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官方微博:形似公共领域和次私密领域的集合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域论文,集合体论文,私密论文,政府论文,官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公共领域的角度来研究微博的论文并不鲜见,但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政务微博的论文却是凤毛麟角。其实,西方研究中国政务微博的论文本就很少,即便现有的若干论文则主要是将其置于e政府的理论框架来审视( & Jiang,2014);具体到我国,现有政务微博研究文献则以公共治理的视角居多,主要是为政府部门献计献策,如,畅通言路、营造沟通机制(瞿旭晟,2011);提高官员媒介素养(王娟,2012);选择合适的危机表达策略(梁芷铭,2014),等。而倘若念及公共表达渠道有限等现实国情因素,公共领域不失为政务微博研究的有效理论视角之一。另外,现有文献中尚缺乏对政务微博内容所进行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张宁曾以2012年度“广州公安”微博发布文本为研究对象,不过,她是将微博文本置于公共关系的理论框架之下的(张宁,2013),另有若干文献虽然涉足了政务微博的内容,但主要停留于个别的量化描述(梁芷铭,2014)。为此,本研究拟以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和成都等五个城市的政府官方微博内容为分析对象,以公共领域为理论视角,力求弥补公共领域视角在政务微博研究方面的缺失,并得以管窥我国政务微博在公共性上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从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的2011年以来,政务微博在我国一直呈勃兴之势。根据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的数据,我国政务微博认证账号(含新浪微博、腾讯两大平台)2012年、2013年分别为16.2万和19.5万个;截至2014年11月底,政务微博认证账号业已达到27.7万个,累计覆盖人数达43.9亿人(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2014:14)。以新浪政务微博为例,我国政务微博大体表现为三大特点:党政机构微博与公务人员微博齐头并进,不过到2014年,后者增幅趋缓,新浪2014年党政机构微博相较于2013年总体增幅为26.3%,而公务人员微博的增长比例仅为4.4%(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4:2);就地域而言,政务微博整体发展呈现为两条“带状”,即从辽宁延伸至广东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从河南、湖北延伸到四川的中部地区,而青海、西藏和宁夏等西部省份政务微博发展缓慢(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4:20-22);就职能部门而言,团委、公安、政府外宣部门的微博一直是政务微博的第一梯队。这样一种政务微博勃兴的局面,的确对微博空间形成了结构性的影响,目前微博空间业已基本形成微博大V、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三分天下的格局,以致有业内人士认为,“党和政府(借力微博)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夺回了互联网上的麦克风,夺回了一些突发事件和敏感议题的话语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24),最典型案例之一就是2013年8月@济南中院对薄熙来案庭审的微博直播,使得微博庭审自此成为常态,有助于提升政务微博的社会影响力及其权威性。 鉴于政务微博的海量内容,本研究拟将研究对象框限在城市政府官方微博,试图具体地回答如下问题:我国城市政府官方微博所发布内容主要是哪些主题?从公共领域的视角来看,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政府官方微博?政府官方微博在公共领域方面呈现出哪些较为鲜明的特色与属性?这些特色与属性对于我们改进政务微博的公共性可能有哪些启示? 一、文献回顾 (一)公共领域与形式上的公共领域 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的存在是以作为公权力的国家和作为私领域的社会二分为前提的,由集聚在一起的私人个体作为公众居于社会与政府之间,进行两者的勾连(Habermas,1989:176)。所以尽管“公共领域”作为概念冠以“公共”二字,但却从属于私领域而非公权力占据垄断地位的公领域。其主要特点有:向所有有兴趣加入公共事务讨论的人开放,与身份、性别、地位等因素无关;向所有公共话题开放,尤其惯于质疑那些政府权威机构具有垄断性解释权的话题。通俗来说,公务的决定需要在公共领域里进行辩论,公权的正当性需要在公共领域里得到证明。