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社会情境中风险认知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认知论文,实验研究论文,风险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近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会引导人们注重生活质量。因此,一些风险问题就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应该强调的是,由于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全面推行,竞争机制几乎是强行地介入各行各业。对于一向习惯于“大锅饭”的中国人,面对这样的“新世界”,他们的心态是否有所变化?探究人们怎样感知风险(或各种风险事件),从Slovic和他的同事们提出心理测量范式(the psychometric paradigm)的理论框架[1]-[5]之后,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遵循着范式的基本理论。各个国家具体情况上的差异,对个体的风险认知必然会有直接的影响。中国的状况如何?是本研究的一个基本目标。
2 研究设计
“风险认知研究问卷”(甲)是我们为测量一般社会情境中公众的风险认知状况而设计的。所谓风险认知,是指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因素的心理感受和认识。很多社会和自然方面的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比如政治经济改革、能源交通、自然灾害等等。而这些因素对我们的影响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称其为风险因素。我们这里所说的风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强调风险因素对我们生活和工作影响的不确定性特征。风险认知的测量并不是对风险本身的测量,而是测量人们在心理上对各种风险因素的感知和认识。2.1 方法2.1.1 问卷设计
在风险因素调查中,我们收集了46个风险因素[6]。本问卷在这46个风险因素基础上,对风险认知方面问题,设计了风险程度和风险特征指标。另一部分关于被试的背景材料,取自Slovic et al的一项风险认知研究问卷[7]。其中包括8项个性测量项目,即独立(D)、良好的理解力(L)、自信(Z)、热情(RQ)、热心助人(RX)、温和(W)、对工作满意(G)、强烈的竞争意识(J)。同时,我们还增加了一项冒险一保守倾向的自我评价(Risk)。这一部分设计,是为了粗略地了解个体个性特征对风险认知的影响。
(1)衡量风险程度的指标。受关于风险概念讨论的启发[8],我们考虑用3个分指标作为衡量风险程度的标准:①各风险因素对人们影响程度的大小指标;②风险因素发生风险而引发后果的严重性程度指标;③风险因素发生风险而引发后果的可能性大小指标。这3个指标的综合作为我们对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的度量。用数学表达式可以表述为:R=f(A,H,G)。其中:R-风险程度大小量,A-影响程度指标,H-后果发生的严重性指标,G-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指标。
(2)风险特征维度。心理测量范式中保存了一些基本的风险特征维度,在风险认知研究中被普遍地采用。在此基础上,设计风险特征维度,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尽可能多侧面地获取关于风险因素的信息,并且使每一个维度都在语义上能够被中国的被试准确地理解。我们首先取用了:①“可控—不可控”维度(B);②“已了解、已熟悉—新的、陌生的”维度(C);③“很普遍、平常—很令人忧虑、担心”维度(D);④“立即产生—延缓产生”维度(B);⑤“暂时的—长期的”维度(F)。
另外,考虑到风险因素的属性,我们设计了其它两个维度的风险特征:⑥“人为的—自然的”维度(I);⑦“个人的—社会的”维度(J)。
如果将风险程度的指标,也分别看成风险特征维度,则风险特征维度问卷共包括12个风险特征维度变量。
用已收集的46个风险因素,在每一风险特征维度上逐一进行试测(30人样本),根据试测结果对特征维度的语义表述加以修订后形成最后问卷稿。2.1.2 被试
全部被试由3部分组成,采取随机抽样。第一部分包括各级别机关职员共76人;第二部分包括几十家私营性企业员工共71人;第三部分包括十几家全民性企业员工共82人。
3 结果3.1 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认知
按设计意图,变量As,Ag,Hs,Hg和G分别代表各风险因素对社会和对个人的风险程度指标。我们以Rs=(As+Hs+G)/3,Rg=(Ag+Hg+G)/3作为衡量各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的最终变量。其中:Rs——风险因素对社会的风险程度变量;Rg——风险因素对个人及家庭的风险程度变量;As——风险因素对社会的影响大小变量;Ag——风险因素对个个及家庭的影响大小变量;Hs——风险因素对社会后果的严重性程度变量;Hg——风险因素对个人及家庭后果的严重性程度变量;G——风险因素后果产生的可能性大小变量。
本研究中问卷采用7等级测量,则4为平均等级;因此,我们假设低于3级为低认知等级、高于5级为高认知等级。从总体样本结果(略),可大致将风险因素划分为3个因素群:高风险因素群、低风险因素群及中等程度的风险因素。
对社会而言,高风险因素是:Rs1国内动乱、Rs2经济危机、Rs3物价上涨、Rs4食品短缺、Rs5人口过剩、Rs6伪劣商品、Rs7政治、经济改革、Rs8能源危机、Rs9社会风气败坏、Rs10犯罪、Rs12战争、Rs13社会治安不良、Rs14核战争、Rs15政治因素干扰、Rs24吸毒、Rs26地震、Rs27洪涝、Rs28火灾、Rs34环境污染、Rs35电力、Rs37核电站、Rs38铁路运输。其中,最高风险点为:Rs1-国内动乱和Rs14-核战争。低风险因素是:Rs39登山、Rs40滑雪、Rs41游泳、Rs42足球、Rs43辞职、Rs45跳槽。
