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灸治疗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对许多慢性疾病的控制与治疗有显著疗效。笔者简述了针灸治疗的机理,并总结了应用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失眠的体会,指出针灸治疗应该在社区得到大力推广应用。关键词:社区;针灸;临床应用针灸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方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疗法。针灸经过长期发展, 形成了鲜明的特点。针灸的理论特点及实践特点, 为针灸进入社区、服务社区奠定了基础,现浅析如下。
1 针灸治疗的作用
1.1 针灸是中医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操作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哪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控疾病的目的。在社区推广针灸治疗容易被人们接受,特别是针灸配合药物对许多慢性疾病都有良好的效果,适宜在社区大力推广。
1.2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就是通过针灸可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其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内灌脏腑,外濡腠理”,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方法可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3 调和阴阳
调和阴阳就是通过针灸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之调阴与阳,调阳与阴,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疾病发生的机制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通过针灸达到调阴燮阳的目的,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2 针灸在社区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2.1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由于急性脑血管意外(中风)引起的脑损害症状,在我国脑血管病发病人数每年约150 万,现存患者达600 万以上,其中留下后遗症者约2/3 左右,是中老年人多发的难治疾病,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很高[1]。由于近年来中风发病率逐年增加,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已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课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灸治疗可以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瘫痪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中医药治疗可以增强患者体质,缓解相关症状,改善局部体征,因此,针灸一直是中风后遗症治疗的重要方法。中风后遗症是社区常见疾病,临床常出现的症状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麻木、口中流涎、舌强语蹇等。治疗上有选择性的针灸头穴和体穴相配合,不仅可以提高中风偏瘫的疗效,还有助于相关症状缓解。头穴如百会、前顶、四神聪、上星、神庭、风池等;头针如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动区等。在头穴选用时尤其要重视督脉和足少阳经穴位配合。因为督脉统一身之阳气,足少阳循人身之侧,因此,在治疗中风偏瘫过程中疗效较好,对恢复语言和运动功能效果显著。体穴一般以阳经穴为主,如手阳明经之肩骸、曲池、手三里、合谷;足阳明经之伏兔、梁丘、足三里、解溪、内庭;足少阳经之殷门、委中、承山等,配合针刺八风、八邪等穴位对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缓解四肢水肿有较好疗效。体针多取瘫侧肢体穴位,与头穴相左。临床实践中还体会到,单取阳经是不够的,以阳经为主,取一至两个与之相表里的阴经穴位,达到阴阳相配,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促进血脉流通,促进瘫肢功能恢复的目的。另外,在社区针灸临床中,应用中医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等特点,针灸与中药相配合,能显著提高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
2.2 颈肩腰腿痛
颈肩腰腿痛多为慢性劳损及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以病患部位疼痛,肿胀甚至功能受限为主的一组疾病。常见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腱鞘炎,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等疾病。因起病比较隐蔽,症状不典型或疼痛时轻时重,有时甚至可自行缓解,因而不被广大患者所认识,从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颈肩腰腿痛是老年常见多发疾病,诱因很多,单靠专业全科医师采取的针灸治疗和推拿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鼓励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配合,比如给老年人传授一套有利于关节锻炼的保健操,或者提供简单的推拿手法指导,让老年人可以自己对腰腿部位进行推拿按摩,或者在老伴、子女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推拿护理[2]。
2.3 失眠的治疗
失眠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较为复杂,但其总的病理变化为阳盛阴衰,阴阳失衡。正如《灵枢》所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因此调和阴阳、镇静安神应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笔者针灸加耳穴治疗失眠症取得良好效果。临床上治疗失眠常用穴位有百会、神庭、四神聪、神门、三阴交等穴位,特别是神门穴具有镇静安神之功效,笔者在治疗失眠时常为必选之穴,采用闪刺之法(即迅速进针、点到为止、快速出针)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阴交为足三阴经脉之交会穴,有健脾养肝益肾、清心醒脑、养血安神之功效,对调节脏腑功能有较好效果;心、脾、肝、肾经通过经络与耳廓相连,故耳穴取心、肝、脾、肾点具有养心安神、健脾益气、疏肝补肾作用;神门、皮质下、交感、神经衰弱点可调节大脑皮质功能。通过针灸刺激达到调节阴阳平衡,引阳入阴,从而使病理性的睡眠状态向正常的生理性的睡眠转化。总之,治疗失眠要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针药配合,辅以必要的心理疏导,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扬建华,张济周.意识障碍对脑血管意外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临床急诊杂志,2010,11(6):353-354
[2]经振兴.颈肩腰腿痛的中医药治疗策略.[J].中医临床研究,2014(25).
论文作者:蒋文虎
论文发表刊物:《卫生部公告》2015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0
标签:针灸论文; 经络论文; 目的论文; 穴位论文; 疾病论文; 调和阴阳论文; 脏腑论文; 《卫生部公告》2015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