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观看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_大学生论文

从哲学观看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_大学生论文

从哲学视阈探究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大学生论文,哲学论文,幸福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个人都在谋求幸福,这是不必争辩的命题。费尔巴哈说:“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恩格斯说:“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2]从古至今,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始终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境遇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幸福问题,它直接地影响、指导着人生的实践,极具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对幸福的体会。幸福已走进人们开放的心灵,成为一种时代观念。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的今天,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已完全使人对幸福的追求走向了反面,幸福的异化现象充斥着世界的每个角落,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幸福问题进行研究。人们对幸福的认识是可以改变、培养与提升的,进行幸福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具有可能性。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其思想观念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幸福的内涵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什么是幸福?这是人类广泛思考和长期探索的问题,但“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3]康德的这一感叹生动地揭示了幸福内涵的多样性内容。

马克思说:“幸福总是基于个体,而又依存于社会的。一方面,人对幸福生活的体验来自于幸福感的产生,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4]由此说来,幸福感是人与生俱来的,它往往是人自我实现后的一种满足感。此外,个人幸福不能脱离社会幸福而存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人类生活,从人类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关注的是全人类幸福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贴近现实的,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来指导大学生,会有利于大学生幸福的实现。

(一)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幸福的主观性强调的是不同时代、阶级以及不同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显示着幸福的个体性;幸福的客观性强调的是人们需求的满足,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这种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

首先,幸福的客观性决定幸福的主观性,幸福的主观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体价值得以实现的体现,与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分不开。但幸福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承认幸福的主观性,是确立正确幸福观的前提。但是,幸福的主观性不能脱离其客观性而存在。

其二,幸福的实现,要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幸福离不开人的主观体验。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本身不是幸福,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追求幸福的主体欲望与客体结合,即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使欲望得到满足,才能获得幸福。

其三,随着实践的发展,幸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都会发生变化。一方面表现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享受需要和生存需要的对立将逐步消失,以前表现为奢侈的东西,现在成为必要的了。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改善,将极大地充实和扩展人类幸福的内涵,并提升人类幸福的质量。

(二)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以前的幸福观,往往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或对立起来。这些幸福观尽管形形色色,但归结起来,最主要的有两大类:一种是把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即为邪念,肉体的需要即为罪恶,必须加以压抑和禁止;另一种是把幸福归纳为享乐主义,强调个人的物质享受,否定健康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既不是纯粹的超现实的精神体验,也不是单纯的肉体感官的满足,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完全是正当的,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的行为,都是违背人性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的正常需要,绝不仅仅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自然需要,还包括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等等;人的社会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发展需要等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归属需要、认同需要、自尊需要等等。所以,人的幸福不仅仅来自对自然需要的满足,也来自对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如果一个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精神追求,即使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幸福感也是苍白的,并且很快就会厌倦的。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很贫乏,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因为无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难以维持和巩固。

(三)幸福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范畴不仅包含着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劳动实现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创造。劳动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者,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人的需要不仅指向能够满足其需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而且指向生产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本身。人的需要的满足,不能祈求神的安排,也不能靠大自然的恩赐,只能通过劳动改变世界以适应自身的需要。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人们不仅通过劳动创造适合需要的对象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过劳动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创造新的幸福。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反对教徒式的苦行僧生活,认为享受不是统治阶级的特权,它也是广大劳动人民正当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但另一方面享受既定成果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内容,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真正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因此幸福更存在于人类的创造活动当中。首先,幸福存在于劳动之中,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其次,劳动存在于斗争中,人类在创造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无不充满着惊心动魄的斗争。马克思在回答什么是幸福时,直截了当地说:幸福就是斗争。最后,幸福存在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究其实,对目标的追求和逼近就是幸福。幸福不仅是静态的享受,更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过程。

(四)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离不开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人始终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同社会的本质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幸福的个体性,决不意味着幸福是“个人的私事”。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以抽象片面的观点审视人的本性,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来理解人的本性,把人仅仅看成是社会个体的存在。这种观点是不全面和有重大缺陷的。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幸福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社会幸福决定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丰富社会幸福。个人幸福的真正实现,不仅有赖于彻底改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而且有赖于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力的提高,有赖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不可分离,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社会应当关心和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幸福,并尽可能地为个人幸福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幸福高于个人幸福,个人要索取首先要有贡献,要想获得幸福,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创造幸福。幸福的一般意义是指个人的自我奋斗,个人自我目标的实现。但作为一种更高更深刻的幸福则表现为对社会和人类的无私奉献。

