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还是不连续性:企业国际化进程选择的分析框架_战略分析论文

连续还是不连续:企业国际化过程选择的一个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过程论文,不连续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的代表——UPPSALA模型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逐渐积累知识、增加投资、缓慢发展的过程[1,2]。该过程有两个典型的特点:第一,企业在进入方式上,按照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的顺序进行;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中,按照邻国市场——地理位置较远市场的顺序来进行。这一观点提出后,得到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直至今天仍被许多研究作为理论基础。我们把传统上这种企业国际化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按照环境距离(这里的环境距离指一国与另一国在地理、文化心理、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综合差距)由近及远的顺序,在进入方式的选择上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称为企业国际化过程的连续模式。

然而,传统观点自80年代以来,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Millington和Baylis认为,在国际化早期,企业由于缺乏经验,其国际化也许会表现出缓慢而逐渐发展的特点。随着企业国际化经验的积累,在战略分析和信息搜索的基础上,战略计划系统就会发挥重大作用,因而使企业国际化完全有可能超越传统理论提出的阶段顺序而发生跳跃。所以,企业的连续渐进国际化与其说是一般原则还不如说是特例[3]。Pedersen等人则以对外投资理论为基础,运用丹麦176家企业长达150年的历史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不连续的过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开始国际化进程的第一步,一般准备时间较长,幅度较大;随后的海外扩张则以比较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在进行海外扩张时,先期进入的市场在文化距离上不一定比后期进入的市场更接近。换言之,企业国际化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可能首先选择那些发展潜力较大的国家而不必非要从周边国家或环境距离较近的国家起步[4]。可见,在Millington和Pedersen等人看来,企业国际化的市场选择不一定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进入方式的选择也不一定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连续进行。我们把这种海外扩张时间与目标市场的环境距离以及进入方式不存在关联性的情况称为企业国际化过程的不连续模式。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时间与目标市场以及进入方式的关系来判定企业国际化采取的是连续还是不连续的模式。连续国际化情况是:企业按照文化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选择目标市场,同时针对特定市场的进入方式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发展,即图1左图中从第一部分开始,按照斜箭线的方向逐渐进入第三部分的情况。不连续的国际化有两种最基本的情形:第一,企业国际化直接从文化距离较远的国家起步,而不论企业进入方式之难易,即图1右图的C和D部分;第二,企业国际化以最难或较难的进入方式起步,而不论目标市场文化距离之远近,即图1右图的B和C部分。

问题的关键在于,连续和不连续的国际化是对矛盾,企业到底该选择那种模式?从现有文献看,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所以,对影响两种模式选择的变量进行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寻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变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连续和不连续两种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一方面,可以为准备或已经进行国际化的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丰富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归纳并提出了连续和不连续两类企业国际化模式。第二,根据企业国际化理论,提出了影响企业国际化过程选择的主要变量,并建立了企业国际化过程选择的分析框架。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企业国际化是近30年来国际商务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围绕该课题,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若以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为界限,我们发现,可以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水岭,此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UPPSALA模型和与创新相联系的企业国际化理论;此后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国际新企业模型、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管理理论和网络理论。非常巧合的是,这两个不同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所提出的企业国际化过程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模式,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强调国际化过程的连续性,而后一段的研究成果强调不连续性。

2.1 连续的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

学术界关于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70年代中期产生了两个重要的成果,一个是UPPSALA模型,一个是与创新相联系的企业国际化理论。两个模型都强调,企业国际化是一个渐进且连续的发展过程。

(1)UPPSALA模型

1975年,Johanson等通过对瑞典四家制造企业调研后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经营都遵循了偶尔出口活动——通过海外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机构——海外生产这样一个逐步升级的顺序[1]。为了更好的解释和说明这一现象,Johanson和Vahlne建立了一个动态模型,即UPPSALA模型。其基本假设是国外市场知识的缺乏是阻碍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因素。模型的关键变量包括市场知识、市场投入、投资决策和经营活动。该模型由市场知识开始,市场知识影响投资决策,投资决策又决定经营活动,经营活动在使企业获得市场知识的同时,降低了可感知的市场风险,增加了对国外市场的投入。这是一个不断获取知识、降低风险、增加投入的循环往复过程[2]。

