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令北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第一中学 271024
【摘要】“目标引领 当堂达标”是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教研成果。指导思想体现四个为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具体实施分六个教学环节,经我校师生不断教学实践明显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育教学;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4-079-01
学为主体就是把教室变成学习室。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如何学展开,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参与度以及是否围绕学习目标积极有效地学习。把课堂上学生听讲、理解、模仿、练习变成学生自主的阅读、动手、动脑、讨论、探究、发现、感悟的学习过程。
教为主导就是把我们原来的教案变成导学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立学习目标,学生围绕目标尝试探究,从而获取知识、生成学习规律的过程。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是形成导学案,然后在课堂上顺着导学案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适当讨论得到规律,达成学习目标,这是课堂导学的基本环节。教师主导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合理安排每个导学环节中各类学生的学习活动,调控课堂,让课堂活而不乱、动而有序。
疑为主轴。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动力源泉,设疑、质疑、解疑,是使学生求得发展的主渠道。在导学案设计中,将学习目标转换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问题,适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生成悬念,以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围绕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疑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疑成为教学的主轴。
动为主线。课堂导学要围绕着学习目标,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地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发展。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自主探究、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等活动,不断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目标引领 当堂达标”课堂模式的实施步骤分六个环节:一是创设情境展示目标;二是自读文本自学感知;三是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四是答疑解难精讲点拨;五是当堂反馈达标检测;六是回扣目标课堂小结。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注意学习目标的陈述,要用行为动词,不能用形容词。例如:了解性的目标要用说出、描述、辨认、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等词;理解性的目标--把握内在逻辑、联系已有知识进行解释、计算等,就是说要用阐述、解释、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等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自读文本,自学感知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本环节先让学生自读文本,整体感知,圈点勾画,标注疑难,填写或做出基础性的导学练习。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划出的重点、疑点,互相质疑、解疑,解疑时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动手、动脑、动嘴阐述自已的观点与看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上台板书或展示自已合作探究的问题(练习),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引导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可纠正小组全局性的错误,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基础,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增强集体荣誉感,促进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四、答疑解难 精讲点拨
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逐步培养。因此,教师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要多观察学情,掌握学生合作解疑的情况,要参与、指导,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适时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梳理出来,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
要针对上一环节发现的问题、暴露的问题,教师进行有效的精讲点拨,同时采取同组内互相评改,互相订正,“师友互助”等形式;另一方面也可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以适时地穿插一些不同形式的基本练习,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
五、当堂反馈 达标检测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时让学生做准备好的定时练习,来检测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达标检测,一要定时,二要结果评价。可采取老师出示答案,小组间相互评阅,统计并展示达标结果。
六、回扣目标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既是对本节课的一次系统的总结,又是对本节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以便及时反馈补救。检测结果汇报完毕,恰当的对各小组作出评价,回过头来去细读学习目标,对有些问题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因此,最后环节适当的对本堂课的收获作下小结,虽然学生的表达能力参差不一,只要正确引导,通过小结将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需要。最后,教师高度概括学生本堂课体验,探究的结论,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基于“互联网+”构建新型互动混合教学模式[J].曾敏,唐闻捷,王贤川.教育与职业. 2017(05).
[2]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田富鹏,焦道利.电化教育研究. 2005(04).
论文作者:卜令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学生论文; 目标论文; 课堂论文; 小组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环节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