该成为企业要素资本构成之一。而目前企业不仅没有将知识资本作为要素资本结构之一来进行相关财务管理活动,甚至没有给知识资本以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从要素资本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和理解知识资本,并分析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机理,从而完善企业知识资本的基础理论,一方面补充企业知识资本的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试图为企业财务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1)确立企业知识资本的存在以及价值;(2)从深层次的机理上分析企业知识资本的作用;(3)引起企业对于知识资本的关注;(4)从知识资本、异质资本的角度去推动企业财务理论的发展及应用。本文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辅以适当的案例分析以及少量的数据分析进行基础理论的论述,从引言到结论遵循一般逻辑演绎的方法展开。论文所要研究的是企业知识资本的基础理论,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按照解决问题的叁个步骤展开,即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运用的逻辑方式进行。通过研究背景的论述提出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述评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寻找论文的研究方向;通过知识资本基础理论的描述以及基础研究的论述为本文研究铺垫理论基础;在明确研究问题、研究方向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的基石下进行企业知识资本的性质分析,解决企业知识资本基础理论研究中的“是什么”问题;继而通过学科间理论的交叉分析提出知识资本的作用机制,解决企业知识资本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为什么,,问题;再次针对概念性质的定性以及作用机理的论述提出企业知识资本新的计量评估方法,解决“如何评价运用”的问题;最后进行论文总结与展望。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其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上的学术价值。首先,在理论方面,完善了要素资本理论的内容;明确了知识资本的内涵;揭开了知识资本作用的黑箱;提出了新的计量评估方法,就基础理论分析上实现了较为完整的阐述,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其次,在现实应用方面,为企业管理以及财务运用从要素资本角度提供了新的思路,明确了知识资本存在的客观性以及作用的重要性,提出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应运用要素资本结构的理念进行资本的配置,并可以利用知识资本的计量评估方式评测企业知识资本水平并提供一定的配置思路。因为要素资本异质性的特点、企业价值创造模式的不同、企业生存发展的现状等原因,使得知识资本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资本的研究必然要从知识的经济学意义出发,从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必要性为研究起点。生产要素的历史发展演化至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具有现实需要的意义,也使得知识具备了经济学的意义。从知识的经济学性质出发也奠定了知识资本的问题要沿着生产要素、要素资本理论展开。而我国知识资本的研究现状主要是在国外智力资本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情况进行理论的发展。但通过对国外的知识资本与智力资本的文献综述以及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在理论渊源、概念、构成内容以及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差异。从生产要素角度出发的知识资本是不同与智力资本的,这为本文知识资本的研究确定方向和路线。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具有经济学的理论依据,还表现在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的理论支持上。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阐述技术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从外生到内生的作用变化,说明智力型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其对于制度等知识因素的经济研究仍显不足;从企业的绩效差异成因出发探寻企业的核心能力问题,引出知识从微观角度对企业绩效的产生等企业发展目标的作用;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探寻传统经济学的固有范式的缺陷,为经济问题的探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可以为企业知识资本研究从系统的演化等角度提供新的思路。企业是一种耗散结构,反应企业运行货币表现的财务活动系统也是一种耗散结构,满足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体系以及涨落突变的耗散特性,因此可以运用耗散特性来提出资本配置的新想法,即用自由资本配置的理念去进行要素资本的合理安排。此外,还可以用耗散结构以及熵的理论进行知识资本作用机制的分析。知识资本的基础概念以及性质的分析是论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知识的市场意义,到知识资本的生成方式,到知识资本的性质,到知识资本的运行方式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作为要素资本的知识资本是什么,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石。知识资本是作为一种知识资源存在的,其是具有市场意义的。带有产品以及商品属性的知识,是区别与其他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智慧因素。知识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知识通过直接交换和间接交换两种形式的市场交换方式实现价值。