(2)与创新相联系的企业国际化理论

与UPPSALA模型相同,与创新相联系的企业国际化理论的主要概念也是“知识和经验”,也认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同之处在于UPPSALA模型认为企业国际化是组织学习的过程,而与创新相联系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则认为企业国际化是组织不断变革并从此采用新的方式进行商务活动的过程。至于这样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1977年,Bilkey和Tesar通过对423家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出口发展活动研究后认为,企业的出口活动可以根据管理者对海外市场的兴趣划分为六个阶段:对出口毫无兴趣、接受海外定单、企业积极寻求出口的可能性、开始向临近国家出口、成为有经验的出口商、努力开拓心理距离与地理位置较远的出口市场[5];1980年,Cavusigil根据管理者在一段时间内对出口的连续决策行为,把企业出口活动划分为产品国内销售、前出口、获得出口经验、积极从事出口活动和开始从事各种直接投资活动等五个阶段[6];Czinkota为了使企业对出口活动的管理更有效率,将企业划分为对出口毫无兴趣的企业、对出口开始感兴趣的企业、出口企业、有出口经验的企业、有经验的小出口商和有经验的大出口商六类[7];Vozikis和Mescon提出了出口活动的三阶段模型[8]:第一阶段,企业没有寻求出口的可能性却偶尔会接到送上门来的订单;第二阶段,企业寻求出口的可能性并试验性的向一个或几个市场出口;第三阶段,企业成为特定市场有经验的出口商并探求向其它市场出口的可能性。这些理论把企业出口行为划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暗含着企业出口行为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发展过程这样一个假设。

2.2 不连续的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企业国际化环境的巨大变化,在企业国际化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对于这些新现象,传统理论或者解释不了,或者解释不力。这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企业国际化,最终产生了国际新企业模型、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管理理论和网络理论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虽然这些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不同(当然与传统理论也不同),但它们却都不同程度上认为企业国际化过程是不连续的,即企业国际化完全不必遵循传统的企业国际化顺序,而采取灵活的、甚至是跳跃式的发展,以达到快速国际化的目的,从而提出了一条与传统理论所提出的连续国际化模式完全不同的企业国际化道路。

(1)国际新企业模型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国际化没有按照连续过程理论所指出的渐进方式进行。对于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这些新现象,Oviatt和McDougall通过建立国际新企业模型进行解释和说明[9]。他们认为,国际新企业是那些起初就通过利用多国资源与市场来寻求竞争优势的企业。国际新企业模型包括四个要素:一是部分交易的内部化;二是网络以及许可协议等可以选择的控制结构;三是国外的区位优势;四是独特的资源。根据模型他们得出结论:由于缺乏资源,那些依赖知识创造价值的小企业在竞争中难以通过聚焦于国内市场而生存和获得成功,因此,这些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从一开始就面向国际市场,就是国际化的企业。这样,这些小企业国际化就拥有不同于传统企业国际化的新路径。至于影响小企业国际化成功的因素,Oviatt和McDougall引用了许多案例以及前人研究中的一些证据,说明小企业国际化的成功依赖于企业起初就拥有的国际化视野、革新的产品或服务以及通过网络和有效的组织而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能力。

(2)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管理理论

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多变国际经营环境,Axinn[10]、Melin[11]、Mintaberg和Mchugh[12]、Mintaberg[13]、Welch[14] 等人纷纷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来研究和解释企业国际化现象。Mintaberg和Mchugh[12] 指出,随着环境中机会和威胁的不断变化,多数企业成长战略表现为企业投入的主动增加或减少,而国际化既可能是企业执行长期战略的结果,也可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应急举措。Millington和Baylis[3] 特别关注战略计划在企业国际化过程的作用。他们认为,在国际化的早期,企业由于缺乏经验,其国际化也许会表现出缓慢而逐渐发展的特点。然而,随着企业国际化经验的积累,在战略分析和信息搜索的基础上,战略计划系统就会发挥重大作用。由于企业经验可以在不同市场、不同产品之间传递,因而使企业国际化完全有可能超越传统理论提出的阶段顺序而发生跳跃。所以,企业的连续或渐进国际化与其说是一般原则还不如说是特例。

