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平 岳琳静(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观察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择取2014 年11 月-2015 年6 月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 例,以就诊顺序随机分组,对照组30 例,行常规药物+ 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系统作用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 个月,两组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作业疗法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作业疗法;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影响【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098-02
偏瘫为脑卒中的常见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增加患者心理、生理负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因为上肢运动较为精细,故恢复难度较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报道,作业疗法在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康复,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本文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 例,分组后行不同干预治疗,发现实施系统作业疗法的患者其疗效更佳,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2014 年11 月-2015 年6 月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 例,均符合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 或MRI 检查予以确诊。以就诊顺序随机分组,两组各30 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19 例、11 例,年龄56-78(65.75±5.74)岁;病程12-73(23.53±2.68)d;其中脑出血11 例,脑梗死19 例,左侧11 例,右侧19 例。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为20 例、10 例,年龄58-80(66.13±5.64)岁;病程14-75(23.71±2.59)d;其中脑出血10 例,脑梗死20 例,左侧9 例,右侧21 例。对两组基线资料行统计分析,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入选标准:①年龄18-80 岁;②初次发病者;③病程≤ 3 个月;④神志清楚,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大于9 分;⑤接受治疗、配合随访。
排除标准:①存在影响恢复的肌肉、神经疾病;②智力障碍、无法清晰表达者;③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④无法配合随访,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行常规药物+ 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者服用长春西汀、阿司匹林抗凝、改善脑循环;脑出血者行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组织等处理。待患者脑损伤无变化,生命体征平稳2d 后指导患者进行运动治疗,内容包括正确摆放良肢,活动关节训练,抗肢体痉挛训练,平衡坐站位训练,步态训练等。每天2 次,每次40min,每周5 次,共治疗4 周。
观察组行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系统作用疗法:主要内容为:①控制训练:按由近到远、由简到繁行对角线运动,其后根据个体情况逐步锻炼上肢各种体位保持。②抓握及关节活动:主要活动肩腕肘关节,使用分指板对拇指行外展位固定,并利用磨砂板调节倾斜的角度,促进患者能用健肢活动患肢。当自主活动出现后,利用圆球、滚筒等行抓、握训练。③精细训练:借助拧螺丝、镶嵌作业、套圈、木插板等方式对患者的双手配合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进行训练;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先在床上练习,其后配合生活需要练习刷牙、洗脸、进食、梳头、物品取放等动作,并在辅助器具的辅助下,穿衣服、上厕所等。作业疗法由专业治疗师“一对一”指导训练,每天1 次,每次45min,每周5 次,共治疗4 周。
1.4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其中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MA 评定,共包括33 项,每项0-2 分,总分66 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恢复越好;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好[3]。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行统计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 < 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治疗前,两组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3 个月,两组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3 讨论脑卒中为老年人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征,临床研究报道,我国每年新出现的脑卒中病例约为2000 万人[4]。肢体障碍为脑卒中的常见后遗症,约有70%-80%患者可遗留肢体障碍,造成患者生活困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上肢运动的灵活性、协调性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康复起着关键作用,故如何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为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作业疗法为康复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指通过选择有意义的治疗活动来最大限度的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活动、自理能力,从而改善患者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5]。FMA 及Barthel 指数为评价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有效指标,信度、效度均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FMA 及Barthel 指数均显著改善,且以加用系统作业疗法的观察组更为明显,提示科学有效的作业治疗,可提高患者的自理及运动能力,促进其综合康复。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作业疗法治疗具有良好效果,可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并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因此,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1] 雷迈, 卢斌, 吴旻, 等. 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2):1167-1168.[2] 张裴景, 任亚峰, 李硕, 等. 运动表象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08):719-721.[3] 王丽. 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135-136.[4] 买轩, 郭志刚, 刘阳, 张军伟. 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05):59-60.[5] 吴保平, 郭霞, 刘晨, 等. 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Meta 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2):6349-6351.
论文作者:王平平 岳琳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9
标签:上肢论文; 患者论文; 作业论文; 功能论文; 脑卒中论文; 疗法论文; 能力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4期论文;