而且,公共领域还为避免公民权利遭到公权力侵犯提供机制性保障,继而为社会的民主与正义提供机制性保障。 后来随着国家的日益社会化(societalization)和社会的日益国家化(stateification),“公”与“私”的界限模糊了,在公共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大众媒介日益商业化和以市场为导向,变成展示政府正当性和公司进行公关并推销消费主义文化的舞台,再现出文化工业的本质。其结果是,公众逐渐被逐出公共议题的讨论而变成看客,公共领域变成“私人组织、特殊利益协会、政党和公共管理部门”角力的所在(Habermas,1989:176)。换言之,“批判的公共性为操纵的公共性所取代”;相应地,公共领域渐变为形式上的公共领域(Habermas,1989:171)。 形式上的公共领域主要有两种典型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满足于公共信息或者公共政策讯息的提供,但并没有或者很少有公共讨论,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其权威的正当性在公众面前所进行的展示,以取得舞台效应。另一种是提供日常生活的建议、私人困难的顾问,如,“别拿胖大海决明子长期当茶喝啦”、“十大黄金法则,帮你克服职场人际关系压力”、“12月最美旅行地,只有冬季才有的美丽,一定不能错过”。这些个人问题被带入公共领域,旨在创造一种诉诸接近性的私密色彩,也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次亲密领域”(a second realm of intimacy)(Habermas,1989:172)。这种次亲密领域以人情味为原则,进一步将公众推向消费文化中去,形式上的亲民性达到了去政治化和类私人化(pseudo-privatized)(Habermas,1989:175)的效果,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和政治化被渐次消解。正是对这种次亲密领域以及个体化盛行的反思与警觉,所以鲍曼(Bauman)才认为,“公共空间越来越远离公共议题,不再承担它讨论公共议题的过往角色”,公共领域日益萎缩,日益为私生活话题所占据,形成“私”对“公”的殖民(Bauman,2000:40),而形式上的公共领域尤为加剧了这种殖民势头。总之,如果说第一种形式上的公共领域是从本质上将公共领域转化为公共关系舞台的话,那么,第二种形式的公共领域则是从形式上将“公”与“私”模糊了,将公共领域与私密领域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从而最终导致“私”对“公”的殖民。 (二)作为公共领域的微博空间 自2010年以来,随着微博的广泛应用,探讨微博作为公共领域可能性的文献也渐呈勃兴之势。这方面研究大抵分两派,一派为存在派,他们主要认为微博吻合公共领域的基本条件,微博空间业已成为典型意义上的公共领域的存在(党雷,2012;宋辰婷,2013)。傅海、李明远甚至将微博界定为扩大了的公共领域(傅海,李明远,2013)。另一派可谓怀疑派,主要理由之一是网民在表达上往往非理性、琐碎、不专业(郑燕,2012),并非“哈贝马斯意义上能够‘理性讨论’的民主社会的公众”(张跣,2010);其次,微博主体性的迷失、话语平等权的不可能以及盛行的欺骗、伪造等伪沟通现象的存在,也使得微博空间离理想的传播情景仍有距离(王君超,2011)。 其实,且不论微博,单就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是否适用中国也是一直争论不已。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兴起,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公众的思想活跃程度越来越高,相对独立于政府的中间社会正在形成中,尽管尚很孱弱。而互联网的勃兴则客观上为这种社会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郁建兴、刘大志,2011),微博尤甚。而且,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微博曾一度在近年来许多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促进公众讨论和参与的角色,如,温州动车事件、雷政富事件、上海法官集体嫖娼事件、深圳5·26飙车案、刘铁男案,等。为此,我们固然可以争论微博离理想的公共领域还有多远,但应该没有必要争论微博作为公共领域是否存在的问题。 当然,公共领域本是个讨论政治和社会议题的所在,理论上讲,政治势力本身是置身于公共领域之外的。但是,我国政治与社会的特殊交互关系使得微博空间作为公共领域呈现出高度的“中国特色”,特色之一就是政务微博成为微博空间的一股重要力量。不过,仅凭此来简单地否定微博空间的公共领域属性,毋宁说这展现了网络公共领域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特殊性。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适度进行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结合。