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市场体系客体结构的总体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客体论文,总体论文,体系论文,结构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商品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客体结构由六大分市场构成。
1.物质产品市场。物质产品是商品交换最基本的对象,是全部交换关系中最普遍的内容,其最大特点是其商品表现为实物形态或通过实物表现出来。物质产品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居于基础的地位。只有物质产品市场发展到应有的规模和水平,才会产生其他市场。
物质产品市场本身也有着复杂结构。按商品的属性和用途,物质产品市场可分成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两大组成部分。每一组成部分进一步可细分成许多子市场,从而形成物质产品市场的层次结构。
2.服务市场。服务是通过劳动所提供的能满足消费需要的无形产品。由服务产品的交换关系构成的市场为服务市场。人们对服务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服务市场是指包括全部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产品的市场。狭义的服务市场是指为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提供各种服务性劳动的市场。
3.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由货币资金、有价证券、黄金、外汇等特殊商品的借贷关系或买卖关系构成的一类市场。它是在信用交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货币资金沉淀和积累的产物。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货币资金的融通,通过筹集和运用资金,实现货币价值的社会运动。无疑,资金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主要部分,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但是,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也是构成现代金融市场不可缺少的部分。
4.技术市场。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成为特殊商品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商品的交换关系构成技术市场。技术成果商品化是技术市场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由于技术成果商品化通常以三种形式体现,即实物形式,包括新产品、新装置设备、新材料,等等;书面形式,包括研究报告和技术文件两大类,具体有设计图纸、工艺文件、材料配方、计算机软件、技术决窍等等;技术劳务形式,包括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计算、测试,等等。
5.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力的交换即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除了将自己的劳动能力作为商品出售外,别无其他选择。资本家雇佣劳动者,构成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的性质。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仍存在多种形式,即使是在公有制经济体中,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的形式也存在差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不向社会提供有效劳动的人,社会不会给予货币报酬。劳动力与货币(报酬)的对等关系仍然普遍存在,劳动力市场依然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必要部分。但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者实际提供的一定质量的有效劳动所形成的价值超过劳动者货币收入的部分,归全社会、归代表全体劳动者利益的国家占有,劳动力市场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性质。
6.其他商品市场。这是指上述五类市场以外的其他商品市场。其中主要的是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是土地、房屋等建筑物让渡使用权的特殊商品市场。土地和建筑物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要物质条件。我国的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公共所有,但是由于土地占有和使用上的垄断,同样存在着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因此,在取得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时,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费用便构成土地价格。地产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必然要有让渡地产占有权、使用权的地产市场。同样,房屋等建筑物的商品化,必然存在房产市场。我国城市居民住宅长期以来仅作为一种福利由国家统包,房租低廉,不仅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甚至连维修费都不够。发展房地产市场是完善市场体系结构的重要任务。
以上六大市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从质的方面构成客体市场结构的具体内容。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各大市场在市场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结构关系,有必要按各大市场在社会经济中的功能作用进行组合研究。从市场在社会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分为两大市场,即生产要素市场和生活消费市场。
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客体结构,首先必须确定市场体系客体结构的发展战略目标,一是要依据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的特色:三是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我国市场体系客体结构的发展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建立在公有制为主导和国家的自觉宏观调控下,构成完整、发育完备、比例恰当、法规齐备、机制完善、全国统一、内外开放、动态优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客体结构。其中,构成完整,是指市场体系客体结构中各类分市场均得到开拓和建立;发育完备,是指从客体角度看的市场体系不但在整体上得到较高程度的发育,各类分市场、子市场也要得到较充分的发育;比例恰当,是指客体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分市场之间的比例恰当,分市场中各子市场之间的比例也必须恰当;法规齐备,是从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法律规范角度的规定性;机制完善,是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角度的规定性;全国统一,是从市场区域一体化角度的规定性;内外开放,是从市场商品、要素活动角度的规定性;动态优化,则是要求整个市场体系客体结构能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
为实现上述发展战略目标,要选择重点,兼顾一般,全面推进市场体系客体结构的完善和发展。从总体上看,在继续抓好传统商品市场建设的同时,要把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加以发展,以形成合理结构,改变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的不良状况。
1.继续发展各类商品市场。要积极改革现有商品流通体系。消费品市场要因商品、因行业、因地制宜地重点抓好各类批发市场的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多种流通组织,认真解决某些农副产品的卖难和流通不畅的问题。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改革,首先应使所有的生产资料产销关系(增量)商品化和市场化。目前应进一步缩小国家计划分配各种实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将大部分生产资料推向市场;进一步取消或缩小一些重要产品的价格双轨制,建立单一的市场价格体系,重点是计划内价格的调整和放开;改革物资定货会议制度,国家在流通领域中实行计划调节的主要方式改为合同订货;积极发展物资配送中心等新的生产资料市场组织形式,总结推广商品交易所的经验,大力发展重要商品的远期合同交易;进一步提高初级产品和基础产品的价格,以刺激它们的生产增长。其次,要建立生产资料存量的流动机制,大力发展产权市场。要在明晰企业产权的基础上,加快产权市场的培育,完善和健全产权市场内部各种市场组织的构成,使企业主体能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体系,如建立健全产权交易所、发展产权转让资产评估业务,建立区域性产权组织和区域性的产权交易信息网络系统等。
