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论文_何天成

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论文_何天成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1

摘要:我国地域面积较大涉及的地理类型较多,因此在各类基建工程施工中,面临的地基现状差异性也较大。当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则为常见的一类地基现状。湿陷性黄土地基当前在施工中,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工程的施工安全性,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文章简要分析当前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以盼能为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施工安全;工程质量

基建工程在施工中对于地基现状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其结构稳定性、富水性、成分等现状,均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在实际发展中,不良地质现状为导致地基不良沉降,结构变形裂缝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关于不良地质的处理,也为工程施工中主要的施工内容之一。笔者针对当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

1.湿陷性黄土地基概念分析

湿陷性黄土当前在实际发展中,具体体现的现状为干旱现状下,土壤中水分大量蒸发,水分蒸发导致土壤中盐类析出,土壤内部粘性物质聚集,产生了常规压强下的结构稳定性。但由于土壤内部缺少水分以及盐类物质的固化,最终形成了松动性质的稳定结构状态。后期在遭遇降雨或水分施加时,其土壤吸水粘性物质粘力分散,最终造成土壤下陷的现状。此类土壤物理现象,一般称之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当前我国北部地区在发展基建工程时,面临的此类湿陷性黄土地基现状较多。

2.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危害及特点

湿陷性黄土地基当前在基建施工中,出现了较多的不良现状,对于工程的稳定施工以及后期的应用安全性,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工程施工人员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也为常见的一类技术处理现状。当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危害及特点为:承压能力低、结构稳定性差、湿陷性、建筑工程不良沉降、建筑结构裂缝渗漏。笔者针对上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及危害,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2.1承压能力低

湿陷性黄土地基承压能力低,为常见的一类特点。具体体现为如不进行特殊处理,直接进行工程施工,地基呈现涌土底翻现象较多,严重的影响了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在后期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工程的施工安全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工程工期的稳定推进,并且造成了较多的返工现象,以及工程成本增加的现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结构稳定性差

湿陷性黄土当前在基建应用中,其物理表现为孔隙率大结构松散的现象。孔隙率大造成工程施工中,其地基处理难度较大,并且处理的范围也较大。通常现状下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空隙比约为1.0左右。较大的空隙比造成工程施工中,由于其土壤的空隙率较大,其结构稳定性极差。

2.3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为主要的特点之一,湿陷性当前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湿陷性黄土侵水其自重增加,最终产生了因物理收缩造成的塌陷现象。一般情况下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区域降雨量较少,并且地下水位较低。因此在持续干旱以及温度较高的环境下,降雨量以及地下水的补充不足以补充土壤中的水分挥发量,最终出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现状。常规现状下湿陷性黄土侵水,如不对其外覆层施加重力或压力,其塌陷性较小结构较为稳定,一旦施加压力则出现了严重的塌陷现状。

2.4建筑工程不良沉降

建筑工程在施工中因湿陷性黄土地基,出现不良沉降现象为主要的现象之一。实际发展中主要的现状为:工程施工中因涉及了较多的水分浇筑以及加固问题。湿陷性黄土最终因水分的侵入以及施工材料造成的压力现状,最终出现了工程不良沉降现象。后期在施工中随着施工工程量的增加,沉降现象逐渐加强。最终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工程建筑的安全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5建筑结构裂缝渗漏

湿陷性黄土在施工中除去不良沉降现象外,最终引发的不良现象为:建筑工程因施工量增加,造成的沉降现象引发了建筑结构裂缝以及渗漏现象。建筑结构裂缝造成工程的稳定性,以及后期的安全应用,出现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严重时造成了工程建筑的塌陷现状,最终对于工程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影响了工程施工企业的实际收益。

3.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当前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并且降低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发展也较为成熟,当前在实际发展中,主要应用的处理方法有:强夯法、换底垫层法、搅拌加固法。

3.1强夯法

强夯法在当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中,为常用的一类作业方法。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首先针对处理地基范围喷洒一定的水分,之后通过重锤进行强夯加压,使得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结构发生挤压强化,最终达到强化地基质量的目的。具体进行强夯作业中,重锤重量的选择以及作业高度的选择,应根据实际工地现状进行选择。

3.2换底垫层法

换底垫层法当前在应用中,主要针对区域范围内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挖掘,之后通过加入一定量的灰土、素灰等物料进行混合搅拌作业。混合均匀结束通过夯实设备,进行相对应的夯实作业。夯实中为保障夯实效果避免因夯实厚度过大,造成的夯实不良现状,具体作业中应针对土层厚度进行严格的测量。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分层夯实的作业方式进行落实,具体作业中换底垫层法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深度范围约为1.5-3m左右。当前在各类技术处理中,换底垫层法施工成本低操作简单,应用效果良好因此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3.3搅拌加固法

搅拌加固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应用中,其与软土地基以及富水性地基处理中的搅拌加固方法类似。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应用特殊的搅拌设备深入处理层进行搅拌,搅拌的过程中通过传输管道喷射水泥等混合物料,最终通过搅拌混合黄土与水泥混合物,达到提升地基强度以及质量的目的。具体作业的过程中为确保搅拌加固法的应用质量,对于土壤中的含水量有一定的要求,必要时可在搅拌的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4.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注意事项

当前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中由于承担的责任较大,因此在实际落实工程施工中,涉及的注意事项也较多,例如材料、工程管理方面的要求。具体施工的过程中为有效的保障最终的工程效果,并且提升处理技术的应用质量。具体采购中应注重关于材料质量的检测,以此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合格性,此外为确保最终的施工质量,工程管理人员应注重对施工现状的管理,防止在施工中因施工人员作业落实不规范,造成了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现状。并且针对施工现状加以检测,达到及时发现施工问题,及时处理的最终目的。

结束语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涉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现象较多。湿陷性黄土地基对于工程质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并且出现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当前常见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有强夯法、换底垫层法、搅拌加固法。后期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为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并且保障工程的应用效果。施工单位应朝着落实施工材料检测,加强施工工程管理,提升工程监管的方向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蕾.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问题分析[J].房地产导刊,2014,(3):261-261.

[2]姚志华,黄雪峰,陈正汉等.关于黄土湿陷性评价和剩余湿陷量的新认识[J].岩土力学,2014,(4):998-1006.

基金项目

本文为兰州资源环境学院校级科研课题《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优选》成果。

论文作者:何天成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  ;  ;  ;  ;  ;  ;  ;  

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论文_何天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