就样本选择而言,我们着重以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政府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作为政府对外宣传的窗口,各城市政府官方微博对其他党政机构和职能部门的政务微博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为此,通过对城市政府官方微博的研究,应该能一定程度管窥我国政务微博的总体特色。截至2014年12月31日,根据新浪微博排行榜,官方微博中影响力最大的前五位依次是,上海发布、南京发布、成都发布、中国广州发布和北京发布;粉丝数依次为:519万、310万、601万、400万和579万。为此,本研究采用建构周抽样的方式,从2014年的第一个星期一(2014年1月6日)开始,我们每隔三周抽取下一个周日,直到2014年12月31日为止。这样,共抽得13天,除星期日仅有一天而外,其他周日均为两天。结果,北京、上海分别被抽取450条和310条微博,南京、成都、广州则分别获得微博样本299个、385个和304个,样本总量为1748。我们首先根据内容对这些微博进行“顺其自然”式的分门别类,其弊端在于门类可能过细,但长处在于得以更准确地管窥其内容的分布。然后,再在此细目的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转向文本分析。与此同时,这些样本微博的评论(受众反馈)也将得到适度的统计与分析,但鉴于总评论数过大,以及政府官方微博主题的同质化(后文将显示),本文只就每个官方微博样本的第一天(即,2014年1月6日)和最后一天(即,2014年12月19日)的评论进行统计,最后共得到6014条评论,这些评论也一并纳入分析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网民评论只是简单的“转发微博”、或者现有微博内容的复制而已、或者只是“@XXX”、或者所讨论问题跟对应微博主题与内容毫无关联,这些评论合计1216条,均被排除在外,这样最终获得4798条有效评论的样本。总之,通过量化和质化、所发布微博分析及受众评论分析的适度结合,本研究着重分析和回答官方微博“呈现了什么”和“如何呈现”的问题,同时一并适度探讨受众的反馈情况,旨在较为全面地探讨我国政府官方微博的内容特征及其社会意涵。 三、内容分析:政府官方微博不以政务为核心 抽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五地政府官方微博在所发布类别上无甚差异,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特征(详见表一): (一)新闻事件类微博异常稀少,侧重于各类信息的发布和告示。“北京发布”没有事件类微博;“上海发布”、“南京发布”和“中国广州发布”的新闻事件类微博也仅4、5条之间;“成都发布”的新闻事件类微博最多,但也仅13条而已。换言之,政务微博不是以新闻事件为导向,而是以信息为其导向。 (二)以形式分,政府官方微博信息可分为新闻性信息和常态性信息。新闻性信息指的是时间性强、时过则失效的信息,如每天的路况信息、天气信息,等,占总样本的79.29%;而常态性信息则相反,指的是呈现为去时间性倾向和持续有效的信息,如菜谱、养生、行车安全常识、历史文化知识,等,常态性信息在总样本中共计362条,占20.71%。 (三)以内容分,政府官方微博信息可分为日常生活资讯和文娱体育资讯两大类。前者计783条,占总量的44.79%;后者计437条,占25%。这两类信息合计所占比例为69.79%,构成政府官方微博最主要的两大类目,占据垄断性地位。 (四)政务类消息在五地政府官方微博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共计380条,占微博总量的21.74%,主要包括各类政务会议、各类政务文件,同时,各地市政工程也占据一定比例。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所抽日期中,2014年3月5日非常特殊,是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做政府报告的日子,所以,各地政务官方微博都做了突出报道,“北京发布”尤甚,高达141条。这固然说明政府官方微博在传递政务讯息方面所显现出的迅捷与主动,但若抛开3月5日的特殊性来看,政务类消息所占比例并不高。3月5日这一天,五城市有关政府工作报告的微博数量合计为188条,占政务类消息的49.47%。这样,其余12天的抽样日期仅192条政务微博,仅占微博总量(1748条)的10.98%。也就是说,政务类消息在政府官方微博中所占据比重非常小。 四、次私密领域的营造:政府官方微博的“民本迷思” 通过对所抽样微博内容的文本分析,概括来说,我们发现政府官方微博着力塑造的是另一种“民本迷思”(people-centred myth,Yin & Wang,2010),内容上便民、形式上亲民,以营造浓厚、温馨的私密领域氛围,与我们党和政府所历来强调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遥相呼应。 (一)内容上的便民牌 政府官方微博着力从三大方面为人们提供便民服务,即,日常生活资讯、文娱体育资讯和人生况味,而服务的内容以信息为主。 1.