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对策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剩余论文,困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转移难度加大,是新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不仅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会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一、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的困难和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自身吸纳劳动力数量在相对减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政策,扭曲了人口变动和家庭经济状况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导致生育成本计算失真,农民一年劳动所得粮食还不如多生一个孩子分配的粮食多,刺激了人口的膨胀,形成了过大的人口和劳动力基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各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转移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随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收割、灌溉、植保、打轧、加工等机械化、半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推广应用速度也随之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必将向产前、产后延伸,服务体系将日臻完善,农业生产水平、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活劳动投入大幅度减少。以河北省为例,1998年每亩粮食用工量由1978年的24个降至12个,每亩棉花用工量由1978年的48个降至27个,每亩花生用工量由1978年的23个降至16个。这样必然造成劳动力就业时间不充分,加上农业资源有限,特别是耕地锐减,农业吸纳剩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少。
(二)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难度加大。乡镇企业在改革之初,消费需求的急剧扩张,为其迅速崛起和高速增长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发展空间。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中低档产品市场逐渐饱和,加上近年来亚洲金融危机对乡镇企业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使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受到严峻挑战。尽管各地都在采取措施,促使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再造辉煌,但二次创业的实质是改变乡镇企业过去粗放经营、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局面,实现乡镇企业集约经营、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其必然结果就是出现就业弹性下降的趋向,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弱化。以河北省为例,80年代末期以来,乡镇企业产值每增长1%,相应的就业增长率1978年—1988年为0.4%,而到1989年—1999年仅为0.1%。
(三)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新的困难。建国以来,我国长期走的是一条通过农村积累资金,重点发展城市重工业的经济发展道路。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大力发展了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使原来重型化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但重型化结构仍比较突出,这种重型化产业结构资金密集度高,就业机会少,不仅无法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连城市内部的新增劳动力也难以消化。目前我国城镇劳动力大量过剩,一方面新的待业人员需要安置。另一方面城镇一些企业停工停产,一些企业减员增效,又把一些已就业的劳动力推向待业行列,使城镇待业者急剧膨胀,如果加上城市内部机关改革退下来的冗员,城镇已形成很可观的剩余劳动力数量,这样城镇能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的机会十分有限。
(四)农村劳动力技能低弱加剧了自身转移的难度。在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多的同时,农村劳动力技能低弱的矛盾十分突出。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目前在我国农村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及文盲和半文盲比重仍比较高。由于劳动力素质、技能低,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的产业中形成过渡性竞争。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产业的兴起,低素质的劳动力的转移领域越来越窄,无疑使劳动力转移雪上加霜。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需资金将受到严重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同时是以资金为主的生产要素同步流动的过程,增加就业的前提必须对转移产业增加投资。据测算,乡镇企业每增加一个劳动力就业需投资8000元—12000元,集体和国有企业更高, 个别行业达十几万元。按每个10000元计算,如果每年能为新增1000 万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则需要投资1000多亿元。目前农业产出效益比较低,城镇相当数量的工商服务行业不大景气,乡镇企业又面临新的困难,资金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巨大的资金需求,不仅靠自身国力无法办到,就是借国际市场资金,也难以达到要求。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遵循的原则
人口多,劳力多,剩余多,这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基本国情和特点,加上新时期劳动力转移面临的特殊困难,由此决定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可能用某一政策和专项措施能够奏效,必须采取综合的、多元的、配套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让农民既可以离土不离乡,也可以离土又离乡;既可以进厂不进城,也可以进厂又进城;既可以在农业内部转移,也可以在农业外部转移;既可以向小城镇、小城市转移,也可以向大中城市转移;既可以出县、市、省,也可以出国在国际间流动,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具体应遵循的原则:
(一)在转移机制上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有两种,一种是兼业转移机制,一种是分业转移机制。鉴于我国目前面临的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应该实行两种转移机制并存。尽管兼业转移机制存在着不能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和专业知识等一些弊端,但在河北省这种兼业转移机制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第一,单一经营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等无法控制的因素,收入波动较大,而兼业则可保证农业收入的稳定;第二,农民对土地有留恋心理,尽管有了职业也不愿放弃土地;第三,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特征,农民在农忙时可以务农,农闲时可以从事其他职业,互不影响;第四,节省劳动力转移费用,非农收入可以补贴农业,为农业积累资金。因此,兼业转移机制的存在比较适合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况且从实际讲,农业生产并非像一些人所形容的那样,农民一旦有了自主权,就一个猛子扎到大海,从兼业化一下子游到专业化的彼岸,甚至生产越来越专,与钢铁生产一样,从游龙似的钢锭专到细如发丝的钢针。兼业化小规模经营到专业化大规模经营须经过一个准备阶段,在条件尚不成熟之前,兼业化仍会是农业经营的主流。只有随着兼业化经营的发展,专业化经营的水平会逐步提高,专业化分业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步伐才会逐渐加快。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用就是指,有的地方可以分业性转移为主,有的地方可以兼业性转移为主;有的地方可以农业内部兼业为主,有的地方可以农业外部兼业为主。
