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扩大猪肉产品出口的潜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市场论文,猪肉论文,产品出口论文,潜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我国是生猪生产大国,生猪的存栏数以及猪肉的产量在2000年分别占世界的47.37%和44.57%,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种猪的改良以及饲养周期的缩短。
我国又是猪肉的重要出口国。活猪、冻猪肉和猪肉罐头是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程国强,1999)。但是我国猪肉的出口量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占全国生产总量的相对数都一直呈下降趋势(参见表1)。出口活猪由1985年的295.55万头下降到1999年的196万头,出口鲜冷冻猪肉、出口猪肉罐头也分别由1985年的11.14万吨、9.86万吨减少到1999年的5万吨和3.83万吨。如果以胴体重计算活猪产量,进而估算出口猪肉的总重量,那么猪肉出口量与全国猪肉生产量之比也在不断下降,由1985年的2.51%,下降到1990年的1.91%,又进一步下降到1995年的1.13%,到1999年出口比重只有0.60%。虽然有关学者认为我国国内肉类生产统计数据可能存在水分(注:钟甫宁(1997)从人均消费的角度证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猪牛羊肉类的生产统计数字存在一定的水分。),但是猪肉产品出口绝对量的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出口的地区结构来看,我国猪肉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比较单一。笔者通过分析1990年、1995年、1997年、1998年4 年的海关统计年鉴数据发现,我国活猪主要出口到香港和澳门,对两地的出口量占到活猪总出口量的99%以上。鲜冷冻猪肉主要出口到俄罗斯(1990年为苏联,下同)、香港,对两地的出口基本上达80%以上。猪肉罐头出口相对其它两类猪肉产品而言地区多元化程度要高得多:俄罗斯在1995年前(含1995年)是我国猪肉罐头的最大进口国,但此后进口量迅速萎缩,甚至不能排在前四位;香港在1995年前进口猪肉罐头排名第二,后进口量呈上升趋势并跃居首位;新加坡也是进口我国猪肉罐头的重要国家,并且进口量在我国出口的比重不断呈上升趋势。从出口地的地理位置看,我国猪肉产品主要是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以及东欧的俄罗斯,而欧洲、美洲以及其它地区很少。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猪肉产品出口量不断下降,出口地区结构单一?是什么原因限制,使我国只能是生猪生产大国,而不是猪肉出口强国?本文将详细分析影响我国猪肉出口的各种可能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生猪饲养“来料加工(注:该提法受我国引进外资“来料加工”的启发,用来描述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进口国外饲料粮,出口猪肉产品的一种生猪生产模式。)”模式的可行性,最后对不同生猪饲养方式从该生产模式获益的状况进行比较。
二、影响我国猪肉出口的主要因素
按常理,存栏数和产量接近世界一半的生猪生产大国在其各增长指标均高于世界各国的背景下,出口也将快速发展。但为什么我国猪肉出口没有进一步扩大反而不断萎缩呢?从生产角度讲,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猪肉产品生产成本高,缺乏价格竞争优势;二是我国猪肉品质、口感差。从市场供需方面考虑,可能的原因是我国国内消费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数,大体相当于生产增长速度。
但是,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生猪生产具有较大的低成本优势。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表示赚取1个单位影子收入所需投入成本有几个单位。)对生猪饲养成本的比较优势强弱进行了测算。根据程国强(1999)的研究,中国生猪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1990~1995年,中国生猪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为0.32~0.44;徐志刚(2001)通过对我国生猪的农产品成本资料的研究发现,我国国内生猪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均小于1。另外,
资料来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相关年份数据,其它为《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
一些学者通过直接比较国内外生猪饲养的每公斤增重成本及其具体成本项目构成认为,中国的生猪饲养不管是农户散养和专业户饲养,每公斤增重成本均低于美国的生猪饲养成本(黄季焜,2000)。
至于我国的猪肉品质,国内有关专业文献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赵书广等(2001)养猪专家认为,我国猪种资源丰富,地方猪种肉质优良,肌纤维直径小、肉质细腻,口感上细嫩多汁、肉味香浓,肉色鲜红,有肉质色香味俱佳的印象。而外国猪种与以它们为基础进行杂交的二元、三元杂种猪,其肉质较差:色淡、肌纤维粗、易渗水、肌肉脂肪含量少、口味差(王林云,2001)。
另外有关资料表明,猪肉国内消费需求已经不是限制我国出口的主要因素。我国猪肉供求矛盾已基本解决,人均占有猪肉在30公斤以上,部分地区猪肉已经出现相对过剩。1998年后,我国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开始大幅度下跌,甚至跌到生产成本以下(辛贤、谭向勇,1999),这也从侧面证明猪肉的总量供应问题将不是今后养猪行业关注的重点。
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猪肉产品具有两大优势,不仅猪肉品质好而且生产成本低廉;国内消费需求已经基本上得到满足,猪肉总量供应并不是限制我国猪肉产品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原因。不过考虑到出口涉及到贸易壁垒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农产品贸易的绿色壁垒或环境壁垒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出口的一种非关税方式,我国猪肉产品出口受阻是否与此有关?