日常生活资讯 日常生活资讯主要包括交通、健康生活常识、各类市场信息、天气、考试招生信息、菜谱,等。这类政府官方微博通常将新闻性信息与常态性信息结合起来,突出民生取向。如: [怎样超车才安全?]超车是驾驶中的常事,但是,超车时司机的视线易被遮挡导致观察不周,造成交通事故。@警民直通车-松江的蜀黍们整理了一些超车小知识。@乐行上海说目前南北高架东侧淮海路至永兴路;延安高架南侧江苏路至华山路,北侧福建路至华山路;内环高架外侧新华路至漕溪立交等路段拥挤。(2014年4月3日,上海发布) [广州到粤西又有便捷道路可走!]好消息!下周一(9月29日),广州东新高速公路张松立交正式通车,该立交是东新高速与南二环高速的互通立交。开通后,广州芳村的车辆去往顺德、佛山、开平、阳江、湛江等粤西,以及莞深方向,既畅通又省钱,还可避开拥堵高速路段。国庆自驾的亲先来试试。(2014年9月24日,中国广州发布) “怎样超车才安全?”本来是一条交通动态消息,但微博发布者无论从标题还是行文都着力淡化动态消息,而将常态性消息——超车常识作为重点,将“安全”作为其诉求。类似地,“广州到粤西又有便捷道路可走!”这条微博同样取百姓视角,算高速的实惠账——不光“便捷”,而且“畅通”、“省钱”,重在提供信息,方便人们出行,贴近行车个体,宛若出门前的亲人提醒,达私密之效。 日常生活资讯还包括大量有关个体保健方面的知识与信息,话题琳琅满目,颇相当于私人生活顾问的角色,如, [吃饱就动,很伤胃!]#便民提示#@全国卫生12320说,俗话说“饭后百步走”并不确切,实际是“饭后半小时百步走”。因为饭后胃正处于充盈状态,必须保证有充足的血液供应进行初步消化。如果吃饱就动,一部分血液会供应运动系统,破坏胃正常消化。而饭后休息30分钟再走,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2014年12月19日,上海发布) 这类信息采用的是客观、中性的语言,这种语言通常被运用于尤其是自然科学类专家报告的陈述之中,而这种语言在此类资讯中的运用则是彰显其内容专家性质的权威性。 此外,菜谱也是政府官方微博的一项重要构成,从配料到步骤均翔实、具体。如: [私房菜:葱香土豆烙]#美食成都#1.土豆去皮切细丝,不要清洗,靠自身的淀粉使土豆烙成团;2.香葱切碎;3.锅中放少量油,烧到5成热,将土豆丝均匀地铺成圆饼状,用中小火慢慢煎;4.均匀地撒入胡椒粉和食盐,撒入香葱,一直煎到晃动平底锅时土豆烙能整片顺滑地移动为止;5.翻面,煎到两面金黄即可。(2014年7月28日,成都发布) 如同保健类资讯一样,菜谱类也是运用客观、中性的语言,从而对日常生活资讯这一类别进行完美的收官,不光因为食乃人性之本,更因为做菜是非常私人化的领域,微博标题“私房菜”尤为突出了这一点,何谓“私房”?“私密”、“私下”之谓也,如,私房钱、私房话、私房照、私房话。至此,政府官方微博在生活类资讯方面直捣私密领域,从外到内、从头到脚,从出行到饮食,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便民服务与生活顾问。 但是,日常生活资讯以物质层面信息为主,诉诸人的生理需求,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低层次的。同时,这种诉诸单纯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要的资讯类微博具有普适性和去现实性的朝向,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关注个体的吃喝玩乐和日常生活,以沉湎于私人领域,这势必会削弱人们对社会现实和公共领域议题的关注。而诸如路况、天气一类的新闻性信息固然诉诸现实,但却同时具有强烈的去社会性和碎片化特征,使得人们对现实的关注缺少必要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社会性。不过,这种非现实性的导向在政府官方微博中却被温馨地贴上“便民”的标签,这也应该是政府官方微博中不乏“便民”二字的原因所在。实际上,“便民”构成了我国政府官方微博的主旋律。 2.文娱体育资讯 文娱体育资讯主要包括文艺及体育比赛信息、文史知识与本地景观文化、读书三大类目,以精神层面信息为主,诉诸人的精神需要。与交通、天气信息一样,文艺体育信息虽然是新闻性信息,但同样带有强烈的非现实性,同样以“便民”为其诉求点,如: [“最美探戈”明日亮相大剧院]#乐活北京#喜欢“探戈”的筒子们快看过来!明后俩(注:应为“两”)天,洋溢浓浓南美风情的《印象阿根廷》将亮相国家大剧院。你知道莫拉·戈多伊吗?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探戈女王”将和众多阿根廷“国脚”级演员强势来袭!喜欢“探戈”的你,心动了吗?(2014年1月6日,北京发布) “乐活”本是英文LOHAS(即,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中文翻译,它主张人们健康、可持续地生活,以应对心灵空虚等现代性问题。而运用于此处,发布者在“乐活”与文艺之间划一个等号,寓意欣赏文艺表演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乐活”之“乐”在这里还有确定基调的作用,即,所发布内容本身是快乐的——“浓浓南美风情”、“探戈女王”、“国脚级演员”。一言之,作为个体,参加文娱活动是健康的;关注于私人生活是快乐的,着意营造的同样是次私密领域,不过面向不同罢了。