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1]2002年在《山东省重点中学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经济和科技为特征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造就人才的系统工程,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必将为国家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取得有利位置发挥巨大作用。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否不仅影响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还将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在21世纪的竞争力。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过重,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因此,全面了解中学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原因,探讨行之有效的教育发展对策,指导和帮助中学生养成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促进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健康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措施之一。党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国内有关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的思想、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健康教育的价值等理论层面。这些研究也主要侧重于高校,对中学健康教育的研究则为数不多。特别是对中学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就更少,然而对中学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对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如实地了解中学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为此,本文从调查山东省重点中学的健康教育现状的入手,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驯上,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山东省重点中学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山东省重点中学的健康教育尚禾得到克分重视,设有健康教育领导机构的学校较少,领导机构成员的权威不高。且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2、山东省的部分重点中学未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未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有些学校虽然将健康教育课排上了课程表,但不上或被其他课占用的现象较为严重。 3、山东省重点中学的健康教育集中运用“健康教育课”、“体育课”、“生物课”等形式,其教育过程主要以被动的教师传授为主。反映了我省的健康教育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的特点。 4、山东省重点中学健康教育的教师多为兼职教师且学历、职称偏低;对一些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表明山东省重点中学健康教育的师资结构急待优化。 5、山东省重点中学的健康教育内容尚未统一,但是大部分学校的健康教育内客却大同小异,其中选择“人体生理解剖知识”、“体育活动卫生知识”、“青春期健康教育”作为健康教育内容的比例较高。 6、山东省重点中学学生健康知识的总体水平较高。但由于地区、学校/性别不同;中学生之间的健康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重点中学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高于其他地区的中学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女生高于男生。 7、山东省重点中学学生对健康教育的态度较积极,但其健康行为不尽人意。 8、通过分析归纳,得出影响山东省重点中学健康教育的7大困素,即:健康教育观念;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健康教育形式;健康教育教师;学生对健康教育的态度;学校一家庭一社会的一体化教育状况;校园文化氛围。 2 J八 9、针对山东省重点中学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提出的中学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可为我省中学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指导。
张文[2]2010年在《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知识快速更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形势,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践和效果,关系着中学体育教师的提高与发展,关系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国家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教育和体育大省,在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中应该是有所作为的。面临2009-2013新的5年周期,本研究在对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系统地了解和总结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问题的所在,对发展对策进行理性地探索。旨在摆正我省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位置,促进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和构建符合山东特色的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本研究以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相关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对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归纳总结;同时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背景。通过系统调查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基本特征、继续教育的制度和目标状况以及继续教育组织管理现状、培训类型与频率及培训模式现状、课程教学实施现状、师资现状及其机制现状,对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探索促进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有效对策。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中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结构基本合理,但量多面广、素质参差不齐,其参与性不强及观念的落后,使得全员培训提高难度大。继续教育目标主要以能力和标准为本位,较少对体育教师自身信念和自我认同方面的构建和鼓励。继续教育制度表现为不够完善,应加强设计与改进。科层式管理存在执行阻滞表现,领导力有待加强。非学历教育主动开展少,效果勉强;学历进修存在个别把关不严;校本培训的局限,新远程与旧管理。课程设置改善较大,实际操作价值仍需加强。系统的培训者培训缺乏,师资水平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一体化机制亟需完善,市场化机制有待开拓。根据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导正继续教育的观念,构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目标。完善继续教育制度细节,确保继续教育实施有力。消减行政层次,实施政务公开。明确全员培训思路,把质融入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生活。加强中学体育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参与、反思、对话与行动。规范培训者培训,加强培训教师的管理、配备和流动。建议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联合组织的建立。
