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苏高考地理命题规律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命题论文,启示论文,规律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高考(江苏卷)地理试卷在全省师生的期盼中,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新课改使得探索新高考命题变化趋势成为江苏教育研究者共同研究的热点。2008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反映了高中新课改后学生学习的特点,反映了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考查考生基本思维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增添了新的视角。高考地理除了具有选拔人才的作用之外,还应起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作用。2008年高考试题就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将专业知识与中学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本文在总结地理学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对江苏高考地理试卷核心思想的运用进行了评述。
一、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1.地域的差异性——地理学的本质
哈特向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中最早总结了康德-洪堡-赫特纳提出的区域差异思想。后来,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开创人文地理学,地理学就一直关注区域差异—空间分析—社会理论研究范式的变革。自然和人文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差异性是在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目标是建立在基于可变参数动态模拟基础之上的未来情景模式。差异表现为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相统一。
图1 区域发展综合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示意图
2.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学的永恒主题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改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可持续的核心主要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这些现象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息息相关。
3.区域性和综合性——地理学的载体
地理学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主要特色,区域地理研究的重点是区域发展的条件、限制因素、发展潜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区域研究要三大抓:抓经济发展重点地区,抓贫困地区,抓辽阔的海洋、海域。
4.协调人地关系思想——地理学的核心
地理学探讨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反馈作用,是以地域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理学在研究协调人地关系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人”是什么?人是指人口、经济、城市和乡村等。地是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各要素。《中国21世纪议程》所论即通过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谋求全国和各地政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1世纪的人地关系将是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时的地理环境不是仅指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类的各项活动如农业、工业、聚落、交通等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许多影响。
5.把握地理事物分异性和规律性——地理学发展的最终目标
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地球公转、自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环流、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水循环运动的有关原理,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等值线分布规律,地质灾害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气压带分布规律,地价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分异性和规律性等,多属于成因原理和联系原理,从而探讨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表层生命物质过程研究。
二、2005—2007年江苏高考试卷占地理核心思想的比例分析
图2 近三年江苏高考核心思想比例图
从图2可以看出:就区域性和综合性而言,2007年考试比重最高,区域性成为地理知识的载体,区域成为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区域成为学生发现、探究、评价地理问题的实验室。凸现人本思想、可持续思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06、2007年地理考试内容比重不断加大。分异性和规律性在历年考试中比较稳定,2007年原理规律考试内容较少,难度稍微下降。可持续发展思想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图3
图4
三、2008年江苏高考试卷占地理核心思想的比例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强调地理依赖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撑以外,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江苏地理试题的亮点,区域性是地理事物永恒的载体。问题设计中隐含探究或讨论人地关系,通过对一个过程问题的提出,分析这种过程问题的相关因素,然后对相关因素进行具体调查、分析,从不同的情境角度,综合分析得到的结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考查要求地理思维的缜密性。
江苏2008年高考地理试卷在注重分异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还强调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联系,重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注重基础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实际相结合,问题解决过程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命题素材把握可持续发展思维,尽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试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此,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地去面对高考,正确地理解课程改革与高考命题变化的关系,从高考命题变化中体会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指导高考备考复习,把握高考改革、变化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地理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