尽管中西方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从其探索中却不难看出幸福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类型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思想观念和社会存在因素在影响着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幸福观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当前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而必然出现的幸福观的多元化影响着大学生,使一些大学生在对幸福的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建立了以自我为基础的幸福观。其中最主要的幸福观有以下几种:

(一)享乐主义幸福观

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有钱就有一切”,“有钱就是幸福”,他们以物质享受与经济富有作为自身幸福的标准,把获得、挥霍金钱当做幸福。受“幸福就是尽情地享受一切”的西方价值观念影响,有些大学生拼命追求各种利益,把追求需要满足作为终极幸福目标,每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考试总有学生冒风险去花钱找人替考,而且,总有一些受利益驱动的替考者。

我们应该承认生理需要是人的基本需求,物质生活的保障是个体追求幸福的基础。但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如果过分强调物质对个人幸福的作用,把幸福的满足建立于低级的生理需要上,不仅失去奋发向上的斗志,而且最终也难获得永久的幸福,沦为物质的奴隶,使自己成为拜金主义者。

(二)精神型幸福观

持有这种幸福观的大学生,是把精神性愉悦和享受当做幸福。马克思认为,幸福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人不但是生物性的存在、社会性的存在,同时也是精神性的存在。但是如果把肉体和物质上的享乐视为人生的主要内容,是不会得到幸福的。“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5]人是有理想、有思想、有情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真正的幸福是要在物质追求的基础上注重精神,注重文化修养。真正的精神追求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三)过程幸福观

持有这种幸福观的大学生认为幸福是动态的创造过程,是一种永恒追求和不断实现的创造过程。“我们称之为幸福的东西,绝不是某种物,而是某种过程。”[6]真正幸福的人是在创造中、追求中获得幸福。只有在创造中,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中的享受,是人们投身在事业中的耕耘与收获。大学生应把大学视为是一种人生的创造过程,知识积累的黄金阶段,这样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充实,超越自我,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过程之中,幸福将会沿着螺旋式的阶梯上升。

(四)利己幸福观

持有这种幸福观的大学生认为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幸福,这部分大学生从个人利益出发去思考人生,是一种利己主义幸福观。持这种幸福观的学生奋斗的动力不是为了社会和别人,完全不考虑应对社会负责,只知道向社会索取。部分大学生以个人幸福取向为主,对集体幸福有所忽视。

幸福,不是单个人的孤独的追求与享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集体幸福和个人幸福的有机统一,集体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个人幸福是集体幸福的体现,在追求个人幸福时,应以有利于集体幸福为原则,反对把个人幸福凌驾于集体幸福之上的或者损害集体幸福的个人主义幸福观。大学生应超越个人幸福的局限,以全人类幸福为出发点,因此个体为人类做出贡献甚至牺牲时才会产生一种极其崇高的幸福感。

(五)虚无幸福观

持有这种幸福观的大学生认为真正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将幸福看成是转瞬即逝的,怀疑和否定人生。同时,也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和道德准则,以至于否定一切的思想倾向和人生态度。其根本原因是把幸福仅仅理解为目标的实现,其实对目标的追求就是一种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存在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奋斗过程中。因此,幸福不仅是静态的享用,更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过程。

三、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幸福观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水平影响。在生产力水平极端落后、低下的远古时期,人们以维系自身的生存为主要目的。近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得到充分改善,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强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投射到大学生身上就表现为自私、冷漠、淡化群体等不良现象。当代大学生日益注重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问题,读大学的高昂教育费用,使他们要求回报,造成了他们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所淡化;自主择业也导致大学生过分注重热门专业、实用知识的学习,而对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平的学习却不屑一顾。

(二)社会文化因素

民族文化在对人们的心理与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幸福观与思维的方式。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西方国家借助于各种大众消费品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在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大学生对新生思想充满好奇与敏感,容易受新的思想、新的思潮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崇尚金钱,追求物质享受,讲求感官快乐。

