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_劳动密集型论文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_劳动密集型论文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贸易论文,科技进步论文,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出口贸易增长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对保证发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持和推动作用至关重大。这种转变要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依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最终通过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来实现。

关键词 科技进步 商品结构优化 增长方式转变

出口贸易增长有两种方式:一是主要由投入物总量增加带来的出口贸易增长,可称为“增加投入型增长”,即外延或数量扩张型增长;一是主要由单位投入物产出的增加而带来的出口贸易增长,可称为提高“效益型增长”,即内涵式或质量效益型增长。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出口增长由第一种方式向第二种方式转变,即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向主要依靠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转变。这种转变要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依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最终通过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来实现。

一、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必然性

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一转变中,对外贸易出口的增长由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对保证发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持和推动作用至关重大。

1.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需要

一国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何种增长方式,往往有其客观必然性。在一国工业化处于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初级阶段,由于产业档次及规模等因素的内在要求,采用大量生产要素投入满足其需求有其相当的合理性。但当一国的产业结构及规模不断发展和升级,其工业化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转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阶段时,靠增加物的投入促进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不可能。这一点已被世界经济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由于各种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水平低,可以靠加倍增加投入来支持经济的高速度。尽管效益不高,但这种数量型增长方式为加快其经济发展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渐完善和升级时,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单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这种增长方式只能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生产、低效益的状态。

我国目前面临同样的问题。经过前30年的建设,特别是近17年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向着高度化、重化工业化方面发展。随着这一阶段的到来,国内对钢铁、石油、棉花等基本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这些又恰恰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仅以石油为例,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工能力和消费需求的提高,国内对石油的需求急剧上升,使原油出口逐年下降。预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缺口1.4~1.7亿吨。届时,我国将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进口国。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于需求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并成为经济发展和出口增长的制约因素。显而易见,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面临着越来越紧的资源限制,如果出口增长方式仍采取数量扩张型,势必会造成出口与国内需求争资源的现象,不仅不能发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反而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2.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是适应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的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之一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由于区域集团实行“四大自由”,促进了集团内的贸易,对外增强了整体竞争实力。但区域集团化也产生排它的负面效应,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强,给我国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其二,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变化,大批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民族经济,其经济起步阶段无不从资源性和劳动密集性产业入手,造成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的贸易环境日益趋紧。如目前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国正在崛起,这些国家的同类产品比我国更具有成本优势,已经对我国传统出口市场造成现实的威胁。如我们继续坚持原有出口增长方式,势必会面临价格降不下来,出口又增不上去的困境,原有的优势受到动摇,新的优势未形成的局面。其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世界贸易中初级产品的需求比重相对下降,制成品需求上升,制成品贸易增长速度和所占份额高于初级产品,制成品贸易出口环境优于初级产品。在这种局势下,靠增加投入的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难以奏效。

3.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国际竞争方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竞争由贸易竞争、产业竞争向服务贸易、投资领域、科技领域等经济纵深方面展开。国际贸易中对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焦点也从价格因素转向质量、品种、款式、包装、加工程度等非价格因素的竞争,转向需求的多样化、系列化和名牌化竞争。在这种竞争方式转变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交织作用下,我国价格低廉,但非价格因素竞争方面相对较弱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受到很大影响。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4年底,我国出口产品中被诉反倾销案件就达200余起,占全世界反倾销案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些商品被罚付出6~210%不等的反倾销税。仅此一项,我国每年无偿流失一二百亿美元。此外,一种商品被征反倾销税不仅意味着该商品退出国际市场,而且其它厂商的同种出口商品也被纳入同一要求征税,严重影响了我国海外市场的开拓和出口的增长。惨痛的教训明确告诉我们:价格竞争手段在当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作用越来越弱。此外,价格竞争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的国家来说也是不明智的。它不仅不能使我们通过出口分享国际贸易带来的社会劳动的节约,反而造成国内资源的无形渗漏。

