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与大国青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国论文,视野论文,青年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荡交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常态,也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主题。对于当前的中国年轻学子而言,要将对这个常态的认识真正纳入心胸,既有历史的情怀,也有现实的敏感,并在一生中将两者不断打通。中国是大国,大国青年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称谓,但大国青年是不容易做的,是要有担当的。 青年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帮助他们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常态性认识纳入心胸,则是教育者的责任。历史的情怀要靠教育、读书、研讨、辩论来塑造,对现实的敏感度要用阅读、思考、周游、广识来培育。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全球视野,纵向是指对人类大历史的了解,横向是指对世界格局变化的认知。全球视野对于21世纪的大国青年非常重要。 一、当今世界的新人文景观 经济全球化中新文化现象不断涌现,我们需要看到一些具有全球规模的大文化现象,这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大国青年的基础。 首先,世界主要文明之间激荡交融。世界各个主要文明都在自我审视、自我表达、重新定位,甚至争夺影响范围。英语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但是,在英语世界内部,尤其是在其精英人士之间,对这种“英语一统”的现象已经表现出不安。语言的背后是社会和政治。因此,他们认为,英语如果独步天下,最后将导致英语自身的凋零。在俄罗斯,政府主导弘扬俄罗斯文化。2013年春天,普京总统在一次视察俄罗斯远东地区时提出,俄罗斯民族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爱读书的传统。根据他的建议,俄罗斯教育主管部门列出了100本青少年必读书目,书单涵盖面很广,除了俄罗斯童话、民间故事,还有政论性文章,甚至包括苏维埃政府成立初期白军将领邓尼金的《俄罗斯为何动乱不断》。在印度,人们在争论如何保留印度文化,古老的那烂陀大学的重建,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我们的东邻日本,以动漫形式的创意,演绎着古老的主题,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亿万青少年。至于阿拉伯世界,更是出现了一种文化坚守,尤其是在国际政治的较量中自感处于下风之时。 其次,在信息快速传播、人们思想交流的速度超越深度的当下,全球性的自我认同问题正在扩散。“我是谁”“我们是谁”这样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同样也出现在发达国家。不久前去世的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20世纪90年代曾以撰写《文明的冲突》一书闻名于世。“9·11”事件之后,他又出版《我们是谁?》一书,强调要恪守盎格鲁-撒克逊传统。该书出版几年之后,美国青年斯诺登在网络上公布了大量涉及美国政治军事外交的秘密资料,让美国政府感到极度不安。但是,斯诺登挑战的是美国政府,我们很难说他挑战了盎格鲁-撒克逊精神。斯诺登曾经受过美国学校的良好教育,但也成为“我是谁”这个时代命题的极端例子。聪敏饱学如亨廷顿教授,也绝没有想到斯诺登这样人物的出现。 在中东地区访问时,在耶路撒冷市中心犹太人的“哭墙”边,笔者曾见到许多犹太青年男女,虔诚地将一张张小纸条放进墙内,低头祷告。在巴勒斯坦的“隔离墙”上,一群群年轻人,终日坐在墙上,无所事事。在约旦的巴勒斯坦难民学校中,中东年轻人无不流露出无家可归的失落、对仍在巴勒斯坦的亲人安全的担心,他们看不到未来。“我们是谁”是他们对来访者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的自我心灵考问。 自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人们的价值观失去了重心。一切“价值”都要看得见、摸得着。人们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角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大历史现象。经济全球化使地球上的财富增加,人们生活的乐趣和压力俱增,也使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受全球化影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许多资源得到了整合。但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则异象丛生。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剧烈震荡、某些地区的战乱、恐怖主义活动、气候与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无不对人们的心灵造成冲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今后许多代的中国人都将面对相似的问题:世界的文化版图,究竟呈现出怎样的样貌?在世界文明史的大坐标上,蕴含巨大历史能量的中国文化将会如何发挥效应? 二、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机会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主动向世界开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切切实实地融入现存的国际贸易体系。中国以三十多年的时间迅速崛起,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主要力量之一。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在欧亚大陆东部散发着积淀了上百、上千年的历史能量。西方一些大政治家坦言:“幸好没有在中国当领导人!”意即中国这个大摊子,不是随便可以拿得起来的。 事实上,面对迅速变动的世界,中国也在观察、了解、适应,在全球化进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中国主动加入全球化进程,接过这把“双刃剑”,是因为除此之外难有其他选择。 “我是谁”“我们是谁”的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的年轻一代。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为什么这个全球性的问题同样也是“中国的问题”呢?首先,当然还是人类精神需要和心灵要求。一个物质文明丰富、但是文化失重的世界是难以平衡的。其次,技术力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网络的出现使全球的文化传播有了超乎想象的新平台。这个空间的交流特征是传播瞬时化、内容印象化、主体平等、倡导共享。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几亿中国人在这个空间里找到了其祖辈从未经历甚至无法想象的天地。最后,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力量与社会力量的结合。追求利润的市场力量已经形成了在大众空间获利的模式。许多大型商业机构开始鼓励和支持大众自由创造,以降低创新成本,建立行业垄断。而借助市场的支持,大众文化的繁荣也有了持续发展的机遇。对这种既是世界、又是中国面临的全新局面,是需要时间来深化认识、积累经验的。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在历史情怀和现实敏感中去把握“中国机会”。我们看到,在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逐步成为发展共识和目标。此外,各种“文化寻根”活动也蔚然成风。当代中国人并没有像西方人那样提出“我是谁”“我们是谁”的哲学问题,而是以举行祭祖、开展国学研究、发展民俗文化活动等形式来直接寻找“我们是谁”的答案。在一些城市和文化重镇,关于文明对话、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已建立并逐步成型。一批文学艺术家正尝试用现代的方式表达多姿多彩的中国故事。一切尚在实践中,中国人对自身的“文化基因”会有越来越深的感受和认识。 三、培养大国青年的教育使命 在当代,大国青年带着自身文化的基因而来,又乘国际化的潮流而前行,这是谁也阻挡不住的。我们的教育也要顺势而行。世界主要大国的教育工作者对这一世界潮流有着各自的解读和对策,我们也可以借鉴,如前文提到的俄罗斯、印度等例子。 我们也注意到,去年在美国,一批教育家正在强大的社会力量支持下,提出关于加强美国人文教育,强调此为全国性的“核心问题”。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国际竞争最终较量的是文化,在这一点上,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教育的使命是多方面的,在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瞩目的大国之时,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培养有全球视野的青年一代。标签:我们是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