(三)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状态和现实利益的关注也越来越迫切,他们的价值取向明显向功利主义倾斜。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开展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表彰具有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扫除社会上各种丑陋现象,这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无疑是有利的。但同时,由于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及其负面影响,又成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呈现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四)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在成长期,他们心理、思想的不成熟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使他们的幸福观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另一方面又随着自身的成长不断加以调整。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构建了积极向上的幸福观,有的却走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表明,一个人究竟确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键还是由其自身的素质决定。自我修养、理论水平、道德境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同,所树立的幸福观就不同。

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途径

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途径

社会能够提供物质生活保障和基本的公正,社会能够提供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个人幸福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物质前提。大学生在幸福观上存在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在变革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折射与反映。因此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必须同研究社会问题结合起来,绝不能忽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1.保障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个人幸福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物质前提

一个物质生活条件缺失、食不果腹的人是不会体会到人生幸福的。但仅仅有了物质生活条件,人也未必就具有幸福感。“物质生活条件直接提供的是快乐感,快乐经过提升才能形成幸福感。”[7]因此,良好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只是提供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可能,它并不是个人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必要条件。

2.只有在一个基本公正的社会中,个人幸福才有实现的可能

“从总体上说,一个人的人生所能达到的幸福的最高限度,是由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在宏观整体上规定的。”[8]若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人们道德标准的扭曲,也很难培养出具有正确幸福观的个人。但并不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无任何幸福可言,“个人仍然有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自己存在的某种意义,即使是抗争不合理的环境这一行为本身,也能使人获得配作为人存在的最基本根据”[9]。

3.社会应提供个人能力发展的机会,给每一个大学生提供充实、高尚的精神生活氛围

“一个人只有当自己改造自然、社会、自身,改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各种能力得以发挥时才会有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活动。”[10]当一个社会能够提供给社会成员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空间,并且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幸福便在其中孕育而生。生活在这样社会中的大学生更容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每一个社会成员追求生活的幸福,它是社会生机勃勃、前程远大的象征。追求人生幸福必须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划清界限。否则,在追求人生幸福的名义下,将人生幸福庸俗地等同于感官的快乐,将会迷失人生方向,失去人生目标,这与正确的幸福观是格格不入的。

(二)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学校途径

1.学校教育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主导

当代大学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对世间一切充满好奇,但他们涉世不深,缺乏磨难,易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幸福观的侵蚀。当代部分大学生比较注重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对他人、对社会幸福的关注相对欠缺。因此,学校教育应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要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幸福感。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幸福的全部观点和全部理论的总和,是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相对立的无产阶级的幸福观,是理性幸福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要求以他人幸福为己任,主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培养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提高追求幸福的意志力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当代大学生拥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师资和设施,生活由父母负担,却仍然有苦恼、抑郁甚至是自杀,其实是缺少对幸福的感知力。同时,要提高他们追求幸福过程中遭遇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感知幸福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学校应对幸福感差的大学生给予特殊的关心、支持,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生活的温暖,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挫折承受力,促进他们积极主动迎接生活挑战,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使他们学有所成,为社会贡献。

3.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乐观的生活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幸福观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大学生认真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满怀希望地面对将来。培养这样的幸福观,可以促进大学生奋进,勇于追求。

老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关注学生,而且在课堂上也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传统教学方式,即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人格素养,与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4.改进德育工作,加强对道德人格的塑造

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道德作为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使人的生活高尚化、人性化。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追求,往往成为激励人不断奋进、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人生圆满的最大力量。一个人如果没有对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也就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传统的教育,把人当做社会发展的工具,把教育降格到只以训练人掌握生产技术,为谋求职业做准备。所以学生天天忙着考取各类证书,根本没有想过自身修养与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当代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学科和学术氛围局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必须改进德育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

(三)优化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

人是社会的人,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的思想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才的原料产地和培育摇篮;学校是人才的加工、制作和装配车间;社会是人才发育成长的基本空间。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三者应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有机统一,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创造良好氛围。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蕴藏着幸福观教育的因素,对正确幸福观的形成与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家庭中,家长应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渗透影响作用,以身作则,自觉提高修养以影响孩子。校园文化建设能为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提供生存的土壤和升华的优良环境,学校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社会要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政策保障。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打击各种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

标签:;  ;  ;  ;  ;  

从哲学观看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_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