李尊云[3]2015年在《新乡市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现状调查》文中提出体育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人才至关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从这一层面上,学校体育是发展学生身体健康的基本的途径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最重要的人生阶段。如果说:学校是人才的摇篮,体育则是保护我们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支柱;如果学校教育是伴随我们健康成长的宏伟蓝图,学校体育则是构建蓝图必不可少的画笔,是保证计划实施的落脚点。农村作为一个与现代化社会相脱节的地区,加强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传播现代文化有着现实意义。在学校体育的广泛开展的形势之下,农村学校体育也受到很大影响,在政府不断加强对农村中学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得农村中学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从实际出发,全方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素质教育,带动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找出影响农村中学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出对策,对加快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法收集有关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的相关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发放问卷和对专家进行访谈,收集到详细且真实的资料,从而正确的认识新乡市农村中学学校体育开展现状,再用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四方面找出阻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在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中发现,影响新乡市农村中学学校体育发展主要存在问题有:第一,活动场地的限制和体育器材的缺失,导致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第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在组织形式的选择上没有具体考虑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第叁,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因内容不新颖、缺少教师的指导和主科教师占用课外活动时间,都使学生失去对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和锻炼身体的机会;第四,在课余训练中,教练员因为知识更新较慢,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计划的进行有训练。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以学生为主体,适当增加体育器械;第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第叁,重视体育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四,重视教师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体育训练水平。
徐勤凤[4]2009年在《山东省重点高中篮球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篮球教学一直是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限选内容,在中学体育教学呼唤改革的大背景下,篮球教学对改革的要求也更加迫切。长期以来,各中学初步具备了规模不等的篮球场地与设施。目前,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教学中学生自选项目等形式的出现,以篮球作为素材的体育教学已日益广泛运用与提高,显示出篮球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日益突出的地位。我们调查与研究目前高中篮球教学的现状,尤其是重点高中篮球教学的现状,分析重点高中篮球教学的存在的问题,去研究体育教学的具体策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作者通过对山东省重点高中篮球教学的调查与分析,反映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寻找改革的对策,为高中篮球教学的开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也为山东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山东省“全民健身”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建设性建议。本文在借鉴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青岛第二中学、山东省济南第叁中学、曲阜市第一中学、蓬莱第一中学、山东省北镇中学、胜利油田第一中学、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等22所省级重点中学的高中学生及进行篮球教学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就山东省重点高中篮球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山东省重点高中篮球场馆设施虽然基本能够满足篮球教学需要,但还是相对缺乏,尤其在课外活动时间不能满足广大高中学生的需求,场馆开放力度不够、利用率偏低。2.篮球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篮球教学手段的采用尤其是多媒体的使用、“教”与“学”尺度的把握上还存在不足之处。3.篮球教学模式、编班方式、上课人数及篮球教学的学时数不统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上课情况进行调整不够。4.在篮球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篮球教学目标的实现上、篮球教学计划的制定上、篮球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篮球教学方法及篮球教学评价体系上明确程度不够,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程度不够。5.篮球教学观念转变不够,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上需加强。篮球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动机的需要。6.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篮球教学及其改革重视程度不够,致使篮球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进行篮球教学改革的态度受到影响。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1.认真筹划组织各种培训,不断提升山东省重点高中篮球教师素质。2.树立新的指导思想和理念。3.进一步加大对篮球场、馆设施的投入,提高场、馆设施的利用率。4.篮球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注重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掌握。5.抓住体育基础课程改革契机,全面推进重点高中篮球教学改革。6.山东省重点高中篮球教学应满足学生多方面学习动机的需要。7.山东省教育主管部门和重点高中学校领导要提高对篮球教学和篮球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
孟林[5]2007年在《山东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教学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学专职体育师资的母机,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能从事科研、管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的体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具体操作者、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也是社会体育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体操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中学体育教材体系中的主要教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体操知识和技能,直接影响着中学体育教学的实施。但目前许多体育系的体操教学存在轻健身指导、忽视学生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及能力的培养等问题,使学生出现了学习内动力不足、被动应付练习和考试,考试过后,便束之高阁的现象。同时,现在的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内容也存在与中学实际脱离的现象,造成了各级学校开展体操运动较为冷落的局面。