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启于读,教会学生学习——读启式教学改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学习论文,教会论文,式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读启式教学改革试验”为四川省教委普教科研资助课题,属省、市、县、校四级共管项目,由内江市教委承担项目研究任务,内江市教科所具体组织实施试验。经过十几年的实验研究,课题取得了预想的结果。下面简要阐述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就教于方家。
一、读启式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为了解决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结合当地实际,决定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和优秀经验的同时,立足于从当地(尤其是农村)教学改革实践中调查、筛选、总结、提炼优秀的“土经验”,并将其投入试验,探索形成一套符合现代教学思想,依据现行教学大纲教材,易被一般教师掌握,能在普通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广泛适用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课题研究由此发端,至80年代末,共经三个阶段历时10年,完成了上述研究任务。
(一)酝酿准备阶段(1978-1982年)。本阶段历时4年,任务是宣传、普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重点调查总结农村中小学教改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
1.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普及
根据内江地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教育方针大贯彻、教学方法大改革、教育质量大提高”的“三大要求”,我们编写了《心理学十二讲》、《教育学十讲》、《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等学习资料印发至全区各中小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习;结合教研活动和学术团体活动,在积极吸收国内先进教改经验的同时,举办专题性介绍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达维多夫的学习活动理论、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等科普讲座,努力扩展全市中小学教师的视野,并为“三大要求”创造舆论环境。
2.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为了发现、总结经验,我们深入学校先后听课达1200余课时,发现了一批自发开展教学改革的新经验:数学“试算、读书、议论、讲解、练习、正误”12字教学经验;高中数学“自学质疑、启发精讲、练习作业、小结提高”四程序辅导经验;小学语文和数学的“指导预习、质疑提问、讨论研究、重点讲解、巩固复习”五步教法和学生的“先预习后听课、先动脑后质疑、先分析后总结、先复习后作业”四步学法;初中语文“点、划、圈、查、摘、批、注、评”读书指导法等20余种有效提高农村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的经验。并召开现场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全市教育工作会,总结概括出了上述先进经验中的共性特点,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正确灵活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原则,而且把如何指导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读书的具体方法引入了课堂教学过程,初具适合城乡学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由此改善了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有书不读”和“有书不会读”的现象,这是一种“寓启于读,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雏形。课题组将这种方式命名为“读启式教学”。
(二)第一轮实证研究阶段(1982年-1985年)。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将初步总结概括出的读启式教学经验再投入教学,进行单科单项的实证性研究。
1982年秋,按《内江地区中小学“读启式教学”试验方案(修订稿)》,在各区(县)设置了100个试验班,确定了120名教师按读启式教学方式开展实证性试验研究。
(三)第二轮实证研究阶段(1986年-1989年)。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将第一轮试验验证后的经验成果再次投入教学,实施以班级为单位的多学科综合性的实证性研究,并注意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引入试验过程,以促进读启式教学系统的经验成果的形成。
1986年秋,按《内江市读启式教学综合试验方案》,在各区(县)设置了300个试验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多学科同时实施读启式教学的整体性试验。
二、读启式教学的试验效果
1.规模性地转变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与行为
历时10年的试验研究,参试教师及参研的各级领导、理论工作者、教研人员达4000人次,共召开大型现场会和专题研讨会20次;10年中,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各级报刊发表或各级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试验研究报告和经验论文分别为100余篇和2900余篇,全市共举办短期培训班80余期,培训试验骨干约4000名(约占全市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举办专题讲座1000余场次,听众逾40000人次。广大教师一致认为,读启式教学试验有力冲击了“重教轻学”的观念和注入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教学行为,它使绝大多数教师转变了包办课堂,一讲到底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的现象,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由偏爱优生向尊重、爱护、关心全体学生的态度变化。
2.有效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与行为
从试验过程中召开的两届中小学“学生学法经验交流会”上交流的500余篇论文中可以发现,“先生讲、学生听”的学习观念明显向“学会学习”方向转化。绝大多数学生都在努力实现读启式教学的小学生“八会”和中学生“七会”的能力要求。尤其在学生学习计划的交流中,已明显反映出带共性的四个特点:①讲实效,不为应付检查;②重薄弱学科或环节的学习投入;③有长远目标也有短期安排;④注意劳逸结合和个性特长发挥。
另外,在遍布全市九个区(县)的1336个参试班级中,随着试验时间的推移,多数学生会自然而然地逐步减弱传统的“被试”意义而表现出对试验的积极参与意识,并主动关心自己的发展变化情况,从而使其主体性获得更有效的发挥。
3.参试学生学习能力获得普遍提高
内江市教科所于1990年对安岳县90级初中毕业班进行了自学能力发展水平跟踪性对比测试(实验班为小学三年级起一直参试的学生,对照班为未参试的重点班学生,测试材料为学生均未接触过的专门编制的学习材料),其结果如下表。
测试表明:试验班除“简单应用能力”项目无差异(p>0.05)外,在“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得分情况”和“全部完成测试项目时间”等项目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班。
4.全市普教教学质量逐年稳步大面积提高
