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对策论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对策

郝 倩1,郭亚文2

(1.兰州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 730100;2.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翻译人才将在推动沿线各国交流过程中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产生了新的变化,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杂学素养、学习素养及身体和心理素养等几个层面。国内的翻译人才培养还存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同质化严重、课程体系建设中翻译技术类课程比例不足、翻译专业师资匮乏和翻译实践渠道狭窄等问题。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全面提升翻译人才素养,必须强化以复语型人才为基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翻译技术意识,增大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翻译技术类课程比例、加强翻译师资多元化评价标准、保障翻译实践素材的数量和质量,加强翻译实践基地建设。

关键词: “一带一路”;翻译人才;要求;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没有变。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有利于增强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的创新之举。作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人才将在推动沿线各国的交流过程中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新时代、新发展对翻译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翻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自翻译这一职业诞生以来,历代学者对译者应该具备的素养提出了诸多要求。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彦琮(557-610)便在其翻译专论《辩证论》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八备”说[1](P54):王宏印[2](P35)指出:“‘八备’学说虽然已条目形式列举,不显其理论上的深刻,但其本身仍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傅雷也提出译者应具备的八大素养[2](P211-216),他的观点除涉及译者应该具备的心理和道德素养、译者专业素养外,还强调合格的译者应该具备充分的社会经验和常识,即所谓的“杂学”,其中的好多观点与彦琮的“八备”之说不谋而合。国内许多学者(仲伟合,穆雷[3];曹明伦[4];王少爽[5];张生祥,张春丽[6]等)从多个视角探讨了现代译者应该具备的各项素养。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Nida)在谈及译者的能力时认为,译者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即双语能力、双重文化修养、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7](P134-137)。总结起来,国内外学者在谈及译者素养时主要涉及语言和人文知识、翻译专业技能、心理与道德素养、翻译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约60多种,再加上部族语言,将近200种[8],因此市场对翻译人才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在2018年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中,崔启亮等[9](P97)提到,受访企业对语言服务实施层人员所具备资质能力的评价均值为(满分为5分):保密责任(4.51)、服务精神(4.44)、中文表达书写能力(4.43)、诚信敬业(4.42)、团队合作(4.38)、抗压能力(4.30)、沟通能力(4.28)、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成绩(4.24)、翻译文字数/口译次数(4.20)、技术写作能力(4.16)、口笔译从业年数(4.13)、术语管理(4.09)、语言等级考试成绩(4.08)、翻译工具使用(CAT、QA等)(4.03)、项目组织协调能力(3.99)、其他专业领域知识(机械、医药等)(3.98)、项目管理经验(3.87)、BTI/MTI/MA院校学位(3.82)、产品营销能力(3.78)、计算机技术能力(3.73)、软件网站本地化(3.70)。由此可见,“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素养:

对于NMOS,收集的电荷随着体偏压从-1.8 V增加到0.6 V而增加。此时,归一化收集的Si离子注入的电荷在达到峰随后减小。对于PMOS,收集的电荷随着体偏压从3.6 V下降到0.9 V而不断增加,但当高于9.6 MeV.CM2/Mg(Si离子)时,归一化收集的电荷相对饱和。表2和表3给出了在NMOS和PMOS中由重离子引起的不同体偏压的归一化收集电荷QCOL。从数据来看,衬底偏压对于归一化收集的电荷影响比较显著,这说明衬底偏压对单晶体管的单事件瞬态(SET)响应影响显著。

(一)思想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素养能够反映译者的价值取向,因此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有助于激发翻译工作者献身翻译事业的精神,促进翻译人才的全面发展。只有当译者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交流活动的意义,才能坚持鲜明的政治立场,充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严守外事纪律,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尽心尽力完成翻译工作,不做有损国格和民族尊严,破坏对外交流活动的事情。

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推进城市水务市场化提供体制保障。要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政策法规和城市水务市场规则的手段,为外资、民营资本进入水务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各类资本在水务市场中的公平竞争、依法经营。

(二)专业素养

272所BTI和249所MTI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笼统地将培养口笔译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或仅对国务院学位办所列举的23门课程做了微调,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没有体现办学特色,面对不断变换的市场需求,课程设置显得严重滞后。

1、语言素养。翻译活动对译者的语言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即具备扎实的母语功底,同时要精通目的语。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商贸活动日益频繁,仅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为实际的翻译活动往往涉及多种语言的转化,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母语、目的语和充当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之间的转化活动,因此,掌握两种以上外语的翻译人才更受企事业单位青睐。实际上,国内少数高校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培养复语型人才,力图培养掌握三门以上语言并能应用这些语言从事会议同传和其他类型的口笔译工作的人才,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2007年设立的复语同传专业,涵盖德、俄、泰、韩、法、日、阿拉伯、西班牙语八个语种,旨在培养从事汉语、英语和以上相应语种的复语型会议口译人才。