具体地,生活资讯指向物质,而文娱资讯则指向精神。虽则两者相异,但它们又恰如硬币之两面,一齐以个体生活为目标,使个体囿于私人生活圈,既无涉于政务,也无涉于现实,更不以对社会公共议题的讨论为鹄的。换言之,政府官方微博固然采用的是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态,但其内容却表现出浓厚的去公共性;以方便个体生活为诉求,而不是以方便公共讨论为诉求,但后者才是公共领域的应有之义。 其次,就阅读类别的微博来说,霍克海默、阿多诺和哈贝马斯都曾强调阅读对培养公众批判理性的价值与意义,尤其后者甚至认为阅读的公共领域是政治的公共领域的自然前提(Horkheimer & Adorno,2002;Habermas,1989)。具体到政府官方微博上的阅读,其总量并不多,以“上海发布”为主,它特地开辟了“灯下夜读”专栏,基本上是每日推荐一本书,就其主旨来看,以文化类书目居多,或诉诸生活的品味([每日一书·《四季花传书》]#灯下夜读#花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一种信仰。如果说《一日一花》带来更多的是视觉上的审美享受,那日本当红花道大师川濑敏郎的《四季花传书》则是对花道文化的启蒙与实用指南。作者认为花道需要在形式上学习,但插花本身不需要学习而是习惯,表现心情而已。(2014年12月19日,上海发布)),或诉诸城市的记忆([每日一书·《老上海旧时光》]#灯下夜读#“她爱过,并且理解这座城市,从来没有人,像程乃珊这样书写上海,如此细致入骨。”冰激凌、小菜和大餐、饭碗、肖照、孵茶馆、小姊妹、罗宋人、搓麻将、小开……都让人联想起一个时代的上海记忆。本书还有线描大师、地道老上海“贺友直”配图45幅!(2014年7月28日,上海发布))……其他城市的政府官方微博上的阅读信息十分有限,而有限的内容大抵与上海发布相近,着力于超越现实之上的个体的闲情逸致、精神愉悦,为受众营造一种童话般的氛围([9本适合成年人阅读的童话书,你看过吗?]#博闻广记#我们都不再,也无法再是一个孩子了,但每个人心底却都住着一个小孩,仍愿以童话般的视角,看待爱与勇气、生命与时间、孤独与自由。戳图↓这些童话你看过几部呢?(2014年11月21日,成都发布))。如文娱类资讯一样,这些阅读信息呈现出浓厚的非现实性特征,而并非如法兰克福学派们所希冀和指向的批判理性的培养。 最后,文史知识与本地景观文化类别微博主要推介所在城市的地方文化,如历史、方言等,及其旅游景观,如: 中国的国语正音在南北朝时期分为南北两支,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而以金陵士音为重。明以古中原雅音为正,鉴于中原地区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系确立标准国语5,这便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2014年9月24日,南京发布) 半文半白、行文正式,迥别于政府官方微博常见的非正式的口语化表达形式;用词考究,“正”、“标准”、“国语”、“官话”,均旨在突出南京音的正统与权威地位。这种地区文化的自豪感容易为传受双方所接受和共享,有利于促进和强化区域认同。不过,与前面的各类资讯类别的微博一样,文史知识与本地景观文化方面的微博所呈现的终究不过是普遍意义上的另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形态而已,与社会现实无涉;是个人指向的,与公共性无关。 3.人生况味 作为单独类目,该部分主要是心灵鸡汤性质一类的人生感悟,以及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的宣传,尽管同样诉诸人们的精神层面,但它着力于直接从思想上影响大众。模范人物报道以践行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的雷锋式人物事迹或活动为主,共计42篇,如果除却3月5日对雷锋事迹的再发掘部分,这部分微博并不多。剩下的就是各类人生感言,如: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①给爱的人一个拥抱;②无线网络信号满格;③原来你也喜欢我;④吃到喜欢的美食;⑤在旧衣服里突然翻出零钱;⑥快件正在派送中;⑦一觉醒来还可以睡个回笼觉……五一,劳动者的节日,致敬每一个用辛勤打拼幸福的人,致敬每一个我们。好好休息,体味幸福!(via人民日报)(2014年5月2日,南京发布) 此类微博一如其他心灵鸡汤文字一样,在回避真问题以麻痹精神的同时诉诸人的情感,以获得情感的共鸣为依归,或温馨的叙述,或诚意的忠告,恰如枕边吹风、耳畔絮语,营造私密氛围。 简言之,由日常生活资讯到文艺体育资讯,最后到“心灵鸡汤”,它们分别从不同面向为受众提供各类便民服务,着力引导人们超然现实之外,回归个体生活和内心,不过三者的抽象程度是渐次提高的,最终达致心灵层次的完整闭合圈。虽然作为网络公共领域而存在,但政府官方微博缺少反映现实社会的内容以及对公共事件和公共问题的讨论,使得政府官方微博具有“公”的形式但更具“私”的性质,营造起一个乌托邦式的次私密领域。 (二)形式上的亲民牌 与内容上的便民相适应,政府官方微博在表达形式上采用的是亲民策略。 1.