(3)企业国际化的网络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一些学者又运用产业内网络的概念分析和解释企业国际化的新现象,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的网络理论。Johanson和Mattsson认为企业国际化过程应从企业间关系网的角度而非传统理论中单个企业的角度来研究,并把企业国际化看成企业建立和发展与其它国家企业合作关系的过程[15]。因此,一个企业对于国际目标市场和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就往往会根据其国际网络关系的发展状况确定,而不一定采用传统的连续方式。

3 连续还是不连续:企业国际化过程选择的一个分析框架

由上述文献回顾可见,企业国际化既可以采用连续的国际化模式,也可以采用不连续的国际化模式。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企业一开始采用连续的国际化策略,而后来又走了一条不连续的道路;或者先不连续再连续。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企业在什么情况下会采取连续的国际化策略,而在什么情况下又会进行不连续的国际化?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考虑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涉及的重要因素,我们建立了一个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连续或不连续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其中,知识、战略和网络是三个前因变量,它们影响企业对于国际目标市场和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影响企业对于连续或不连续国际化过程的选择。

3.1 知识

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卡森,根据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企业走出国门面临着缺乏在国外从事商务活动知识的困惑而确定了他的研究主题——企业如何在缺乏知识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处理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企业国际化研究一开始关注的焦点就是知识对于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影响。他假设企业倾向于通过试错,逐渐获得国外的市场信息来降低进行国外经营的风险。并且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企业一旦跨越了文化障碍、获得了在国外经营的经验,就会一个接一个的征服国外市场”[16]。卡森的理论为UPPSALA模型打下了基础[17]。在UPPSALA模型中,知识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客观知识,也称为一般的企业经营和技术,这些知识可以从教育过程以及书本当中学到;二是经验知识,它是企业关于具体市场的经验或经验总结,而这些知识只能通过亲身的工作实践来积累。因为积累海外经营的经验知识是连续的,所以企业国际化也只能以渐进、连续的方式进行。然而,近年来,人们对企业国际化经验知识积累的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发现,企业取得海外市场知识的途径远非实践一条。比如,企业通过利用自己的商业关系[18]、通过学习和模仿其它企业海外经营的成功经验[19~22]、通过雇佣有相关知识的员工[23] 等,都可以获得海外市场的经验与知识。因为企业获取经验知识的途径不再只有实践一条,也不再是连续的,所以在进行国际化时,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既可以以渐进、连续的方式选择进入那些自己比较熟悉的市场,也可以以不连续的方式选择进入那些自己不太熟悉的市场。据此,我们提出命题1。

P1:在进行国际化时,企业的国际化知识越少,越倾向于选择连续的国际化道路;反之,则会较多地选择不连续的国际化道路。

3.2 战略

国际化战略被认为是企业的关键战略[24],它为企业成长提供了放大的机会[25,26]。基于此,一些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者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管理理论。

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战略在企业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企业国际化理论中,企业采用渐进、连续方式进行国际化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规避和降低国际化过程中的经营风险。不过,Shrader[27] 认为,通过战略选择,国际化风险是可以控制的。比如,在进入高风险国家时,企业可以选择出口这种风险较低的进入方式,同时控制高风险市场在其收入来源中的比重。另外,Millington和Baylis也认为[3],在企业进行国际化之后,随着经验的积累,在战略分析和信息搜索的基础上,战略计划系统在规避和降低国际化经营风险方面会发挥重大作用。因此,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为企业的不连续国际化提供了可能。