大区域长周期规模性的读启式教学试验不仅自身取得显著效果,而且也推动了全市教改工作的发展,促进了全市普教教学质量逐年稳步大面积的提高。据内江市教委1982-1989年统计资料表明:内江市小学生毕业及格率从1982年的30.2%逐年稳步上升到1989年的98.5%,为历史同期水平的3.2倍;初中生毕业及格率从1982年的14.9%逐年稳步上升到1989年的65%,为历史同期水平的4.3倍;高中毕业升入大专院校人数从1982年的1620人逐年稳步上升到1989年的3367人,为历史同期水平的2倍。8年中总计为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25765名,为省内外各中专输送合格新生33192名,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合格人才。内江市的普教质量的落后面貌发生改变,并自1987年起一直保持全省的领先水平。
四川省教科所于1983年、1985年、1990年先后三次组织了现场考察,一致认为“读启式教学产生于当地(尤其是农村)教学经验的筛选总结,并引入了国内外先进理论以引导实践,为逐年稳步地大面积提高普教质量作出了显著贡献;试验所产生的经验成果,对于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有重要借鉴意义,并且对师资、教材、学生具有无特殊选择性的普遍推广价值”。
三、读启式教学的主要技术形态成果
读启式教学的操作思路,是始终坚持从学情出发,寓启于读(把启发式寓于指导学生读书之中),将最优教法四原则与指导学习六要素贯穿于“扶、引、放”三阶段能力培养过程之中,形成师生间具有立体交叉性的教学信息传递渠道,达到小学生“八会”、中学生“七会”的学习能力培养目标,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1.读启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读启式教学必须把精心指导学生“学会读书”与启发式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读是基础,启是灵魂,以启导读,以读促悟”的教学思想。读启式教学应把握的最优教法原则是:指导读书原则,启发思维原则,综合训练原则和学生自主原则。因此,在读启式教学中,“读”和“启”是具有共生性的不可分割的教学操作要素,其最理想的教学表现形式是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寓启于读”。
2.读启式教学的操作程序
读启式教学的程序设计,是以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学情”为出发点;教师作为执教的主体,则应依据对“学情”的客观分析与充分把握来调控自己的“教情”,从而确定最佳的教“学”起点,选择最适宜的启发方式,精心指导学生读书,促使学生在克服被动学习过程中领悟学法,逐步实现主动学习,最后实现“学会学习”目的。读启式教学的操作技术程序如下图所示。
3.指导学习六要素
读启式教学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面,提炼出了以下六项操作要素。
自学:学生在教师的策划、指导下,努力通过自己读书去获取知识,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提出问题、难点。提问方式有自问、学生互问、师生相问等;提问既可促进学生读书,明确学习任务,又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以便进行教学引导和督促。
议论:组织学生讨论带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授之以渔”,而不简单地给出答案。课堂教学中的议论忌形式主义和小题大作。
精讲:对学生无力解决的问题,教师讲解时要点拔到关键处。“精讲”是贯彻学生自主原则,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担任好“导演”而不是替代学生充当“演员”,二是注重给学生以足够的可以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空间及相应条件。精讲分画龙点睛式、解惑式、启迪式、归纳式、演绎式等。
练习:其设计贵在少而精,难在综合性;要练关键、抓双基、讲技巧、成系列,防止题海战术与机械重复。
评价:每一学习活动都要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回授,及时反馈。评价方式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指导评等。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指导学习的六要素既可构成有顺序性的操作程序,又不是僵化的固定程式,应讲求一种最佳的选择与组合,使之成为切合学生实际和学科实际的课堂教学流程。
4.“扶、引、放三阶段”能力培养程序
学生在学会主动获取与掌握知识的能力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由“领会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学会学习”的发展阶段,读启式教学由此概括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扶、引、放三阶段”程序。
扶的阶段,是学生在教师具体扶持下,领会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并在训练中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在此阶段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实现从“领会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
引的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因学科特点或学习任务不同而选择相应学习方法的学习技巧,学会“主动学习”。此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巩固学生已形成的良好读书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完成从“主动学习”向“学会学习”的过渡。
放的阶段,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宏观调控,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我激励和相互激励中去主动积极地获取和掌握知识。此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情”及时调控教学进程,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扶、引、放”总的操作策略是:在操作程序上要有时序性,三个阶段只能由低向高逐一推进,不可跨越;在时空配置上,要依据能力目标和学情变化,灵活确定时间长短,合理安排教学空间;在培养进程上,要按照适度的要求,编制能力训练序列,采用单一性能力和综合性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结构。另一方面,在操作策略中要把计划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掌握。
四、体会与讨论
1.读启式教学是一项试验周期长、参试范围广、投入人员多、研究难度大的规模性教改试验研究课题,之所以能在试验研究与成果推广的全过程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正在于课题的参试参研人员形成了“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的三结合。这在我国教改试验与成果推广的现实中,似乎是值得认真总结研究的带有普遍性的情况。
2.读启式教学试验研究成果的产生,似乎表明了这样一种情况:即使是富有群众基础的一些优秀教改经验,在对其进行筛选、总结、研究、验证的过程中,也应重视先进理论的导入及其对实践的引导,否则就难以产生更具推广意义或研究价值的成果,其颇具生命力的某些因素也就可能因之而削弱。在这里,教改实践对理论的依托和理论工作者对实践的参与和扶持,对我国教改试验及其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3.读启式教学试验的效果表明,对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改试验项目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不仅有利于该项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和成果的产生,而且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教改试验与研究的骨干,因而,这种投入其效益是多重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