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只走了1/3_农业论文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仅仅走了三分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了论文,中国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是举足轻重的一步。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和推进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而且需要量化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为制定政策,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依据。因此,建立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监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与实证分析》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我们紧紧围绕着农业现代化的定义,首先建立了一套理论指标体系,然后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和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农业现代化的四要素中,农业生产手段主要包括6个方面:科技化水平、机械化水平、电气化水平、水利化水平、良种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农业劳动力主要包括2个方面:农业劳动力素质和农业劳动者比重;农业产出能力主要包括4个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均农业产出、农业供养能力和农民收入;农业生产条件主要包括4个方面: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生长环境。

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和清楚起见,我们还是按惯例将我国分成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发展带。东部地区指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指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区;西部地区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市。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监测结果

我们利用所建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1998年至2000年3年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测算,具体结果见表1。表1中的数据均为指数,即,表中数据乘以100%以后,即为该指标相对于目标值的实现程度,其中,目标值为1。

表1 中国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进程测算结果

二、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分析与评价

从全国来看,全国农业现代化指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1998年为0.2966,1999年为0.3044,2000年为0.3063,但进程比较缓慢。如果把标准值所确定的界限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门槛的话,目前就全国而言,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才走了不足1/3,指数最低的省份,才走了不到1/5的路程。今后一段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农业现代化指数最高的上海,已经走完了2/3的路程,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其它经济发达地区也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跨入农业现代化的门槛。

农业现代化总指数由农业生产手段、农业劳动力、农业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条件指数4个一级指数构成。从构成农业现代化指数的四要素来看,造成农业现代化指数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手段和农业产出能力低下。我们下面分别来考察4个一级指数。

1、农业生产手段

农业生产手段是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2000年农业生产手段指数为0.1878,离目标值还相差甚远,刚完成了不足1/5的路程,明显低于其它几个构成指数。但是,将1998—2000年的数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全国农业生产手段指数逐年提高,1998年为0.1551,1999年为0.1728,2000年为0.1878,每年都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业生产手段正在稳步提高。

从分省市的数据看,农业生产手段指数的地区差异比较大,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省的21.3倍,即使是北京,与上海也有一段差距。

为了找出我国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我们不妨看一下构成农业生产手段指数的6个二级系统的指数取值。表1中的数据显示,6个分项指数的测算值都不高,其中又以农业科技化水平和农业电气化水平为最低,2000年的测算值分别为0.0564和0.0750,即目标值的实现程度仅为5.64%和7.5%;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实现程度也仅为15.65%;此外,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水利化水平和农业良种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分别为0.2856、0.4311和0.3872,其实现程度均未过半。因此,要提高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程度,还得要全面提高农业的“六化”水平,尤其要注重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2、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指数是农业现代化4个构成指数中取值最高的一个,2000年指数已达到0.6486,接近完成了2/3的路程。1998—2000年的测算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素质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

从构成农业劳动力指数的2个二级系统来看,农业劳动力素质指数,除少数西部地区较低外,其它省份的差异不大,一般都在0.6—0.7之间。但农业劳动者比重指数的地区差异比较大,北京和上海都已达标,指数为1;而其它省份的达标程度大多数还在50%,甚至在50%以下徘徊,因此,城镇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3、农业产出能力

农业产出能力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较大障碍,离目标值还有4/5的路程要走。农业产出能力的地区间差异比较大,最高的省是最低省的5.9倍。我们经比较发现,农业产出能力高的省市,其农业现代化指数就比较高,说明农业产出能力与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1998—2000年,我国农业产出能力指数提高不大,基本稳定在21%。从分省市的数据看,1998年和1999年实现程度超过50%的省市,只有北京和上海,2000年也仅增加了一个天津,绝大部分省市离目标值还很遥远。

从构成农业产出能力的4个因素看,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距目标值的实现程度还不足1/3,劳均农业产出和农业供养能力的实现程度均不足1/5。

从指标的定义可以看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均农业产出和农业供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人口比重和农业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提高农业产出能力,还要从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提高农民收入入手。

4、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指数在农业现代化4个构成指数中排位第二,2000年为0.5155,距目标值的距离刚刚过半。从农业生产条件指数3年的变化情况看,全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指数逐年下降。

从分省市的测算结果看,农业生产条件指数有2个特点,一是地区差异不是很大,最高的省与最低的省之间的差别是1.6倍;二是该指数的排序结果与其它3个一级指数的排序有明显的不同,原来指数较高的省市,现在却很难在前几位找到。如,北京、上海和天津的位次明显后移,而黑龙江、内蒙古、广西等其它指数排位较后的省份却明显前移,只浙江的表现相对稳定。

从构成农业生产条件指数的4个二级指数来看,市场环境的平均水平比较好,大部分省市的指数实现程度在50%以上,而且地区间差异不大,最好的是浙江,市场环境指数为0.852,与最低的省相差不到1倍;资源环境指数除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上海外,其余省份的实现度均未超过50%;农作物生长环境指数的实现度超过50%的省区市有:北京、天津、浙江、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和新疆。这其中有一些西部省份,虽然它们在其它几个指数方面表现不太好,但在农作物生长环境方面却好于一些较发达的省市。

三、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地区比较

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有内陆盆地、沿海平原、山地、绿洲、丘陵、海涂等,不同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及经济发展条件相差很大,沿海地区已开始步入现代化的门槛,而内陆却仍然有不少地区甚至在为温饱而奋斗。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是不平衡的。

