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

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

张建军[1]2004年在《论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文中研究指明民族分离主义的大规模兴起是冷战后世界政治领域内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它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使它成为当前民族主义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本文在综合目前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力争获取一个对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的正确认识。本文重点着眼于冷战后这一特殊历史背景,将民族分离主义置于一个有机的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去考察,从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对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产生的原因、类型、特点、对世界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性研究,以便客观地对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做出判断。全文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民族、民族主义的分析,引出民族分离主义的定义、发展过程和理论基础,重点放在对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及其理论基础,即“一国一族”和“民族自决权”的辨析上;第二部分归纳和分析了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的三种类型,总结出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得出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总的特征,同时结合冷战后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阐述了民族分离主义兴起的原因;第三部分就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对整个世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概括出政治方面的影响,经济方面的影响,以及它与暴力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勾结造成的影响等三方面,揭示出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的巨大破坏性和危害性;第四部分从发展的角度论证了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将向何处去的问题,认为一方面大规模的民族分离运动已经退却,另一方面民族分离主义不会彻底消失,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原因。在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勃兴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维护我国政治稳<WP=3>定、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文章认为,只有坚持完善和发展党和国家各项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本文的特点在于:1、比较全面完整地对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的兴起进行了分析;2、较为深入地剖析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危害性和破坏性;3、对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趋向作了较为客观的判断。本文的新意在于:1、较为准确的定义了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2、深入分析并批判了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所秉持的理论基础。

李冉[2]2006年在《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及其对欧盟的影响》文中认为民族主义理论和民族主义运动在过去的两百年中,对世界进程和世界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世界政治关注的热点话题。二战后至今,在世界上先后爆发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等“热战”中,因民族问题而产生的占绝大多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引起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率先在相对稳定的欧洲触发了政治局势的紧张和动荡。它首先席卷中东欧国家,而后向西欧地区蔓延和渗透,最后波及世界其他地区。这次以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冲突、民族分裂、民族国家解体等为特征的民族主义浪潮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纷争不断,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世界和平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但是,在民族主义的负面效应凸现的同时,民族主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显现出其积极影响,这种作用突出的表现在欧洲联盟的日益成熟和欧洲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本文试通过在梳理民族主义特别是冷战后民族主义的特征、原因和影响,论述欧洲(中东欧地区和西欧地区)民族主义的发展及民族问题的表现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欧盟国家中的民族主义的表现和作用进行系统地分析,得出民族主义对欧盟的影响是消极的离散和积极的聚合并存作用的结果,从而借鉴经验教训,以期对我国的民族主义问题起到有效指导作用。

余忠稳[3]2004年在《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与美国的干涉》文中提出冷战后的世界,国际体系处于转换之中,美国力争建立全球单极霸权;民族问题尤其是民族分离主义有所抬头,成为世界很多国家稳定的现实或潜在威胁。美国的国家实力和国家战略,以及美国长久以来的干涉主义历史,决定了美国对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活动的干涉行为。 美国的干涉政策破坏了现有的国际关系行为准则,违背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干涉了相关国家的内政。国家主权原则在冷战后的世界面临新的危机,其中以美国为首的霸权干涉是引发主权危机的重要原因。“人权高于主权”的干涉借口,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双重标准的工具。美国对民族分离主义的干涉还造成多民族国家的不稳定。民族分离主义问题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远不是靠干涉政策就能解决的。美国对民族分离活动的干涉是一种工具性的利用,是为自己的全球战略服务。美国的干涉可能会进一步挑起潜在的民族分离。 发展中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面临着民族分离势力的危害。其中,“东突”恐怖组织和“藏独”势力不可小视,都带有深深的民族分离的烙印。分析美国对世界各国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的支持和干涉行为,将会有益于中国处理潜在民族分离势力的威胁。

