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发展_民族精神论文

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发展_民族精神论文

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弘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民族精神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标志,也是当今世界开放的基础,决定着世纪的基本走向。同时21世纪也是争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时代历史主题的新世纪,是决定中国历史之命运极为关键的又一百年。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民族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也渗透到思想、政治、文化领域、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产生冲击。经济全球化为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提供了巨大的契机,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因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依然是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凭借高科技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网络手段,以西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附带现象的征服扩张过程。在这种全球化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客观上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全球化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未能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更加面临西方国家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由经济而政治、并进而深入到深层文化领域,对民族文化尤其是作为民族生存与发展精神基础的民族精神造成了巨大的震荡,从而使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从历史上看,全球化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早在欧洲资本主义早期的殖民扩张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直接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辟世界市场的过程。他们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近代以来资本进入全球化过程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说先前在资本开拓全球化进程中,它按照自己的发展趋势,克服了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克服了闭关自守的旧生活方式状况,摧毁了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和扩大需要的限制,摧毁了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那么,当今的“资本国际化”的过程就呈现出更多的新的特征,它以科技全球化趋势为先导,以金融国际化为核心,以跨国公司为主要驱动力,以全球规模的世界市场为纽带,以推行自由化政策作为发达国家胁迫发展中国家的新形式,由经济区域化伴随发展,又必然促进政治多极化的进程,为发展中国家所抗拒,但又必须参与,这些特征表明: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安全观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可避免地会淡化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从而使民族精神的弘扬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

1.民族文化与强势文化的冲突。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强势文化会利用强制认同和引诱认同等方式,迫使一个民族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达到消解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目的。这种消解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对民族价值观的解构。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是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之间最深刻、最本质的冲突。当前,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利用其经济、科技等优势对非西方国家的渗透日益深入,以“和平演变”的方式解构其他民族的价值观。解构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也就从根本上解构了民族文化。第二,对民族文化要素的解构。民族文化要素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客观基础。文化典籍、民间艺术、典章制度、文化古迹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它们诉说着民族的历史,坦陈着民族的心迹,指导着民族的行为,使民族文化得以延传。在全球化进程中,全球性消费文化的兴起,消费文化以轻松、单一、肤浅的特性任意诠释、曲解这些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

2.民族凝聚力与社会体制变革的冲突。经济全球化无疑会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但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在物质丰裕的条件下,人们的精神追求会不会失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丹尼斯·贝尔就提出,物质生活的丰裕带来的消费主义以及娱乐人生观的蔓延会消蚀人们的工作伦理和休戚与共的团结精神。20世纪90年代布热津斯基在其《大混乱》一书中也对“丰腴中的纵欲无度”生活态度的道德和社会后果表示忧虑。面对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压力,人们往往崇尚“博弈”甚至“零和博弈”,这使得部分人只追求个人或企业的成功而不追求道德上的高尚,这种生活取向很容易导致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A·布鲁姆(A.Bloom)在《美国心灵的封闭》中指出,美国多元的价值观,使学生竟然分不清善恶,“现在的学生没有善恶观念,怀疑它的存在”,认为“怎么都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一方面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的进攻和挑战,另一方面自身也处于改革转型期,旧的规章制度与价值体系逐渐解体,而新的制度与价值体系尚未完全确立。因而社会思潮新旧杂糅,某些环节容易出现失范、无序的现象,使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激烈冲击,民族精神的凝聚作用也相对弱化。

3.民族意识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冲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强势文化往往以普世文化的面目出现,并以其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向全球推广。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国家利用其优势地位,采取各种手段竭力推销以资产阶级自由、人权观点为主的政治观点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正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说,贸易是美国“能够在全世界推广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工具”。以可口可乐、麦当劳、好莱坞电影、迪斯尼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文化,一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另一方面也给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等,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中华民族精神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一个以获得以理性主义的突显、个人主义的兴起和进步历史观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性的过程,一个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过程。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面临着全新的形势。从内容上看,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使中华民族精神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接受外来价值观尤其是占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冲击;从形式上看,当今社会日益便捷、发达的资讯设施和传播手段使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面临多种传播途径的冲击。面对新的形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1.发展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夯实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地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才能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而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主要依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民族文化传统,二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认识是传承的基础,传承是认识的目的。一个民族对自身的文化传统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就遑论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有许许多多对我们乃至全人类至今都有意义的内容,如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待事物和他人和而不同的态度,对人文精神的深刻关注等,都值得我们总结和利用。