4.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国际商品竞争日益体现为科技竞争,贸易战本质上已演化为科技战。这是因为一是科技进步创造了新的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贸易增长点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支撑点。二是高新技术渗入传统产业,改变传统产业的内部结构,使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化,并通过产业衍生、延伸、替代而发生变化。如将高新技术渗入农业这一古老产业,引起农业内部结构向科技农业、高效农业转变。三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自然兼赋方面的某些不足,改变贸易条件。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将高新技术用于劳动密集性纺织业,以技术优势部分弥补了劳动力成本方面的劣势。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越发达,应用范围越广,劳动力成本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优势就越小。这对于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的发展极为不利。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口产品中工资成本的增加,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变得越来越不明显。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压力,我国出口产品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逐渐丧失。

二、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靠的是外延型数量扩张方式,这在进口需求和外汇需求均很强烈、出口压力甚大的开放初期和经济起飞的初始阶段是必要的,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这种增长方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出口贸易值的增长滞后于出口贸易量:出口产品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价格指数下降,单位商品的价格平均每年递减1%;出口贸易增长是以资源和劳动力消耗的成倍增长为代价。这些充分说明,我国数量扩张型出口增长的路子已经到了尽头,并且到了非转变不可的地步。

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数量扩张型向内涵式效益创汇型转变,根本途径在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取决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其实现的基础又是高新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包括: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在这一系统中,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对外贸发展的倍增效应,把着眼点、立足点、转变点都放在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并使其通过以下具体途径促进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1.传统产品、主导产品、战略产品相结合,使出口商品结构由低度化向高度化转变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出发,采取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并举、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和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相结合的方针,现实、科学、合理地确立外贸出口的支柱产品、主导产品和战略产品,使其形成三大产品群,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

(1)增加农副轻纺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使其成为我国高附加值的出口支柱产品。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由于要素成本居高不下,而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国际市场的需求仍在扩大。伴随着这种扩大,呈现出国际市场对传统产品竞争焦点从价格因素转向非价格因素的趋势。

从国内情况看,目前农副轻纺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比重的70%以上,仍是出口的大宗商品,且由于我国在资本、技术、生产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些传统产品仍将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的产品。基于此,我们应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在淘汰那些在国际市场上需求萎缩、换汇成本高、无任何保留价值的亏损商品的同时,以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加工程度、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档次,形成一批或系列的国际名牌出口产品,使我国出口的支柱产品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变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传统新型产品。如将生物工程、遗传工程等新技术应用于农业这一古老产业,开发研制“白色食品”、“绿色食品”、“黑色食品”等,使单纯资源性传统产品转化为附加值高的新技术产品。

(2)大力发展机电仪化产品,使其成为我国今后出口的主导产品。机电仪化产品大部分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附加值高,国际市场容量大。目前世界机电产品的出口总额已超万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其增长速度超过世界贸易平均增长速度。

从我国情况看,虽然机电仪化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增加,但其中相当数量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价格竞争力和创汇能力均不强。欲克服这些弊端,在广阔的世界机电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充分发挥我们在这方面的良好基础和雄厚实力,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善或攻关的具体目标。一是逐步地、推进式地实现出口产品的质量升级。例如,我国出口的一些机电产品往往由于外观造型不精致或某些配件不过关而影响了销售。二是依靠科学技术采用国际标准。如近年来,我国的船舶工业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国际标准,使船舶出口从普通散装船到高技术含量的自动水水翼船和液化石油气散装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国际著名船级社的检验认可,从而跻身于世界船舶出口大国之列。三是确立一批主导项目,并使其尽快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如小型民用机、轿车、家用电器、精细化工、机床设备、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系统等。

(3)积极开发新技术产品,使其成为我国未来出口的战略产品。高技术产品既是高新技术的结晶,又对其他产业起关联作用。从经济发展角度看,高科技的应用可以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和自然资源消耗,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配置。从发展对外贸易角度看,高科技产品不仅对商品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的同时,要放眼未来,对出口商品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诸如航天设施、光纤通信、微电子、生物工程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项目,并使之成为我国未来出口的战略产品,成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

2.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使产业结构由低级化向高级化转变

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取决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品结构受产业结构的制约,脱离产业结构调整,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奏效。而产业结构升级又要靠科学技术的推动。因此,产品结构的调整要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并以科学技术为动力。

