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价值观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5)01-0039-03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多样化以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面对社会上悄然弥漫的信仰危机现象,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观领域的主导地位,正在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一个严肃而紧迫的课题。
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表明,以什么样的价值观为指导,对于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个运动一开始就自觉地高扬起“个人主义”的旗帜,向着中世纪禁锢个性的神权统治发起猛烈冲击。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所以取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根本的一点也正在于有了“革命的理论”——列宁主义的指引。而后来的戈尔巴乔夫所以导致苏共败亡、国家解体的历史结局,与他早早地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武装,接受和欣赏西方的价值观念有着深刻联系。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孕育的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本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或理论,才能凝聚起、团结起、激发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就等于丧失了灵魂,失去了生命力,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所谓“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以能从内忧外患之中奋起,实现民族独立,快步走上现代化的轨道,一个根本原因正在于这个民族以极大的创造性将马克思主义付诸于改变中国现状的历史实践,相继结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之果,为亿万人民群众赖以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内核。这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的基本点。今天强调这一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注意到,在“一球两制”的当今世界,隐藏在经济、科技、文化竞争背后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制度的较量从未停歇,有时还十分激烈;为达到“不战而胜”的险恶目的,国际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他们往往借助于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大肆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妄图建立西方价值观念一 统天下的局面。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 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 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 负面影响,比如在部分青少年那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 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 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已在严重地冲击、侵蚀和削弱着中华民族赖以团结奋斗的共同 理想和精神支柱,迫切需要我们从关乎民族兴亡以及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高度给予关注 和解决,否则,历经几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美好事业极有可能因此毁于一旦 。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课题,大力弘扬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无疑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但问题在于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从新的实践要求出发,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更加落到实处、深入人心呢?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在理论宣传和实践操作上应注意把握和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一是要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从哲学上看,先进性与广泛性是一对矛盾关系,即广泛性是先进性的基础,先进性为广泛性提供导向,二者统一于特定社会的道德实践中。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一般而言,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这个总原则和总目标下,每个社会成员,依据所处的地位、所承担的工作,分别有不同的责任要求。这些反映每个人思想水平、道德状况、工作实际的责任要求,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体现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对每个人的要求。因此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要求我们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体现先进性和导向性。但同时又要清醒地看到,现在毕竟不是过去革命战争年代,不需要也不可能用一个标准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步调高度一致,这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充分尊重社会成员思想面貌的多样性,把“提倡”什么和“要求”什么区别开来,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道德水平出发,用教育和鼓励的手段,启发社会成员从遵纪守法、诚实劳动等基本原则做起,首先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向着更高的价值目标前进。
二是要注意把握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的关系。价值观是有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切忌一刀切。我们固然要高度重视对处于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但也不能无视众多处于非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的存在。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价值观正在于众多处于非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的。这就是说,对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要有十分清醒 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既要看到当前价值观领域马克思主义依然处于不可撼动的主导地 位的一面,同时又看到价值观领域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做到既不盲目 乐观,也不惊慌失措。对于那些新涌现出来、体现着一部分社会成员合理利益诉求的非 主导价值观,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从实际出发,给予应有的肯定和必要的引导,使 其始终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实际上,这种做法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在 价值观建设上的一个基本体现。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一棍子打死,不仅 无助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反而容易促其走向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价值观的反面,成为 与马克思主义主导价值观相对抗的力量。其实这是我们都不希望出现的结果。即使对于 社会危害性极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一类的错误价值倾向,也不是 像有些人那样简单地宣讲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理,径直宣判一下它的危害性,或者 说些完全无关痛痒的话,就万事大吉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此时应该勇敢地拿起批判 的锐利武器,向其无情地开火,直到把它们的画皮揭穿,彻底暴露其狰狞的面目,以惩 戒当事者,警示世人。我们这样做,不仅丝毫无损于马克思主义者的真理性,而是恰好 体现和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不仅不会阻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而是恰好以最好的方式和最适宜的内容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要言之,马克思主义价 值观所以能够处于主导地位,成为引领整个社会前进的正确价值导向,既不是一经形成 就永恒不变的,也不是温室里的花瓶只管用来欣赏的,而是在无时无刻的与各种正确的 和不正确的价值倾向的氤氲消长中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来源于火热的生活和实践 ,它不仅从不畏惧生活和实践的挑战,相反它只有扎根于纷纭多变的生活和实践中,才 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三是要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与讲究教育方式方法的关系。从哲学上看 ,这其实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深刻地反映和代表了最大多 数人的根本利益,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为正确的科学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真理性 的东西由于其理论化的外在形态,往往需要借助于一定民族的、时代的形式才能为广大 民众所接受。我们固然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真理性,而不顾群众的教育水平、 生活方式、思想特点等实际情况,始终一个面孔、一个语调地重复那些永远正确但却缺 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经典语句或教育方式;但更不能因为迎合或迁就部分群众的审美趣 好和个性特点,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理作主观裁剪、随意发挥乃至恶意曲解。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社会生活变化很大也很快,但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的宣传教育如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这需要我们下些力气去认真探索和 深入总结。从现实情况看,正确处理坚持价值导向与讲究教育方式方法的关系,当前尤 其需要注意把思想教育、舆论导向与政策调节、法律约束结合起来,使像劳动观念、公 德观念这样能够外在化、规范化的价值观念,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的形式,逐步由“ 软约束”转化为“硬约束”,由无形规范转化为有形规范。另外,由于马克思主义价值 观本身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上,我们要特别注意 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注意发挥理性和逻辑的力量,坚持以理服人,又要充分 考虑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和情感因素,注重以情感人,以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马克思 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切实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长抓不懈,持之以恒,更需要广大理论和宣传工作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可喜的是,当前,全党上下对进一步加强包括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内的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视,这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关乎根本、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基础性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知难而进,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工作更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