吴俊青[4]2014年在《论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文化战略》文中研究指明冷战后,随着国际形势和自身因素的新变化,美国特别重视文化战略在对外政策中的运用。美国能够发挥文化战略在维护美国国家战略利益中的作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既与美国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传统、自由民主文化价值观等内在要求密切相关,也是美国重视调动政府官方机构、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跨国公司以及个人行为体广泛参与、积极对外传播美国式的文化价值观紧密相连。本文主要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对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文化战略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就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特征、实施过程、实施原因以及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影响与借鉴意义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与分析。因为详细、具体地阐述、论证美国的对外文化战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美国文化战略的实质,更加辩证地看待文化战略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中国文化战略的实施起到理论指导作用。本篇论文对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文化战略的阐述与分析主要有如下内容:本篇论文分析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梳理和阐释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文化战略的研究成果进行,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概述冷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概念、特点、内涵以及相关理论源泉。这样我们能够更清晰、更客观地认识与理解美国的文化战略,并为接下来分析冷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具体实施做好理论支撑。从美国政府官方机构、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以及个人行为体等方面具体分析美国文化战略的实施过程和主要表现,尤其对从冷战后到至今的美国4任总统时期(老布什时期、克林顿时期、小布什时期、奥巴马时期)的文化战略和文化外交政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此外,本文主要分析冷战后美国尤其重视对外推行文化战略的具体原因。美国对外推行文化战略既有国际大环境变化的原因,也与美国国内自身因素有关。国际大环境方面,主要从国际政治格局、全球化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美国国内自身因素方面,主要从美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冷战后美国自身力量相对衰弱两大块分析美国推行文化战略的原因。最后,本篇论文还从社会主义中国的视角探讨美国文化战略对中国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冷战后,中美关系是美国对外主要双边关系之一,中国也是美国推行文化战略的主要目标国之一,对中国推行文化战略切实关系到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利益。美国积极对中国实施文化战略,不仅可以影响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构建中国对美国的认同,还可以通过文化“无形的魔爪“逐渐伸到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众多方面和领域,进而达到应对中国发展对世界新秩序的挑战、维护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目的。因此,中国要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战略,以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并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平等交流与共同发展。

崔硕[5]2010年在《论冷战后东北亚国家的民族主义》文中指出民族主义作为在当今国际政治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现象,它最早起源于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而后再由欧洲向全球范围扩展、蔓延。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促进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生成,但同时也引发了民族国家之间的暴力冲突与纷争,导致了国际秩序的动荡与变化。冷战结束以后,全球性的民族主义的复兴与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显示出的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相悖的特性,强烈震荡和冲击着转换中的国际格局和重组中的国际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亚主要国家——中、韩、日三国的民族主义均呈上升态势。深入研究中、韩、日三国民族主义的盛行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深刻的现实根源。三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积蓄和外溢,极易诱发东北亚区域内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冷战后,中日、中韩和韩日之间均发生过因民族主义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但在性质、规模和程度上都有所不同。中韩日作为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国家,冷战后东北亚各国极端民族主义兴起,严重影响着国家间的顺利交往以及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各国需要正视历史,积极面对现实,加强区域各国之间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与交往,进一步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增加共识、消除误解,努力克服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以此来推动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黄凤志[6]2000年在《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浪潮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文中认为冷战结束前后 ,一股民族主义洪峰在苏联东欧地区骤然泛起 ,迅疾蔓延到世界各地。这是一次以血缘民族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政治思潮和实践运动 ,它的泛起导致世界一些多民族国家出现了非主体民族要求分离和自治的浪潮 ,造成各种民族冲突、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当代民族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在于它所拥有的社会政治功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依托以及现实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民族主义的兴起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强大影响 ,引起了世界政治地图的重新划分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对现存的国际关系准则也提出了挑战