对个人而言,风险因素3段结构稍有差异。结果显示,人们的忧虑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一个有益的现象是人们关注社会超过了关注自身。公众在46个风险因素上的风险程度知觉,对社会普遍高于对个人的程度。
但是,比较人们对社会和个人的风险因素段,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人们对个人的风险因素认知,不象对社会的风险因素认知,存在明显的低风险因素群。相对于对社会的风险因素认知,对个人的风险因素认知处在一个中间状态。这说明每一风险因素与个体都有较密切的关系。
对高风险因素群分析,对社会和个人的高风险因素有重叠的因素。重叠因素包括R1、R2等13个。其中,除3个属于自然灾害以外,其它各因素均属于社会性问题又与个人生活密切有关的因素。这些风险因素最可能成为大众的关注焦点,成为人们生活中敏感的问题。
两个最高风险点是R1国内动乱、R14核战争。另外,R34环境污染也相当高,有些出人意料之外。但这一结果看来与国际研究结果非常相似。这也许意味着中国公众的风险认知,可能跟其它国家公众的风险认知有共同的成份。公众的风险认知的确是有规律可循的。3.2 个性特征影响分析
冒险—保守倾向变量(risk)与风险程度变量Rs、Rg没有明显和规律性的相关关系。冒险—保守倾向变量与自评人格变量中D(独立)、Z(自信)及J(强烈的竞争意识)等3变量有很高的相关(自评人格变量由问卷C测量,其中D、L、Z、RQ、RX、W、G、J共8个变量代表的内容,见本文“问卷设计”部分)。冒险—保守倾向变量Risk与风险性质变量R1、R2、R3有较高的相关。
表1反映出个体冒险倾向与个性特征的关系。我们设想,个体所具备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如独立、自信和竞争意识等,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经过长期的环境熏陶和培养而获得的。它们一经形成,就成为个体较为稳定的个性品质,并不轻易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个体的冒险性倾向,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之一,它一方面受个体内在素质的制约,同时也因风险情景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3.3 群体风险认知类型分析
被试间有不相同的风险认知水平和风险认知结构,个体差异特征在风险认知中表现也较为明显。因此,我们希望找到风险认知中有关人群的共同特征,并据此对人们风险认知中的共性群体进行分析。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的方法,近些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本研究是对被试(case)进行的聚类分析。
(1)聚类方法:聚类分析必须选择聚类的基础变量、距离的测量标准和聚类的标准。我们选择欧几里得的距离平方(SEUCLID)为距离测量标准,ward聚类生成法为聚类标准。
(2)聚类指标:风险程度的综合指标Rg集中反映人们对风险因素的认知状况,因此我们选择Rg1…Rg34作为聚类指标。
(3)聚类结果:根据计算结果,可将被试稳定地划分为3类。其Rg均值(略)及其它变量值见表2。
(4)被试类型分析:3类被试在变量Rg上的均值有十分显著的差异。这样,我们很容易从Rg上把握3类被试的粗略特征。
类型Ⅲ的被试(26例)有很高的风险程度认知,几乎对每一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等级知觉均高过其它两类被试1-2级;其它变量上的值也都与另外两类被试有明显的差异;Risk值反映出Ⅲ类被试最倾向于保守;与Risk相关较高的变量D、I、J上的均值也高过另两类被试,即这类被试在独立、自信、竞争意识方面都较弱,对风险性质的认知也最为消极。因此,我们推测,Ⅲ类被试是属于高忧虑,并对风险抱有消极态度。我们将其命名为焦虑型。这类被试的人数占有效样本数的14.6%,是3类被试中人数最少的一类。
类型Ⅱ被试的Rg变量值最低,他们的主要特征是低风险程度认知。以7级等级度量,4级是中间值,Ⅱ类被试的Rg值均在4级左右,仅有Rg10,Rg19,Rg28,Rg29达到了5级。这样看来,一般性的风险因素,仅仅唤起他们的警觉状态,并未引起忧虑性反应,风险因素未构成被试心理上的威胁。在变量Risk、D、I、J、R1、R2、R3上的值虽然与1类被试没有十分显著的差异,但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和明晰的。在变量D(独立性)的值,与其它两类被试有较为明显的差别,因此,这类被试有较为独立的个性特征倾向。由此可见,Ⅱ类被试是一群积极、乐观、独立、自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并且对风险没有心理负担,持有坦然、豁达的态度。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类被试在样本量中的比重不小,占有效样本177个中的80个。我们的社会也许正需要这样能坦然面对风险,并有良好人格特征的个体。这样特征的个体在目前迅急变化的形势中,一定会有更好的作为。我们将Ⅱ类被试命名为积极坦然型。
类型Ⅰ被试在Rg上的值,介于Ⅱ、Ⅲ类之间,他们风险因素与风险程度知觉普遍超过了5级。这说明他们对风险因素的存在有适度的警觉,并伴随一定的忧虑情绪特征。在变量Risk、D、I、J、R1、R2、R3上的值,与Ⅱ类被试比较接近。我们把Ⅰ类被试称为适度忧虑型。
4 结语
本研究是对目前经济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3个样本的风险认知结构的讨论。该研究是初步的,但较为全面地探讨了群体在46个风险因素上风险认知的构成,以及与其它相关因素的内在关系。从数据结果分析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个性特征、冒险性倾向特征、对风险性质的认知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共同对风险认知结构的影响。这实际上反映了个体认知过程的一般性规律,但同时又提供了关于特定的认知客体的认知特征信息。本文3.3部分中关于风险认知类型的分析,集中反映了上述因素在风险认知结构中各自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