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中国汽车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目标
中国汽车工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工业发展道路。从国际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汽车工业发展大体具有以下几个层次的目标:
1、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2、增加政府税收。
3、解决就业问题。
4、建成具有对国民经济较强带动作用的制造产业。
如果只把前三个目标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目标,解决中国汽车工业如何发展的问题就不会太复杂,可以完全按照市场原则来发展,政府只要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国际汽车产业资本将争相进入中国。中国境内的汽车生产企业的制造能力和产品水平会迅速提高,汽车价格将较快地降低,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可以很快接轨,消费者需求将得到较好的满足,同时,增加政府税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目标也能实现。但与此同时,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将如同国际汽车工业的兼并、重组的结局一样,分别整合到有实力的跨国公司麾下,中资将很快被迫退出主要汽车生产领域,以外国汽车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将主宰中国汽车工业。因此,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来看,从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来看,从国内拥有的巨大潜在需求来看,中国应该也必须把第四个层次的目标纳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如果把目标4纳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汽车工业发展道路将是另外一番景象,政府管理汽车工业的模式、手段以及汽车工业企业发展模式将变得较复杂。首先,为保证相对弱小的中国汽车工业有自主发展的空间,政府就需要制定适当的政策,对外资进入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其次,为了发挥汽车工业发展对相关产业及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必须在中国境内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因而政府应该制订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积极进行国产化工作的政策措施。第三,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包括中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从现在开始就必须高度重视产品开发,逐步拥有自主的技术专利、工业产权或品牌。
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
对于今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应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目前国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种主要观点:
1、“自由发展论”。这种观点认为,目前国际汽车工业竞争非常激烈,兼并重组步伐大大加快,今后将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跨国巨头,中国汽车工业(具体地讲是中国汽车企业)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也很难顶住进口汽车的冲击和国际汽车企业的竞争,而且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中国汽车工业也确实没有比较优势,因此,不如把中国汽车工业完全放给外国资本,让它们到中国市场进行独资或控股生产。
2、“自主发展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潜在的消费市场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巨大资源,从国家利益和民族资本的利益看,这样的市场不应拱手让给外资,我们也不应过多地发展中外合资企业,而应当予以限制,以免影响中资企业的发展,应该坚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3、“股比控制论”。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外合资中,只要我们能守住50:50的股比,就能既引进资金和技术,同时又不致完全失去发展的主动权。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仍走中外合资的道路,将有利于中国汽车企业和国际汽车企业的合作,从而增强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上述三种观点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道路选择主要集中在如何处理好中资与外资的关系方面,这实际上反映了目前国内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的不同看法。虽然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着片面性。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不仅仅是如何处理好中资和外资的关系问题,而且也有汽车工业本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历史选择。况且,即使在中资和外资的关系上,片面地强调外资自由发展或中资自主发展以及单纯的股比控制,也是难以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国际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和中国汽车工业所具有的特殊性的。因此,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变化以及汽车工业本身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客观基础,我们认为,今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应走“集团化、国际化、大众化、相机跨越发展”的道路。
——集团化:中国汽车工业必须通过大规模资产重组和战略性结构调整,关、停、并、转一批中小型汽车企业,壮大一批大型企业,再在大型企业的基础上推动强强联合,在全国建立3-4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从而实现产量的规模化、产品的系列化和研究开发能力的自主化。
——国际化:中国汽车工业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与国外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的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历史事实证明,闭关自守培养不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能力,更发展不了中国汽车工业。
——大众化:中国汽车工业必须打破原有的“国家投资—公款消费”的生产循环,直接面向大众,推动汽车进入家庭,尤其是轿车进入家庭。只有这样,中国汽车工业才能真正找到持久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只有这样,中国汽车工业才能摆脱“小规模生产—高成本—高价格—低竞争能力”的怪圈。
——相机跨越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必须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利用目前新能源汽车刚处于研发初期的有利时期,加大投入,在这些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能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代用能源的新型汽车。
三、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1、政府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宏观管理模式。
根据政府在汽车工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重要程度,世界各国对汽车工业的宏观管理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类:
——“自由发展”型:即以自由发展为基本特征。国家的政策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干预和影响很小,基本上由企业按市场经济原则自由发展。最典型的是美国。
——“导向发展”型:即以国家政策导向为基本特征。国家通过制订有关政策引导本国汽车工业向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日本、西欧、韩国等多属这种类型。
——“控制发展”型:即以控制汽车工业发展为基本特征。出于种种原因,如国土地域狭小,或者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基础或基础设施差等,政府采取有关政策控制汽车工业的发展。如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属于这种类型。
80年代以前,中国政府对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的发展,实际上采取的是“控制发展”型模式。但随着我国整体工业实力的增强,道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消费结构的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已不适应采取“控制发展”型模式。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尚属幼稚工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汽车业重组与市场竞争,需要国家的扶持和必要保护。因此,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政府不能采取“自由发展”型模式,而应该汲取“导向发展”型和“控制发展”型的经验,采取适合中国国情和国际规则的“导向发展”型为主的宏观管理模式。