2、翻译理论和技巧素养。翻译理论揭示语际转换的深层次规律,对翻译实践活动具有高度的指导作用,掌握翻译理论可以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依据一定的翻译标准明辨是非,运用具体的翻译技巧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障碍,通过翻译理论的武装能够让译者客观地看待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持正确立场,把握翻译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主要依托高校和专业性的培训机构。长期以来,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翻译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学科地位,翻译不是独立的学科,而是作为外语专业教学内含的组成部分而存在,高校通过开设口译和笔译课程来实施翻译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猛增,翻译专业发展迎来了契机。自2006年教育部批准高校设立翻译专业以来,翻译专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截至2018年10月,全国开设翻译专业本科的高校达到272所,开设翻译专业硕士的高校达到249所[9](P12)。虽然翻译人才培养单位在数量上有较显著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译者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译者要充分认识到翻译工作在对外交流活动中的重要性,严守翻译行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做到诚信、守时、认真、严谨。译者作为翻译服务的提供方,要有高度的服务精神,有义务为客户保守商业机密,维护客户利益。此外,译者还应该具有抗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接受翻译任务后,译者必须按照客户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检索、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语料库和术语库提升翻译效率,不添枝加叶,也不偷工减料,确保翻译质量。

(三)职业素养

(1)口服肠道清洁剂。磷酸钠盐口服溶液是一种高渗性缓泻剂,其肠道中可解离出不被吸收的离子,进而在肠中形成高渗环境,大量水分进入肠内,激活肠黏膜层的局部神经反射而增加肠壁的蠕动,提高肠道动力。磷酸钠盐口服溶液具有安全有效、耐受性好等优点,尤其适合于成年患者[12]。肠液和复方聚乙二醇溶液的成分和电解质含量相近,因此,当患者大量服用复方聚乙二醇溶液时,其对患者的体液代谢的影响很低,基本不会导致电解质混乱的发生。并且,复方聚乙二醇溶液具有肠道清洁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

人类历史进入到21世纪,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体现出新的特征:全球化、信息化、技术化、本地化、职业化、项目化。[12]传统的翻译课程体系注重翻译技能,大多数BTI和MTI院校都开设有翻译实践、翻译史和翻译理论、口译基础、口笔译工作坊等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技术已成为职业译者、翻译教师、翻译研究者乃至翻译爱好者必不可缺的助手或学习工具。实际上,早在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就率先开设翻译技术课程,并设立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生专业,国内其他高校随之纷纷开设翻译技术课程,然而,纵观我国高校开设翻译技术课程的现状,除了少数几个MTI院校外,大多数MTI院校翻译技术课程的开设还不够全面,例如,北大MTI课程体系中开设有翻译技术实践基础I、II,翻译行业研究、本地化工程与技术,2015年,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在硕士层面率先开设国内第一个本地化专业方向,开设有语言服务概论、语言服务项目管理、国际化与本地化工程、软件本地化、网站本地化、本地化桌面排版、术语及语料库管理、语言服务项目工作坊等课程,但是大多数MTI院校翻译技术课程的比例严重不足,诸如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MTI课程体系中翻译技术课程仅有计算机辅助翻译一门,这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市场对具备翻译技术能力人才的需求。

(四)杂学素养

“杂”者,非庞杂、杂乱,而是指博学。现代社会劳动分工更加精细,专业壁垒森严,所谓的专家,一般指在某个领域内有所建树的人才,很少有人能做到学贯中西,触类旁通,但是,一个好的译者必须要尽力打破专业壁垒,做到博学多识,因为翻译实践活动不仅仅会囿于某个特定的专业领域,而是会涉及不同的交叉学科。此外,翻译实践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它必然和历史、人文、科学、技术等领域的知识产生关联。翻译也不仅仅是两种文字在语言层面的转化,而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一带一路”沿线有六十多个国家,各国的典章制度、风土人情、宗教习俗迥异,如果译者在翻译时枉顾不同国家的文化,必然会产生很多笑话,甚至给商贸交流活动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损失。因此,新时代的译者要具备很好的杂学素养,既懂专业,又懂专业之外的知识,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五)学习素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翻译任务的数量与日俱增,译者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翻译工作,尤其是口译工作者还要随着项目和活动的安排东奔西跑,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就不可能胜任。另外,对于口译活动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也是译者必须具备的素养,在口译的现场,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或者发言人会根据听众的反应临时发挥,所讲的内容很可能与口译员先前的准备毫无关系,比如温家宝在2010年的记者招待会上就引用屈原《离骚》和《战国策》中的古语,如果译者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像当时的译员张璐那样淡定自若地翻译。

