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第五医院 16371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于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56例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有痛组和无痛组两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24h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观察患者的发病与时间段、心率、年龄与日常生活活动情况的关系。结果: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主要在休息睡眠时间发病,其心率与有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相比更加缓慢,且随着患者的年龄愈大,发病率愈高。结论: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与有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特征上的差异,因此,对于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依据其特征采用有针对性的且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够有效的降低发病率,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of 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the research object is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June 2016 were 156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divided into:pain group and painless group two groups of Holter monitoring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24h. And to observe the relation between patients and the incidence of time,heart rate,age and daily life activity. Results:Patients with 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 mainly in sleep onset time,heart rate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pain and with more slowly than patients with older age,the higher the incidence. Conclusion:elderly patients with 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painful differences,certain clinical features on therefore,for patients with 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ed nursing measures and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morbidity,improve the life level of patients.
Clinical nursing of 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 [Key word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冠心病是指心肌机能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狭窄而引起的器质性病变或发生障碍,按照表现不同可分为缺血性心肌病型、无痛性心肌缺血型、心肌梗死型、心绞痛型和猝死型,主要症状表现为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1],冠心病所表现出来的疼痛可向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迁延,并会伴随如寒颤、出汗、昏厥、眩晕、气促等症状,如果症状严重的话,可能会因为心力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无痛性心肌缺血(SMI)[2],普遍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中,临床上也成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本文则探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湖南省脑科医院于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56例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74例,患者年龄为62~89岁,平均年龄为72.34岁。同时将患者按照疼痛症状分为两组:有痛组和无痛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于上述156例患者,首先排除其他如高血钾以及冠脉硬化狭窄;心肌直接损害;心脏排血量减少等会导致S-T段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发现患者的心电图S-T段出现持续1min的下移或者水平型的向下偏移1.0mm,则为心肌缺血症状。其次对所有患者的心电图进行24h的动态监测。最后,观察患者的发病时间段、心率、年龄与用药情况,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情况,如步行、上下楼梯、睡眠、谈话、休息、看电视等。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时间段与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关系
护理观察发现,在睡眠休息时间段,主要为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发病。除睡眠休息时间段外,基本为有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发病。
2.2 心率与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关系
护理观察发现,无痛性患者心率为60~70 次/min明显低于有痛组的70~88 次/min,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说明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和有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区别为患者的心脏供氧不足或者心肌耗氧量增加。
2.3 年龄与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关系
护理观察发现,患者年龄>75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患者年龄<75岁的发病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就表明了,患者的身体机能以及心脏功能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而逐渐的减弱和衰退,从而导致年龄越大的患者发病愈加频繁。
2.4 日常生活活动情况与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关系
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容易导致心肌缺血主要是在心脏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同时,活动时供氧相对充足但休息和睡眠时供氧相对不足。但经过护理观察发现,在患者处于睡眠休息时即非活动状态,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发病,而在患者处于上下楼梯、步行、谈话、看电视等活动状态的时,有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发病。
3 讨论
目前,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明确,由于其发病的隐匿性,常被临床医生忽视。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患者常常主观上不了解病情。因为无痛性心肌缺血不会使患者感到疼痛,或者患者痛阈过高,然而,无痛性心肌缺血是非常危险的,它会给心脏带来非常严重的损伤和影响,严重的可能导致猝死和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突发事件,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危害,进而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心衰甚至危及生命[3],但它的病因多数与基础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有关,人到老年的时候,痛阈增高,机体对外界刺激及自身变化的敏感性降低,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症状型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在诊断和治疗的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监测及护理流程,来治疗和护理老年患者无痛性心肌缺血是非常有必要的。护理人员可以事先对患者做一个全面的了解,采取个体化护理,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性格,并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焦虑、易怒等情绪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不良情绪可诱发或加重疾病,当人有不良情绪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进而使血压升高,进一步增加心肌耗氧量,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脏病的发生[4],护理人员应该在护理中对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使其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
综上所述,老年人是无症状型心肌缺血的高发人群,而且年龄越高,发生的几率越高,这就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强调个体化,不断学习,不断发现护理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提高业务能力,使患者身心各方面处于最佳状态,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参考文献:
[1]褚春燕,张兰芳.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05:168.
[2]陈晶.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2:169-170.
[3]张瑞英.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05:36.
[4]祝亚玲.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358-359.
论文作者:张晓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心肌论文; 患者论文; 无痛性论文; 冠心病论文; 老年论文; 年龄论文; 心率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