以上研究表明,现行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山东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教学现状做了细致的调查。了解到山东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师、教学场地及体操必修课教学与考核等现状,分析了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可行的对策措施。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高师体操教师的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形式分布,青年和老教师人数较少,中年教师人数比例较高。女教师比例偏低,一半的学校没有女体操教师。2)山东省高师体操教师的学历偏低,68.3%教师只有本科和专科学历。但教师学历的总体趋势是:专科和本科学历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研究生学历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教师的职称结构比例相对合理。3)山东省高师院校中有1/3的院校,体操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新教材的教学要求。4)100%的院校无实用性体操的教学设施,因而没开设新教材要求的实用性体操内容。5)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高师体操必修课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较为陈旧,亟待更新;教学方法与考核形式较为单一。
张娣[6]2017年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文中认为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叁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叁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叁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王国秀[7]2009年在《山东省胶东半岛城市中学“体操类”课程开展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中主干课程“体操”改为“体操类”,包括了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课程。而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师的孵化器,这一课程方案的颁布,必将推动中学体育课中体操类教学改革的步伐,也适应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体系中,体操被确定为中学体育教育的必修课程,健美操、体育舞蹈也因其对中学生身心成长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被正式列入了新编的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大纲。然而体操类课程在中学开展并不理想,甚至在部分中学出现萎缩的态势,其前景令人担忧。选定这一研究课题,以山东省胶东半岛城市中学体操类课程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分析法等对胶东半岛城市中学对体操类课程开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为更好地促进学校体操类课程开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1、山东省胶东半岛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较合理。体操类课程师资缺乏,教师对参加体操类教学方面的培训的积极性较高,但实际培训情况较差。2、山东省胶东半岛城市中学体育教师认同体操类课程内容锻炼身体的作用,普遍认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操(四项)在体操类各项目中的重要性最低;学生对体操(四项)、健美操、体育舞蹈锻炼身体作用的评价较高,过半数的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广播体操对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但表示喜欢广播体操的的学生不到一半。3、山东省胶东半岛城市中学体操教学的实际执行时数普遍较少;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的教学状况很好;轻器械体操除跳绳教授率较高外,其他项目教授情况很不理想;体操技术动作的教授情况并不理想,技巧动作的平均教授率略高于单杠、双杠和跳跃动作的教授率;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体操器材和轻器械设施的达标率很低。4、山东省胶东半岛城市有些学校有体操高考训练队。健美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课率不高,健美操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固定的教材和统一的要求,学校普遍缺乏健美操教学的基本场地和设施。在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舞蹈的只有1所中学。5、山东省胶东半岛城市中学体育教师认为影响体操(四项)开展的因素中危险性大,易出事故影响程度最大,缺乏专业教师对中学健美操开展的影响程度最大,缺乏专业教师、领导不重视是对中学体育舞蹈开展的影响程度排前两位。建议:山东省胶东半岛城市中学应适当引进体操专业体育教师,特别是女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举行体操类教学课程培训班;加大健美操与体育舞蹈的宣传与投入,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加大健美操与体育舞蹈的开展力度;积极开展校际间的体操类课程比赛,提高学生对体操类课程的兴趣;学校领导应重视并解决场地设施、器材不足的问题,创造良好的体操类课程教学环境,不断改进与提高体操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韩晋军[8]2010年在《山东省重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入21世纪后,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国进行。其中体育课程改革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为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从思想高度突破了传统体育课教学的“传习式”框架,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教学中心,并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新课标实施以来,体育课出现了一些令人喜悦的变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惑,随着课改的深入,暴露的问题也更多、更棘手。为了使问题迎刃而解,促进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更为深入和详实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和实地考察、教学观摩等手段。通过对山东省重点高中学校领导、一线体育教师、学生的调查,围绕全面实施新课标背景下重点高中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力图全面了解新课标实施以来山东省重点中学的体育教学现状,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较深的层次挖掘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探索解决的途径,为更好地实施新课标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根据调查与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山东省教育厅、各市教育部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工作非常重视,专门出台配套政策和措施,从制度上保证高中课改实验的顺利实施。但是还有部分学校领导对新课标认识有偏差,造成学校实施新标准不够重视。(2)山东省重点高中体育教师的师资结构合理,教师的学历水平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多数教师参加过培训,但是培训形式比较单一。(3)山东省重点高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较好,但是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学生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比较短。(4)山东省重点高中部分体育场地、器材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由于体育课的安排时间上的限制,又造成部分时段体育场地、器材的闲置。(5)山东省重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组织形式以“行政班”为主,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为主,对于新课标中所提倡的新教法在教学中运用的不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6)在课堂评价中,大多数学校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综合评价的方式,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与新课标的理念是基本符合的,有利于引导学生向新课标的教学目标靠拢。