杨志阁[7]2007年在《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鉴于形势的发展,美日于1951年签订日美安保条约,美日军事政治同盟初具雏形。自签订至今,日美安保条约已历经多次修订,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地位和作用均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第一个日美安保条约是一个完全不对等的单向保护性条约,甚至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条约。日本在条约中的作用只是提供反共基地,外交、军事均依附于美国,毫无地位可言。但对当时的日本来说,与美国的这种特殊安排却是其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日本因此赢得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于1953年完成经济恢复。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日本国内民族主义重新抬头,要求改变与美不对等关系,促成了日美安保条约1960年的修改。修改后的条约至少实现了对等性,美日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防卫关系,逐步展开军事合作。至上世纪80年代,美日之间的安保关系发展为同盟关系,日本开始在国际社会中以美国平起平坐的合作伙伴自居,外交由追随转变为自主,大力发展自身军备。冷战结束后,美日对外政策均有所调整,两国于1996年对同盟进行了重新定义。美日同盟的性质由保护日本型同盟改为维护地区安全型同盟。日本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自卫队的活动范围扩大,可以在日本领域内向美军提供后方支援,“也可以设想能够在与战斗区毗邻的日本周围的公海和空中进行”。此后,日本追随美国参与战争,寻求突破和平宪法和“集体自卫权”的限制。在当前,美日同盟向全球同盟转变,美日军事一体化不断加强。日本以美日同盟为依托,发展自身军事力量和展开多边外交,寻求在联合国中发挥大国作用,并企图摆脱战后体制。日美安保条约的这一演变历程体现了美日关系的深刻变革,其实质是国际形势大背景下美日两国国家实力的较量。其中,日本的民族主义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民族主义在日本民族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二战中的惨败使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一落千丈,务实地选择了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然而,日本的民族主义并没有随着战败和被占领而消失,而是转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随着日本经济地位的逐渐上升,其民族主义情绪也水涨船高,逐渐寻求在美日关系框架下发展相对自主的军事和外交,要求获得对等的与美关系及在国际社会中的支配性地位,最终实现普通国家化和向政治大国的转变,甚至是完全脱离战后体制。而修改日美安保条约是日本实现这一进程的重要手段。在美国一极超强的多极化国际形势下,它仍不会突破美日同盟这一框架,而是通过不断修订日美安保条约来实现逐步地突破。

党军[8]2000年在《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文中认为民族主义是一个具有不同形态和性质的社会历史现象。冷战后,两极格局的解体、知识经济的勃兴、全球化的演进给民族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冷战后民族主义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出发研究这一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看,许多学者集中于对民族主义历史的研究,意识形态功能的探讨及其发展前景的评述等。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是塑造二十世纪历史的重大政治力量。有的人认为,民族主义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创建,为民族国家形成后其内部的团结稳定提供了有力的精神保证;有的学者从其作用的角度分析,认为民族主义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因创建民族国家的号召力来维护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亦可因民族主义分离势力猖獗而导致国家分裂。学者们特别为当前民族主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所吸引,纷纷将注意力放在对民族分离(分裂)主义层面的研究上,却缺乏对民族主义宏观的和符合实际的把握,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民族主义研究的一个缺憾。 本文选取冷战后这一特殊历史背景,将民族主义置于一个有机的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去考察。力求从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对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时代特征、发展取向等进行综合性研究,以便客观地揭示冷战后民族主义的本质。 全文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民族主义含义的分析,着重从词源学角度考察民族主义,作者认为民族是一个包涵着族群、部族、种族等不同层次内容的概念。因而,民族主义也是一个有着族群主义、部族主义、泛民族主义等形态的不同亚种的复合概念。根据冷战后民族主义的实际状况,概括出民族主义的含义:民族主义是指处在不同发展状态的人类群休(如族群、部族筹)追求本群体利益的思想、观念、意识和原则,以及将这些原则和思想与特定历史过程结合起来的行动和运动。这一概念的新意在于将民族和民族主义看成是一个包括不同亚种的复合体,这个分析和认识视角使对民族主义的研究更适合于冷战后民族主义发展的实际状况。 第二部分,论文从冷战后民族主义的新形态、新特点两个方面阐述了民族主义的新崛起。认为民族主义在冷战后呈现出族群主义、泛民族主义、部族主义、种族主义的新形态。族群主义,是指当前发生的,从原有国家分离出新国家的分离与分裂的思想和运动。泛民族主义,是指跨国居住民族的民族主义。关于部族主义,论文通过客观的分析,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反对和批判部族主义的层面上,应深人分析其成因、内容。本文认为,部族主义是处在部族发展阶段的人类群体的民族主义。当前备受关注的部族主义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殖民政策的结果。种族主义则指西方世界存在的民族主义。 冷战后,民族主义具有主体多样化、各种形态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全球性和离散性的特点。民族主义主体多样化的特点在冷战后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不仅表现在国家数目的增加,而且表现在族群、部族、种族及跨国民族性质的组织实体大量涌现;各种形态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即民族主义的各亚种——部族主义。族群主义和民族主义是一个经由部族主义、族群主义,再发展到现代民族主义的必然的逻辑过程,这种逻辑关系是冷战后才呈现出来的全新的特点;民族主义的全球性指全球范围内民族主义的普遍勃兴;离散性是冷战后民族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它以分离与分裂运动为主,表现出鲜明的离散性,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后果。 第三部分,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冷战后民族主义的成因。政治原因包括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民族政策以及强权政治和殖民政策等,这是冷战后民族主义勃兴的重要原因。经济原因包括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国内错误的经济政策及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文化原因则是最持久的一个原因。民族文化歧异,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狭隘的民族意识等都是重要的文化因素。冷战后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正是在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第四部分,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民族主义的影响:对国家领土完整和统一的影响;对国家经济产生的影响;促使大国关系更加微妙;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第五部分,基于以上分析,论文认为,冷战后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是民族分离运动将不会有太大发展,现存的多族群国家将基本保持完整,不会再分裂出新的国家实体。这是由于各国普遍认识到分离运动的强大破坏力,有的国家已经采取果断措施予以防范;各国把经济建设放在了重要地位,这使族群分离建立国家的民族主义必然走向衰败;现代科技发展将使其发展改变方向。 在冷战后民族主义勃兴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务实地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基本问题之一。论文认为只有坚持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才能有效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并严防外国势力的消极影响以保持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孟舒[9]2011年在《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与冷战后国际政治》文中研究表明民族主义自产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政治力量之一,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政治。在20世纪,全球先后经历了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其中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横扫全球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则以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激烈、表现形式之多样而著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汹涌而至,强烈震荡着变动中的国际政治体系和转换中的国际政治格局,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发展变化,因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从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兴起的原因、表现形式、特点、变化趋势等着手,分析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对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影响,进而展望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对未来国际政治的影响趋势。有关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对冷战后国际政治影响的深入探讨,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现象;通过有关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对未来国际政治的影响分析,我们可以较为准确把握未来国际关系的基本走向。

