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硬到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美国与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问题上的外交_斯大林论文

从强硬到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美国与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问题上的外交_斯大林论文

从强硬到妥协——二战期间英、美在波罗的海三国问题上的对苏外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罗的海论文,强硬论文,外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0年6月,正当希特勒忙于指挥征服西欧的战事时,苏联的军队开进了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同年8月,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七次会议上,三国被“接纳”、并入了苏联的版图①。从此,波罗的海三国的地位及归属问题在苏、美、英三大反法西斯盟国的战时外交中成为一个极为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成为英、美对苏外交谈判中进行讨价还价的一个砝码。

纵观二战期间英、美在波罗的海三国问题上的对苏外交,可以发现,经历了一个从强硬到妥协的转变过程。前期的强硬政策,很大程度是由于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所致;后期的妥协,则是出于遏制苏联和在战后称霸世界的需要。但无论前期的强硬还是后期的妥协,英、美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都是一种强权政治的表现,而非出于真心维护波罗的海三国的主权与独立或是尊重三国的“民意”。本文试图对这一过程作简要分析,舛误之处,敬祈专家批评赐教。

苏联合并波罗的海三国的消息传到伦敦和华盛顿后,一向自诩为“自由、和平、民主”而战的大英帝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当然”觉得无法忍受。作为波罗的海三国的盟国,它们拒绝承认苏联对三国的合并,查封了波罗的海三国存放在英国和美国银行里的黄金,没收和扣留了三国停放在英国和美国各港口的船只。而且,“在伦敦和华盛顿依然正式保留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不代表任何人的大使馆和领事馆”。对此,苏联政府虽多次进行了交涉并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但均遭英、美两国的拒绝。

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有意抛开苏联,在纽芬兰近海的阿根夏湾进行了会晤,并于8月14日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宪章的前三条规定:“一、他们的国家不寻求领土或其它方面的扩张。二、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力,两国主张凡是被强迫剥夺主权和自治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力。三、两国反对不符合有关民族、自由表达愿望的领土变更”②。所有盟国都在这个文件上签了字,只有苏联作了某些保留。因为宪章的前三条不仅表示了不承认轴心国家的任何领土兼并,对苏联合并波罗的海三国也有着同样的约束力。所以同年9月,苏联驻英大使麦斯基在伦敦签署大西洋宪章时声明:“这些原则的实际运用必须同各国的状况、需要和历史特点相适应。”③

1941年苏联同南斯拉夫新政府签订和约以后,英国政府认识到,要战胜法西斯德国,就必须改善同苏联的紧张关系。苏联政府则强调:“在两国改善关系之前,必须澄清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问题。”但是,英国以曾“保证对这些国家地位的改变不给予法律上的承认”④为由,拒绝在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问题上对苏作出让步。12月,希特勒的军队逼近莫斯科,而英国又未能全面履行对苏联提供它所许诺的援助,因此英政府决定派艾登前往莫斯科,以便“弥缝总的关系,探讨有无可能达成某种政治协议以及讨论某些战后问题”⑤。在有关波罗的海各国问题上,英国政府指示艾登“要拒绝超越大西洋宪章第一、二条款所规定的范围”⑥。美国对苏联西部边界问题的立场似乎比英国更加强硬。1941年12月5日,由赫尔签字,罗斯福批准,给即将前往莫斯科的英国外交大臣发了一封海底电报。电报声称:美国政府的政策,已经“在大西洋宪章里勾划出了轮廓,今天宪章也代表着大不列颠和苏联的态度……按照我们经过考虑的意见,由三国政府中任何一个……去承担关于战后解决的具体条件都将是非常不幸的。首先,不应当有秘密协定……”⑦。美国的指示要求艾登在莫斯科在苏联西部边界问题上不得对苏联作出丝毫的妥协。

艾登于12月16日到达莫斯科。“为了获得苏联未来安全最明确的实质保证”,斯大林在同艾登第一次会谈中就提出了要“恢复波罗的海沿岸国家……”⑧,并说,作为回报,苏联将“承认英国有权在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和挪威建立并保持基地”⑨。艾登则回避直接作答。他说:“在没有同首相和美国人商量之前,我不能决定此事,回伦敦后我们才能作出答复。”⑩在12月17日的第二次会谈中,斯大林在波罗的海问题上的态度更加强硬。他要英国政府“立即承认苏联的未来边界,特别是关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并入苏联,……他认为英苏间任何协定的缔结有赖于在这一点上达成协议”。艾登也拒不让步:“我们已与美国有约定在先。英王陛下政府要在目前阶段对于战后欧洲的任何国界承担义务是完全不可能的。”(11)