(六)身体和心理素养

译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学习素养,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转换力、创造力、应用力、表达力等。译者的知识储备总是有缺角,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新的词汇和表达不断涌现,面对海量的翻译内容,多元的翻译领域,译者绝无可能掌握所有领域的知识和术语,在接到诸如农业、医学、微电子、化学、工程等具体领域翻译任务后,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快速高效地掌握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术语,为具体的翻译任务做好准备。

二、国内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翻译技术素养。翻译技术是译者主体和翻译客体之间的媒介。“翻译技术是译者主体所持有的、最能体现其主体本质力量的手段或活动”[10](P5)。因此,只有掌握翻译技术的翻译人才才会成为对外交流活动的助推器。那么,“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译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翻译技术素养?首先,译者应该具备较高的“搜商”。合格的译者应该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学会从海量的数据中迅速找到与具体的翻译需求相匹配的内容。其次,译者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如SDL Trados、MemoQ、Déjà Vu、Passolo、Alchemy Catalyst等。靠一本词典和仅掌握word技巧就能做一名译者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可以通过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的运用帮助译者快速过滤重复内容,保证术语的前后一致性和准确性,节省后期排版时间,从而大大提升译者的工作效率。第三,译者应该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除了信息检索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翻译的三个阶段(译前、译中、译后)均涉及不同类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掌握多种语音文字识别软件,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处理软件,编辑校对工具和排版工具也是信息时代的译者不可或缺的素养之一。译者应该掌握语料库和术语库相关知识。语料库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语言学研究结合的产物,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推进语言研究,随着技术革新,双语平行语料库被广泛用于翻译实践当中。在翻译实践应用领域,平行语料库建设技术已非常成熟,尽管除了“联合国平行语料库”(United Nations Parallel Corpus)、“欧洲议会平行语料库”(European Parliament Proceedings Parallel Corpus)等成果外大都不为人知,但此类语料库成果实际被广泛应用在CAT和MT项目中,取得了世人触目的成就[10](P92)。信息时代的应用翻译涉及众多领域,如前文中提及的航天、生物科技、法律、石油等专门领域,各个领域都有大量的专属词汇,这些词汇便构成了术语。术语承载着一门学科的关键信息,在翻译过程中术语信息的正确传达,对于科技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一名合格的译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术语能力,能够成功化解不同语言间术语的转换问题,确保科技知识传播的正确无误[11](P2)。可见,语料库和术语库的生成、管理和应用能力也成为了衡量译者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2)在城市交通建设中要重视互动,提高促进力。通过大数据促进城市交通规划理论的变革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与理论技术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在城市交通中要重视交通建设过程中的各环节和各种设施的互动[5]。以城市公交为例,将城市公交的具体路线和交通车辆的时间问题以及在城市公交中的公交卡、移动支付等功能进行结合,可以给城市公交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一)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同质化严重,无法充分体现高校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译者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素养、翻译理论和技巧素养、翻译技术素养等。

(二)课程体系建设滞后,翻译技术类课程比例不足

其中,DIF是动态强度增长因素;fcd 是当前应变加载速率下的抗压强度;fcs 是准静态应变加载速率下的抗压强度。本文将准应变加载速率取为10-5s-1。

(三)专业能力出众的翻译师资相对匮乏

首先,口笔译实践能力出众的师资相对匮乏,高校一般都较为注重教师的理论研究素养,教师对专业实践热情度不高,因此,大多数BTI和MTI院校的翻译教师缺乏口笔译实践,在授课过程中容易人云亦云,照搬别人的翻译经验,缺乏对翻译实践的真实感知。其次,地方院校培养翻译硕士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实验实训设施有待改善。翻译硕士专业的发展对师资有更高的要求。我国从事翻译硕士专业教学的教师很多还是以研究型为主,实践型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13]大多数BTI和MTI院校缺乏能够胜任翻译技术类课程教学的师资,这也是导致无法开设众多翻译技术课程的一个原因。此外,既懂语言又懂行业知识和法律的师资也严重不足,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涉外经贸和文化活动中必然会涉及纠纷,而“涉外法律工作是涉外经济活动的重要保障,而法律外语语言则是完成涉外法律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14],因此,培养大量既懂法律翻译,又懂商贸知识的人才也成了当务之急。