一般而言,一个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否清晰,会影响其在国际化时连续化道路或不连续化道路的选择。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如果不清晰(如根本就没有或者虽然有,但比较模糊、难以实施),那么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出于对国际化风险的担忧,会有意无意地选择“摸着石头过河”的连续化道路。反之,如果企业在国际化之前,就制定了清晰的国际化战略,对企业的国际化目标、进入方式、目标市场、可能遇到的风险等有清醒的认识,那么企业选择不连续国际化道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这是因为企业在国际化战略计划的制订过程中,一方面会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和详细的分析,另一方面会借鉴其它企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这些都会大大降低国外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由此而带来的经营风险,也会使企业在国际化的进入方式和目标市场选择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从而选择不连续的国际化道路。据此,我们提出命题2:

P2:在进行国际化时,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越不清晰,越倾向于选择连续的国际化道路;反之则会较多地选择不连续的国际化道路。

3.3 网络

根据网络理论,企业(网络理论所称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及其它市场参与者存在一系列交换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网络。在此网络中,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更重要的则是合作与信任关系。核心网络可以是更大网络的子网,它和其他网络也可以存在包含和交互关系。

运用网络理论研究国际化问题是近年来企业国际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并最终形成了企业国际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8]。Johanson和Mattsson从网络的角度,探讨了产业(环境)国际化与单个企业国际化之间的关系[15]。他们认为,在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中,产业内的每一个企业实际上也国际化了——它们是国际企业间关系网络的构成元素。

Chetty和Eriksson等人则把网络理论和UPPSALA模型相结合,研究了市场投入和市场知识在国际供应商和客户关系中发展的问题[29,30]。结果表明,当供应商对于一个国际商务网络的知识增加时,它与这个网络中的外国客户的关系就会趋于成熟、稳定和有利可图。此时,企业不必再向这个网络投入更多的资源,而会把注意力转向新的企业网络关系之中。换言之,企业在国外增加投资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不断地从一个熟悉的企业网络转向并创造一个新的企业网络的过程。与此相似,Autio等人研究了社会资本(一个企业或个人因拥有长期的网络关系所能够动员或使用的资源)在高技术企业国际成长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企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增加了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可用资源,有助于企业的跨国成长[31]。

由此可见,网络是影响企业国际化过程与道路选择的一个重要变量。一个企业如果处于一个封闭的市场环境中,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事国际化,因为信息闭塞,所以采用渐进且连续方式最为稳妥。这与传统理论相符。这样的企业,即使处于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也会由于其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很少借助别人的力量从事国际化,其国际化也多是渐进且连续的。相反,一个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这与上面讲的知识相关)且网络资源丰富的企业,有可能借助和利用自己的网络关系进行国际化,如利用网络关系提供国际化的知识、跟随网络中的企业走向世界、利用网络企业的营销渠道进入目标国市场等,从而完全可能选择一条不连续的国际化道路。综上所述,在进行国际化时,网络资源越贫乏的企业,越倾向于采用连续方式,而网络资源丰富的企业,则可能较多地选择不连续的发展方式。因此,我们有命题3:

P3:在进行国际化时,企业嵌入的网络越少,越倾向于选择连续的国际化道路;反之,则会较多地选择不连续的国际化道路。

4 结论

本文通过回顾企业国际化理论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并讨论了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连续或不连续发展的两种模式,并据此建立了一个企业国际化过程连续或不连续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中,知识、战略和网络是三个前因变量,它们会影响企业对于国际目标市场和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影响企业对于连续或不连续国际化过程的选择。以此框架为基础,并考虑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推导出了与企业选择连续或不连续国际化道路相关的三个命题:在进行国际化时,(1)企业的国际化知识越少,越倾向于选择连续的国际化道路,反之则会较多地选择不连续的国际化道路;(2)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越不清晰,越倾向于选择连续的国际化道路,反之则会较多地选择不连续的国际化道路;(3)企业嵌入的网络越少,越倾向于选择连续的国际化道路,反之,则会较多地选择不连续的国际化道路。

企业国际化的过程选择既非常重要又极为复杂。虽然我们根据研究文献,建立了一个企业国际化过程连续或不连续发展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但这只是一个初步尝试,它的合理性还有待于实证研究的支持。

标签:;  ;  ;  

连续性还是不连续性:企业国际化进程选择的分析框架_战略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