当斯大林在莫斯科就西部边界问题特别是波罗的海三国问题对艾登施加压力的时候,英国战时内阁和首相分别收到了关于艾登征询莫斯科要坚持英国立即承认1941年苏联边界意见的电报。战时内阁要求艾登必须回伦敦同他们及美国政府、自治领政府讨论边界问题。当丘吉尔得到“苏联要求中最强烈的就是关于苏联战争初期征服的波罗的海国家应该最后并入苏联的那项要求”的消息时,这位帝国首相“立即对归并波罗的海国家的问题作出了激烈的反应”。他在12月20日致掌玺大臣的信中指出:“斯大林关于……波罗的海国家的要求是直接违反他曾经赞同的大西洋宪章第一、第二和第三条款的,要使我们未经先同美国达成协议就订立这样的协定,……那是无论如何也谈不到的。”(12)同一天,他在给艾登的电报中指示:“我们对美国负有义务、不得订立秘密或特殊协定。如果拿这些建议去同罗斯福总统商量,那么就会遭到断然拒绝……”(13)由于在波罗的海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艾登几乎从莫斯科无功而返。

有关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归并苏联问题的谈判基本上都是在英苏之间直接进行的,但是,为了“减轻俄国在外交上对英国提出的要求”(14),英国总是把这些问题小心地拿去请示华盛顿,以便使英美两国在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问题上联合对苏联施加压力。1942年1月丘吉尔在华盛顿参加“阿卡迪亚”会议期间,就苏联西部边界问题(主要是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问题)征询了罗斯福的意见。罗斯福坚定地支持英国对苏联采取的不妥协立场。丘吉尔在1月8日给艾登的电报中讲:“违反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人民的意愿,而把他们移交给俄国,这将违反我们进行这次战争的一切原则……罗斯福同我一样坚定地支持这个观点,他对于我们在莫斯科所采取的坚定路线感到欣感。”(15)

波罗的海在二战期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长期以来,英国把对波罗的海的控制权看作“不仅是皇家海军,而且也是整个英国的战利品”(16)。为了取得对波罗的海的控制权,英国海军早在二战以前就制定了一个庞大的企图控制波罗的海的“凯瑟琳”计划。二战爆发以后,为了取得对波罗的海的控制权,英国更是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财力。美国对波罗的海的战略位置也极为关注,不论从战争还是从商业上考虑,它都希望能在波罗的海上通航无阻。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塔林、里加、梅梅尔都是很好的波罗的海的温水港。它们对控制波罗的海和保证在波罗的海上的通航无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英、美和苏联代表着极不相同的政治思想体系。在英国人眼中,“共产主义制度和纳粹制度最坏的特征相比较并没有什么区别……”(17)。在美国看来,“共产主义同纳粹独裁制度的原则和主义一样也是不能容忍的”(18)。因此,自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英、美等国一致致力于干涉、孤立和封锁苏联,企图达到扼杀和遏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由于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地理位置,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它们就成了欧洲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前哨。所以,尽管英、美两国都承认苏联合并波罗的海三国是为了“战略安全”的需要,但在莫斯科战役以前两国都不愿改变自己的强硬立场。

莫斯科战役之后,苏军开始了反攻。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以及苏联战场上的捷报频传,英国对苏联西部边界的要求开始出现了松动。英国担心,“如果希特勒倒了,苏联的武力在战争结束时深入欧洲的程度,毫无疑问必将大大超过1941年他们参战之日,因此最好及早使苏联政府受到某种协定的约束”(19)。所以,即使美国不同意满足苏联的全部要求,英国也将“支持苏联在波罗的海沿岸各国获得基地的要求,并在战后议和时支持苏联控制波罗的海各国的国防和对外政策”(20)。为了征询美国的意见,1942年2月,英国指示驻美大使哈利法克斯在美国同罗斯福和美国务院官员就满足苏联西部边界要求进行商谈。但是美国国务卿赫尔和国务院大多数官员却设法推迟就此类问题进行商谈,反对立即对苏联的要求作出承诺,并决定就苏联西部边界问题准备同苏联进行直接交涉。英国极力反对美国抛开英国而直接同苏联进行谈判的作法,因为那将证明英国在这个问题上是无足轻重的。在波罗的海诸国问题上,丘吉尔虽然一直主张对苏联采取强硬立场,但到了1942年3月,他却认为:“在一场殊死的斗争中,不应该让那些为伟大事业而斗争的人们肩负起他们所不能承担的负担,我对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态度,以往和现在都没有改变,但是,我认为此时已不能再拖下去了。”(21)为了阻止美、苏直接进行谈判,3月7日,丘吉尔迫不及待地给罗斯福打了一封电报:“战争日益加剧的严重性使我感到,不应对大西洋宪章的原则作那样的理解,以致否认德国进攻俄国的时候俄国所拥有的边界。俄国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参加大西洋宪章的。”(22)但是当3月9日哈利法克斯会见罗斯福和霍布金斯时,发现要劝阻美国和苏联直接进行谈判已是不可能的。罗斯福建议向斯大林声明:“虽则谁都承认俄国的安全需要,但是现在把什么都写在纸上却未免太冒失了。其实斯大林没有必要为波罗的海国家问题操心,因为这些国家的未来显然决定于俄国的军事发展,如果俄国重新占领这几国,美、英不可能,也不会把俄国撵出去的。”(23)尽管英国在苏联西部边界问题上有所松劲,但由于英国强烈反对美苏直接进行谈判,所以英国对美国的建议仍持反对态度。后来罗斯福在同苏联驻美大使李维诺夫会见时,并未按原来的计划告诉李维诺夫,而是重申,在战争取得胜利以前,美国不同意涉及边界的任何秘密或公开条约。