现有的有关研究证明了上述观点。当人们对猪肉的消费需求从总量上得到满足后,猪肉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就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猪肉进口国家和地区有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俄罗斯以及我国的香港等地。这些国家或地区对猪肉安全性问题的重视程度较高。如当80年代后期台湾爆发口蹄疫病后,日本对台湾的猪肉进口锐减,大陆也因此受到影响。目前,许多国家对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及有害残留物质做了严格的规定。欧盟对食品中残留的22种主要农药制定了新的最高残留限量。德国对进口的肉类食品,不但要检验肉类的药物残留量,还要检验出口国厂家的卫生状况,对肉类制品的配方、包装等都有严格的规定。美国等国家已经开始在食品加工中引入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
针对这种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中国养猪专家已经提出了“优质猪肉”的概念。王林云(2001)认为该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猪肉的品质要好,特别是肉的颜色、pH、肌肉脂肪的含量、嫩度、系水力、肌纤维的粗细等要符合标准;二是指猪肉中各种有毒有害物的残留要降到一定限度。目前我国猪肉产品在品质方面能够符合“优质猪肉”的条件,提高出口能力的关键是使猪肉的有毒有害残留符合国际质量标准。我国猪肉有毒有害残留物不符合国际标准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饲料粮本身的原因,如饲料粮中过多的农药残留;二是饲料中其它混合物的原因,如违禁或不合理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兽药等;三是生产饲养和流通过程中较低的卫生质量管理标准。后两种原因的消除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国际最新的卫生质量标准,对饲料生产企业、生猪生产流通进行严格监督、控制等措施,这里不做进一步讨论。本文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进口饲料粮,既减轻粮食进口配额制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压力,又减少饲料粮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生产“优质猪肉”,利用既有的生产低成本和猪肉高品质优势,扩大猪肉产品出口。
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关税降低, 国外低价农产品将迅速扩大在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占有份额。但是,如果国外饲料粮的确具有低价格优势,我国采用“来料加工”的生猪生产模式,增加饲料粮进口的数量,不仅能够减轻粮食进口配额的压力,而且能够降低我国生猪生产成本,提高猪肉产品的竞争力,另外也间接地减少了饲料粮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提高了我国猪肉产品的质量标准,最终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猪肉产品出口,促进我国由生猪生产大国转变为生猪生产和出口强国。那么从经济角度讲,“来料加工”思路是否可行呢?假定我国生猪生产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其它生产成本项目不变,因此要检验生猪生产“来料加工”扩大出口的思路是否可行,主要要思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进口饲料粮是否能够降低生产总成本,二是进口饲料粮的国内空间有多大。如果进口饲料粮的确能够降低生产总成本,并且进口的国内空间很大,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是:就目前生猪农户散养、专业户饲养和国营集体饲养三种方式中,哪种饲养方式更能利用国际市场获得较大收益。
三、利用国际市场的可能性
生猪饲料主要是各种配合饲料,我国配合饲料中粮食比例较高,其中玉米是主要的原料。为了回答利用国际市场可能性有多大,本文将以玉米和大豆为例,首先考察进口饲料粮降低生产总成本的可能性,然后考察饲料粮进口量占国内消费总量的比重,从而判断今后进一步扩大饲料粮进口的空间。
进口饲料粮能否降低我国生猪生产总成本主要取决于饲料粮的国内、国际相对价格。已有的文献初步表明,玉米、大豆等主要饲料粮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表2可以看到,在1985~1998年的14年中有11年玉米的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并且之间的价格差额有6年超过每吨20美元以上。 大豆的国内和国际价格水平相差更大,差价一般都在每吨30美元以上。
注:①国内价格为当年议购价格并经名义汇率调整为美元价格;国际价格为主要饲料粮出口地价格。②黄玉米二号,美国墨西哥湾,FOB价。③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之差。④美国大豆二号,鹿特丹,CIF价格。
数据来源:转引朱晶博士学位论文(2000)及《国际金融统计》、IMF、USDA、《中国农业发展报告》相关年份资料。
上面的估算中有两个地方值得进一步推敲:一是用议购价格表示国内市场价格是否较妥?二是用出口地价格表示国际市场价格是否合适?议购价格只是农户卖给国家粮食的价格,其中可能存在的政府补贴和人为压价不谈,就其没有考虑农户直接通过市场出售的这一点而言,议购价格的代表性值得怀疑。出口低价格只能表示饲料粮的进口离岸价,并没有考虑进口到我国需要的运费、保险费、关税等成本,国内生猪生产者更关心的是饲料粮的进口到岸价而不是进口离岸价,因此到岸价似乎比离岸价更符合本文的研究目的。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将把饲料粮的进口到岸价作为国际市场价格,将以饲料粮的国内生产者平均出售价格为基础,再附加饲料粮在流通环节的增值部分(这里简单用10%的商业利润率表示)作为最终的国内市场价格。具体而言,饲料粮的进口到岸价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饲料粮生产者平均出售价格数据直接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货币汇率采用每年官方公布的中间价汇率。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饲料粮进口到岸价数据分中国和中国大陆两种,并且不同用途(如玉米有种用和非种用之分)、不同数量饲料粮的价格存在差异,因此笔者将综合考虑采用这两类数据。
