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缩短知与行的距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能力论文,道德论文,距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课德育实践环节是丰富课程整体教学内容,培育新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的关键步骤。我们一方面把课堂外教学与课堂内的教学内容相配套,将以往辅助性的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整体的组成部分,把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课程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解决德育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关系,以及在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等问题上,打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工作等渠道,使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实践两大系列形成由多方面合作的有机整体,为开展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提供配套和保证,做了一系列有效的探讨和尝试。
一、把缩短知行距离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我们以“浓缩课堂教学,增加课外实践”作为课程改革突破口,主要抓住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三大问题,通过从“知行结合”入手,把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作为解决缩短知行距离,解决知与行矛盾,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一是针对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构建德育实践平台;二是针对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相脱节的矛盾,运用大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三是从缩短规范与认知之间差距入手,拓展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渠道。这些平台、形式、渠道既是德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大学新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达到的层次和目标,更是新世纪人才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
1.针对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德育实践平台。
根据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的逐年增高的现状,尤其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独立人格培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变化的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要针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观念的变化,通过构建德育实践平台,依托“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外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有效解决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注重大学生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价值取向追求的引导和以道德素质为基础的综合素质的锻炼,从而为德育达到应有的效果提供实践基地和场所。
2.针对知与行相脱节的矛盾探讨道德实践活动的形式。
为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具体的形式和活动内容,这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普遍关注的难题。如何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知行脱节的矛盾,通过开展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虽然这一直是被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却始终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负责授课的教师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老师,由于从事的工作属于不同的系列,两者不能有效结合,阻碍了“行”的锻炼;二是授课教师会因为受到活动场所的安排、活动经费的开支等方面的困扰,而放弃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和研究;三是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只能单纯地组织活动,由于缺少“知”的提升而影响活动的质量等。因此,为解决这三方面的矛盾,我们以“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课堂内授课与课堂外实践活动的融合作为突破口,开展了“心灵的交流”、“道德小品”比赛等活动,在正常的教学形式中融入道德实践活动的内容。通过采用能够让学生获得能力锻炼和经历体验的实践操作形式,创造能够让学生体验交流、交往、沟通的形式,形成以“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道德实践活动为主体,联结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育管理等部门,共同合作相互配套的模式,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连接和互动,为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
3.缩短知行的距离,开拓德育实践活动的渠道。
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矫正大学生在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可水平和程度。如何从知与行结合入手,充分运用大学生特有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让教学对象自身在体验竞争与合作、分享失败和成功的德育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的、自觉的德育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在教学、管理的不同环节上,采用打通不同系列之间的关系,使各部门共同合作,形成合力,开拓德育实践活动的渠道。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开展问卷调查、新生联谊等课外系列道德实践活动,使知与行的结合成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立足点;另一方面将中外道德认知理论研究的成果融入教学实践,通过进行道德认知水平的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在道德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把完善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实践活动相衔接,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养成遵守社会法则和规范的习惯,提升道德境界,达到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
在管理和教育的配合和配套方面,我们改变了以往把德育实践活动作为教学辅助形式的做法,改变过去教学与管理和教育配合却不配套的状况,把德育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其他部门作为配套部门配合和支持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由此全方位地开拓德育实践活动渠道,同时把这一改革形式列为德育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可以说,把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的整体,把德育实践活动作为解决知与行矛盾的主要渠道,从而真正实现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宗旨,这对于解决“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具有积极作用。
二、重视道德实践环节的衔接和细节设置
鉴于解决“思想道德修养”课知与行的差距和矛盾是个动态的过程,其间会不断遇到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从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角度,重视德育实践环节的应用和衔接;同时也需要开展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实践研究,通过教学改革的尝试进行深入探索。在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研究上,要重视课堂内外的衔接和细节设置,及时掌握对象的需要及价值取向的变化,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环节衔接的创新和完善研究。
1.在细节的把握上重视整体性的衔接。
重视效果和细节的把握,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效果的关键。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如果对活动的组织和准备不充分,敷衍了事,不仅会使课程改革失败,还会损坏教师的形象。在细节的把握和衔接上,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准备活动时,要有应对突发问题的心理准备,重视整体性的衔接和把握,真正使“思想道德修养”课通过道德修养实践活动的开展,获得缩短知与行之间距离的效果。例如在以新生联谊的形式开展的“心灵的交流”活动中,在开头和结尾都要有认真的安排和周到的考虑,在事先准备充分的基础上有新的创新,切忌虎头蛇尾;以演讲比赛的形式进行的加速适应大学生活的活动,在内容的把握上既要视野宽大、丰富多样,又要慎重,切忌哗众取宠,或者让冲动、无准备的演讲影响活动的质量,甚至产生负面效果;进行自编自演道德小品比赛的形式,要以激发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为目的,切忌模式单一、内容雷同。
2.在课程的设置上讲究实效性和规律性的提升。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课程设置变化性大,应时性强,一方面不仅要重视总体的思想性与实践性等方面的内在联系的把握,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总结和交流达到对“知”不断提升的效果,使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不断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课程建设和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讨,在课程的设置上不断总结、更新、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水平上,把重点和难点的研究上升到规律性的揭示上。还要以知与行的结合为目标,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纳入到德育改革的轨道,通过举办各种学生有参与热情的活动来让其体验做人与做事,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在交往沟通能力、专业学习和专业创新的能力、独立人格的选择和培养上,达到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