为了解决艾登在莫斯科未能完成的使命而签署一项英苏同盟条约,莫洛托夫于1942年5月20日访问了伦敦,并在谈判桌上强调“把苏联政府一定要收复被希特勒侵占的领土(包括三国)”作为双方签订同盟条约的“最低条件”。“英国政府表示准备承认苏联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边界”(24)。双方虽于5月26日签订了同盟条约,但条约中却撤消了全部有关边界的条款,因为苏联此时更关心的是第二战场的开辟。应美国的邀请,莫洛托夫还访问了美国。在华盛顿,罗斯福虽然让莫洛托夫告诉斯大林,美国预计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但“目的部分是为了推迟俄国解决边界问题”(25)。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美英苏围绕“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而关于苏联西部边界问题似乎暂时搁到了一旁。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以苏联取得重大胜利而结束。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就其西部边境的战后安排问题,再次向英、美外交部进行了试探。同一时期,英军、美军在非洲和太平洋战场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盟国在战略上掌握了主动权。美、英认为双方共同研究战后问题安排的时机已经成熟。

3月,英国外交大臣访问了华盛顿。在艾登动身去华盛顿之前,麦斯基再一次告诉这位外交大臣:“苏联决心在战后保持波罗的海各国”(26)。在华盛顿,艾登同罗斯福、霍布金斯详尽地讨论了苏联西部边界问题。在3月15日的讨论中,罗期福认为:“现实一点讲,德国跨台的时候,俄国军队是会呆在波罗的海诸国的,而我们谁也无法迫使他们撤走。……在未经公民投票之前,不要(同意)把这些国家并入苏联,但美国会同意这些国家在公民投票前同苏联在经济和军事上保持十分密切的关系。”(27)艾登认为苏联会坚持英美同意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并入苏联。罗斯福说:“我们有可能必须同意这一点,不过如果同意了,以后我们就要利用这一点作为交易手段,要俄国作出其他让步。”(28)3月16日,霍布金斯请李维诺夫谈谈苏联在和平桌上将提出什么要求。李维诺夫说:“当然要求得到波罗的海沿岸诸国,这些国家现在是苏联的一部分;这些国家从历史上看一直都是俄国的一部分,这些国家对苏联的安全是何等的重要。”(29)这显然表明苏联决心在波罗的海诸国问题上坚持到底。3月22日,罗斯福、霍布金斯、赫尔、艾登再次讨论了波罗的海诸国问题。罗斯福表示:“对波罗的海诸国会投票赞成自己的国家同俄国结盟这一点并不怀疑,但俄国应当花费些力量把这个投票手续办妥,同时应当与英美达成协议。”“在新的公民投票之前,俄国要对这些国家的外交和财政义务进行管理。”(30)也就是说,罗斯福“对俄国对波罗的海各国的要求也没有异议,不过他希望能在那里举行公民投票就是了”(31)。

1943年8月,在魁北克“四分议”会议期间,英美就苏联西部边界问题又一次进行了商讨,最后双方同意:如果两国“不得不作出让步,那么有来有往,我们(英美)也必须同时准备提出我们的要求”(32)。也就是说,苏联在东欧、英美在西欧各拥有一个势力范围。10月11日,为了尽快使苏联受到条约的约束,避免美苏直接达成协议,丘吉尔为即将参加莫斯科英、美、苏三国外长会议的英国外交大臣起草了一个备忘录,更加明确地表明了英国在波罗的海诸国问题上的立场:“我们重新确认大西洋宪章的原则,同时注意到俄国加入大西洋宪章是根据1941年6月22日的疆界这一事实。我们也注意到1914年和1939年发动两次侵略战争以前的俄国历史疆界,……同时使俄国的西部疆界获得必要的安全保障。”(33)在10月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上英国对波罗的海诸国问题几乎没提什么异议,但赫尔却告诫莫洛托夫,苏联不要吞并自己的邻邦,不然将“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朋友”(34)。