(四)翻译实践渠道较为狭窄

国内的翻译企业数量地域差异性比较明显,如北京有将近3000家翻译公司,上海有1700多家翻译公司,而地处西部的乌鲁木齐、西宁、兰州、银川、拉萨五个城市翻译公司数量加起来还不到200家。此外,国内翻译企业的规模较小,100人以下的企业占62.7%,其中,6-15人的占比为21.6%,16-40人的为19.9%,,41-100人的为17.4%,[9](P94)再加上非东部地区外企数量较少,翻译市场需求量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不足,因此,非东部沿海城市的高校MTI和BTI学生缺乏相应的翻译实践基地,这也不利于他们翻译能力的提升。此外,翻译能力提升主要基于大量的课堂和课外翻译实践,而在课堂翻译实践素材的选择上,大多数BTI院校和MTI院校还无法真正做到与市场需求接轨,而且在课外实践中,翻译实践基地尤其是小语种翻译实践基地建设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学生提升翻译实践能力需求。

三、对 策

(一)强化以复语型人才为基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服务市场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跨境的大型活动越来越多,简单的口笔译服务已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六十多个国家之间频繁的文化和商贸交流中非英语语种的需求不断增加,之前以英语作为主要培养方向的BTI和MTI院校需要转变思路,加强复语型人才培养,即英语加另外一种甚至多种外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模式应该得以推广。而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语言服务的内涵在不断变化,已经由以前单纯提供口笔译语言类服务拓展到更为综合的全方位服务,因此,单纯具备语言能力而缺乏行业知识的翻译人才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市场需要既懂语言,又懂行业知识、技术和相关法律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在这种市场需求的引导下,BTI和MTI院校也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响应和体现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地做出调整,增大复语语种和行业知识的培养内容,例如,培养英语加阿拉伯语、英语加西班牙语等,增加法律翻译、工程翻译等课程内容。

两组患者均在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支持,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如下。

(二)提升翻译技术意识,加大BTI和MTI课程体系中的翻译技术课程比例

无论是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政府和事业部门,语言服务的需求方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语言服务的类型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见表1)。

表1:2018年语言服务需求方主要需求的语言服务类型[9](P70)

BTI和MTI院校的管理层应该不断提升翻译技术意识,认识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提供语言服务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翻译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大翻译技术课程内容的比例,如除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模块之外,增加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多媒体软件应用、图形图像应用处理(PhotoShop)、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工具软件等课程)、信息检索技术、翻译术语库与语料库开发与管理、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本地化技术、翻译项目管理等模块。同时,BTI和MTI院校还应对翻译技术教育在BTI和MTI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区分度,设置层次化的翻译技术课程,避免内容的重复。

(三)深化人才评价体系多元化标准,加强翻译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市场需求与翻译人才培养中翻译师资匮乏的矛盾,国内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努力,比如在2018年,全国翻译系列职称证书查询库、外文局职称证书查询库已成功上线,但是国内高校教师职称系列评价标准还没有完全和翻译职称系列接轨,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翻译教师的从业热情,因此,高校还要继续推进两者的接轨,从顶层设计到基础投入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翻译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四)严控翻译实践素材数量和质量、加大翻译实践基地建设

BTI和MTI院校应该在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设差异化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对BTI和MTI学生的翻译实践素材做出调整,积极寻求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提升质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积极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增加应用型翻译内容,并要求学生学习相应的专业文化知识(如医疗、机械等),同时积极开拓线上和线下的翻译实践渠道,加大翻译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为翻译人才培养提供成长的实践土壤。

四、结 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时代对翻译人才的素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好的译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身体和心理素养,还需博学多识、善于学习新的知识。而目前国内翻译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设置同质化严重,课程体系不够完整,翻译实践基地不足等因素会影响MTI和BTI高校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翻译人才,所以应强化以复语型为基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增加翻译课程体系中的翻译技术模块比重,加强翻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翻译实践基地建设,让高校培养的翻译专业学生能够真正和市场需求接轨。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7.

[3]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

[4]曹明伦.谈深度翻译和译者的历史文化素养——以培根《论谣言》的三种汉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3(3).

[5]王少爽.职业化时代译者信息素养研究:需求分析、概念阐释与模型构建[J].外语界,2017(1).

[6]张生祥,张春丽.翻译人才素养的社会需求分析与培养模式探索[J].上海翻译,2017(6).

[7]Nida,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8]张健稳.“一带一路”背景下多语种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探讨[J].上海翻译,2018(4).

[9]崔启亮,罗慧芳,蒙永业等.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Z].中国翻译协会,2018.

[10]王华树.翻译技术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11]王少爽.译者术语能力探索[D].南开大学,2012.

[12]傅敬民,谢莎.翻译技术的发展与翻译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15(6).

[13]尚亚宁.我国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14]张法连.新时代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外语教学,2018(3).

中图分类号: H05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88(2019)03-0147-06

收稿日期: 2019-02-21

作者简介: 郝倩(1984-),女,甘肃兰州人,现为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 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对策”(项目号:2018A-058);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一般项目“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模式研究”(甘教高(2018)28号:序号1)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赵家红]

[校 对 夏 阳]

标签:;  ;  ;  ;  ;  ;  

“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