非正式语言 一方面为适应便民内容的需要,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政府一贯的严肃、正经的社会刻板印象,所以政府官方微博十分讲究非正式语言手段的运用,长于将网络语言、网络图像、口语、方言和短句子等非正式语言表达形式有机地混合起来,塑造轻松、随意、亲密的家常氛围,拉近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如: [约起!周末到科学中心看发明]……睇过来!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优秀作品展将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450多件参赛作品将免费展出。明后两天,在科学中心展馆三楼E区,童鞋们可以前往感受科学发明的魅力,并免费参观“用眼看世界”科学观察工具展以及航海模型展哦!约吗?(2014年12月19日,中国广州发布) 口语化的“约起”、方言性质的“睇”、网络语“童鞋”、网络图像“”,这些非正式语言的运用将一个展览通知写得如邻家的口信,亲切、随便。关键词“约”本是形容男女之间的暧昧语,这里通过移情手段借用过来,故意强调与受众之间的亲昵与暧昧的效果。 2.无疑而问 无疑而问经常性的诉求是一种关切或者商量,是态度和情感的表达,比如,前面提及的“约吗?”就是如此。这种手法也常常使用于政府官方微博。如: [刷牙至少3分钟!你的牙白刷了吗?]……(2014年5月2日,南京发布) [“最美探戈”明日亮相大剧院]……你知道莫拉·戈多伊吗?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探戈女王”将和众多阿根廷“国脚”级演员强势来袭!喜欢“探戈”的你,心动了吗?(2014年1月6日,北京发布) 前一条微博耳语式的无疑而问固然为了唤起人们对知识性的微博内容的注意,但同时也很好地传递出对受众身体健康状况的关切。而后者则与结尾的第二人称一起,一下子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既得抵掌而谈的亲切之效,也处理得颇具私密色彩。 3.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在政府官方微博中较为普遍,这很大程度上因为第二人称的运用长于制造对谈的气氛、温馨的效果,而且,第二人称这种两人世界的想象特别容易给对方那种唯一被关注的独特感,易于渲染感情、带入情境。如: [我在成都等你,一起看那金黄的秋]成都银杏指数最浓的季节悄然来袭,你可以在川大赏景、在科大拍照、在人民公园随落叶起舞……总之,咱们相约银杏树下,一起寻找那一抹似水流年的秋。(2014年11月21日,成都发布) [神仙汤]#寻找街巷美食#神仙汤应该是70后的记忆了,你喝过么?以前穷,喝汤就是酱油加白开水再放点油花,当时也是美味十足,现在喝也就是怀旧了。(2014年11月21日,南京发布) 第一条微博以区域性风景来进行“我”和“你”之间的情感勾连,佳节(“金黄的秋”)、美景(“银杏”、“落叶”)”、乐事(“赏景”、“拍照”、“起舞”),都是为“你”而设,而排比句的运用更使得“你”的这种唯一感得到强化。待到结尾,“相约”这一亲昵之词进一步直接将“我”与“你”拉到一起,以寻找“似水流年的秋”,寻找我们的共同记忆,有窃窃私语的无间感。而第二条微博类似地以“你”来建构想象的两人世界和共同记忆,以形成政府官方微博作为网络世界中想象的共同体。 五、受众:错位的反馈,反向的解读 受众的主动性已经是传播学领域的常识,这种主动性在网络时代尤甚,以至于丹·吉尔摩(Dan Gillmor)认为,网络时代的媒体将永远告别“你说我听”的讲座(lecture)模式,而代之以“你说我说”的讨论(seminar)模式(Gillmor,2004)。该论断也同样适用于包括政府官方微博在内的微博空间。虽然政府官方微博竭力淡化公共性、去政治化,代之以贴心的私人生活顾问角色,着力营造一个次私密领域的微博空间,但是,从以下对政府官方微博受众评论的分析中(见表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资讯导向的微博内容与受众的反馈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的。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从大类别来看,网民最热衷评论的是“一般动态新闻”,平均每条一般动态新闻获得40条评论;其次是日常生活资讯,平均每条此类微博获得评论17条。随后依次为政务类消息,平均获评16条;文娱体育资讯类微博平均获评14条;最少的是“人生况味”类别,仅为9条。这多少与上述对于政府官方微博所分析结论背道而驰。因为前文已分析,政府官方微博所发布内容从生活到文娱到心灵,依次递进,形成完整的闭合圈,但是,居于最顶端的“心灵鸡汤”恰恰是网民们的最先突破口,继而依次递退。而动态新闻才是网民的兴奋点所在,部分地折射出网民对政府官方微博的角色期待,即,以媒介视之。不过已如前分析,动态新闻尤其是事件类新闻正是政府官方微博的最大“软肋”。同时,就政府官方微博而言,传受之间的互动十分有限,这也使得其微博上的网民评论空间成为相对独立的状态。 尽管如前所述,政府官方微博具有明确的资讯和信息导向,这些资讯信息对受众的确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这从相关网民的评论中也能看得出来,但在审视网民评论的文本中,我们发现网民最热烈的评论都是涉及到政府及其决策或行为的,并且普遍存在对公权力的质疑和对政府决策或官方政府微博的反向解读。