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汪锐

(苍溪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四川广元 628400)

【摘要】目的:分析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6年7月期间心内科收治64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随机原则下均分为甲乙两组各32例,甲组采用常规治疗,乙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胺碘酮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6%)高于甲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左房内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心率恢复时间等指标均优于甲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针对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小患者左房内径,缩短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并有助于患者心率恢复。同时,在治疗中不会引起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心律失常;胺碘酮;心率恢复;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286-02

心律失常通常多发生于心脏病患者及心力衰竭患者当中,偶尔在健康群体中也可出现,通常来说心律失常患者无显著临床症状表现,因此容易被患者忽略,未及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但若人体处于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火势室上性心律失常,便可能会造成患者出现心慌、心跳增多等情况,严重情况下可危及患者生命,引起患者猝死。所以,临床上针对心律失常患者应积极采用有效药物进行治疗。本文在此则以胺碘酮为研究药物,分析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6年7月期间心内科收治64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随机原则下均分为甲乙两组各32例。甲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3.6±4.2)岁,病程时间1~6年,平均(2.5±1.2)年;乙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62.5±4.0)岁,病程时间1~7年,平均(2.3±1.0)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为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明确诊断为心律失常;②对本次研究药物无过敏情况;③意识清醒、无精神障碍,治疗配合度高。排除标准:①排除Ⅱ度或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见矫正QT期间在450ms以上和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②排除其他重大系统疾病患者;③排除认知障碍、自身免疫系统障碍等疾病患者;④排除不愿参加本次研究及对研究药物过敏患者。

1.2 方法

甲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凝、扩血管、利尿、强心、心肌细胞营养等对症治疗。乙组在甲组常规治疗上加用胺碘酮治疗,用法用量如下:①胺碘酮片口服治疗:规格为200mg/片,第一周每日三次,每次一片;第二周每天两次,每次一片;第三周每天一次,每次一片;②胺碘酮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无色或黄色澄明液体,静脉注射用量首次剂量选择3~5mg/kg,与20ml生理盐水稀释混合,在10分钟内注入,然后确保维持量1.0~1.5mg/min,结合患者治疗情况酌情较少用量,在静脉注射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口服胺碘酮治疗。两组治疗4周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①显效:经针对性治疗后,患者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患者恢复正常,心率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治疗后患者动态心电图结果与治疗钱相比明显改善,心率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③无效:经治疗后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心率情况和临床症状等与治疗前相比改变不大;④恶化:患者病情及检查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有加重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左房内径(mm)、心房颤动持续时间(h)、心率恢复时间(min)等,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x-±s)和(%)表示,用t和χ2进行检验,若P<0.05说明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乙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6%)高于甲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25,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治疗过程中甲组患者出现恶心1例、食欲下降1例,乙组患者出现恶心2例、甲状腺功能异常1例,乙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9.4%)稍高于甲组(6.3%),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χ2=0.6258,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其中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病率更是逐年升高[1]。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是交感神经兴奋性提升,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持续性心律失常不仅可能对患者心血管带来严重损害,甚至可能会威胁患者生命,因此临床上应加强治疗。

本文主要研究药物为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会对患者产生负性肌力作用,可有效终止多种实行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2]。胺碘酮电生理效应是,能够不应期延长患者心肌组织动作电位和不应期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缩减心肌细胞之间的不应期差别,减小消除折返激动,可以降低结区、心室和心房的心肌兴奋性,起到抑制心肌传导纤维的作用,同时对机体心房的快钠离子内流也有一定抑制功效,能够减缓传导速度,进而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此外,胺碘酮还可以降低机体窦房结自律性,扩张冠脉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临床在使用胺碘酮过程中发现,胺碘酮半衰期长,具有明显个体差异性[3]。临床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便秘、食欲下降等,严重者可发生肝炎、肝硬画、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临床使用剂量有一定相关性。

总而言之,针对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小患者左房内径,缩短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并有助于患者心率恢复。同时,在治疗中不会引起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李芝明.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100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6,(04):181-182.

[2]祝永福.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衰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03):140-141.

[3]纪铭月.胺碘酮在冠心病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及对心电变化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5,(22):4195-4196+4199.

论文作者:汪锐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0

标签:;  ;  ;  ;  ;  ;  ;  ;  

32例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汪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