2.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要注意间接金融市场和直接金融市场之间结构关系的把握。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间接金融市场具有融资成本低,风险小,投机性不强等优点。从我国的国情看,今后应以发展间接金融市场为主。但同时,直接金融市场的优点亦不能忽视。从发展趋势看,长期资本通过直接金融市场筹金的比重将会增加,居民对直接金融的高收益性和高流动性也表现出日益增强的兴趣。所以,直接金融市场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要加快专业银行企业化的步伐,促进其向商业银行转化,同时还要进一步发展多种形式的银行和金融机制,适当引进外资银行。逐步放开利率是有益的,使利率能够反映资金供求状况。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节,主要应是调节基准利率,而对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则可以放开,让市场来决定,形成市场利率。通过市场来调节资金的流向,同时要扩大银行各种贷款的差别幅度,可按贷款风险实行差别利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资信评估、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努力吸收各种社会基金参与金融活动,如工会基金会、养老基金会、医疗保险基金会、儿童福利基金会、救济基金会、教育基金会、宗教基金会、各种名人基金会等。
要加快立法,切实加强管理,规范金融市场,尤其是要规范直接金融市场。应该明确规定金融市场的主体;建立明晰的金融领域的产权界定制度;要坚决整治各种不守规则、无序混乱的现象,积极引导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
3.转变观念,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商品化和劳动力市场并非与社会主义不相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劳动力市场问题,是对传统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成为商品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只有树立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新观念,才能自觉地推进改革,培育劳动力市场。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模式选择,无疑是培育劳动力市场所应首先着重研究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保证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形成和正常有效运作的关键。理想的发展模式可以表述为:“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城乡协调发展,法制规范市场,社会提供服务”。
实现这一模式,从思路上看,需确立劳动力供需双方市场主体的地位,使劳动力供需双方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和选择,在微观配置方面实现就业全面市场化。在宏观上,要注意综合运用法制的、经济的、行政的和信息的手段,搞好宏观调控,维护市场运行秩序。同时,通过劳动力增量、存量和余量的合理调节,从宏观上把社会失业限制在一定的幅度,控制自然失业率,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同时,保证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实现上述目标,从措施上看,关键是坚持改革。具体说,要切实贯彻执行破产法,切实使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走向市场,自主择业;要配套进行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摒弃劳动力事实上的国家所有制,积极培育工资形成的市场机制,改革妨碍劳动者自由择业,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一些制度,如户籍管理制度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为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提供条件。
鉴于我国现阶段还是多元经济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建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先发展地方性劳动力市场,再向区域性市场发展。应对城乡劳动力流动采取不同的引导,从而建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发挥各层次劳动力市场服务机制的作用,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加强就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及指导,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优质服务。现在,各地,尤其是沿海大城市已陆续建立起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对这些市场,应热情爱护、精心培育、加强指导,也应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4.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推动农村土地市场和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一个好的土地制度,起码要有两个要素:一是产权必须明确;二是有自我调节和优化机制。土地市场建设的核心是在明确界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和再转让制度。为此,在农村,应以法令的形式明确界定和保护承包期内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完善。这是农民承包权益的完整体现,也是土地进入市场流通的基本条件。实行土地使用权证的抵押制度,可以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方便。通过使用权证的流转,可以扩大土地平均经营规模,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城市,应扩大城市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逐步将生产经营性用地纳入有偿使用的轨道,原土地使用者要与政府订立土地租赁契约,承租者在付清土地受让费的情况下,可以将其所有土地的全部或部分在土地转让市场上让渡。
发展我国的地产市场,应该坚持国家垄断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一级市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出让”。土地的出让必须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为依据,这是由土地资源的有限性、非再生性、区位固定性和相对短缺性特征决定的。形成合理的地产价格是我国地产市场的关键之一。为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地价评估制度,形成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出让底价为主的地产价格体系;需要形成自主、公正、权威、称职的地价评估机构和人员队伍。此外,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以形成土地市场完善的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房产市场的发展应加快步伐。城市中工业、商业楼宇和高级住宅原则上应一律实行商品化,并进入市场流通。要大力推进住房商品化进程,促进房产市场的发展。
为促进房地产市场体系的构建,应大力发展房地产服务市场,鼓励作为房地产服务市场主体的土地测量行、物业估价所、投资咨询公司和房地产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的发展,还应大力开拓房地产金融业务,培育房地产金融市场。此外,必须注意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整治各种不正常行为。
5.增加科技投入、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进程,促进科技市场的发展。科技市场的发展,首先有赖于科技意识的加强,切实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立国的观念,全民重视科技发展。其次是增加科技投入。要形成多元的科技投入体系。不但政府要增加投入力度,企业、银行要逐渐成为科技投入的重要来源,也要鼓励科研院所、民间增加科技投入,优化投入结构。第三,要加速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科技要走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科技人员要走向市场,要有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途径、办法和机制。第四,要形成科技商品需求者和使用者——企业对科技商品的需求机制。此外,要发展技术中介组织,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实现科技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完善科技市场的政策和法律配套,也是科技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