(二)在转移方向上小城镇、小城市转移与大中城市转移并举。以前我们强调发展大中城市弊端多,夸耀小城镇、小城市的好处多,认为发展大中城市会带来交通堵塞、严重污染、贫民窟增多、失业严重、贫困面加大等问题,即人们所说的“城市病”,再加上西方城市的犯罪、吸毒严重,对发展大中城市心存疑虑,而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小城市转移,可以就近办厂,可以接近原料产地,可以减少原料加工、运输等费用;发展小城镇、小城市国家投入的资金也少;而且小城镇、小城市的标准低,城建费用低,依靠地方力量和民间集资就可以办成;此外,小城镇、小城市发展潜力大,容纳人口多,所以我们以往都限制大中城市发展,大力提倡发展小城镇、小城市。而实际上发展大中城市有很多有利条件。第一,大中城市经济效益高。有许多资料介绍,大中城市人均净产值明显高于小城镇、小城市;第二,大中城市服务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功能、效益比小城镇、小城市高;第三,大中城市本身污染物质处理成本低。再从小城镇、小城市方面分析,其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小城镇占地多,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小城镇、小城市环境污染难治理。小城镇、小城市建得多,布局分散,空间跨度大,污染物质治理起来比大中城市难度大;第三,配套服务难。小城镇、小城市供水、供电、公共交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商业、饮食服务等都要配套,难以达到集约化的程度,我把这些问题称之为“农村病”。综合分析我认为,我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上,不能固守“发展小城镇”的旧观念,必须在重点发展小城镇、小城市的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适当扩大大中城市规模,除一些特大型城市对低层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限制外,其它市和县城都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放宽限制政策,为一些农民离土进城,开辟一条途径。
(三)在转移产业上农业内部转移与二三产业转移并进。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农村剩余劳动力先向第一产业转移,然后转向第二产业,最后再转向第三产业的旧框框,应该遵循哪转得快就向哪个产业转移的原则,既发展大农业,又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同时还要推动农村第三产业;既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转移,又向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转移;既搞商业、饮食业,又办各种生产、生活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信息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等。搞好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的综合开发和深层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业范围的就业门路;鼓励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或直接为农业服务的运输、储藏、保鲜以及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间的专业分工程度;积极扩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就业队伍,鼓励农村劳动力更多地经营商业、运输业、饮食业、服务业,围绕农村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专业化生产,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明确不同的重点,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第一产业内部消化为主,同时适当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中等发达地区,同时向一、二、三产业转移,以第二产业为主;在发达地区,重点向第三产业转移。
(四)在转移模式上本地转移与异地转移、本国转移与国外转移并重。我国应在提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本地、本省、本国转移的同时,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对外劳务合作,发展劳务输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劳动就业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可以带动商品出口,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前些年有关材料介绍,仅国际建筑市场就需要劳动力1.1亿人,其中美国需要量占30%、西欧占15%、 中东产油国占25%,这两年市场情况可能有所变化,但说明国外还是有一定的转移空间的。据最近资料显示,荷兰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差不多各个领域都有缺少劳动力的问题,首先是信息和通讯技术部门,其次是医疗卫生、教育、冶金、建筑部门,饭店业也缺少劳动力。这说明国际劳务合作的领域十分广阔,大有作为。应密切关注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针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不同需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必要培训和教育,多方式、多渠道地开展对外劳务输出,使我国劳动力在国际劳务市场上唱主角。
(五)在转移时间和方式上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高层次劳动力转移与低层次劳动力转移并行。既允许农民早出晚归式转移,又允许农民春去冬归式转移;既允许农民季节性打工,又允许农民常年打工;既允许文化程度高的农民转移,又允许文化程度低的农民转移,时间和形式应灵活多样。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明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遵循的原则和思路,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管理,不断加大引导力度,才能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具体讲应实现五大转变:
(一)加快实现劳动力由单纯的劳务输出型向资源开发型转变。大量的劳动力得不到合理利用,不仅是一种惊人的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应改变单纯的被动的去安置数量巨大的劳动力的方法,把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作为发展的重要依托,作为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要素和动力来对待,围绕如何把农村劳动力转化为高效率的商品生产者,使其能够发挥聪明才智这个目标,开辟渠道,大力发展适用技术和劳动力比较密集的行业,创造相 应的条件和环境,合理引导劳动力在各个产业的分配,变目前的自给自足型就业为合理的专业分工基础上的自主就业,把劳动力培养成为懂技术、有商品经济意识、能自主择业的新型劳动者。
(二)加快实现由缓慢的工业发展向迅速的工业化转变。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只有实现农村工业化,才能创造广阔的就业岗位;只有实现农村工业化,第三产业的比重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才能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转移的格局才能真正解决。因此,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是解决农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关键。应大力发展为城市加工业服务的电力、燃料、公路、通讯等方面的基础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促进工业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尽快实现农村的工业化,为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奠定基础。
(三)加快实现劳动力由低技能型向高素质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农业的深层开发,还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都不可能是对劳动力的简单安置,劳动力只有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为就业创造条件,由此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工作,必须花大气力加强和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在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和发展农民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根据就业需要,帮助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同时,根据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定向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
(四)加快实现劳动力由资源化向资本化转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应着眼于赚钱,而且应积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本化,通过已转移的劳动力,引进信息、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开发项目、引进技术,带动一项产业的发展,促进一方经济的活跃,这样不仅向外地转移了劳动力,而且又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反过来再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
(五)加快实现劳动力由自发无序转移向政府组织、规范引导转移转变。各级政府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高度重视,作为一项事关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系统工程来抓,加强引导、组织、协调,避免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以适应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经济发展为出法点,制定有关政策,加快粮食制度、土地制度、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建立劳动力转移组织,开发信息服务、社会保险等工作,加强劳动力培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