传承文化传统更是一项重要但又很艰巨的任务。它首先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文化的内涵、特质及其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传统。就当今而言,传承传统文化就是要努力促使传统文化现代化。要促使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首先要立足于新的时代新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坚持张岱年先生提倡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新时代的新实践是我们创造新文化的基础,但同时我们必须科学地处理好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被我们长期实践证明的科学方法,应始终坚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因此,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着眼于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现阶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处理好“高”与“低”的关系,以解决“信”的问题。“信”是指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信仰。解决“信”的问题,一方面,要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高格调,突出它的前瞻性。要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祖国大家庭观念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认识,注重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引导人们的精神追求向高层次跃进;另一方面,又要夯实基础。由于爱国主义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它不同于本能性的情绪反应,不可能自发形成,因此,应长期系统地向人们提供进入感受过程的信息材料。例如,要注重现实生活中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的社会功效。国家和社会要多办好事,多办实事,给人们以看得见的实在利益,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把爱国主义作为他们自觉的思想追求和行为规范。

2.增强民族凝聚力,确立主导价值观。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深层系统,价值观的取向决定了什么样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价值观并存并相互冲突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否认价值观的多元存在,而在于人们价值观的如何选择,即应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为国家的主导价值观。由于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它对于非主导地位的种种价值观念中不利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分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因而也是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所以,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诸多国家,都非常关注其主导价值观的确立。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人们对价值主体定位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拜金主义,价值标准的功利主义等原因,误导了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行为,从而给民族凝聚力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确立正确的主导价值观,消除、限制和打击错误价值观以及由此带来的有害行为。一方面要加强主导价值观的导向。要通过广播、电视、电影、图片、网络等各种舆论手段,通过学校教育等途径,加强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尽快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的思想体系。在开展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层次,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要切实改进党风建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形象,增强党对民众的吸引力,增强民族政治凝聚力;另一方面,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完善,强制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避免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破坏和损失;强行引导人们校正自己的价值观念,明白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最终达到增强民族经济凝聚力的目的。

3.强化民族意识,保持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梁启超先生说过,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费孝通教授也说过,民族意识是同一民族的人感受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民族意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共同体的意识,也就是族体自我;二是在与不同民族、国家交往过程中,人们对本民族、本国的存在、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益等的认同和关切,即社会的自我。前者是浅层的民族意识,后者是深层的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是民族形成以后,在民族之间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民族意识一经产生,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推动力。由于民族意识的存在,本民族的成员便会对本民族的生存、发展极为关注,甚至付诸行动。例如,本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就是在民族意识的推动下进行的。民族意识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方面,它们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意识既体现为单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更体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历史证明,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都占着主导地位。

经济全球化给民族意识的培养和觉醒带来了两种可能,一种就是经济全球化通过经济力量影响人们的思想,淡化发展中国家人们的民族意识,而民族意识的淡化又进一步消除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心理防线,促使其向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另一种可能是,发展中国家人们没有陶醉于经济全球化的理想图景中,相反,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经济冲击激起了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心底的民族意识,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培养本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强化民族意识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任务是要努力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增强本国经济实力。经济上的落后容易导致国民心理上的劣势,要从根本上增强民族意识,缓解崇洋心理,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后盾,这是解决人才外流问题的根本,也是其他措施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冲击,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我国要加快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提高国民参与程度。而在技术上,尽快发展本国的计算机技术、汉语言信息化技术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当然,要培养民族意识,最重要也是最实际的措施就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极力向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宣传、推行、渗透其主张的文化价值观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因此,民族精神只有保持其时代性与开放性,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朝气和活力,立于不败之地。民族精神的价值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民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能够始终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事业进步的作用。民族精神就是在传统与时代精神的衔接与融通中获得与时俱进的品质,传统精神为民族精神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时代精神又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在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最佳契合点上进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弘扬民族的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才能保持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有了民族的认同感,一个民族才可能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表明:在与异文化的冲突中,它总是能够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选择先进异文化的成分与之交流、融汇与整合,从而达到改造自身的目的。

标签:;  ;  ;  ;  ;  

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发展_民族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