(7)山东省重点高中因为学校场地器材、教师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够。不能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教育优势,从而影响了新课标实施。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学校领导培训学习,转变学校领导观念,使其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正确认识。(2)定期组织关于新课标的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并通过考核严把质量关。对培训的组织形式不要仅限于听报告写心得的形式,应多一些实际的观摩课,和案例分析。能直观、实际的提高教师的素质。还可以多组织一些,各校之间观摩教学,教学比赛等。(3)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督导,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适当减轻学习压力,培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兴趣。(4)加大学校用于体育场地、器材资金的投入,严格按照国家《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标准进行器械场地的配备,确保满足新课标实施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还在此基础上配备一些新兴体育器械,形成本校体育特色。(5)高中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传统特色选择教学内容,创造独特的组织教学形式。例如:男女生分班上课;分专项班进行上课;采取“小班化”教学和按兴趣爱好分班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学校应大力提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新教法。并为其创造物质条件。(6)教学评价不仅要求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评价方式要以教师、学生评定相结合方式为主。(7)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因地制宜对课程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突出教学特色。
草珺[9]2017年在《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及其实践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社会主义叁个层面的基本价值追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浮在表层,也不能脱离实际,必须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体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公平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引申。本文具体到教育发展领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中,提炼出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有价值观指导意义的几个核心观念,围绕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这一主线,通过对其内涵的全面分析,归纳出了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核心要素的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价值体系。论文分析指出,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全面体现着教育公平的本质属性和现实需求,是能够有效指导我国教育公平实践的核心教育价值观。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西北地区在我国教育公平的发展中具有典型的对比效应,是急需被现实关照的教育不公重点区域。本文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一般研究与典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我国西北地区教育公平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如何在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指导下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叁个问题展开论述,从价值观角度对我国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全面审视,并在分析过程中总结了的教育公平的评价模式。论文认为,西北地区教育不公问题的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但究其关键,是社会对教育公平价值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执行中缺乏有效的价值观指导,造成许多教育不公问题产生。如何以一种科学的价值观指导教育公平,是从深层次解决教育不公的根本途径。针对这一问题,论文从现实客观因素、主体观念影响、国家体制根源、政府制度建设、当前教育模式、社会法治化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以期寻找到影响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公平治理。通过全面分析本文认为:客观条件是西北地区教育不公产生的现实土壤,“以人为本”理念缺失是加剧教育不公的思想根源,城乡“二元分割”是导致西北地区教育机会不公的体制诱因,应试教育下的学制结构模式是导致教育不公的机制困境,没有认识到教育公平问题的本质是法治问题则是教育公平保障缺失之根源。在认清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之上,论文通过透视西北地区教育公平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从以人为本、确保权利和机会平等、保证教育实施过程的公正、加强法治化建设四大对策,以期对促进我国西北地区教育公平提供有效的现实指导。本论文的总体框架结构是:理论、逻辑、历史、数据、问题、原因、对策。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公平观为理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重点,以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西北五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过程回顾为资料支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为对象,以东西部,特别是西北五省基础教育为什么存在较大差距为问题导向,以对西北甘肃典型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调研及其问卷数据分析为佐证,最终提出了怎样消除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若干对策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重点中学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 刘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02
[2]. 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张文. 曲阜师范大学. 2010
[3]. 新乡市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现状调查[D]. 李尊云. 河南大学. 2015
[4]. 山东省重点高中篮球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徐勤凤.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 山东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教学现状及对策[D]. 孟林.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6]. 童年的“消逝”与“绽放”[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
[7]. 山东省胶东半岛城市中学“体操类”课程开展现状研究[D]. 王国秀. 苏州大学. 2009
[8]. 山东省重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 韩晋军. 河北师范大学. 2010
[9].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及其实践对策研究[D]. 草珺. 兰州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