2、正确处理利用外资与自主发展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正确处理利用外资与自主发展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是在利用外资与自主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平衡应该是双方权利与利益的平衡,即中资的决策权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为此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加入WTO和不断降低汽车进口关税的压力,迫使我国汽车工业必须采取更加开放的姿态。如果中国现在不用局部的市场换取资本和技术来发展国内汽车工业,以实现国产汽车满足国内市场,那么,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将来只能让国外汽车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因此中国汽车工业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特别是在吸引国际产业资本的同时,扩大利用国际金融资本的比重。
(2)加强和改善对利用外资的管理。首先,政府对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领域仍需坚持资格审批和总量控制,以防止由散乱的内资变成散乱的合资或由外资分别整合直接控制中国汽车工业;其次,政府应对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生产模式进行宏观调控,即外资进入中国境内是发展汽车工业制造业而不是组装业;第三,政府应继续坚持控制股比的原则,即对整车和发动机合资企业中外资所占股份不得高于50%。
(3)坚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目前,国际汽车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中国汽车工业承受相当大的压力,但是不能放弃自主发展的权利,而且应该利用有利的发展条件和一定的保护期,力争在重要的汽车产品和技术方面获得自主决策、自主发展的空间。首先,汽车工业作为重要的制造业,其主动控制权不应该拱手相让;其次,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基本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条件,不会一冲就垮,特别是轻型、中型、重型载货车以及微型车不仅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且随着加入WTO,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也具有比较优势;第三,中国汽车工业市场潜力巨大,尽管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市场不再仅仅属于自己,但它仍可作为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筹码。
3、正确处理引进国外技术与增强自主开发能力的关系。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今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仍不能放弃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引进国外技术只是手段,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才是目的。因此,在处理引进技术与增强自主开发能力的关系时,要坚持以下方针或原则:
(1)引进国外技术要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在利用外资、建立合资企业的同时,就应引进相应的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避免国外产业资本对所转让技术的过分控制。
(2)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是自主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关键。中国汽车工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较弱,如果只能依赖外方转让产品技术,产生的后果就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低,长此以往,中国的汽车企业就会成为合资外方的附庸和装配厂,使自主决策、自主发展成为一句空话。
(3)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应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载货汽车、微型车开发方面,要做到以我为主,不断提高开发新产品的水平;在轿车和部分客车的开发方面要通过联合开发和在合资中学习开发,为最终形成自主开发能力打下基础。
4、积极发展新能源结构汽车,实现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新能源结构汽车主要包括电动汽车和其他代用燃料(天然气、甲醇、乙醇)汽车。近些年来,石油资源的短缺和环保的呼声使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结构汽车成为各主要汽车工业国家发展的重点。尽管目前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结构汽车的普及程度还很低,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制造成本的下降和新能源供应基础设施的改善,它们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汽车产品。
(1)发展新能源结构汽车的必要性。一是解决汽车大量生产、使用与石油供应、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随着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和保有量的不断扩大,将会对我国石油供应和环保形成较大压力,生产电动汽车和低污染的代用燃料汽车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二是尽快缩小与发达汽车工业国家差距的需要。发展新能源结构汽车为中国汽车工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由于外国汽车跨国公司开发、生产新能源结构汽车起步不久,中国在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的开发、生产与使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只要中国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和开发力度,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三是合理有效利用能源的需要。相比石油资源而言,中国的电能、天然气资源以及生产甲醇、乙醇的原煤、甘蔗、玉米、谷物、其他植物等资源比较丰富,因此,发展电动汽车和其他代用燃料汽车将大大促进我国电能、天然气、煤炭及生物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2)加大对能源结构汽车的开发力度。目前我国开发、生产天然气等代用燃料汽车在技术上已不成为难题,但在电动汽车的开发、研制方面尚有两个技术难题有待突破。一是蓄电池容量小、重量大;二是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长,一般需要6-10小时。为了提高蓄电池的寿命和蓄电量,美国蓄电池国际联合会组织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公司共同致力于一系列有关蓄电池技术的研发项目。中国应借鉴这种做法,由政府有关部门或协会组织汽车产业界、科研院所对电动汽车生产、使用中的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为解决开发中的资金问题,可采取国家财政直接投资或通过风险投资基金投资。
(3)政府对生产、使用新能源结构汽车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一是在技术成熟、可靠性有保障的前提下,政府积极鼓励生产、使用新能源结构汽车。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对使用新能源结构汽车的用户实行消费税减免,或由政府直接提供财政补贴。二是加快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天然气供应站等代用燃料的供应设施。三是根据各地区能源情况,鼓励使用适合本地的代用燃料汽车。如在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地区,大中城市的公共汽车优先使用压缩天然气汽车。
5、根据汽车消费市场变化趋势确立汽车工业产品发展方向。
(1)目前,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过去的以公款购车为主向以私人购车为主的市场格局转变。国家制订汽车工业相关政策和规划时,应考虑市场购买主体变化。首先应积极发展私人汽车,其次是鼓励发展经营用汽车。
(2)轿车工业是体现一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要发展汽车工业就必须发展轿车工业,这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应该把轿车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并且要适应市场购买主体的变化,重点发展私人用轿车。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的水平仍较低,大力发展大排量、中高档轿车是不切合实际的,而应该积极开发、生产小排量、低价格的轿车。
(3)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为国外汽车进入中国市场降低了门槛;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汽车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生产的中、轻型载货车,中型客车和农用汽车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今后,中国汽车工业应把中、轻型载货车,中型客车和农用车作为发展重点,积极打进国际市场。
(4)新能源汽车在21世纪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现在开始,政府应引导和扶持汽车生产企业积极开发、生产电动汽车和其他代用燃料产品,力争使新能源结构汽车成为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主导产品。
(5)积极发展零部件工业,特别是轿车关键零部件。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它对汽车的质量、性能、价格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都把发展零部件工业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零部件工业基础较弱,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品种、质量都难以适应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今后应把扶植零部件工业特别是轿车零部件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
标签:汽车论文; 新能源汽车论文; 汽车工业论文; 日本汽车论文; 自主汽车论文; 新能源技术论文; 新能源产业论文; 电动汽车论文; 新能源论文; 国产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