如[宝山区原区委书记姜燮富接受组织调查](上海发布,2014年12月19日),较为典型的网民评论如下: 岁寒冬月:宝山这几年一直发展不起来也是有原因的 小马甲王:应该查查目前宝山区下面的镇领导,特别是XX镇,那些人专横跋扈的吃相和明目张胆的炫富叫人恶心 蒋彦彰:什么时候把我们区也抓几个啊 国华1957:退休的苍蝇? 第一条评论将官员腐败与地区发展联系起来,取问责框架。后面条目则是对问责范围提出质疑,第二条将问责范围指向基层,同为“宝山区”、又是上下级,上梁不正下梁歪是一种自然的联系,而实指“XX镇”,并对具体矛头指向——“吃相”、“炫富”进行渲染式描写,“恶心”作为网民情感与态度的直接表达便显得水到渠成;第三条所指明显系与宝山区平行的行政区域;而第四条尤为耐人寻味,“退休”与“在任”相对、“苍蝇”与“老虎”相对,该网友对反腐的范围之广与区域之大的失望与希望同时寓于其中。很显然,网民这种对公权力的质疑是全方位的,并且把他们与权力的关系置于“我们”与“他们”的思维框架之中。 而对政府官方微博所发布新闻消息尤其政府决策类消息,网民盛行的解读策略之一是反向解读。如: [成都二环快速路11条上下桥匝道下半年开建]#交通先行#继续完善快速路网是今年成都交通建设的重要内容。二环路快速路去年因大件通道暂缓实施的位于二环路西南面的11个上下匝道,计划今年10、11月份动工,力争4个月内完成。川藏线、成洛路、成自泸高速等放射性道路将与环线快速路接通。(成都发布,2014年1月6日) 该条微博的部分网民评论如下: 伊斯戡德尔:说实话这个二快真正意义不大。把底下占了2个车道……投资巨大,破坏城市景观和视线。 啥都不知道咋办:又折腾!你就不能一次性修好吗!才修了多久!!!折腾老百姓就那么有意思吗!!!……你们把人民的钱当垃圾!一群败家子! 苏麻离青那种蓝:二环路就是个想到哪儿修到哪儿的工程 第一条网民评论从占地、投资和景观三个角度来解读此交通工程,摆事实、就事论事地对该工程予以否定;第二条网民评论一个“又”字道出此类工程的普遍性,而此类工程的共同特征在于“折腾”,通过高度抽象与概括,评论最终指向是对工程的决策主体——公权力所进行的极端情绪化的界定;第三条网民评论也是在抽象层次上进行的,不过它是就工程言工程,在于说明此类市政工程的拍脑袋性质。 再如微博“中央路将建一座285米高楼”(南京发布,2014年12月19日)的网民评论也是以反向解读居多。网民或质疑其必要性(“国际广场本来就没什么人,还搞二期”(霍史妮玛-热德玛-伊比)),或抗议其关注民生不够(“你们考虑过住在后面马家街的居民的感受吗?天天噪音,天天都没阳光的日子!”(城市里的鱼1030)),网友“圣殿无言无悔”更是简洁评论道“呼叫本·拉登”,念及本·拉登乃撞毁当年美国最高建筑之——世贸大厦的幕后主要策划者,其倾向可想而知。 其实,不光对政府决策,对政府官方微博基于其官方立场而发布的新闻消息,网民们也时而偏爱进行反向解读。如: [首钢一家人]#凡人大爱#吕增智老人一家三代,有10个首钢人,见证了首钢从石景山炼铁厂开始,“大炼钢铁”的火红年代和“承包制”的黄金岁月,到首钢不再“姓钢”的历史性变身。2010年12月19日21时46分,首钢石景山区钢铁产业炼出最后一炉钢,薪火相传了91年的老厂为了北京的蓝天告别京城。(北京发布,2014年1月6日) 该条微博旨在突出北京一个平凡的家庭一家三代献身首钢,为我国钢铁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褒扬之情溢于言表。但网民们的反馈与解读则是大相径庭: 没刹车的导弹:去祸害别的地方。 ChinaBeijingDabeiyao:为了北京的蓝天,就去祸害别人的蓝天,况且北京的天也没蓝啊~。 大智闲闲:可是天还是灰色的。 s_n_a_i_l:可见裙带关系是多么严重。 前三条网民评论的关注点从官方微博所突出的“人”转往新闻人物所依托的机构——首钢,从原文对“人”的肯定转往对其所在机构的否定,将首钢的停产搬迁定位为“祸害”,并进一步质疑停产搬迁的无效——“天也没蓝”、“天还是灰色的”。这种反向解读在否定首钢停产搬迁意义的同时,也是对官方微博所褒扬对象的否定,以至于第四条网民评论直接将三代首钢置于“裙带关系”的否定性框架之下来解读也便见怪不怪了。而说到底,网民评论所指向的还是对公共决策正当性的质疑。 总之,通过上述对网民评论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官方微博的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民们对相关事件及议题的关注与探讨,这突出表现于中性态度评论居垄断性地位的现实状况。而且统计显示,网民最热衷的评论领域是一般动态新闻。换言之,网民们还是倾向于从媒体属性及公共性的角度来对待政府官方微博并参与互动。不过在涉及政府决策及行为时,网民对公权力的质疑和对政府决策或官方政府微博的反向解读成为较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评论的方式,受众实际上参与到对政府官方微博信息的社会意涵的建构中来,他们在解构政府官方微博信息的原有意义的同时,代之以自己的另类反向解读,以致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网民评论应该被视为对抗性公共空间(counterpublic space),因为在这样一个空间里,网民们在提供替代性解释框架的同时本质上是在与主流网络媒体争夺话语边界(Toepfl & Piwoni,2015)。 