(1)商品结构的调整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该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一些出口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其表现形式是换汇成本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差,但症结却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几十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虽然也在不断调整,但从总体来看,起点不高,步伐不快,至今仍处在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发展阶段。这无疑将成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因此,应把出口增长纳入产业政策的目标体系,使之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发展目标一致,形成产业结构演进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配合三大出口产品群的形成,我国产业结构在确定外向型发展的基础上,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出口支柱产业(农副和轻纺等传统产业)、出口主导产业(机电仪化产品)、出口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出口产业群,使其呈梯度发展趋势,并尽快地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转移,为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持。

在具体调整过程中,要倾斜式对传统产业和起基础性作用的装备进行技术改造,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使农副轻纺等劳动密集产业技术密集化,并尽快跃升到现代产业结构的水平,从而增强这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发出新的两高(质高、值高)战略产品,并尽快形成我国外贸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的支撑点。

(2)商品结构的调整与利用外资相结合。近几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利用外资工作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宏观引导和产业政策引导,避免以牺牲长远发展为代价的短期行为。要积极引导外资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将资金投向基础产业,投向设施和装备亟待更新的行业和创汇产业,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外资企业对标准生产、配套需求等方面的要求,发挥其对其它企业和行业的关联效应,实现外资引进、发展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良性循环,进而推动商品结构的优化和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3.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相结合,使科技成果由实验室项目向实际应用转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就是要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集约型上来。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中,在产业结构的世界性演进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因素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左右,我国仅为30%左右;发达国家的新技术收入一般为国民生产总值的40—60%,我国仅为3%。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占20—30%,而发达国家的比例为60—80%。

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在出口增长方式朝着资源配置最优化和价值实现最大化的方向转变过程中,固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力,但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和高技术产业是高投入和高风险产业,其形成和发展单靠企业自身和市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有效的政策扶植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历和经验都证实:在没有政府强劲介入下的结构优化及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残酷而漫长的过程,而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则可以大大缩短甚至避免这一过程。这里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决不是强硬的行政干预,而是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1)增加对科技的资金投入。近年来,政府对科技投入的绝对数虽然在不断增加,但仍不能满足结构调整和经济起飞的需要。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很缓慢固然有许多因素,但资金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一是对新产品、新项目的研制开发投入,甚至直接投资于一些关键性的大型科技项目;二是使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投入,从资金上确保将众多的实验室成果尽快转变为出口产品;三是设立新产品开发基金和高技术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并把其作为国家政策性金融的一部分;四是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协调,进行高技术产品开发的项目集资,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高新技术的发展。

(2)推行向科技倾斜的政策。政府要在资金信贷支持的金融政策,进出口经营权、配额许可证管理等外贸政策,减免关税、便利通关的海关政策,减免税收和出口退税等税务政策,鼓励有特殊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的奖励政策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通过各项配套政策有目的的倾斜和各种经济手段的综合运用,扶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应研究办法,采取措施,建立和健全生产活动中的科技创新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培育技术市场,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各方面的条件。

4.外贸、工业、农业、科技相结合,由分散力量向集合优势转变

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工、农、科、贸等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协同动作,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确立“以外贸(出口产品)为主导,以生产为基础,以科研为动力”的方针,从宏观政策倾斜、行政体制改革、企业机制转换、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组织创新等各个方面促进贸、工、农、技的结合,使分散的力量凝聚成合力,共同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实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1)以出口产品为龙头,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若干个大型或超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体,按照政府适当扶植、企业自愿互利,风险合理分担的原则,围绕产品组织贸、工、农、技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区域的横向联合,共同研制、开发和生产,形成产品系列的优势,通过集合效应,增强国际竞争力,加速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2)以出口主导产业为龙头,通过股权式、合同式、混合式等多种方式,在同一产业内形成内聚力十分强大的产业集团,走一条产业经济集团化的道路,充分发挥产业经济集生产、技术、贸易、金融、信息、组织、服务于一身的优势,发挥产业经济集团在优势组合、规模经济、产品开发、技术扩散、风险分散、统一对外等方面的优势;发挥集合的力量,为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机制和组织上的保证。

标签:;  ;  ;  ;  ;  ;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_劳动密集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