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3)01-0121-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掀起了一次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讨论热潮。特别是近 几年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外哲学“对话”,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转向的讨 论。回顾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讨论,本体论问题一直是一个受到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现将学界们对这一问题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关系问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
有的学者认为,本体论就是世界观,即关于作为整体的世界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但 世界观一词有歧义,一种看法认为世界观首先是关于世界的观点,然后才是观察世界的 观点;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世界观只是观察世界的观点。为了避免歧义,所以采用本体论 一词。由此出发,应当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的本体论。
有的学者认为,本体论就是哲学学说中最基本的理论,它是哲学理论体系的中心,是 哲学学说的基础、出发点和逻辑进展主线,正是有了本体论,哲学才显示了自身特有的 风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
有的学者认为,本体论的实质就是探求“终极存在”,它蕴含着人类对一种高远境界 的哲学追求,体现着人类对经验世界多样性的统一和其终极本质或终极本原的理性思考 。这种“终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现实的不可还原的最本质的存在;二是这种 最本真的存在所趋向的终极境界。本体论的终极追求,实质又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追 问。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没有本体论,那些拒斥本体论的观点和哲学流派不可能消解 本体论的终极追求。有的学者则认为,本体论的终极关怀具有三重基本内涵:追寻作为 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寻求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探索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 价值。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自然会有这种本体论的追求。
有的学者认为,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本体论试图寻找基本的存在,回答存在的 最终本性即确立某种本体或实体。本体是最初的存在,具有时间的在先性和绝对的独立 性。它不依赖于其他存在,相反其他存在依赖于它;本体是说明世界的阿基米德点。在 哲学史上本体论经历了宇宙本体论、认识论的本体论、存在论生存论的本体论三种表现 形态。因此,本体论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
大多数学者从元哲学方面进行研究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的本体论,但也有少 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
有的学者从西方哲学史中考察“本体论”,认为“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 态,从其充分发展的形态看,它是把系动词“是”以及分有“是”的种种“所是”(或 “是者”)作为范畴,通过逻辑的方法构造出来的先验哲学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 学并没有本体论,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正在于对本体论所进 行的批判。
同样认为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问,有的学者则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经 典文本中从未提及本体论这个术语。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未在终极原因、终极本质或真理 的意义上探讨过世界本体,它压根就没提出过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本原、始基或本质 是什么这样的形而上学问题,也从来没有对世界做出过本体(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这样 的形而上学的划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不存在从某种绝对之物(被当本体的某个范 畴)出发的概念演绎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只能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 世界观和方法论决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
还有的学者认为,应将本体论重新进行界定,“本体论”不是用来指称作为一门哲学 分支学科的ontology(存在论),而是用来指称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在探讨on的问题时 ,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哲学理论形态——实体主义或实体中心主义的哲学形态,并将其命 名为“本体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就是对这种哲学形态的批判和超越。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的一种本体论?
在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本体论的前提下,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什么样的 本体论也观点各异。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6种观点:
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实践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不可 能成为本体。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 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若承认实践为本体,将会使马克 思主义哲学脱离唯物主义的根基。
实践本体论。认为马克思关于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 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的论断, 实际上已建立起了实践本体论。实践可以超越自然,即自然界的性质和规律恰是由实践 加以揭示的,人及人的社会历史和人所面对的自然界,其本质都是实践的。
物质、实践二元本体论。此种观点在历史领域承认实践本体论,在自然领域坚持物质( 自然)本体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扬人的实践本性,因而在历史领域实践可以成为 本体。但在自然领域,由于历史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实践不能成为本体,自然领域 的本体应是物质。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改造的结果。这种 改造就是把自我意识的思维活动,即抽象的精神劳动还原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 现实的物质劳动”。马克思把社会历史建立在现实的物质生产、人的劳动、作为感性活 动的实践的基础上,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得以建立。
社会存在本体论。认为当代本体论的一般特征是从社会存在出发去解释存在和自然存 在,社会存在本体论比实践本体论更深刻地领悟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因为“社会 存在”是超验的东西。马克思真正重视的正是隐蔽在一切实践活动背后的社会存在。只 有讨论开始触及到社会存在概念时,才真正进入马克思本体论的论域。
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认为社会存在本体论,更确切地说应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因为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而整个社会关系又表现为社会存在的本质,也 就是说,一切社会存在形式本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不但从“社会存 在”的概念深入到作为“社会存在”本质的“社会关系”概念上,而且进一步从“社会 关系”的概念深入到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概念上,并 以这一概念确立了自己的本体论。
生存论的本体论。认为当代哲学的变革深处酝酿的是一场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转换,这 场转换的实质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转换为感性的、非实体性的生存论本体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开启了现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也具体引导和参与了现当代 哲学的本体论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深入揭示了人的历史实践活动,将传 统哲学的超验的、实体性的本体论形式还原或转换为人的实践活动所内含的生存论意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蕴的理论基础称之为实践 —生存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发展走向
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上的分歧首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的 理解。像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之争,双方所依据的观点都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 典文献中找到根据。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某些表述之间并不是 一致的。这种文本上的差异是造成学者们分歧的重要原因。相信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文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 界定,对其进行整体的准确的解释和诠释,将使这方面的分歧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
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参与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讨论 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不同阐释,也就形成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问题研究的不同走向。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 的,这一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它使哲学发生了“生存论转向”,使哲学关注的焦点从超 验世界转向“感性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当代哲学正在发生一场 整体性和历史性的转型,这就是从传统的超验性的、实体性的抽象存在论,向感性的、 历史性的生存存在论转换,这一转换即生存论转向。在生存论转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西方现代哲学的起点,而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包含的实践生存论思想也积极和批判地参与并主导着当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历史性 方向。因此,这些学者主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生存论的转换。
有的学者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质牵涉到 其存在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存在论基础上所发动的哲学革命,不仅特殊地超越了黑格 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而且一般地颠覆了整个柏拉图主义,换言之,终结了全部形而 上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生存论路向的。所谓生存论路向是前逻辑 、前概念、前反思的。
有的学者则对存在论的研究进行反思,认为本体论在其本质上是寻求一种同一性,这 种同一性或者是逻辑上的,如黑格尔哲学;或者是前逻辑的,如海德格尔哲学。虽然表 面上海德格尔反对一种逻辑式的思辨,但海德格尔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在关于哲学 的界定上,寻求的都是一种存在的思考。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反对那种理性的或其他哲 学之思性的同一性本体论,也反对以这种本体论为基础的传统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是 一种后形而上学,其本体论的研究应走向后本体论。这一走向在逻辑上是内在地超越存 在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终将走向后本体论时代。
收稿日期:2002-12-10
标签: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