1、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地区差异明显

分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测算结果显示,2000年东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已走了44.4%的路程,比1998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走了29.5%的路程,比1998年提高不足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才走了24.2%的路程,比1998年只提高了0.6个百分点。我们看到,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也没有过半,但其发展速度还是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东、中、西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差距的扩大的趋势,见图1。

2、农业现代化分项指标实现程度的地区差异

在构成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数的4个一级系统中,1998—2000年的测算结果无一例外地得出东、中、西部呈递减的结论。以2000年为例,农业现代化指数及其分项构成指数的地区比较见图2。

不难看出,农业产出能力的地区差距最大,而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区差异最小。

(1)农业生产手段的地区比较

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手段差距明显,中部与西部的差距小于东部与中部的差距,并且,2000年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明显拉大,而中部与西部的差距略有缩小。

从农业生产手段分项指标的地区比较可以看出,造成农业生产手段指数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电气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2个方面,即东部地区的电气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2)农业劳动力的地区比较

农业劳动力指数的地区差距比较均匀,而且1998—2000的3年中,该指数提高和差距变化都不大。东部地区的实现程度在70%左右,中部地区的实现程度在60%左右,西部地区的实现程度在50%左右,三个地区依次相差10%。

从构成农业劳动力指数的分项指标来分析,造成农业劳动力指数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劳动者的比重,东部地区的农业劳动者比重明显供低于中、西部地区。

(3)农业产出能力的地区比较

在农业产出能力方面,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明显,而且到2000年这一差距还略有扩大,其原因是2000年东部地区的产出能力指数略有提高,而中部和西部却基本没有变化。

从构成农业产出能力指数的分项指标来看,除农民收入(从农业得到的收入)的地区差异不是很明显外。劳均农业产出、农业供养能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都非常大,而且这种差异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明显,而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说明东部地区在农业产出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4)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区比较

图2显示,在构成农业现代化指数的4个一级系统中,农业生产条件指数的地区差距最小。但从时间上来看,3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农业生产条件指数的分项指标来看,东部地区在市场环境方面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具有优势;在资源环境方面,中部地区要好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而且西部地区还略好于东部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齐头并进,中部地区略显逊色。由此可见,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中外农业发展比较

对不同国家的农业发展做比较的难度很大,将中国农业发展与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更困难,一是因为中国统计数据初始记录较晚,数据的可比性不高;二是因为不同国家现代农业处于不同阶段,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在研究中,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对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一些具有可比性的指标进行测算和比较,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对中外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国际比较。

我们选择了中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诸国进行比较。具有可比性的数据,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产量和人口数量方面,因此,我们根据农业人口,测算了农业人均产出指数和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具体测算结果见表2。

表2 中外农业发展比较

农业人均产出指数是根据主要农产品产量按照农业人口平均后测算的指数,它表示一个国家的劳均产出能力。数据显示,中国的农业人均产出指数仅为1.8%,而加拿大已达到了60.8%,美国达到了50.3%,澳大利亚达到了49.4%,新西兰和法国也分别达到了44.4%和41.8%,德国、英国和意大利分别为30.3%、29.8%和20.4%,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1.5和6.3%,其间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从人均主要农产品的分项指标来看,人均谷物产量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其它国家从高到低的顺序是: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中国、日本和韩国。

人均水产品产量总体来说都不高,其中,加拿大和日本略高一些。

人均奶制品产量新西兰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法国相差不大,其次是加拿大和日本,中国的人均奶制品产量还不足10公斤。这可能与东西方的饮食习惯有关,一般来说,亚洲人的奶制品摄入量明显低于西方人。

人均肉类产量是美国最高,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然后是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中国的人均肉类产量仍然很低。

人均水果产量是意大利最高,其次是法国和美国,然后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德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明显偏低,中国则更低,在图上几乎看不见。

人均油料作物产量,加拿大明显高于其它国家,其次是澳大利亚、法国和德国,其它国家则很低。

人均糖料产量,澳大利亚具有绝对优势,其次是新西兰和法国,再次是德国、美国和英国,日本、韩国和加拿大则比较低,中国就更低了,仅为90公斤。

从图3同时也可以看到,加拿大农业人均产出指数处于最高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它的人均谷物产量和人均油料作物产量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人均奶制品和肉类产量也不落后。

图3 2000年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国际比较

美国也是由于人均谷物产量具有强劲的优势,人均肉类产量、奶制品、糖料、水果等方面也不示弱,所以拉动了农业人均产出指数的提高。

人均农业产出指数处于第3位的澳大利亚,则主要是在人均糖料产量方面表现突出,人均谷物产量也是处于第三位,此外,它在其它各项中的表现也不俗。

人均农业产出指数处于第4位的新西兰,则是由于在人均奶制品方面地位突出,在人均糖料产量、肉类产量、水产品产量和水果产量方面表现也不算差。

由此可以看出,农业发达的国家,或发达国家的农业,要么是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有自己的特色农业;要么是在农业的很多方面发展比较均衡。只有这样,农业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发达产业。

对中外农业发展进行比较之后,我们看到了中国农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认为,在看到差距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国自身的特殊情况: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2/3的农业人口,中国的农业要想达到发达国家农业的人均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只要有一天,中国能基本消灭城乡差距,广大农民能安居乐业,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就有希望了,中国的富强就指日可待了!

标签:;  ;  ;  ;  ;  ;  ;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只走了1/3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