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评价论文_赵晓芳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人民医院 734100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我院确诊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14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采用内心科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心理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分别为(43.56±7.01)分与(54.99±3.59)分,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分别为(58.14±6.72)分与(59.14±4.13)分,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心理护理干预后的心功能为(389.54±44.12)分,对照组干预后的心功能为(299.135±39.67)分,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心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素质,值得在护理中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衰;心理特点;心理护理干预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室功能不全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通常这种损害源于收缩功能不全,多以心输出量降低为主[1]。心力衰竭的发生与治疗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病情容易反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素质。在这样的环境中,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对于患者的治疗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有效改善老年心衰患者的心理问题,故本院实行了此次试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我院确诊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14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患者73例,男患者42例,女患者31例,年龄62~75岁,II级患者28例,III级患者45例;对照组有患者73例,其中男患者49例,女患者24例,II级患者32例,III级患者4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衰级别等方面,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对照组采用内心科的常规护理,护理内容为:(1)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2)保证患者病房的干净、整洁与舒适,定时开窗通风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3)向患者宣传必要的心衰知识,让患者对心衰疾病拥有一定的了解;(4)指导并帮助患者掌握减少回心血量的体位,如正确的翻身拍背的姿势;(5)每日定时给患者排痰,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顺畅,防止患者发生窒息时间;(6)遵照医嘱并根据患者的缺氧情况给予患者吸氧;(6)自患者入院起开通静脉通道,为病情严重患者的治疗及强求做好准备;(7)对患者定时测量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详细记录。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心理护理干预,护理内容为:(1)对患者进行具体的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心衰等级、血容量状态、患者是否有合并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依从性等;(2)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实施;(3)对患者宣讲系统全面的心衰及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心衰疾病的诱因、饮食及活动的注意事项、用药指导、病情加重的征兆、患者的自我保健等;(4)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宣讲相关的心理调节技巧,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的排解不良情绪;(5)对患者采取支持性心理护理,通过具有支持含义的语言与动作帮助患者改变对病情消极负面的态度,合理的解释并患者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患者身心和生活的负面影响;(6)对患者采取认知行为心理护理,指导并帮助患者掌握一些应对消极情绪的测量与技巧,缓解并逐步消除患者对心衰疾病的错误认知,让患者能够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疾病;(7)与患者家属合作,向患者家属讲诉必要的护理知识与注意事项,为患者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心与支持;院方也可以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获得社会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关照与支持[2.3]。

治疗时间为两个月,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功能情况。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

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分别为(43.56±7.01)分与(54.99±3.59)分,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分别为(58.14±6.72)分与(59.14±4.13)分,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几乎所有人在到达一定年龄后,会开始逐步丧失泵血功能,而心衰患者则丧失的更多。心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即便是病情最轻的心衰也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年心衰患者具有以下几点:(1)症状不明显,因为老年患者的精神不济及日常活动量减少等原因,许多心衰症状在早期并不会显现出来,待发现时已经非常严重;(2)精神异常,老年心衰患者有明显的低心输出量与低氧血症,大脑的供血和供氧都会减少,从而导致老年患者的注意力减退、焦虑、淡漠、精神错乱等;(3)消化道症状增多,老年患者心衰会引发肝或肠胃淤血,从而导致引发腹痛、恶心或呕吐等情况;(4)肾功能不全,其具体表现为尿量减少或肾前性氮质血症;(5)可能引发肺水肿或肺梗塞;(6)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7)阵发性呼吸困难;(8)味觉丧失或异常[4]。

老年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悲观、偏执等心理问题。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年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反复,治疗情况不稳定,而自己的年龄增大,基础病及并发症增多,身体各机能都在逐步衰退,生活质量明显下架,而自身又对心衰疾病缺乏足够的了解,没有治愈的信心,故形成悲观的情绪;长期服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希望得到足够的尊重与帮助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长期治疗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引发患者抑郁、焦虑的心理问题;因心衰疾病的治疗时间较长,有些患者产生了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感,依从性变差,情绪变得易怒、激动、偏执[5]。当患者情况有所好转后,可以让患者转入家庭继续治疗,降低医院治疗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家属掌握心衰疾病的护理知识、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在接受干预前焦虑与抑郁的分数都高于正常值,说明两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对观察组的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的情况都有了直观的改善,这也间接提升了患者心功能的治疗情况。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心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素质,值得在护理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晓燕.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况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内科,2015,03(7):413-415.

[2]孟云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1(3):181-182.

[3]邓丽.浅谈慢性心衰在老年患者的特征分析与护理康复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5(5):2117.

[4]梁普莹,吴峻.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情绪及心功能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3(10):49-50.

[5]靳建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11):549-550.

论文作者:赵晓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  ;  ;  ;  ;  ;  ;  ;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评价论文_赵晓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