钟明[10]2008年在《日本政治右倾化及对日本外交政策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冷战结束以后,日本社会呈现出整体右倾保守化趋势。在历史认识、修宪、皇国主义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出现重大退步。如果说冷战时期极右翼势力是一小撮,国家主义在日本仅仅是一种社会思潮的话,那么冷战结束十余年后的今天,日本政治已明显右倾,保守主义不再只是日本列岛的一种政治与社会思潮,而已成为新世纪影响日本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右倾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日本社会的共识。在以小泉纯一郎为旗帜的广大右翼政治家的不断鼓噪下,正通过国家机器使之成为日本的正式法律与政策。日本的政局将怎样发展?日本将做出何种历史选择等都将会对世界秩序构成相当大的影响。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也必然对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理论与现实角度对冷战后日本政治右倾化的现状,起源,原因与发展趋势及影响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日本政治右倾化问题的由来。分析和界定了“右倾化”、“军国主义”的涵义。这两个概念在日本政治研究的文章中出现频率非常高。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表现。从日本政要及各界否定侵略历史、迈向军事大国以及日本政党政治总体保守化三个方面对日本政治右倾化所表现出来的诸多方面均以丰富的史实与材料加以详尽的分析。第三部分: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深层原因。本文根据日本政治右倾化的种种表现从中挖掘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深层原因。从大平开始强调“国际贡献”,走政治大国之路的政治右倾,已露出萌芽,到中曾根康弘上台执政进一步推进政治右倾化进程。本文从文化、经济、政治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原因。第四部分:日本政治右倾化与日本外交。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政治理念及倾向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本文中,着重分析了日本政治右倾化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其中主要选取了对华、对美为主要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 论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D]. 张建军. 新疆大学. 2004

[2]. 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及其对欧盟的影响[D]. 李冉. 青岛大学. 2006

[3].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与美国的干涉[D]. 余忠稳. 外交学院. 2004

[4]. 论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文化战略[D]. 吴俊青.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5]. 论冷战后东北亚国家的民族主义[D]. 崔硕. 黑龙江大学. 2010

[6]. 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浪潮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 黄凤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

[7]. 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D]. 杨志阁. 中国政法大学. 2007

[8]. 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D]. 党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00

[9]. 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与冷战后国际政治[D]. 孟舒. 黑龙江大学. 2011

[10]. 日本政治右倾化及对日本外交政策影响[D]. 钟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