从表3可以看到,玉米的国内价格总体上要高于国际进口价格。在被考察的10个年份中,大陆有6个年份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进口价格,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国内价格也有6个年份高于国际进口价格。
注:①该价格是在国内生产者平均出售价格基础上加上流通增值后估算的国内市场价格。②第(4)、(5)栏中的差价为国内生产计算的平均价格与进口价格之差,正值表示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进口价格,进口有利;负值表示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价格,进口不利。③原始数据中,1991~1994年、1997年5年是中国大陆出口玉米数量最多, 进口玉米数量最少的年份,年进口数量不足1000吨,并且进口的玉米主要是作种用,其价格远远高于非种用玉米价格,因此我们将这5 年的数据剔除。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相关年份的数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相关年份的资料。
通过对国内和国际市场饲料粮价格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在饲料粮价格上处于国际竞争相对劣势,通过利用国际市场进口部分高质量的饲料粮不仅能够让生产者获得国际分工所带来的福利,降低生产总成本,提高我国生猪生产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能够减少饲料作物的农药残留,提高猪肉质量,进一步扩大猪肉出口。
至于我国进口饲料粮的空间大小,笔者现以玉米为例考察目前玉米进口量与国内生产总量的比例,从而判断今后进口饲料粮的空间有多大。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玉米进口数量与全国生产总量的比例并不大,即使基于一定自给率的粮食安全问题考虑,玉米扩大进口的空间仍然相当大。1985~1999年,只有1987年和1995年进口量占国内生产总量的比重超过1%, 分别为1.932%和4.626%,其它年份都很低。
注:上述数据不包含台湾地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5~1999),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相关年份资料。
已有的文献也表明,我国进口玉米的时点安全性较高。朱晶、钟甫宁等(2000)的研究证明,我国玉米生产的年度产量波动与世界波动略呈异步性,利用国际市场获得玉米的时点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进口高质量的饲料粮不仅能够降低生猪饲养成本,降低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提高饲料的品质,而且进口饲料粮的空间很大,时点供应安全性较高。
四、生猪饲养的选择
我国完全具有利用世界市场扩大生猪出口的可能,而且进口饲料粮的空间很大,那么,就目前各类生猪饲养方式而言,哪一类更能利用世界市场获益呢?生猪饲养方式归纳起来有三种:农户散养、专业户饲养和国营集体饲养。从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看,三种饲养方式与国外相比都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从成本纯收益率看,专业户最高,而国营集体饲养方式在1996~1999年4年间成本收益率出现负值,农户散养的成本收益率近两年也在盈亏平衡点附近波动(参见表5)。
资料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相关年份数据。
利用国际市场,多进口饲料粮扩大猪肉出口,主要是通过改变饲料成本实现的。在其它成本项目不变的前提下,进口饲料将使饲料成本占直接生产费用的比例下降,从而影响物质费用,最终降低生猪生产成本。因此,利用国际市场对饲料成本比重最大的饲养方式最有利。
从表6可以看到,国营集体与专业户两种饲养方式能够从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专业户在1998年表现更突出。这两种饲养方式规模比较大,活劳动、机械等成本占比重不大,而精饲料成本占较大比重,这两种饲养方式更能缩小我国与国外在生猪生产规模上的差距。
资料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相关年份数据。
因此,在用工成本、仔畜以及其它成本趋于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专业户饲养与国营集体饲养两种生猪饲养方式更能在进口饲料粮扩大生猪出口的方式中收益,再结合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以及成本收益率,这两种饲养方式更能通过国际市场进口饲料粮来提高猪肉竞争能力,进而扩大猪肉出口。
五、研究结论
第一,“来料加工”生猪生产模式可以很好地消化、减轻今后我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制对农业的压力,在加入WTO 背景下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来料加工”生猪生产的战略思想从经济角度讲可行,我国完全可以利用国际市场进口饲料粮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猪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进口玉米等饲料粮的空间很大,即使考虑一定的粮食自给率以保证粮食安全,进口的空间仍较大,而且供给波动的弱相关可保证我国利用国际市场的时点供应有较大的安全性。
第四,专业户饲养以及国营、集体饲养等规模较大的生猪饲养方式由于饲料粮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较大,能够利用国际市场多进口饲料粮,扩大猪肉出口,获得更多利益,并适合今后利用国际市场增加饲料粮进口扩大猪肉出口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