六、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北京发布”等五家政府官方微博2014年所发布微博的分析,我们发现政府官方微博并不是以政务为主,而代之以生活、文娱、人生况味等资讯类信息和感言类讯息,使得政府官方微博具有“公”的形式与“私”的实质;政府官方微博以中国特色的方式从形式上涉入微博公共领域,但其旨在建构以服务个人生活为目的、百姓生活顾问式的次私密领域,其内容上的特色是便民,形式上的特色是亲民,这与我国新闻宣传中一贯的以民为本的政治诉求并无二致,最典型若地震等灾难报道,反映“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子弟兵”等以建构民本迷思、体现民本观念的新闻报道并不鲜见(E.g.Yin & Wang,2010)。政府官方微博沿袭的是同样的精神与理念,不过所表现内容和形式随媒体与情境之不同而有异而已。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官方微博所指向的“民”是私人性的而非公共性的,是超现实的而非现实的,是聆听型的而非辩论型的,这都或多或少远离了哈贝马斯式公共领域的精义所在。另一方面,我们从对网民评论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网民们所在意于政府官方微博的恰恰是其公共性及其媒体属性,恰恰是政府官方微博所提供给他们的新的讨论空间。而且,在这样一个公共空间里,网民们有时质疑公权力,有时对信息进行反向解读,以提供替代性框架,与政府官方微博进行话语边界的争夺。 其实在学界,对网络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不少学者持肯定态度,以致“网上公共领域”(online public sphere)业已成为一个被广泛应用的学术概念,甚至于哈贝马斯本人在反思公共领域这一理论时也认为,自己当初对公共领域的前景可能悲观了些,电子媒介的发展还是能够赋予公共领域以新的想象空间(Habermas,1992)。但是,基于本研究所得,我们认为,网络与公共领域的关系是复杂的,网络既有助推公共领域的作用,也有促使它衰落的力量存在,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在使用网络”和“怎么使用”。像在中国,微博空间固然给大众打开了言论表达的缺口,但是它同样也可能会因为政治或者经济权力的介入与运用而被消解和受到反作用力。为此,我们认为包括哈贝马斯在内的乐观派学者们可能高估了技术的民主性,技术确实促进了民主空间的潜力,但也不能低估权力对技术的适应性。换言之,网络赋予公共领域中各种力量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从理论上讲是均等的,而其最终发展方向则取决于这些力量之间角力的结果,往往表现为力量上此消彼长的博弈过程。为此,网络与公共领域的关系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将社会情境考虑进去,否则极有可能是学者们的一厢情愿,或者说,容易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本研究也一定程度上从实证的角度回应了鲍曼有关“私”对“公”的殖民的论述(Bauman,2000)。政务微博通过民本迷思来营造次私密领域,以私人类生活话题来垄断公共话语空间,这不但进一步加剧了“公”与“私”界限的模糊,加速了鲍曼所忧虑的“私”对“公”的殖民趋势,而且大有让网民日益完整地龟缩于小我的私密领域(从身到心、从物质到精神)、置身于公共领域之外乃至于超然于社会现实之外之虞。果如此,公共空间到底会成为“谁”的空间?将公共领域乌托邦化为次私密领域究竟是在促进还是在阻碍公共性的发展,究竟是在服务还是在损害公共利益?这些问题应该值得更进一步的学术探讨。 不过,新媒体环境在为公众提供更多参与公共议题讨论的可能性的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公众参与公共议题社会意义建构的意识,这从前些年的一些微博事件,如深圳5·26飙车案,就能清晰地看出来(尹连根,2014)。正因此,索里亚·利文斯通(Sonia Livingstone,2013)特地于2013年提出“参与式受众”(participatory audience)的概念,这也从本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证实,五大政府官方微博中的网民评论之所以成为“错位的反馈、反向的解读”,一方面在解构政府官方微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网民对政务微博应有的公共性的诉求与期待。 鉴于政府官方微博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及其在政务微博微信中所具有的一定示范效应,本研究的有关结论可能也适用于其他机构性的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当然,这需要更多的后续研究来进行验证与发展。标签:公共领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