从1943年7月开始,苏联红军象浪头一样接连发动攻势,德军在苏联战场上节节败退。经过夏季和秋季的攻势,红军不仅收复了奥廖尔、哈尔科夫、基辅、戈麦尔,而且几乎打到了原来旧有的边界。苏联红军取得的巨大战绩,使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获得了许多他想要的东西;在波罗的海问题上,他也终于如愿以偿。

1943年11月28日,在德黑兰第一次三方晚餐会上,罗斯福告诉斯大林,他愿意谈谈保证波罗的海通道的问题。由于苏联译员的错误,斯大林误认为罗斯福指的是波罗的海各国问题。根据这种理解,他断然回答说:“波罗的海各国已通过人民意志的投票,决定加入苏联。因此,这不是一个需要加以讨论的问题”(35)。12月1日,就波罗的海诸国问题,斯大林和罗斯福进行了单独的会谈。罗斯福说,1944年美国有一次大选,“在美国有一些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血统的人”,“他不愿意失掉他们的选票”;并说,他“充分理解这三个波罗的海共和国不仅在历史上,而且在较近年代中都是俄国的一部分……如果俄国军队重新占领这些地方,美国不打算为了这一点而同苏联交战。……他认为世界舆论会要求人民的意志有所表示,……他个人坚信人民会投票加入苏联的”。斯大林则回答说:“三个波罗的海共和国在最后一个沙皇的统治下没有自治权,而当时的沙皇是英国和美国的同盟者,但那时没有人提出过民意问题。”罗斯福回答说,美国人民“既不知道,也不理解”。斯大林反驳说:“他们应该知道,应该作一些宣传工作,依照苏联宪法,会有许多机会让人民表达意志的。”罗斯福补充说:“一定要把未来的选举作一些公开的宣布。这对他个人(在总统选举中)是会有所帮助的”(36)。在这次会谈中,斯大林为了“感谢”罗斯福在波罗的海三国问题上的“慷慨”,同意研究美国提出的三份文件:一份是关于战后在欧洲、亚洲、非洲建立空军基地的,另两份是有关秘密接触的文件,包括远东方面。同时,斯大林还答应完全支持罗斯福的“建立一个战后维护和平的世界组织”(即联合国)的设想,尽管斯大林在此之前并不怎么赞成这个意见。自从德黑兰会议之后,“(罗斯福)总统再也没有试图公开解释大西洋宪章与俄国得到东欧安全这两者之间的分歧”(37)。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终于以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地位加入了联合国,直到1991年三国脱离苏联而独立。

注释:

①关于苏联合并波罗的海三国的原因和过程,参见拙文:《波罗的海三国独立的历史原因》,载《世界历史》1992年第6期。

②《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337-338页。

③〔苏联〕C·A·戈尼昂斯基等著:《外交史》第4卷(上),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246页。

④⑥⑧⑩Anthony Eden,The Eden Memoirs.The Reckoning(London,1965),PP.264,496,289,290.

⑤⑦(14) Robert·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 (New York,1950),PP.40,541,528.

⑨Henri Michel,The Second War(Washington,1975),P.473.

(11)(12)(13)〔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3卷,第559、560页。

(15)(17)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3卷,第615、331页。

(16)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2卷,伦敦1958年版,第414页。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考文献》,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7页。

(19)(20)The Eden Memoirs.The Reckoning.PP.319,320.

(21((22)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伦敦1968年版,第293页。

(23)(26)(31)The Eden Memoirs,The Reckoning.PP.323-324,371,373.

(24)戈尼昂斯基:《外交史》第4卷,第563页。

(25)〔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史》,希思公司1988年版,下册,第390页。

(27)(28)(29)(30)Robert·E·Sherwood,Roosevelt and Hopkins,PP.709,713-715,715.

(32)The Eden Memoirs,The Reckoning.P.403.

(33)温·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5卷,伦敦1972年版,第252页。

(34)Cordell Hull,The Memoirs of Cordell Hull(New York,1948),Vol.I,P.1297.

(35)《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页。

(36)《美国对外关系·开罗和德黑兰》,美国政府出版局1958年版,第594-595页。

(37)〔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史》下册,第394页。

标签:;  ;  ;  ;  ;  ;  ;  ;  

从强硬到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美国与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问题上的外交_斯大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