企业的知识通过内部形成以及外部的引入两种来源形式,并经过资本化的途径可以转变为企业的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自然属性表现在很强的公益特性,较弱的商品性、独特的价值表现等内容,而社会属性说明企业知识资本具有产权属性,但是要区别与知识产权。正是因为知识资本的内涵及性质的独特性,使得知识资本是区别与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而单独存在的。因此,知识是可以纳入企业的财务系统,作为异质要素资本之一存在。知识资本作用机制的分析是本文核心部分之一。通过诺基亚手机业务被收购的案例引发对企业异质资本的思考,从而引出对知识资本作用机理分析的重要性。企业的要素资本可以分为人力资本、货币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以及知识资本五个方面,结合五个要素资本系统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可以揭开企业运行以及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黑箱。通过提出的企业熵增公式以及构建的商品竞争模型对企业要素资本的作用方式进行分析,认为企业要素系统分为两个方面并具有二元特性。以人、财、物为代表的传统生产要素为企业带来能量源,而以知识和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生产要素为企业带来负熵流,即降低企业混乱程度,实现企业稳定有序发展。企业通过能量与熵流的二重作用实现企业价值并保持持续发展态势。知识资本作为二元之一的熵流作用体现主要表现在与外界的熵流交换、削弱企业系统内部的正熵效应以及诱发甚至直接引导企业的涨落跃迁。知识资本的计量评价以及实际应用问题是本文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对知识资本现行计量方法的回顾和分析进行优缺点的总结,发现这些方法并不能满足本文定义的知识资本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提出相对可行的计量评价方法。可以通过对知识资本概念的理解以及知识资本在企业运行中的作用方式提出本文的知识资本相对值计量方法。此计量方法是利用企业利润率与技术资本的水平提出的知识资本的评价方法,适用于企业在行业间进行知识资本水平的评测。此外,其计量评价结果还可以和技术资本配合,从而可以提出对知识资本的一定配置意见。最后通过钢铁行业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进行企业知识资本的相对计量,并进行知识资本评价方法的检验和实际运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表现在:(1)知识资本作为企业要素资本之一,是具有相对独立性以及客观存在性。因为作为在市场中存在的知识是具有成为知识资本的条件。知识资本具有特有的性质,是区别与智力资本,同人力资本、货币资本、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资本一起构成企业的要素资本。(2)企业的知识是生产经营或者投资的结果,具有商品性质。作为可以在市场中交易的知识具备成为知识资本的条件。知识的资本化经历了投入生产、形成产权、进入交易的循环过程后形成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具有独特性质表现在:较强的公益性,较弱的商品性,一定的稀缺性,双重增值性等。(3)企业系统运行符合耗散结构特性,企业财务活动为企业运行的货币表现同样符合耗散特性。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等跨学科领域可以打开企业运行黑箱,从根本上解释知识资本的作用机制。企业通过要素资本系统的二元性——能量流与负熵流的相互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资本作用的表现在为企业带来负熵流,降低企业混乱程度,并诱发企业实现跃迁。(4)结合对知识资本的理解以及知识资本作用方式提出的企业知识资本的新的计量评估方法。此方法利用企业利润率以及技术资本水平得到相对值计量,可以实现企业在行业内的知识资本水平评价。有助于优化异质要素资本的配置思想的提出,尤其是加深知识资本的认识和重视以及配置上的倾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知识资本立意上的创新,对知识资本采用较为新颖的观点。从生产要素的历史变迁中延伸出的知识资本是区别于智力资本的,也是区别于技术资本的。知识资本实质是企业内的理念性知识,可以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以及指导企业运行的思想内容。(2)知识资本理论上的创新,采用耗散结构理论、熵的概念进行企业知识资本问题的研究。将企业的生产要素分为两个部分,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新兴生产要素,前者代表能量流,后者代表负熵流,缺一不可,二者共同实现企业价值。知识资本具有的正是负熵流的作用。(3)知识资本计量的创新,提出知识资本一种新的计量评估方法。采用相对值计量方法,实现企业在行业内的知识资本水平评价,并可以和技术资本一起进行新兴要素资本水平评价。针对其计量评估结果,可以提出知识资本一定的配置意见。总之,本文从概念立意上的突破到作用机制解释上的创新再到知识资本新的计量评估方式的提出对知识资本从基础理论上进行探微。

参考文献:

[1]. 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D]. 赵静杰. 吉林大学. 2005

[2]. 商务服务业知识资产保护手段的选择研究[D]. 翁羽飞. 浙江大学. 2008

[3]. 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D]. 陈珊珊.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4]. 中国信息产业专利态势研究[D]. 石佳. 北京邮电大学. 2008

[5].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研究[D]. 封泉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从独占性到合法性:集群企业知识资产治理机制研究[D]. 李拓宇. 浙江大学. 2018

[7].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研究[J]. 冯晓青. 当代经济管理. 2012

[8]. 基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D]. 朱春华. 江苏大学. 2010

[9]. 智力资本及其管理研究[D]. 张小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10]. 企业知识资本基础理论探微[D]. 蔡晓慧. 中国海洋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